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带的使用制度

唐代玉带的使用制度,第1张

玉带;使用制度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05-059-03玉带,即饰玉的腰带。作为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自唐代至,都对其有严格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数不同来表示官员品级的高低。从出土及传世的玉带来看,一条完整的玉带应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系玉所用的革或丝绸制成的带,古称;二是结扎在玉带一端或两端、形如圭状的尾;三是佩带所用的带扣;四是镶订在带身中间位置的片状牌饰,古称。从唐代开始玉带的使用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

一、文献中关于唐代玉带使用制度的记载新唐书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者,垂头以下,名曰尾,取顺下之义。一品、二品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亲王及三品、二王後,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石。唐会要记: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石。这里都只提到三品以上官员袍服可以饰玉,并未规定将玉用于带上。贞观年间带制没有变化,故高祖、太宗两朝,金带最为高级,以玉为在制度中尚不得见

唐高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奏,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这里对各品级官员佩用何种材质的以及用数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是玉最早见于唐代冠服制度,此后,玉才正式出现于我国古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上元元年又制: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庶人并铜铁带。开元二年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唐肃宗上元元年敕: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五品服浅绯,金带十。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九。庶人服黄铜铁带,七。唐德宗贞元七年,令常参官复衣绫袍,金玉带。据新唐书载,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唐六典记,常参官,供奉官。供奉官是泛指侍从皇帝左右的近臣,是供职场所在宫廷之内的官,是否为供奉官主要决定于其供职场所是否在内廷而不是品秩的高低。很显然,除了三品以上官员可佩金玉带以外,这个由品秩高低悬殊的职官因为日参皇帝而客观上成为的常参官,亦能佩用金玉带

由以上关于有唐一代玉带佩用制度的文献梳理可知,自唐高宗显庆元年开始,玉带才正式出现于唐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且关于数只有唐高宗显庆元年及唐肃宗上元元年有明确规定金玉带十三,而关于玉上纹饰的使用不见提及。其余都只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以玉饰带,但并没有关于数、纹饰等方面的详细记载

二、唐代玉带的具体使用情况玉带在唐代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除了其自身被规定的等级、礼仪功能外,关于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其他具体使用情况,从历史记载中亦可窥得一斑。综合文献记载来分类,唐代玉带的功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1职官冠服之用这是玉带最初、最基本的功用,上文已经述及

2皇帝赏赐官员之用五代孙李彦芳家藏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胯

唐穆宗长庆元年,易置镇、魏守臣,元卿诣宰相深陈利害,并具表其事。后穆宗感悟,赐白玉带。长庆元年十二月,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穆宗御通化门临送之,赐锦彩、银器、良马、玉带等物。长庆三年,新除江西观察使李绅为户部侍郎。绅既罢除江西,上令中使就第赐玉带

唐文宗太和三年,李载义斩级数有功,贼平,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白玉带,示殊礼

唐懿宗咸通十年,徐人作乱,张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嘉之,赐以锦彩、玉带、金银器等

唐昭宗天复三年,上令礼部尚书苏循传诏,赐全忠玉带,甲子巳时,车驾出凤翔,幸全忠军。全忠素服待罪,泣下不自胜,上亲解玉带赐之

上述事例中,李靖、杨元卿、李光颜、李绅、李载义、张允伸、朱全忠等人被赏赐玉带时官职均在三品及三品以上,符合制度

3外国进贡之物贞观六年,于阗王尉迟屈密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

唐德宗贞元初,使于于阗国,得大一、玉珂五副、玉枕一、玉带胯、靴带胯各三百具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吐蕃使论乞髯献马十匹、玉腰带二条,金器十事、牦牛尾二

宝历至太和,吐蕃再遣使者朝所贡有玉带、金皿、獭褐、牦牛尾、霞、马、羊、橐它

唐文宗太和元年,吐蕃使论牡大热进国信、金银器、玉腰带及马等

4大臣供奉朝廷之用唐宪宗元和十年,王师讨淮、蔡,诸侯贡财助军,进银七千两、金五百两、玉带二

文宗太和元年,王播自淮南还,献玉带十有三、银碗数千、绫绢四十万

5持带者转赠他人用李入朝,文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

唐德宗建中三年,义武军有大将为孝忠委信者谒晟,晟乃解玉带以遗之

唐穆宗长庆元年,幽、镇复乱,闻之,素服以令三军又以玉带、宝剑与牛元翼

唐武宗时,刘稹平,德裕以定策功进太尉,时敖草其制曰:‘谋皆予同,言不它惑。’德裕以能明专任己以成功,谓敖曰:‘陆生恨文不迨意,如君此等语,岂易得邪?’解所赐玉带赠之

唐昭宗乾宁四年,瑾引麾下走沂州,刺史尹怀宾不纳,乃趋海州,刺史朱用芝以其众与瑾奔杨行密,行密迎之高邮,解玉带以赐

6乐舞装扮之用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这种玉带或仅为装饰之用,并不具备等级标志功能

三、出土及传世唐代玉带的形制现有考古工作中所获的完整唐代玉带实物标本,主要有两部分,1970年和1987年分别出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西安西郊丈八沟窖藏,其中以何家村窖藏最为重要

何家村窖藏出白玉九环蹀躞带一副,玉带九副。这九副玉带为:狮纹白玉带一副,由十三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白玉纯方胯一副,包括十三枚方形玉带板和两枚圭形尾,共十五枚,十三;穿孔白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深斑玉带,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斑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骨咄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和两枚圭形尾组成,共十五枚,十三;更白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及两枚圭形尾组成,共十五枚,十三;白玛瑙绞具一副,包括九枚半椭圆形带板、四枚方形带板和两枚圭形尾,共十五枚,十三。何家村窖藏的这十具玉带中,除去形制较特殊的蹀躞带,其它九幅均为十三。只是除去两件圭形尾及带扣外,的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十三枚全为方形;另一种由四枚方形、九枚半椭圆形组成。这两种形制都符合唐代玉带十三的用玉制度。杨伯达先生曾认为,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两瓮唐代窖藏,内含玉带计七副,有15片的两幅、16片的五副,均与显庆时的13不同,这可能反映了盛唐玉带的变化。看来,杨先生可能是将玉带板数与玉带的数未加详细区分。然而,丈八沟窖藏发现的三幅玉带,均为十二

传世的唐玉带中,上海博物馆藏乐伎玉带一副,由十一枚方形、一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大英博物馆藏胡人玉带一副,由八枚方形和一枚圭形尾组成;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玉带一副,由十枚长方形和一枚圭形尾组成。这样,唐玉带除了符合制度的十三外,还存在十二、十一、十、八的情况。这说明唐代虽有使用玉带的定制,但玉带的实际规格与文献记载有所出入,或许反映了唐代玉带初创时期的情形。玉带制度自唐始历代沿袭,直至明代才有了一成不变的程式

参考文献:,宋祁等新唐书_卷24_车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527;529王溥唐会要_卷32_舆服下北京:中华书局,1955:581刘等旧唐书_卷45_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1953资治通鉴_卷211_唐纪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6702王溥唐会要_卷31_舆服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569杜佑通典_卷61_君臣服章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172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48_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1236李林甫等唐六典_卷2_尚书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33张东光唐代的内供奉官社会科学辑刊,2005,:10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93_李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816刘旧唐书_卷161_杨元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29刘旧唐书_卷161_李光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22刘旧唐书_卷16_穆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50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12_藩镇卢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978刘旧唐书_卷180_张允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679刘旧唐书_卷20上_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775;775刘旧唐书_卷189_西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30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_卷669_内臣部五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7711王若册府元龟_卷972_外臣部十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1251;1125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16下_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6104刘旧唐书_卷156_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13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67_王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11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13_张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186刘旧唐书_卷133_李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2663;368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77_封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28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88_朱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46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34_五行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87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2_礼乐志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477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840

可以两只手都带手镯吗?手镯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手镯作为佩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很多人都喜欢,现在的手镯款式更是多种多样,不过人们对手镯的戴法不大了解,不知道手镯佩戴在哪只手,有人说手镯应该戴左手,有人说手镯应该戴右手,还有人说双手都戴手镯,那么双手都戴手镯好不好呢?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1手镯的戴法

一直以来,手镯就是人们喜欢的珠宝之一。不管是结婚的龙凤镯,还是定情的玉镯,或者是孩子出生的银镯,人们的一生总少不了手镯。手镯到底应该戴在哪只手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佛家有左进右出的理论,也就是左手是净手,右手是秽手。因此人们认为应当将手镯戴在左手,可以吸取精华,现在不少人都会将手镯佩戴在左手。

2双手都戴手镯好不好

如果是一只手镯的话,人们会选择佩戴在左手,但是如果是两只或者以上的手镯,人们会选择双手都戴手镯,可以双手各戴一只,如果戴三只应该全部戴在左手上,不建议双手都戴。戴三只以上手镯的比较少见,即使要戴也都应戴在左手上。可见双手都戴手镯是可以的,不过只限于佩戴两只手镯的时候,这点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

关于双手都戴手镯好不好,以上介绍了下双手都戴手镯好不好,可见双手都戴手镯是可以的,不过只限于佩戴两只手镯的时候,其他情况下都是左手佩戴手镯比较好。

1、不能戴古玉。古玉经历太多,恩怨太重,并不吉利,很多人压制不住,佩戴久了可能会招病灾。

2、不能戴别人的玉。玉只属于一个人,佩戴他人的玉,相当于替人挡灾。

3,碎玉。如果玉不小心碎了,要用红布包起来埋葬。

4,带玉的朋友如果从小戴玉,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拿下来。

5、玉是有灵性的,戴在身上超过三个月就不要随便摘下来,送人就更不行了 。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乃是吉祥之饰物,玉是一种有灵气的宝物,一块上好的玉件能给人带来好运,趋吉避凶,佩玉石可养生,身上佩玉可防疾病,佩玉则百邪不侵。

玉坠悬于胸前,一块好玉温和与体温一致,发着淡淡白光,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可人,“人养玉,玉养人”,玉惜有缘人,人怜有心玉,面对一块温润细白的好玉,幻想着自己就是那淡淡白光,心中的郁闷一点一点地被温暖、抚平、复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玉能补气,玉能辟邪,一个佩玉的人如果遇到不幸,玉会先碎,灾祸也会减轻。这叫“玉碎人全”。

参考链接:_佩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54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