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果糖等。由于葡萄糖等糖分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分离出来的蜂蜜在冰箱里放置一段时间后,葡萄糖会逐渐结晶,然后变成白色。
2、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和少量蔗糖,在较低的温度下(低于14℃)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结晶,另外,结晶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蜂蜜中葡萄糖含量的多少。当葡萄糖与果糖含量相等时结晶慢;当葡萄糖含量少于果糖,不出现结晶;当葡萄糖含量多于果糖,结晶就会出现。
3、蜂蜜受冷会结晶,好的蜂蜜会形成白色晶状物,食用的时候只要把蜂蜜放入水杯,用不高于45度的热水冲泡后,就可以吃了。
人们对于蜂蜜中出现的白色物质感到不安,认为其必是生产厂家掺白糖所造成的。其实不然,这只是蜂蜜的另一种形态——结晶态。液体蜜与结晶蜜的关系类似于水与冰的关系。
主要是通过结晶作用把葡萄糖从溶液中析出。因受温度、湿度、时间的影响,其两种行态会互相转换。蜂蜜的自然结晶纯系物理现象,并非化学变化,因此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
蜂蜜是葡萄糖、果糖的过饱和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当蜂蜜放置在13~14摄氏度环境中时,有些蜂蜜(例如野桂花蜜、油菜蜜、椴树蜜等)极易以油脂状、细粒状或粗粒状结晶析出。
若蜂蜜的浓度低,含水量高,则会形成分层现象,结晶部分沉入底部,其它稀薄的糖液则浮在上层。但有时也会出现上层为固态结晶体,底层为液态的现象。结晶的蜂蜜加温(40~50摄氏度)后又会熔化成为液体状态的蜂蜜。
不同的蜂蜜,由于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晶的速度和结晶粒大小不一样。一般含葡萄糖、蔗糖较高的蜂蜜(例如油菜蜜、棉花蜜、向日葵蜜等),容易结晶。而含果糖较高的蜂蜜(例如洋槐蜜、枣花蜜等),就不易结晶。
当一种不易结晶的蜂蜜中混有易结晶的蜂蜜时,可以加速蜂蜜的结晶速度。例如油菜和紫云英的开花时间相近,因此紫云英蜜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油菜蜜,这就是为什么紫云英蜜形成部分结晶的原因。
蜂蜜结晶是常见的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此不太了解,以至于认为蜂蜜结晶的原因是蜂蜜质量不好,或者蜂蜜有掺假等等,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蜜蜂酿造蜂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多糖(花蜜)通过与自身物质(葡萄糖转化酶等)混合后转变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那么真正成熟的蜂蜜的主要糖分有两种,即葡萄糖和果糖。
葡萄糖在温度低于15摄氏度的时候会发生结晶现象,所以蜂蜜当中的葡萄糖是蜂蜜结晶的主要原因,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的时候,蜂蜜中的葡萄糖就会结晶。
葡萄糖和低温时导致蜂蜜结晶的主要因素,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温度较低的季节就会看到蜂蜜结晶了,但是好像还有别的情况,比如有的蜂蜜会在夏季结晶,有的蜂蜜在冬季也不结晶等等。
这就是蜂蜜结晶的另一个因素了,和蜂蜜品种有关,比如说油菜蜜是春季蜂蜜品种,但是我们在夏季见到油菜蜜的时候,往往已经结晶了,这是因为油菜蜜是极易结晶的蜂蜜品种,春季生产之后很快就会结晶,到了夏季又不易融化的缘故;再比如洋槐蜜。
属于春末蜂蜜品种,最不易结晶,即使放一年,到了北方寒冷的冬季,也不易出现结晶,所以说蜂蜜结晶和蜂蜜品种有很大的关系。蜂蜜结晶的原因是蜂蜜中的葡萄糖发生结晶的现象,属于正常的物理现象。
蜂蜜结晶和蜂蜜的种类、环境温度、蜂蜜的含水量(蜂蜜的波美度)、蜂蜜中葡萄糖结晶核的数量等因素有关,看到夏季结晶的蜂蜜不必奇怪,就像看到冬季不结晶的洋槐蜜也不必奇怪一样。
扩展资料:
蜂蜜不宜人群:
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蜂蜜在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乳杆菌的污染。婴儿由于抵抗力弱,食入肉毒乳杆菌后,则会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因而易引起肉毒乳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蜂蜜中毒的婴儿会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呼吸困难。小于6个月的婴儿更容易感染此病。中毒症状常发生于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小时,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减退。
虽然婴儿发生肉毒杆菌感染的几率很小,但医生还是建议:在孩子满1岁以前,不要给他吃蜂蜜及其制品。另外,父母在购买蜂蜜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店购买,不要自行去蜂场购蜜,因为有时蜜蜂采集了有毒植物的花粉,所酿之蜜就含有毒素,人吃了是会中毒的。
-蜂蜜
蜂蜜结晶可以出现乳白色,是蜂蜜中的葡萄糖在低温环境下的结晶现象。
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这就是蜂蜜结晶。
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时,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水分含量少于23%存贮到巢洞中。
扩展资料:
一、蜂蜜的禁忌人群:
1、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蜂蜜在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乳杆菌的污染。婴儿由于抵抗力弱,食入肉毒乳杆菌后,则会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因而易引起肉毒乳杆菌性食物中毒。
2、不适宜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苔厚腻者食用。
二、出现蜂蜜结晶的处理方法:
1、把结晶蜂蜜连同瓶子一起在热水中浸泡,但要注意热水温度必须低于50摄氏度,因为温度过高会使蜂蜜中的酶失活,维生素损失。
2、可连瓶子一起,放入冷水锅内慢慢加热当水温达到50-60度时,沉淀物就会自然融化,而且不会再沉淀。
3、放置到夏天自然化开。
—蜂蜜
—蜂蜜结晶
结晶的蜂蜜是真蜂蜜。实际上真蜂蜜一定条件下都会结晶,只是结晶程度和状态以及结晶速度因蜜种及环境等不同有差异而已。
结晶是自然成熟蜜所固有的物理特性,原理是蜂蜜本身是葡萄糖的过饱和溶液,当葡萄糖溶解度降低时部分葡萄糖分子便会有序的排列成结晶核,然后更多葡萄糖分子有规则的排列在结晶核各面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最终整瓶蜂蜜都将从粘稠的液体状变成固体或半固体状。
能吃。这是正常现象,结晶是蜂蜜质量好的表现。
经过科学研究,13~14℃是蜂蜜最易结晶的温度。因此,很多人习惯地把蜂蜜放在冰箱中贮存,并不是很好的贮藏方法。因为当温度逐渐降至冷藏的5℃左右前, 已经过13~14℃的阶段,很容易促成蜂蜜产生结晶现象。
如果又不了解其缘由,反而误以为变质变坏,那才是天大的冤枉。所以还是常温贮藏就可以了。
: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自然现象。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
蜂蜜中的白色固体是蜂蜜的结晶。由于低温,蜂蜜中的葡萄糖在物理变化情况下产生的正常结晶。蜂蜜结晶后不影响食用,味道还是一样的。蜂蜜和玻璃一样,都不是纯净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在温度稍低的情况下蜂蜜的葡萄糖会释出产生结晶,尤其是浓度较高的蜂蜜。
参考资料:
这个是蜂蜜结晶。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往往蜂蜜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由于蜂蜜掺入白糖而造成的。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不是掺糖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