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带的使用制度

唐代玉带的使用制度,第1张

玉带;使用制度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05-059-03玉带,即饰玉的腰带。作为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自唐代至,都对其有严格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数不同来表示官员品级的高低。从出土及传世的玉带来看,一条完整的玉带应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系玉所用的革或丝绸制成的带,古称;二是结扎在玉带一端或两端、形如圭状的尾;三是佩带所用的带扣;四是镶订在带身中间位置的片状牌饰,古称。从唐代开始玉带的使用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

一、文献中关于唐代玉带使用制度的记载新唐书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者,垂头以下,名曰尾,取顺下之义。一品、二品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亲王及三品、二王後,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石。唐会要记: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石。这里都只提到三品以上官员袍服可以饰玉,并未规定将玉用于带上。贞观年间带制没有变化,故高祖、太宗两朝,金带最为高级,以玉为在制度中尚不得见

唐高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奏,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这里对各品级官员佩用何种材质的以及用数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是玉最早见于唐代冠服制度,此后,玉才正式出现于我国古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上元元年又制: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庶人并铜铁带。开元二年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唐肃宗上元元年敕: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五品服浅绯,金带十。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九。庶人服黄铜铁带,七。唐德宗贞元七年,令常参官复衣绫袍,金玉带。据新唐书载,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唐六典记,常参官,供奉官。供奉官是泛指侍从皇帝左右的近臣,是供职场所在宫廷之内的官,是否为供奉官主要决定于其供职场所是否在内廷而不是品秩的高低。很显然,除了三品以上官员可佩金玉带以外,这个由品秩高低悬殊的职官因为日参皇帝而客观上成为的常参官,亦能佩用金玉带

由以上关于有唐一代玉带佩用制度的文献梳理可知,自唐高宗显庆元年开始,玉带才正式出现于唐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且关于数只有唐高宗显庆元年及唐肃宗上元元年有明确规定金玉带十三,而关于玉上纹饰的使用不见提及。其余都只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以玉饰带,但并没有关于数、纹饰等方面的详细记载

二、唐代玉带的具体使用情况玉带在唐代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除了其自身被规定的等级、礼仪功能外,关于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其他具体使用情况,从历史记载中亦可窥得一斑。综合文献记载来分类,唐代玉带的功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1职官冠服之用这是玉带最初、最基本的功用,上文已经述及

2皇帝赏赐官员之用五代孙李彦芳家藏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胯

唐穆宗长庆元年,易置镇、魏守臣,元卿诣宰相深陈利害,并具表其事。后穆宗感悟,赐白玉带。长庆元年十二月,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穆宗御通化门临送之,赐锦彩、银器、良马、玉带等物。长庆三年,新除江西观察使李绅为户部侍郎。绅既罢除江西,上令中使就第赐玉带

唐文宗太和三年,李载义斩级数有功,贼平,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白玉带,示殊礼

唐懿宗咸通十年,徐人作乱,张允伸进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诏嘉之,赐以锦彩、玉带、金银器等

唐昭宗天复三年,上令礼部尚书苏循传诏,赐全忠玉带,甲子巳时,车驾出凤翔,幸全忠军。全忠素服待罪,泣下不自胜,上亲解玉带赐之

上述事例中,李靖、杨元卿、李光颜、李绅、李载义、张允伸、朱全忠等人被赏赐玉带时官职均在三品及三品以上,符合制度

3外国进贡之物贞观六年,于阗王尉迟屈密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

唐德宗贞元初,使于于阗国,得大一、玉珂五副、玉枕一、玉带胯、靴带胯各三百具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吐蕃使论乞髯献马十匹、玉腰带二条,金器十事、牦牛尾二

宝历至太和,吐蕃再遣使者朝所贡有玉带、金皿、獭褐、牦牛尾、霞、马、羊、橐它

唐文宗太和元年,吐蕃使论牡大热进国信、金银器、玉腰带及马等

4大臣供奉朝廷之用唐宪宗元和十年,王师讨淮、蔡,诸侯贡财助军,进银七千两、金五百两、玉带二

文宗太和元年,王播自淮南还,献玉带十有三、银碗数千、绫绢四十万

5持带者转赠他人用李入朝,文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

唐德宗建中三年,义武军有大将为孝忠委信者谒晟,晟乃解玉带以遗之

唐穆宗长庆元年,幽、镇复乱,闻之,素服以令三军又以玉带、宝剑与牛元翼

唐武宗时,刘稹平,德裕以定策功进太尉,时敖草其制曰:‘谋皆予同,言不它惑。’德裕以能明专任己以成功,谓敖曰:‘陆生恨文不迨意,如君此等语,岂易得邪?’解所赐玉带赠之

唐昭宗乾宁四年,瑾引麾下走沂州,刺史尹怀宾不纳,乃趋海州,刺史朱用芝以其众与瑾奔杨行密,行密迎之高邮,解玉带以赐

6乐舞装扮之用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这种玉带或仅为装饰之用,并不具备等级标志功能

三、出土及传世唐代玉带的形制现有考古工作中所获的完整唐代玉带实物标本,主要有两部分,1970年和1987年分别出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西安西郊丈八沟窖藏,其中以何家村窖藏最为重要

何家村窖藏出白玉九环蹀躞带一副,玉带九副。这九副玉带为:狮纹白玉带一副,由十三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白玉纯方胯一副,包括十三枚方形玉带板和两枚圭形尾,共十五枚,十三;穿孔白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深斑玉带,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斑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骨咄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和两枚圭形尾组成,共十五枚,十三;更白玉带一副,由九枚半椭圆形玉带板、四枚方形玉带板及两枚圭形尾组成,共十五枚,十三;白玛瑙绞具一副,包括九枚半椭圆形带板、四枚方形带板和两枚圭形尾,共十五枚,十三。何家村窖藏的这十具玉带中,除去形制较特殊的蹀躞带,其它九幅均为十三。只是除去两件圭形尾及带扣外,的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十三枚全为方形;另一种由四枚方形、九枚半椭圆形组成。这两种形制都符合唐代玉带十三的用玉制度。杨伯达先生曾认为,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两瓮唐代窖藏,内含玉带计七副,有15片的两幅、16片的五副,均与显庆时的13不同,这可能反映了盛唐玉带的变化。看来,杨先生可能是将玉带板数与玉带的数未加详细区分。然而,丈八沟窖藏发现的三幅玉带,均为十二

传世的唐玉带中,上海博物馆藏乐伎玉带一副,由十一枚方形、一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大英博物馆藏胡人玉带一副,由八枚方形和一枚圭形尾组成;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玉带一副,由十枚长方形和一枚圭形尾组成。这样,唐玉带除了符合制度的十三外,还存在十二、十一、十、八的情况。这说明唐代虽有使用玉带的定制,但玉带的实际规格与文献记载有所出入,或许反映了唐代玉带初创时期的情形。玉带制度自唐始历代沿袭,直至明代才有了一成不变的程式

参考文献:,宋祁等新唐书_卷24_车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527;529王溥唐会要_卷32_舆服下北京:中华书局,1955:581刘等旧唐书_卷45_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1953资治通鉴_卷211_唐纪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6702王溥唐会要_卷31_舆服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569杜佑通典_卷61_君臣服章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172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48_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1236李林甫等唐六典_卷2_尚书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33张东光唐代的内供奉官社会科学辑刊,2005,:10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93_李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816刘旧唐书_卷161_杨元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29刘旧唐书_卷161_李光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22刘旧唐书_卷16_穆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50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12_藩镇卢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978刘旧唐书_卷180_张允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679刘旧唐书_卷20上_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775;775刘旧唐书_卷189_西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30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_卷669_内臣部五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7711王若册府元龟_卷972_外臣部十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1251;1125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16下_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6104刘旧唐书_卷156_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13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67_王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11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13_张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186刘旧唐书_卷133_李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2663;368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77_封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28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188_朱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546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34_五行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87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_卷22_礼乐志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477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840

玉棒称为古代笏(hù)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注意: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的獠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古代的人们都用砣机雕刻玉石一

  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玉、石工艺分离的时间晚于玉、石分化。如果说玉、石分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石器原料时开始,那么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工艺有直接打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击法三种方法,与制玉工艺联系较少,暂可不必考虑,然而直接研究磨制石器工艺对探讨玉石工艺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制工艺: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锋,并把石材磨制成型,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项进步。”[1] (页474)磨制石器的工艺过程是:1 切割。先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往往留截断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石器。3 钻孔。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钻,或上述两种方法兼用。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钻透。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台痕。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对接打通。

  总之,磨制石器工艺是用切割、打磨、钻孔三种工艺完成的,这三种工艺完全为早期制玉工艺承袭下来。在这一阶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与石器工艺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艺与制石工艺并未完全脱离,很可能石玉匠还是在同一作坊内,玉匠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制理玉器。

  磨制玉器与磨制石器两者工艺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就是抛光工艺的应用。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北方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文化玉器正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的制玉工具均为用于锯切、磨砻、钻孔等手工工具。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标志不在于应用抛光术,而在于砣机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式工具的诞生,而不是某种工艺方法的改进,它给制玉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2] (页6-8)。

  二

  砣机既是制玉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

  砣机即磨玉机,清人称“水凳”,明人称“琢玉机”,工人称“砣子”、“铊子”,古代记载甚少。我们研究砣机的一种权宜办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虽然不易到达源头,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踪影,隐约听到它的瑟瑟琢磨声。

  现代的砣机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动铁砣机,其砣子是用钻石粉制成,故称砂砣,转速10—5000转/分[3] (页33);第二种是蛇皮钻,类似牙医的修牙机,其旋转速度更快,转速达3000—20000转/分[3] (页34)。现代磨玉机——砣机,不用蘸水砂,只用细流水即可,确实方便,但是转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计不好做。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与清代砣机相联系。

  (一)清代砣机的分析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4]。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

  《玉作图说》的图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释,但尚须说明,我们通过李澄渊《玉作图说》不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设备及其基本工艺,也可窥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纵水凳。这种碾机是经过历代玉匠无数次改进而达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设备,可称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亦称“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时期砣机的探讨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5] (页308)

  其解说较简单,若参照附图不难了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刊砣机与李澄渊所绘《玉作图》砣机大体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图与说明均甚简括。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砣机资料只有上述明、清两代的图文,以前的砣机尚无材料可寻。当然,这种类型的砣机不会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机,其上限在于隋唐,不能再早了。这是因为我国起居所用室内家具大致在隋唐改变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凭几跽坐的习惯,离开矮踏,高高地坐于墩上或椅上。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现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笔者认为隋唐创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唐代已有旋机可由碾证之。所谓碾本为轹物器,即压碎谷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盘、碾砣两大部分,由牲畜拉动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转粉碎谷粒。唐宋人以“碾”训“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转以象征砣机琢玉,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机制玉之意。砣机的存在确实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渊所绘砣机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玉机都是经过千余年的使用改进后留下来的非常先进的磨玉机,也是隋唐桌式砣机的发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说隋唐明清与20世纪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机。

  (三)南北朝至秦汉时期的铁砣几式砣机

  从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来看,毫无疑问已用砣机来雕琢玉器,这一点研究玉器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当然,这时的砣机还不如隋唐的砣机那样高效先进,估计在机械原理上当与明清砣机一致,但其结构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汉人那样跽坐于地上使用砣机,其砣机应是跽坐几式而非足踏旋转的桌式。据悉,印度19世纪砣玉机是几式,一人拉弓带动砣具旋转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机的参考。我国此时几式砣机应为何种结构?用几人操作?须进一步探讨,但也不排除另有专司砣机转动的辅助工人,或许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而不是一人脚踏手托玉砣磨的先进砣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冶铁并逐步推广,用于工具和武器,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盖于此时不久或迟至秦汉,砣机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铁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砣几式砣机

  关于汉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的设想判断也是来自三代的出土资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与兽等石雕和妇好墓出土的坐佣均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两种坐式均为席地而坐,所以可证商代砣机应是跽坐式砣机,其前之夏代及其后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为跽坐式砣机。

  跪、跽均为古坐式,坐在机前双足不能发动砣机旋转,只可一手拉动弓弦转动,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来回拉动使其轴旋转带动砣子转动,可能二三人操一机。所谓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调水沙磨玉的人。砣机高度约30—50厘米。砣机结构由几、支架、轴、砣、条带或弓子等组成,砣子用青铜制作,可自行铸打而成,比原始砣机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机的发明与改进

  砣机何时问世?这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长期争论而很难统一的问题。比如国内主张砣机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有赵汝珍,认为:“至唐虞之时用玉尤为繁多,治玉亦见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纯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机磨玉。

  同时代的刘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赝,关于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节,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张“玉器时代原无刀工,故指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来无刀工之可言也”[7]。刘大同认为:“余按古今雕刻一门可分为五大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以石制玉时期,可称最古。一变而为周之昆吾刀,再变而为汉之八刀,又一变而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为最后。今人不见昆吾刀,而以菊花铁所炼之钢刀刻玉。”他认为玉器上的图案文饰均可用刀刻:“昔人云,自晋魏以来不见昆吾刀,诚然哉。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矣。倘若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更不堪设想,可畏也哉!”[7]

  所谓“双钩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原文如下:“然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段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8] (页172)

  高濂主张“双钩碾玉法”是汉法,而刘大同之意是古有双钩玉法,并非汉人的。他既主张从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汉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铜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汉人双钩碾玉之说,主张刀刻与砣碾并存,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说法不过是一传说,实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错玉”的说法,以水沙磨玉,这是唯一正确的说法。

  西方有人认为砣具产生于迦勒底,后向东西两侧传播,如波西尔提出:“中国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备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当亦来自西方,似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伦王国之州)及苏西拿人所发明,然后自其地东行中国,西及欧洲,南至印度者,唯其传播之时确在何期则代远年淹没可考矣。”[9] 现在我们可看到19世纪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线描画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车均与水凳不同。这是同出一源发展不同还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论说。

  夏商周三代砣机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铜几式砣机,来自原始砣机,反过来说原始砣机改进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机。

  原始砣机发明于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关心的事。过去的主要根据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这些玉器文饰复杂,表面抛光还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国先生据此研究认为:“张陵山的玉蝉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径分别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说明切割工具当为直径大小不一的轮锯,或称圆砣,古代又称砂碾。其资料估计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圆盘。从玉璧圆边和玉琮边角的匀称整齐,误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练技术外,还有固定的琢玉装置,估计已经出现同本世纪上半叶还使用的水作凳一类的琢玉机。从当时盛行陶器轮制机术来判断,这是可能的。祝你好运,祝你幸福!

在商代以前,工匠雕琢玉器都是用石制工具完成的用扁平的玉材在石头上磨制出所需要的厚度,打孔一般是用硬木棒或是尖的石头或是动物牙齿反复钻孔,并且要不时的加入水和硬沙古玉中很多都是阴阳线的雕刻,也是用坚硬的石头例如石英,和动物牙齿在在表面刻出图案,再用各种形状的硬石慢慢磨去不要的部分,再用兽皮等柔软的材料加细土来进行抛光,完成一件成品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在商代有了金属的工具来替代石制工具,如金属砣子加金刚砂来撵花! 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古代,大家都非常的喜欢戴玉,代表着吉祥如意。富家老太太一看见中意的小姑娘,就直接撸下自己手上的镯子,戴到小姑娘手上。

镯子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红包,成为一个见面礼,送一个人镯子,也代表了对他的喜爱。所以很多未出阁的**都会有双带玉镯的习惯。代表了她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姑娘,在家里备受宠爱。

戴镯子也是姑娘们的一种潮流。镯子的价值不等,戴好的镯子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富家**之所以双带玉镯,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比较优雅的。举手投足间,玉镯相互碰击,发出动听的声音,也让女孩子显得特别有魅力。

现在没有人会双戴镯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人,平时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又不像古代有大把人侍候。

戴一个都要时时提防着会撞烂。戴两个镯子,那更加不方便。现在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戴两个镯子,也未免太难看了。

对玉的推崇和喜爱,一直被传承了下来。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玉的诗句,比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战国到秦汉时期,玉佩通常都是成套出现,以突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唐以后男子通常只佩戴简单的玉佩,通常是挂在腰间,而女子依然佩戴杂佩(玉璜、玉珩等缀成一组佩戴)。儒家认为玉有“十德”,给玉赋予了温良谦恭、高尚不屈的品质,所谓“谦谦君子,温其如玉”,在古代的读书人都讲究“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在民间认为玉能够辟邪,带来好运,佩戴玉佩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朴素的信仰,使得玉佩的种类更加繁复多样,有的是象征吉祥如意的,有的是象征事业兴旺的,有的是驱邪避凶的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07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