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戒成了什么佛?

法戒成了什么佛?,第1张

为楼主翻了些资料。

相信楼主应该知道他到舍卫国化为祗陀太子 吧

然后他就和孤独长者须达,一起得了正果,就是编入了佛教制度中。

如果你到佛教庙宇中搞不好还能看到他呢。只是他的职位不高,应该算一个伽蓝头头。

在庙宇的侧面都会有个伽蓝殿的,里面奉三个像,中间是波斯匿王右边是须达,左边就是法戒啦,不过不能再加他这个名字了,他在佛界的名字叫祗陀太子。

然后两旁有十八伽蓝,他们一起守护庙宇。

有时候也奉中国的关羽像。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atimok〇a 或 pratimok〇a,巴利语patimokkha),佛教术语,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

其中又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在释迦牟尼生前,曾经说过,在他灭度后,僧伽应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间叙

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详解

意译分别解脱、随顺解脱、正顺解脱、处处解脱、保得解脱。亦称“戒本”,意为解脱烦恼的必由之路。

若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禁戒,于身三(杀、盗、*)、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七支罪一一解脱,故名分别解脱;依戒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盘境地,故名正顺解脱、随顺解脱。又依戒修行肯定能得到解脱,故名保得解脱。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五分律》卷十八载:“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故,名为波罗提木叉。复次数此戒法、分别名句,总名为波罗提木叉。”此中,数此戒法、分别名句者,谓戒有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种类别。

依佛教僧团戒律,每半月即朔望之日诵戒忏罪(布萨),上座比丘诵此波罗提木叉,听众中没犯戒者则默然不语;若有犯者,要在大众前发露忏悔。

扩展资料

菩萨十重戒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男,*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淂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 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菩萨十重戒

-波罗提木叉

”后来法戒舍卫国仳祁它太子,得成正果,归於佛教。“这是《封神演义》里的说法:

佛经中,祇陀太子是”祇树给孤独园“原来的持有者,他捐献自己的园林供养释迦牟尼。

说详细一点,如来佛在舍卫国传道四十九年(一说二十五年),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有位长者大财主,名叫「给孤独」,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释迦摩尼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祇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祇树,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祇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假的

泰佛正牌的法戒根本就是骗人的,欺骗小白说是高僧加持过的,泰国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也根本也没有高僧加持。

还好多人问泰佛正牌法戒怎么鉴别,不用鉴别了,这法戒一点用都没有,是用来欺骗小白的,就一个普通的塑料戒指差不多的性质。泰佛正牌的赖师兄出了名卖假牌坑人,骗不了懂的人就到处骗小白,早之前就被曝光了,假牌骗不了人就用戒指继续骗人。

无相戒,即无相心地。“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指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所以称戒为“心地”。《梵网经》为代表的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在于利他行,并且是约于“心”的。正如《梵网经》的姊妹篇《璎珞经》所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声闻尽形,菩萨尽未来际。声闻局于身口,菩萨亘于三业。”梵网戒法正是本着以心为本的原则,创立了十重禁戒:杀戒、*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chēn@①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这十重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的十种流露,因为它含摄了道俗众生最基本的净心向善的宗教道德规范。所以梵网戒法声称: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梵网经》中是这样说的:“尔时释迦牟尼佛……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从上文中得知,梵网所开示的菩萨戒法(心地法门),是以“自性清净心”、“佛性”为戒体的“光明金刚宝戒”、“佛性戒”,这种“佛性戒”源于自性清净的佛性,也就是说自性清净心、佛性是梵网菩萨戒法的根据。中土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中曾两次引述《梵网经》的观点,《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注:杨曾文先生认为:戒本源自清净,于惠昕本作“我本元自清净”,铃木校敦煌本作“我本元自清净”,而依《梵网经》(《菩萨戒经》)原文和《坛经》中上下文意思及佛教义理,“我”应是“戒”的误写和误传。详见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版,页二十之校记之八。)《坛经》在引述“戒本源自性清净”后,紧接着就说:“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可见源于自性清净心的菩萨戒法(佛性戒)的本质是“无相”,这是“十重禁戒”的菩萨戒法与小乘声闻戒法的区别之所在。这一点在《梵网经》卷上有关菩萨行修持阶位的“无相心”和卷下要求菩萨戒弟子破除“系缚事”等主张中已有申说。持大乘菩萨戒,要求持而不执、持而离相,破除小乘执缚戒相,这种思想源于破执扫相的中观智慧对戒法的贯通。

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本着中道实相说和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思维方法看待戒律时,注重的是基于空观的自律,基于从自心去除迷执、愚痴的“无相”、“不取于相”的自觉,所以视不取于相的戒法是最胜尸罗(最高戒法)。中观学派的思想宗经之一《摩诃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佛法无相,……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染不著。”《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言:“若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修行持戒求解脱时,无所解脱持戒可得,无能解脱持戒可得。何以故,谓色自性无所得故。……如是修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修无相持戒。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龙树的《大智度论》说:“不著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将来令人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又主张“于持戒布施,心不染著”。此类“不染不著”、“持无相戒”的持戒观亦见于《宝积经》等大乘经典中。《宝积经》中记述佛与大迦叶论“善持戒”时云:“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经中主张的无我无我所、不以戒自高、不轻慢他戒、不考虑分别戒法的行持方法,正是大乘戒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禅宗“无相戒”所要弘传的无上法门。

据《坛经》记载,慧能曾因闻诵《金刚经》而开悟。(注: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5页、第12页、第29页。宗宝本《坛经·行由品》亦载:“时有一客买柴,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坛经·行由品》中又记载,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金刚经》是般若思想、中道智慧的精华,所以其中的“离相无往”的思想与无相戒法也不无联系。《金刚经》言:“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慧能将“离相无住”的思想发展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顿教法门,[创制了融“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依”为一体的无相戒法。

以戒为师,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垂临涅槃之际,对弟子们的遗言。以戒为师,显示了佛教的本质。佛教的僧团,无论其成员个人——比丘的修行生活或其团体组织——僧伽的羯磨制度,皆依戒律为准则。戒律之法由大觉如来——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制,这是铸造三世诸佛的范模,是成就一切如来的泥印。

如是戒律之法,虽是佛制,而非天人师主观相加。释迦牟尼如来暨诸佛,原来也是经由如是戒法,原来也是“以戒为师”,经过修行,证成大觉。如来今为我等凡夫断惑证真、返迷归觉,宣示并制定“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楞严经》)的法则,令我等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觉道。如来恩德,虚空莫喻。

“以戒为师”的实义,即如来的本怀,如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64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