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源,始见于《周礼》: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郑玄注明琮为八方象地,而以后的时间里对琮的认识也没有特别具体。
至到清朝,乾隆黄帝因特别喜爱玉器便将此琮命名为玉琮,并在良渚玉琮上提了一首诗,用此来表现出他对良渚玉琮的喜爱。
从此以后,良渚玉琮类的玉器就受到了喜爱收集玉器人士的大力追捧,更是那些收藏玉器的人梦寐以求之物。
不过关于良渚玉琮上雕刻的花纹的来源在考古学中还没有任何结果,但因其精美的花纹,让它在玉器界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神人纹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市反山文化遗址。
玉琮通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 6厘米。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
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这个图案的名字也叫“神徽纹”,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琮上雕刻的是一位戴羽冠的巫师或酋长,他骑在老虎上作法。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玉琮看成是图腾柱的缩影,古人祭拜图腾柱,认为它能上通神灵。”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良渚黄琮的色彩和造型来看,恰好说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起源于良渚时期。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距今约53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2007年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的玉琮王神徽是神人兽面图案,寓意是君权神授。
一、良渚玉琮王1986年,良渚玉琮王在浙江省余杭县的反山12号墓中被发现时,其被平放在12号墓的主关骨左下角,是一种神圣而高贵的玉质礼器,同时它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此玉琮工艺精湛,堪称“鬼斧神工”,堪称良渚文化中的一大珍品。是良渚新石器时期的第一个玉琮,所以被称为“玉琮王”。
二、神人兽面图案神人兽面图案的顶端是一张弧形的王冠,王冠下是一张倒梯形的脸,眼睛圆圆的,鼻子很尖,嘴巴很大,刻平齐齿,“风”字帽沿上布满了云纹,帽顶呈放射状,上臂呈羽毛状,下臂弯曲。两肋之间有一个兽眼。
用浅浮雕与线条、云朵构成了兽脸的眉毛和鼻子,面部和四肢上,都是用阴线雕刻的。
乍一看,它就像是一张狰狞的兽脸,额头上有一张僵硬的人脸,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人脸与兽头的搭配,组合巧妙以致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兽耳同时是人臂,人足同时是兽须,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
三、象征是君权神授如果把神人兽面图案看成是人化的神,那么它就是一个头戴光芒四射的羽冠、手执盾牌的战神形象,它象征着世俗的君权神授。
若把神人兽面图案看作是神化的人,那么又可得出两种形象,其一是一头戴冠饰,手执琮的巫师作舞蹈来祭祀天地鬼神的形象,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保留着传统风俗的民族中仍屡见不鲜,而另一种就是良渚巫师御虎蹻的写照。
巫师御虎蹻是巫师上天入地,需要借助酒、歌舞、面具,这就是与中国道教有直接渊源关系。
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青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仪仗器主要是在重要场合中执以示权,或旁侍以增威仪的器具,用以保持统治者的尊严。仪仗玉包括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都是象征性的武器。
玉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流传久远,为人们所喜爱,被奉为宝物。中国的 玉器 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玉器的喜爱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玉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 《礼记》 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到了距今约5300-4300年的时候,出现了良渚文化,其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玉器。
良渚玉器在材质、数量、造型、纹饰、雕琢技术等方面卓有辉煌成就,良渚先民用简单、直接及富有感彩的线条,刻画出其神人纹、兽面纹、鸟纹及神面组合纹饰,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纹饰的玉器代表其崇拜神灵、祈求平安、并将其当做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的媒介物。这些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玉器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良渚玉器的器型和纹饰都与原始的神灵崇拜有关,最大的特点是器身大都装饰繁复的纹样,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内容更具特色。最能反映良渚玉器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而又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良渚玉器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第一种直接式,即把玉坯直接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全遮盖式,即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用“软玉法”处理,将软化的部分去除;第三种半遮盖式,即“软玉法”雕刻后,再用保护层遮盖,使得各槽沟深浅基本一样。
良渚玉器琢纹的方法有浅浮雕、透雕、阴线刻三种。钻孔打眼技术也已比较成熟,根据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式,琮璧钺环镯等孔径较大的采用空心管钻;璜、梳背、锥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实心桯钻。此外管钻、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迹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良渚文化玉作工艺的核心内容。
综合来看,良渚玉器有如下特点: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经过软玉法处理后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
良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其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在夏、商、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良渚玉器。商朝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渚玉器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良渚古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国人欢欣鼓舞。
在申遗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在提交的申遗报告中提出的两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 第一点是见证:表明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第二点是典型:土筑文明,水利文明(三倍的西湖大小),代表当时东亚最高峰的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独一无二的玉文明。
独一无二的玉文明其内涵就更加复杂,玉文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玉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资源,做玉需要消耗大量的生产劳动力。玉在良渚文明时期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反应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第二个含义是体现当时原始宗教观念意识形态。当中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用玉文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别是在1986年发掘古城遗址西北角的反山王陵是用玉代表的典型。
当时良渚的王和权贵用玉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有等级上的区分,还有性别上的差异。反山王陵总共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有九座是同一时期的,它们随藏品的组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不一样?等级决定了它,性别决定了它。这其中12号墓葬是反山王陵的核心墓葬,光玉琮就出土了六件,其中有一件特别的大的琮,被称为琮王。
它体量大,重量13斤(65千克),玉料非常好,雕工最精美,所有反山墓葬中唯一雕刻了8个神像的大琮。他的出土位置也比较独特,出土在墓主的脑侧边上,推测当时很有可能是作为墓主的玉枕头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琮到底是社么?琮又是干嘛用的?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他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琮到底是什么?
北宋的 太平御览 中有6条对琮的记载,从 说文解字 到 吕氏春秋 。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出现了和琮相关大家比较熟悉的"琮饰品",宋代人如何称呼它现在也不得而知。到了晚清时期,有一位著名 金石学家 吴大澄 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有上千年历史的琮给鉴别了出来,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琮就是当时太平御览中所记载的琮,具有开拓性意义。但是只到1973年前考古学者们还认为琮是西周甚至汉代时期的东西。1973年,江苏考古学家在现在的 苏州草鞋山遗址 的发掘中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
良渚时期出土的高级琮中(尺寸接近10公分)琮王下面有个兽面,在其它高级琮当中兽面几乎就没有了。只剩下刻有小眼睛的神人,但雕工粗糙,眼角被省略,鼻子也未作细致的刻画,主要原因是良渚晚期玉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的玉料变得很少了。琮王表面为何能雕刻得这么精细,参观良渚博物院反山王陵遗址中得玉器时我们发现展出得玉器雕刻得都非常精细,原因就是玉石的料好,所谓料好就是玉得致密度非常高,雕刻得时候不会崩表面就能进行细致的刻画。
那谁是最早的琮呢?最早的琮考古学家确定是1987年 瑶山墓地 出土的琮,主要依据墓葬内的陶器进行判断(泥质陶豆),处于良渚文化的早中期。
—琮是干嘛用的?
考古学者们通过当时现场发掘时琮的摆放位置推断出测琮的用途,大致有:戴手上,戴头上,搁置豪华权杖,捧在手上作为器座,当玉枕头(琮王)。
—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
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神像,神像又是则么回事呢?神像也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如同代表封建皇权象征的龙被创造出来一样,神像由神人和神兽两部分组成。神兽部分有龙和猪的元素和影子,兽面形似被摊平的龙首,爪子形似前蹲的猪蹄。眼睛呈圆型边上刻有斜三角,这样的图案经考古学者研究是被刻意做出来的,圆形的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琮圈圆,如果把它理解成太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神人部分以帽子作为突破口,帽子的顶端有朝上的尖头,这样子的符号在很多少数名族中象征着天,考古学者认为神人就代表着上帝代表着天,是良渚时期人所崇拜的偶像,本质可能是太阳神。琮王上除了神像之外还刻有鸟,鸟最大的特点是鸟的身体和神兽的眼睛是一摸一样的,这说明两者之间是共通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将神像理解为太阳神的话,那鸟可以直接理解成太阳鸟,表现作为神的辅佐,表现天空的环境,表现精灵或者生命的迹象。
—琮是如何做出来的?
曾经地矿学家做过测试,琮王的玉料为透山石软玉(莫氏硬度55-6),是良渚时期品质最好的玉,其它玉料还有蛇纹石、荧石等。随着身份和等级的提高不同玉料的等级会发生变化,等级越高使用透闪石软玉的比列越高。料取来之后首先加工成柱状初坯,上下用圆规画圆用工具刻成浮边,中间攥孔,孔洞再打磨圆润。刻玉的工具就是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燧石(莫氏硬度7-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琮是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呢?从琮的八幅神像图来看,八幅神像中有两幅神像有6个手指头,其它六幅是5个手指头,有些琮上的神像兽面部位刻得也不标准,部分有凌乱和模糊的迹象,以此有学者推测琮不是一个人刻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之前有研究者认为反山12号大王的墓葬主人即是大王又是刻玉的人,但这件琮都不是他一个人刻的,何况其它的呢同一个12号墓里面出土的琮的风格不一样,我们说刻的内容可以不一样,但是刻的风格不一样那就说明不是同一个人刻的,所以王死了以后墓葬里面埋的随葬品有刻纹的往往是有很多工匠来雕刻的。这一发现背后说明王不是工匠(他可以是设计师),他身边有很多的高级工匠在帮他刻。20号墓和12号墓出土的琮雕刻风格又不一样,说明每个墓主人的身后都有一批工匠在为其雕刻玉器,这对良渚社会阶级的复杂化证据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听完本次讲座的小结
1、良渚的玉文明反应了当时萨满司的一个世界观,琮和神像是密不可分的。
2、良渚琮的复杂制作工艺基本上可以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集大成的代表。
3、良渚以琮玉为代表的玉礼器开启了古代中国 藏礼于器的最早传统, 直接连接了后续的青铜文明。这种通过一件器物来体现身份、等级和地位的传统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时不时的有所表露。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人兽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兽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良渚文化玉琮(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
规格:通高58厘米
文化:良渚文化
收藏: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 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此琮呈方柱状,器型规整,轮廓分明。玉琮外表有小眼、大眼的组合花纹。良渚玉琮的形制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为四组。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