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

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第1张

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研究的新起点。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而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局限于柏拉图的观念,并没有被柏拉图的思想所禁锢,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扬弃和发展。因为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故此,他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理智的现实主义,这在他的德性观上也有体现。他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显然,在他的观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质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这便为后世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于现世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当今社会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无不在昭示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普遍缺失。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的研究和分析,无疑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德性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了理论参照系。他的德性理念影响人们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实质。加深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反思,使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适度而且明智,从而达到最高的善,实现生活的幸福与完满。

二、德性:适度和理性的品质

(一)德性

正如奥斯特沃特所说,德性(arete)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其本义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对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中。譬如,他说过马的德性,在于它善于奔跑,眼睛的德性,在于它的视力灵敏。然而,德性运用于人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他认为,灵魂有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当然,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对应于灵魂的非逻各斯的部分的欲望。“如果欲望的部分更适合于说是有逻各斯的,那么灵魂的逻各斯的部分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在严格意义上具有逻各斯,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像听从父亲那样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应的。”[1]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也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主要通过习惯养成,后者则通过教导而生成。人的德性应该指这两种德性的融会贯通。

(二)道德德性:适度的品质

1、德性是品质

道德德性就是值得称赞的品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2]感情就是和快乐与痛苦相伴随的那些情感;能力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而品质则是我们同这些感情的好坏关系。之所以德性是品质,不是感情或能力,是因为,其一,判断一个人为好人或坏人,并不是根据他的感情或能力,而是根据他的德性或恶。其二,德性是选择的或包含选择的,而有些感情并不是出于选择的,譬如愤怒或恐惧等。另外我们能被感情所感动,而对于德性却不能如是说。其三,道德德性是习惯养成的,而能力则是自然赋予的。故此,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它优秀的功能。……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品的品质”[3]。

德性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我们通过习惯养成的,它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首先,我们是通过习惯来完善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这种能力。其次,我们总是先获得自然馈赠我们所有能力的潜能,然后才在我们的活动中显现。最后,“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4]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好琴师和坏琴师都出于操琴,优秀或蹩脚的建筑师都出于好的或坏的建筑活动。“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5]因而,作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我们必须要做合德性的行为,而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是有意识的,是出于一种确定的稳定的品质选择去那样做的。

2、德性是适度

德性产生、养成、毁灭并实现于同一活动,而我们是怎样的又取决自身实现活动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有这样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中间的适度的德性。”[6]过度和不及这两个极端彼此相反,适度同二者也完全相背。如果我们称在怒气上适度的人是温和的人,在怒气上过度的人是愠怒的人,在怒气上不及的人是麻木的人,那么,对于愠怒的人来说,温和的人是麻木的,对于麻木的人来说,温和的人又是愠怒的。由此可知,适度对于过度来说是不及,对于不及来说又是过度。而过度和不及都会阻碍实现活动的完满形成。但德性作为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7]“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8]因而,德性便是一种适度。“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所以虽然从其本质或概念来说德性是适度,从最高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极端。”[9]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看作是两种恶的中间即适度,这便是他的“中道”思想,他将中道看作最高善的极端的美。这种中庸之道同孔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首先,他们都把中庸之道作为最高的善。其次,他们都强调“中”,不走极端,体现出一种理性思想。但两者亦有不同之处,孔子的中庸是人先天就有的,通过“仁”来实现,更侧重于人性。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道德性是在后天的习惯中养成的,更侧重获得真理和求知的部分。

(三)理智德性:理性中的品质

理智德性是一种思考、求知的德性。理智德性侧重于理性思维,它是人的灵魂中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德性作为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它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的人那样提出要求。” [10]亚里士多德虽曾反对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认为“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11]但他也承认德性离不开理性。他将理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思考其始因不变的那些事物,另一个部分思考可变的事物。……这两个部分中,一个可以称为知识的部分,另一个可以称为推理的部分。”[12]人在灵魂中通过肯定或否定获得真的方式有五种,“即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和努斯”。技艺就是“一种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这种制作是不同于实践的,它们的逻各斯不同也不互相包含。科学是永恒的,它的对象“是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13]。科学也是可以传授的,科学的知识是可以学得的。明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14]。智慧是“科学中的最为完善者”、“是关于最高等的题材的、居首位的科学”[15]。努斯就是我们推理的和实践的理智。亚里士多德把理智德性又分为理论理性的和实践理性的,技艺、科学、智慧和努斯是理论理性的德性,而明智则是实践理性的德性,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最后结果都是追求幸福。

(四)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联系

虽然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也是有联系的。首先,道德德性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先是由世间动物的特征中推理出的。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遵循一定逻各斯的,无论是言论的逻各斯,还是生活的逻各斯,都是人的理性,这是人之为人的独特功能,相对于他物来说,人是最具有理性的,因而人在具有道德德性的同时也具有理智德性。其次,德性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追求善和幸福,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当然也不例外。前者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由习惯养成一种适度的品质,这种品质之所以要适度,也就是为了达到最高善,是人的生活得到幸福和完满。后者把人的理性加在适度的品质上,从而更好地完善行为,以此来追求和实现善与幸福。最后,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道德德性离不开理智德性,离开了理智德性就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善。人是理性动物,理性是人的特有功能,如果一事物的德性在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卓越展现,因而理智德性是对道德德性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智德性也离不开道德德性,道德德性是最基本的德性,离开了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理智德性。道德德性是德性的基础,理智德性在道德德性的基础上才能升华到最高善。道德德性使我们确定目的,理智德性使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理智德性与适度的品质保持一致时,才能使德性进入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综上可知,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理智德性则是由教导生成的。道德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在人的灵魂的三种状态——感情、能力和品质中,德性是一种品质,一种适度选择的品质。理智德性则又可分为理论理性的和实践理性的。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是人的最高等的德性;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是具体的德性,是正确的逻各斯。只有将道德德性和理论德性结合起来的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的德性,舍弃或偏重一方都是不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在吸收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而来的,它不同于孟子的德性观,孟子虽未明确提出“德性”这一概念,但他的言论阐述了“德”的理念。孟子的德性观主要体现在“性善论”和“仁政”方面,他强调人性本善,并由此引出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其本意是肯定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德性是人自身所本有的,并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是由习惯养成的或教导生成的。对于“仁政”,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扩大到政治领域,遂有“仁政”之说,他所谓仁政即“使人民安乐之设施”[16],也即“王道”,孟子认为君主应按美好的德性施行仁政,取得民心,从而王天下。而亚氏则把公正德性合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维护城邦的长久和稳固,他把公正德性和平等德性放在第一位,而非民生。但毫无疑问,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伦理思想最悠久的传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它开创了西方伦理哲学的新天地。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激情的理想主义转向理智的现实主义,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以生物学作为自己哲学的知识背景,并改变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式的问答法,而以探索性的分析见长,以理性主义的基调为西方哲学确立了基本的观念和方向,凝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伦理学提供更多的发展前景。而对于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的当今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就更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

问题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问题二:亚里士多德的核心哲学思想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理高于一切信念。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动者只能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或者称之为神。但这个神在亚里斯多德眼里实际是一种以精神为实体的东西,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在这里,神不过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询的代名词。亚里斯多德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他把逻辑学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他的研究便是先从收集大量材料开始,通过严密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这就与柏拉图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显有别。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

问题四: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问题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思想”什么意思?????? 他那玩意没事少看

问题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个话最初可能是不太了解孔子的西方人讲的,但能说明这两位先贤具有可比性,例如:

一、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

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当年讲的话,现在都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二、孔子重视正名,是第一个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以往哲学史都过于重视正名的政治意义,忽略其逻辑意义。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发明类比方法的人,像“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触类而长之”、“闻一知十”等等,后来墨子提出“大取”、“小取”,荀子提出“推类度类”,都是与孔子的发明分不开的。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突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定义和归纳法。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的文学卷筒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在0—7岁时,父母应特别重视对幼儿的抚养,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训练。这里没有提到读写算的教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不重视,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惯例,把这些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中去了,这时期的体育不以竞技为目的,而是为人的健康发育服务的。他汲取了斯巴达体育训练过于严格的教训——学生流于野蛮、粗俗。他认为儿童应掌握必要的军事、体育技能,但不要求精于此道。这与雅典的教育风尚是相吻合的。

阿拉伯人描绘的亚里士多德上课图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本节小结

  综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根据这个思想他认为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观点,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主张儿童年龄分期,提出“教育阶段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

具体表现在:第一时期是0—7岁,主要施以体格教育;第二时期是7—14岁,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第三时期是14—21岁,以智育教育为主。此外,他还倡导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此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出生于希腊色雷斯斯塔基拉,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公元前366年,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公元前342年,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的聘请,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公元前322年,去世。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亚里士多德对道德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德行和幸福就要履行他们的自然的目的和职能。而阿奎那则采取一种超自然的态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将上帝看作是源泉和最终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仅是履行他的自然职能和能力来获得幸福是不够的,人还应有超自然的目的。基督教伦理学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追求最高的幸福和理想。他认为伦理学要以宗教作为基础。没有宗教观念,没有对上帝的至善的追求,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伦理学。

1、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

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2、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

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

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3、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参考资料: 亚里士多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1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