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最出名的著作是他的三大批判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名言就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也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的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
①《纯粹理性批判》: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为科学知识奠基,解决认识论问题即知识问题(理论理性)一知。
②《实践理性批判》: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即解决道德哲学问题意志问题(实践理性)一意。
③《判断力批判》-(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联系环节):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审美)和目的论问题即情感题一情。
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由三个子问题组成。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①“我们能够认识什么?”一《纯粹理性批判》解决。
②“我们应当做什么?”一《实践理性批判》解决。
③“我们可以希望做什么?”一《判断力批判》解决。
1、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2、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3、只有当两个人将自己完全交给对方,而不是仅仅将自己性能力的使用交给对方时,性行为才不是对象化的。只有当伴侣双方互相分享他们无论好坏以及各方面的人、身体和灵魂时,他们的性行为才能导致一种人与人的联合。
4、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实践理性批判》
5、纯粹理性为一种先验的灵魂说(psychologia rationalis[理性心理学])、为一种先验的宇宙学(cosmologia rationalis[理性宇宙论])、最后也为一种先验的上帝知识(theologia transcendentalis[先验神学])提供理念。甚至这些学问的任何一门的纯然设计也根本不是由知性出发形成的,即便知性与理性的最高逻辑应用亦即一切想得到的推理相结合,以便从知性的一个对象(显象)前进到所有其他对象、直至经验性综合最遥远的环节也不行,相反,它仅仅是纯粹理性的一个纯粹的和真正的产物或者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情感美文 )
6、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7、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8、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
9、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10、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是感到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内心的戒律。
11、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12、能够正好人们心灵的有两个,一个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13、知性的原理只是一些对显像作出说明的原则,自以为能够在一个系统的学说中关于一般而言的物提供先天综合知识(例如因果性原理)的本体论,其自负的称号必须让位于仅仅一种纯粹知性的分析论的谦逊称号。 ----《纯粹理性批判》
14、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15、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实践理性批判》
最经典的狄更斯15句经典名言1、内心的情绪总是要透过人体的外表流露出来的 ----《双城记》
2、闪打雷劈不用很长时间,你可知道,积聚成雷电要多长时间
地震吞下一座城市不要多长时间把,告诉我,准备一场地震要多长时间。可是一切准备停当,它就会发作,把面前的一切碾个粉碎。而平常,它一直准备着,虽然看不见,也听不见。 ----《双城记》3、亲密无间的爱,也像疏远的隔阂一样,会让人猜不透,而且前者更是神秘莫测,难以捉摸 ----《双城记》
4、,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双城记》
11、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12、这双手表达的情感是感激、欢乐、忧伤和希望;它们表明,从他还是个小伙子,一直长到现在这么高大,对他的家始终没有减力,而且也不要他报答。
13、在高处的事物不一定就高,在低处的也不一定就低。
14、在任何交往中都不要伤害任何人,永远不要粗暴对待你手下的人。 ----《远大前程》
15、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
16、虽说前途令人担忧,但是凶吉未卜,所以还模模糊糊地怀着懵懂的希望 ----《双城记》
17、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
拖延乃光阴之窃贼。 ----《大卫科波菲尔》18、一句话,先是太胆小,明知不该做的事却不敢不做;后来也还是太胆小,明知该做的事却不敢去做。 ----《远大前程》
19、而别人的事,也许和买来的旧衣服一样,穿脱都很随便,用不着多动心思 ----《双城记》
20、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买卖关系,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登天堂的话,那么天堂也就不是为政治经济学所支配的地方,那儿也就没有我们的事了。
21、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还是铁打的,不论是荆棘编成的,还是花朵串起来的,都是自己在特别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了第一环,否则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 ----《远大前程》
22、它是人们日常谈笑的话题,它是治疗头疼的特效药,它防止头发变白绝对有效,它能使面色特别白嫩,它是国家牌剃刀,能把一切剃的一干二净,所有和吉萝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小窗口里看一眼,就会咔擦一声,掉进口袋。它是断头台。 ----《双城记》
23、由于人的恶习和疏忽引起的生理上的疾病,会不分贫富贵贱地使所有人感染;而由难以名状的苦难、无法忍受的压迫和毫无心肝的冷漠产生的心理上的紊乱,同样也会不加区分地侵袭每一个人 ----《双城记》
24、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山
25、你的判断力出去玩的时候,倒是需要什么人照应你才好。 ----《匹克威克外传》
26、其实也没什么可放弃的,除了无边的苦难和废墟外 ----《双城记》
27、我们的心境甚至对外界的物体也会产生影响的。
奇闻如果得不到新的养料,便会自行消亡。生活中有些高位,撇开它们本身带来的实际好处不谈,其特殊价值和尊严却来自与之分不 开的衣着。有时人们看着自然界和自己的同类,身称一切都是那么暗淡和阴郁,这话并不算数,但这种阴暗的色彩,是他们自己有偏见的眼睛和心情的反映。事实上,真正的色调是柔美的,不过需要比较清明的视觉去观察。 ----《雾都孤儿》28、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
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 ----《双城记》29、想想看,我们是因为很幸福才如此坚强;而他是因为很不幸才如此脆弱! ----《双城记》
30、[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译本]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有些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 ----《双城记》
最经典的叔本华15句经典名言1、生命是一团欲望。
2、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3、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日丽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这样做会使人们永久地增进那真正的、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会变得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 ----《人生的智慧》
4、绝大多数人的脸上都被打上平庸的印记,都有着俗不可耐的表情,这其实是因为从这些人的脸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认识活动严格地服从和受制于他们的意欲活动
5、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
6、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
拉布鲁耶说: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塞尼加说: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命运跟其他更为快乐的人相比,避免自寻烦恼,我们将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即使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这时候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的还是身体方面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曹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7、这一世界是相当糟糕的,人们并不是他们本来应该是的样子,但不要让这些把你们引入歧途,希望你们能够做得更好。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8、食物和书籍是读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为生的东西,这些使他成了此刻的样子。但是,正如人的身体只吸收与身体同类的食物,同样,每一个人也只记住让他感到兴趣的事情,亦即与他的总体思想或者利益目标相符的东西。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利益目标,但却很少人会有近似于总体思想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事情不会有客观的兴趣,他们所读的东西因此原因不会结出果实:因为他们留不住所读过的任何东西。 ----《论阅读和书籍》
9、保持礼貌就等于我们订下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 ----《人生的智慧》
10、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人生的智慧》
11、我们存在的话,就没有死亡;死亡出现的话,我们就已不存在了。 ----《论死亡》
12、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就称之为自暴自弃。
13、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人生的智慧》
14、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
15、这个人遵循一条永恒的、形而上的规律,只能表现出他的这个样子。 ----《人生的智慧》
16、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
17、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人生的智慧》
18、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19、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书呆子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因此,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所能得到的智力上的收获,就像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光、影准确无误,色调恰到好处,色彩和谐统一。但食古不化的学究却把自己的脑袋弄得就像一大块上面放满五彩缤纷、斑驳不一颜料的调色板:哪怕各种颜料放置很有条理,整块调色板仍旧欠缺和谐、连贯和含意。 ----《叔本华美学随笔》
20、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此时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早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 ----《叔本华人生哲学》
21、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论阅读和书籍》
22、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人生的智慧》
23、要清楚人类社会纯粹就是充满侥幸和失误的游戏场,当不幸降临我们时,要坦然面对,善于遗忘,不要老是耿耿于怀,难于忘却。
24、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叔本华人生哲学》
25、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人生的智慧》
26、真正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尽管变化无穷无尽,但我们眼前所见的永远就只是不变的同一样本质,它一如既往、恒久如一。这种历史哲学因而应该在发生的所有事件当中无论古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出那同一样的东西;并且,尽管各地之间在风俗、人情、习惯、道德风尚等各有差别,但历史哲学所发现的始终是同一样的人性。这同一样的、在各种形式变幻中岿然不动的东西就是人的心、脑基本素质,相当差劲的居多,属于好的寥寥无几。历史所信奉的格言必须是外形多变,本质则一。 ----《论历史》
27、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 ----《人生的智慧》
28、我们总是执迷不悟吗,错误的的认为,事情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人生的智慧》
29、作者对人生世事的了解到底是深刻抑或肤浅,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好坏。所以,正如对事物的了解有着无数的深刻度和清晰度,同样,文学家也有着无数等级。 ----《论文学》
30、在现实的王国里,虽然有时候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和惬意,但我们总是只活动在一种需要不断克服的沉重气氛之下,但在思想的王国里,我们却成了不具肉身的精灵,既没有了重负也没有了困苦。所以,一副精妙、丰富的思想头脑在某奇妙一刻在自身所寻觅到的幸福,就是这地球上任何幸福都无法比拟的。 ----《叔本华美学随笔》
最经典的王小波15句经典名言1、假设我相信上帝,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烦恼,我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 ----《人为什么活着》
2、我还知道很多悲惨的事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受愚弄。这些悲惨的故事还写得完吗? ----《似水流年》
3、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
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我会爱,入迷,微笑,陶醉。你一来,我就决心正经地、不是马虎地生活下去我一正经起来,就觉得自己不坏,生活也真不坏。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我也坏得很,我总用最刻薄的眼光看人。你爱我吗?你要教我好,教我去爱大家。4、习惯多么可怕,就像人习惯空气,鱼习惯水,而我习惯爱你。 ----《爱你就像爱生命》
5、好厚的脸皮vs一刀砍在了那个地方崩坏了刀口,敌人落荒而逃 ----《绿毛水怪》
6、我决不为了仪式爱你,我是正经爱你呢。我一正经起来,就觉得自己不坏,生活也不坏。真的,也许不坏?我觉得信心就在这里。 ----《人为什么活着》
7、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
8、对于不能恨的人,我只能用爱来化解仇恨。我爱上她了。 ----《革命时期的爱情》
9、人在无端微笑时,不是百无聊赖,就是痛苦难当。 ----《革命时期的爱情》
10、我们俩如出一辙,都不走正路。走正路的人在那年月里,连做梦都想着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 ----《似水流年》
11、我们有伟大友谊,一起逃亡,一起出斗争差,过了二十年又见面,她当然要分开两腿让我趴进来。所以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处。更重要的是,她对着罪恶一无所知。 ----《黄金时代》
12、爱情放佛结束了,又好像没有到来。我好像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有到开彩的日 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刚刚开始。 ----《黄金时代》
13、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爱你就像爱生命》
14、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此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假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象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象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 ----《理想国与哲人王》
15、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很显然,第一个方面是根本。倘若取向都变了,成就也就说不上,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思维的乐趣》
16、把时光再往前推,我是一个小孩子,站在我们家的凉台上,那时候我有四岁到五岁的样子,没有经历过后来的事情,所以我该把一切都遗忘。我的故事还没有开始,一切都是未知数。太阳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我扬起头来看着太阳,一点也不觉得晃眼,觉得晃眼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它不过是一个金**的椭圆形罢了。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心里也不是空空荡荡。爱,恨,厌倦,执着,等等,像一把把张开的小伞,一样都没失去,都附着在我身上。我看着太阳,我是一团蒲公英。以后这些东西就像风中的柳絮一样飘散了。 ----《革命时期的爱情》
17、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18、指标这种东西,是一切浪漫情调的死敌。假如有上级下达指标令我每周和老婆做爱三次的话,我就会把自己阉掉。 ----《革命时期的爱情》
19、人长大了要么是亡命之徒,要么当傻迫。
20、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
21、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到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到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我觉得后一种罪过更大没了橄榄油,顶多不吃色拉;没有思想人就要死了。 ----《思维的乐趣》
22、如果说,孔孟程朱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些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多年,实在太过分。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沉默的大多数》
23、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我心里紧绷绷,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风声呼啸,时紧时松。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三十而立》
24、我和陈清扬在蓝黏土上,闭上眼睛,好像两只海豚在海里游动。天黑下来,阳光逐渐红下去。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睛。山上有一股风,无声无息地吹下去。天地间充满了悲惨的气氛。陈清扬流了很多眼泪。她说是触景生情。 ----《黄金时代》
25、每个人一辈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题。比方说王仙客吧,他一生的主题就是寻找无双,因为他活着时在寻找无双,到死时还要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为寻找无双而生的。 ----《寻找无双东宫西宫》
26、还是喜欢你
有你在的地方还是手足无措跟你说话还是会忐忑不安可是好在已经释怀了无法与你在一起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来哭了27、生活方式像一个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
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很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这种生活需要改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28、除了一个现实的此生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29、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沉默的大多数》
30、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康德的思想主张主要在哲学方面、政治方面、宗教方面和伦理学这四方面。
1、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不少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

3、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
哲学・伦理
PHlLOSOPHYANDETHlCS
康德是如何看待美德的
——法则与美德:批判视野中的美德伦理
郁乐
一、美德伦理的主张与特征
美德(virtue)①。古老的唤起人们美好印象的概念。与德性、道德等概念有着细微却清晰可辨的区别:美德指超出一般合乎道德的履行义务行为,如偿还债务仅是义务,而倾家荡产地偿还债务。或者没有给付义务丽无私馈赠,才是值得赞扬的美德;一般地信守承诺是义务,而生命受到威胁从而放弃承诺能够得到谅解,仍然信守承诺才是美德。所以,美德是超越于对合乎
道德地履行义务之上的,并非是为了某种客观的义务与责任而被践行,而是出自行为者高贵
的本性:他如此行为,并非他“应该”,而是他“要”,出乎内在品质,而非客观要求。因此与一般
的道德实践(履行义务)有了重要的区别。甚至可以认为,美德是作为(Supererogation)”⑦,即
“额外的功德”而被定义的,区别于康德与法则及义务相联系的德性(Tugend)概念,作为超越
于义务的作为额外的职责以外的工作与贡献。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中,是美德(virtue),而非义务(obligation)、规则
(rule),占据着道德话语的核心地位。道德判断不是“义务中心的判断”,而是“品质中心的判断”。④重要的不是行为的规则,而是行为者的内在品性。亚里士多德将善(eudaimonia)理解为“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在践行中体会到“幸福”(快乐),“善”可以被理解为美德与幸福的统一体,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目的。他强调了“实现活动”中的幸福要素:人们在合乎德性行为中体验到幸福,幸福与德性是统一的。意味着人们能够甚至非常乐意地去实现自己的“努斯”所认识与选择的那个目的,其行为甚至远远超过“应该”的标准,体现出高贵、伟
大或仁慈:“公道的人常常为朋友或他的祖国的利益而做事情,为着这些他在必要时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可以放弃自己的钱财、荣誉和人们奋力所获得的东西,而只为自已保留高尚(高贵)”。④这些品德并非规则或义务的要求,而超越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平庸之上,把人的品格提高到一个令人眩晕的高度。
然而,亚里士多德继续说:“这样的人当然地是好人,因为他们为自己选取的首先是高尚(高贵)。所以,在所有值得称赞的事物中,好人都把高尚(高贵)给予了自己。所以,如上面所说过的。我们应当做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而不应当做多数人所是的那种自爱者。”一种是“总
万方数据
新东方2009.10囫
是做使自己高尚(高贵)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的自爱者,一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满足自己的感情或灵魂的无逻各斯的部分”的自爱者,前者“不
会有人谴责他是自爱或者指责他”,然而后者“公正
地受到谴责。”⑤
美德伦理学中隐藏的内核显现了出来:出于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自爱”,以及成就高尚的品质所带
来的幸福,而非出自义务或责任,为了成就自己的一
种“自爱”行为。亚里士多德具体讨论过的德性有:勇敢、节制、慷慨、大度、灵魂的高尚、好脾气或者温文
尔雅、合群、机智,等等,“在这些德性中,灵魂的高尚部分地与如何对待社会下层的人士有关,慷慨与大
度涉及到对自己的财产的态度。其他德性中有三种都与上流社会中所谓的风度有关”⑥;这些德性显然与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刻意地对朋友或他人慷慨、
大度,有置自己于较高于对方之地位的嫌疑。亚里士
多德在讨论“大度(magnificence)”这一德性时,更加清楚地显示出其思想之局限性,“大度的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他乐于给人以好
处,而羞于受人好处。因为给人好处使他优越于别
人,而受人好处使得别人优越于他。X.-f所受好处他愿
意回报更多,因为这不仅回报了那个给了他好处的
人,而且使那个人反过来受了他的好处。大度的人始
终记得他给人的好处,不记得他受于人的好处(因为
受惠者是被施惠者超过的人,而大度的人想做一个超过别人的人)”。⑦这些让现代人觉得诧异的论断,是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思想:在他看来,一个具有高度美德的人就是一个极度自爱(爱自己的品质)与力图超过他人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他优越的灵魂,显示了他高傲的灵魂,伟大的心灵(magnifi—cence),让一切他人都相形见拙,甚至自惭形秽。
二、美德伦理的困境
美德伦理产生于社会角色较为固定(等级制度)、社会生活相对简单与停滞的传统社会,因此带
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作为代表形态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与人性相关的目的论是以形而上学的
生物学为基础的,后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与信仰及知识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很难想象保留或恢复这些传统与信仰。倡导美德伦理之复兴的麦金太尔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
万方数据
拒斥这种生物学——而且我们必须拒斥——那么还能有什么办法可以维护这种目的论呢?”@
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的基础是关于人的功能与目的的学说。他认为,人应该实现某种功能,与其他
动物与植物不同的功能(虽然在人身上也有这些动
物与植物的功能),而这种使人与动植物区别开来的
功能正是理性(逻各斯)。亚里士多德说:“生命活动也为植物所有,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的特殊的活动。”
它是“那个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的生命(这个部分的逻各斯有两重意义:一是在它服从逻各斯的意义
上有,另一则是在拥有并运用努斯的意义上有。)”因
此,“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德性,那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
的实现活动。”⑨
虽然亚里士多德以理性(拥有或服从逻各斯)为人的独特的功能,却明确地以“幸福”为其目的,以幸
福为最高善,“幸福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所有活
动的目的”,这就落人康德所批判的对象之中了,虽
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eudaimonia)”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因为实际上我们是把幸福确定为生活得好也做得好”@,就是灵魂以美德的方式进行实现活动,然而亚氏终究如康德所批判的那样,把感性的东西
带进来作为规定意志的根据,使德性论(Tugendlehre)
这一本应教导“我们应当如何配得幸福”的学说,蜕
变为“我们如何使得自己幸福”的幸福论(Gltick—
seligkeitslehre),如康德所批评的,“我们必须永远不
把道德学本身当做幸福学说来对待,亦即当做某种分享幸福的指南来对待”@;该批评对亚氏的理论是恰如其分的,虽然他的幸福概念包含着理性的因素。
亚氏关于人的功能与目的的理论给美德伦理以
深刻的烙印,并与当时的社会等级状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在希腊语中,
美德一词为“arete”,其意为“一件事物的优秀与杰出,引申为“一个人的优秀与美德”,“根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德与一个个发挥自己的功能有关(ac—
cording
to
PlatoandAristotle,virtueisconnectedwith
performing
a
function)”o。从该解释看,希腊人的美德
观念与在等级制度与社会分工中履行自己的职责有着关键的联系,如亚氏讨论的德目(智慧、公正、勇
敢),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希腊人履行自己的职责所需要的美德,他很少谈论“谦卑”。因为这是发源于较低阶层的美德(起源于下层人民的基督教)。
在地位与分工具有世袭特征的社会中,人对自
己的角色与行为有着明确的意识。统治者应智慧且
公正,战士应勇敢,被统治者应节制,这些意识从幼年就开始形成了,人们并不抽象地问:“我应该如何行为”,而是具体地问“我这种身份的人应该如何行
为”,道德问题就是“职责”问题,只有好的统治者,好的战士,好的公民,并没有抽象意义上的好人。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所认识,“对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
或任何一个匠师,总而言之,x.-J-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
的完善。同样,如果人有一种活动,他的善也就在于这种活动的完善。”@然而,亚氏的“人的活动”,虽然
“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的生命”,目标却是指向“幸福”的:一个好人。就是一个以合乎德性的方法获得幸福的人。因此,他并没有抽象到提出一个排除任何质料目的作为意志之根据的问题:“我应该如何行为”,这一问题远远超越于基于具体身份与职责的问
题。
当代的一些复兴美德伦理思想的努力中,如麦
金太尔虽然深知目的论与形而上学的生物学作为亚
里士多德美德学说之基础已经崩溃,仍企图以“共同
体”概念与“人的脆弱性与依赖性”来论证美德之必
要性与可能性。但是.企图将道德置于某种设定的目
的之上,如某些共同体生活中的善的根据之上,或将道德置于某种需要(出于依赖性对帮助的需要)之
上,必定走向意志(道德)他律,如康德所说,他律的道德本质上是非道德的。在经历过了启蒙运动的现
代社会。共同体的认同能否为个人的行为提供指导
是值得怀疑的。即使能够,在共同体内部的差异与变
化日益丰富且不同文化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人们必定会在面临不同的共同体价值的时候无所适从,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无从解决。无论个人认同何种共同体,面临的问题仍将是:“无论我
是谁。要实现什么目的,我都应该遵循的规范是什么?”
三、批判的考察:法则视野中的美德
美德学说激起人们的美好的情感与想象。许诺符合德性的行为会带来高尚的幸福,是人所能够得到的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合于最好的德性”,即理智(努斯)的德性的幸福是“沉思的生活”,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因为它是半人半神的。“合于
万方数据
哲学・伦理
PHILOSOPHYANDETHlCS
其他德性的生活只是第二好的”,即合于“道德德性”
的生活,它是“完全属人的”@,以此推动人们做出符
合德性法则的行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明
确意识并澄清德性动力学的问题,却以幸福作为德性的报偿,企图解决这一问题。
康德对以德性活动带来的愉悦来劝导人们践行美德的思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康德驳斥了认为某些活动带来的快乐“从属于高级欲求能力”的观点,认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这个令人快乐的x.-J-象的表象来自何处,而只在于它令人快乐到什么程度”,因为“它们本来惟一借以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的那种愉快情感(快意,及人们从那推动着创造客体的活动的东西中所期待的快乐)却具有同一种类型”。因此,康德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又.-j-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规定任意的最高根据的那个原则,就是自爱的原则”o。这样.康德对亚里士多德
把“幸福”作为目的(及动力)而构建的美德学说进行
了彻底批判,以幸福作为报偿来劝导人们实践它的要求,在其中美德不再是目的,而沦为手段。
美德学说强调个人在德性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自己“乐意”地做某件事情,为此感到“满足与快乐”。该观点x.-J"人们的道德心理有着细致的观察,却没有
阐明,人们为何会对自己践行了美德的行为感到“满足与快乐”。康德深入地分析了这种道德心理现象,
“虽然同样不真实、却更加精巧的是那些假定某种特
殊的道德感官的人的托词,说是这种道德感官、而不是理性,规定了道德律,按照道德感官,德行的意识是直接与满足与快乐结合着的,而罪恶的意识则是
与心灵的不安和痛苦结合着的,这样他们就终归把一切都置于对自身的幸福的要求上去了”,因而这是一种“错觉”:“为了把一个有罪之人表现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而受内心不安所折磨的,他们就必须
依据他品质的最主要的根基预先已经把他表现为至少有某种程度在道德上是善良的,正如把意识到合乎义务的行动就感到快活的人预先已表现为有德之
人一样。”@
因而,在康德看来。“满足与快乐”以及“不安与痛苦”这两种情感并非道德活动中决定意志的根据,恰恰相反,它们被道德法则所决定,只有对道德法则有着某种认识的人,才会产生这两种情感,“所以毕竟,道德和义务的概念必须先行于一切对这种满足
薪东方2009.10圜
的考虑,而根本不能从这种满足中引申出来”@。因此,它们非但不能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反而仅仅是意志行为的结果,可能会对人们的意志产生影响,但仍然只能是已经对道德与义务有所认识的意志,而
非相反。
美德伦理强调践行美德时的乐意与愉悦,并以此为根据指责康德所主张的“为义务而义务”的行为在心中其实是存有对义务的抗拒的、本质上是违心的“伪善”。这是建立在对“伪善”概念的曲解之上的。康德对“伪善(Gleisnerei)”概念有过清晰的界定:“所
以,既然我们为了道德律之故。以及为了使道德律获
得对意志的影响,必须不寻求任何另外的可能会缺少道德律的动机,因为这将会导致一切不能持久的
十足伪善”,“伪善”并非意味着行为时的缺乏乐意与
愉悦,而是其行为的意志之规定根据是否“另外的可
能会缺少道德律的动机”。如果行为的意志之规定根
据就是道德律,那么尽管作为感性存在者的人在按
照道德律而行动时内心还有些许抗拒,却也并非“伪
善”。恰恰相反,美德伦理以愉悦与成就行为者自身的“高贵”来劝导人们行善,其目的并非道德的,而是“在道德律之外还让别的一些动机(作为利益的动机)一起发生作用”@,如康德所说,正是“不能持久的
十足的伪善”。
践行美德的楷模,或者出身高贵,或者禀赋优异,能力超群,品格高尚,体现着人类所能够达到的美德的高度,带给普通人以极大的鼓舞与期望。一方面因为他们因其性格与教养或者其他特殊的原因,确实具有更加善良的意志,对服从法则(虽然他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它)具有高度的倾向性,关注自己的
切身利益的感性动机为此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
在倡行美德的等级社会,这些居于优越地位的人的利益已经被制度所保障,他们不必为此有过多操心,在他们心目中。他们的高贵与优越已经被注定了,如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伟大(magnificence)”,表现出优
越与高贵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必须履行。因此,他
们对较低社会地位的人表现出美德的时候,恰如康
德所说,“许多人可能会因对他人的善行而感到快乐,但却不愿意被约束在对他人的义务之下;如果一个人顺从地来到他们面前,他们可能为他做任何事
情;但他们不想受到他人权利的,却仅仅把他人视为
自己宽宏大量的对象”。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中,美德只是高尚的一方成就与展示自己的方式,
万方数据
其根本的人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现代的道德观点来看,是不道德的。对那些在社会地位甚至在人格价值上自以为低于自己的人,展示慷慨与礼貌,只是
把本属于这些较低地位的人的东西还给了这些人,如同收取高额地租的地主偶尔也“慷慨地”开仓救济自己的佃户一样。康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普遍的不正义坚固地维持着,地位低下者的天赋的权利就终止了;他们就仅仅是债务人,地位较高者不欠他们任何东西,因而他们反而成为高尚的主人”。因而,
“一个建立在仁慈的善行之上的社会,对康德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不平等与奴颜婢膝的社会”@,是完全有
道理的。
美德学说与康德的德性法则之间是何种关系,
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有些美德深刻地植根于不
平等的社会等级状况,以行为者对自己的提升与对他人的贬抑为前提,如居高临下的同情与仁爱,或轻
蔑的施舍,都可能违背最基本的基于德性法则的基
本义务的:平等与尊重。能够被具有平等与自尊意识的人们所接受的美德,实际上都能够对应于某一种义务,只不过美德伦理的主张者不太愿意承认这一
点。康德已经以其作为“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而“被给予的”圆德性法则解决了这个问题。选择一个符合
或者出乎法则的行为。必须先行具有对法则的认识,
而这一法则就是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
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因此,与美德伦理
所说的恰恰相反,一种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乃是因
为它出自德性法则与义务概念。我们完全可以在美德与义务(出自德性法则)之间找到一种广泛的对应关系:(作为义务的)行善、正义、诚实,等等,对应于(作为美德的)仁慈、公平、忠诚,等等。
无独有偶,G.J.沃尔诺克在其著作《道德学的目
的》中,也为义务与美德指证了系列的对应关系:基
本的道德义务原则完美地对应于基本的美德。他讨
论了四种基本的美德与道德原则的对应关系:(1)无
恶意,(2)公平,(3)仁慈,(4)不欺骗。我们敢于假定
这四种气质(至少)都是基本的道德的美德……在
此,如果承认按照这些“良好气质”我们具有四种道德的美德,那么,从我们现有的这个命题中,以相同的名称推导出四项基本的道德标准或道德原则,大
概不至于引起争论”o。其中,对于不欺骗的道德美德来说。就对应于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不能行骗;一
个人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可以认为此人不具备“不欺
骗”之美德。其他几种美德与原则之间的对应也可作如是观。
如上所述,在德性法则的批判视野中,美德实际上是一种在践行义务与德性法则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主动性与倾向性,这种主动性与倾向性将使人毫不费力地克服与义务相悖的感性动机,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对义务的抗拒,并从践行中感到快乐,在成就
自己的道德人格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人们践行这些义务甚至超越于这些义务所要
求的东西。其中,正是德性法及其所决定的义务,使
行为成为美德,而有些不符合德性法则的传统美德,已经从美德中排除了。德性法则或义务与美德之间
的关系非常清楚:美德是值得赞扬与培养的,但德性法则才是决定性的东西;可以缺乏美德,但绝对不可以违背德性法则所命令的义务;缺乏前者不过是缺
乏了可赞扬的东西,而缺乏后者则是缺乏了使人类
共同生活得以可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可以说
美德不过锦上添花,而法则就是雪中送炭,如同勇敢
是士兵的美德。而服从命令则是士兵的责任,可以缺
乏前者,却不能违背后者。
注释:
①本文关于美德的概念之使用有一些有助于问题之讨论的特殊区分:如同将德行的特点标识为行动.(Tat),而德性的特点确定为意向(Gesl
n—
nung),美德(V1rtUe)与德行(丁ugend)与德性
(S1ttl1Chkel
t)之区别在于:美德是值得高度赞
扬的超越于一般履行或出自义务的道德行为的那样一些行为特质(审慎、慷慨、勇敢等等),它们使行为主体具有高尚的品质与超凡的形象或魅力。在本文的论述中,这三个概念就如此被区分使用,尤其是美
德(V1rtue)概念与德行(Tugend)概念不能混淆。
万方数据
哲学・伦理
PH}LOSOPHYANDETHlCS
②A1
eksanderJ0k1C:。Superetogatl
013
a
FId
Horal
LuCk:Two
Probl
ellis
for
Kant.
OneS01utlOn。.ThedournalofVa1ue
In—
qUlry36:221-233,2002.
③②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H].雷克
勘,郭夏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2.253.
③⑤⑦⑨⑩⑩⑩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H].廖中自译注.商务印书馆,2005:276—
277,275—276,109-110,19—20,19,305—308.
⑥麦金太尔.伦理学筒史[H].龚群译.商务印
书馆。2004:105.
⑧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译林出
版社.2003:205.
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H].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人民出版社,2003:177-178.
⑩S1m013
B1ackbUrFI:Oxfordd1Ctlo—
na
ry
of
phl10soph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3.
⑩⑩⑩⑩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H].邓晓芒
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26—29,51—
52,52,99,41.
⑩The
CambrldgeCompan{on
to
Kal3t,
Edltedby
Paul
Guyer.CambrldgeUnlVer—
s
1ty
P
ress,1992.三联书店,2006:311.此三
处引文由笔者翻译.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H].苗力田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39.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新东方2009.10口
康德是如何看待美德的——法则与美德:批判视野中的美德伦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郁乐
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新东方
THE NEW RIENT2009(10)
参考文献(11条)
1 Paul Guyer The Campidge Companion to Kant 1992
2 本文关于美德的概念之使用有一些有助于问题之讨论的特殊区分:如同将德行的特点标识为行动(Tat),而德性的特点确定为意向(Gesinnung),美德(virtue)与德行(Tugend)与德性(Sittlichkeit)之区别在于:美德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超越于一般履行或出自义务的道德行为的那样一些行为特质(审慎、慷慨、勇敢等等),它们使行为主体具有高尚的品质与超凡的形象或魅力在本文的论述中,这三个概念就如此被区分使用,尤其是美德(virtue)概念与德行(Tugend)概念不能混淆
3 康德;苗力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0054 康德;邓晓芒;杨祖陶 实践理性批判 2003
5 Simon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0006 康德;邓晓芒;杨祖陶 实践理性批判 20037 麦金太尔;宋继杰 追寻美德 20038 麦金太尔;龚群 伦理学简史 20049 亚里士多德;廖申白 尼各马可伦理学 2005
10 汤姆·L·彼彻姆;雷克勤;郭夏娟 哲学的伦理学 1993
11 Aleksander Jokic Supererogaton and Moral Luck:Two Problems for Kant,One Solution 2002
本文链接:comcn/Periodical_xindf200910011aspx
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
康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哲学之争。另外,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 hypothesis)。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 ()
参考资料:
一、康德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2、政治方面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3、宗教方面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4、伦理学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5、天文学方面:提出“星云说”。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二、康德个人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康德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
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二、康德的生平活动伊曼努尔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普通的一个人,他的一生爱过、恨过、幸福过、也痛苦过。可是康德,他的一生可以说既没爱过、也没恨过;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痛苦。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得上“几十年如一日”,平淡得象一杯白开水。对康德的人生也可以这么说,他的看似平淡的一生,却尤如满满一袋的金子装在一只普通的纤维袋一般。康德生平的平淡使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书上对他只有寥寥数语的表述: “伊曼努尔 · 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研究神学,于1755年开始作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岁。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三、康德的前批判时期的思想1770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分界线,之前是“前批判时期”,之后是“批判时期”。总的来说,“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在哲学信念上是一个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者,但作为一个理论自然科学家又是站在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立场上的,对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主要的思想成果是他提出了近代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学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