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的起源,1克拉是多少分,不同分数钻戒代表什么含义?

克拉的起源,1克拉是多少分,不同分数钻戒代表什么含义?,第1张

克拉的起源?1克拉是多少分?多大?如何让1克拉更大?不同分数钻戒代表什么含义?

一、 克拉的起源

克拉作为重量单位,起源于欧洲的地中海海边“小角树”(carob),开的花市淡红色,这种树很神奇,它的种子重量几乎一致,差不多200毫克左右,慢慢人们就把这种子重量用来测量钻石重量,直到1907年国际上商定为宝石的计量单位,沿用至今。

二、一克拉是多少分?1、克拉——是国际标准的钻石重量单位,英文carat,简写ct。1克拉=02克=200毫克,一般适用于较大的钻石。2、分——因为克拉价格较贵,而且有些钻石不能切割小份,所以就有了 “分”的概念。

1克拉分为100份,每1份称为1分。1克拉=100分。05克拉=50分。钻石重量和价格不失正比关系,而是几何级数增长。

三、  一克拉有多大?

1克拉钻石相当于一支铅笔横截面

四、怎样的形状看上去更大?——圆形五,如何让1克拉更大?不同形状一克拉视觉效果

不同的戒托和镶嵌方式,视觉效果大小会不一样哦~想要更大,可以选择周边镶嵌一圈小碎钻,显得更大!

★Tips :其他显大小技巧——钻石净度选择SI1就好,切工必须选择3EX,选择圆形钻,选择细戒托,戒臂可选扭壁,镶嵌小碎钻  

六,不同分数钻石含义有啥不同?

25分——025克拉,反过来"520"27分——27谐音是"爱妻"    

30分——30分开始已经有保值的价值了~三生三世“前世,今生,未来的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到永远。  

50分——05克拉,象征"你是我的另一半"。超过50分(含50分)才有收藏的价值,也就是说这才算真正有价值。

60分——6的谐音是“留”,象征希望把你从生命中留下,组成个家庭,相伴一生。    

70分——7的谐音是“妻”,配合钻石代表爱情,送给最爱的妻子  

80分——8 “发”,这是中国人很爱的数字~预示着好兆头。 

1克拉——1克拉收藏价值已经很足了,也有很大升值空间。1克拉,100分,象征100%的爱,“你是我的全部"。

1描写“钻石”的诗句有哪些

1木钻石盘今已穿——李处权 《梦江彦文》

2独一无二的钻石,紧扣相系,一生相守。

3单颗美钻和碎钻相映成趣,流泻出熠熠生辉。

4独特经典的设计从指间散发出优雅与豪迈的气质。

5让一克拉的璀璨光芒跃动着一生的华彩与荣耀。

6镶嵌于花朵中闪耀着光与影的恒久魅力撩人心扉。

7钻石的炫目华彩令她纯美娴淑的气质更加锦上添花。

8两颗小钻和单颗大钻的相映成趣象征女性的多样性格。

9轮美奂的金伯利钻戒让您比钻石更璀璨。

10旋转的线条展现出无言的完美,代表着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梦境。

2形容钻石的诗句

1 昨天还是一块煤,明天被一道无名的液体浸润过后,立刻成为毫光万道的钻石了。

2 除了无比坚硬,钻石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璀璨耀眼。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天神的眼泪,将钻石列为行星宝石中的“太阳”;有人说钻石是星星撒落在地面的碎片;也有人将钻石列为狮子星座的吉祥宝石。

3 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斯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颗大钻石或珍奇的宝物一样受人欣赏。

4 人们开始习惯将结婚60周年称为钻石婚,坚强、庄重,美满幸福。

3赞美钻石的语句

1、钻石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的注视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达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

2、其实在每个人胸中都蕴藉着一块蓝钻,在心灵的深处闪烁着雅洁的莹辉,她关注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要谦和友善,要沉稳内敛,警示着我们应该淡然地面对人生。

3、这么璀璨,这么晶莹,这么透亮,钻石啊!你的美丽,你的灿烂,你的魅力,还有你的熠熠生辉,令人无法抗拒。

4、人生最可贵的事是人与人之间于患难处同舟共济,风雨同行,不计个人得失与生死。这样的人都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5、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斯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颗大钻石或珍奇的宝物一样受人欣赏。

6、除了无比坚硬,钻石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璀璨耀眼,闪出七彩光芒,迷惑了了女人的心。

7、钻石镶嵌于花朵中,闪耀着光与影的恒久魅力撩人心扉,这条项链实在是太漂亮了。

8、那银色的项链镶嵌着蓝色的钻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戴在她光洁的脖子上显的更加美丽。

9、钻石的美丽来自它本身,但它的光芒确实人们赋予它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也是爱它的美丽。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10、如今,钻石不再神秘莫测,更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11、除了无比坚硬,钻石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璀璨耀眼。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天神的眼泪,将钻石列为行星宝石中的“太阳”。

12、有人说钻石是星星撒落在地面的碎片;也有人将钻石列为狮子星座的吉祥宝石。

13、每一颗钻石都独特罕有,就像每一段爱情也各有新意。而钻石的每一种切割形状更有不同的寓意。选一颗最能表情达意的钻石,代表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14、那是一条紫色的圆形钻石项链,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方形纯银吊坠挂着,散发出一种纯洁的光芒,晶莹剔透的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15、这条钻石项链,是灵魂的晶体,凝聚着璀璨,晶莹,透亮。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4形容钻石的诗句有哪些

在古诗中没有描写钻石的诗句,只有一些描写石头的诗句。

1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唐白居易《莲石》

释义:青黑色的石头一两片,白色的莲花有三四枝。

2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唐白居易《莲石》

释义:石头和微风中的树相互依偎,莲花栽在映着月亮的池塘中。

3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唐刘禹锡《望夫石》

释义:每天都盼望着夫君回家,结果每天都失望,最终变成孤苦的石头立在村前。

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释义:明亮的圆月照耀在松树林中,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缓缓流过。

5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唐王建《望夫石》

释义:山顶每天都经历着风风雨雨,石头能够和归来的行人相呼应。

6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释义: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7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唐太上隐者《答人》

释义:偶然之间来到这颗松树下,一个人悠闲的枕着石头睡觉。

8 潮从秣陵上,月映石头新。——唐王昌龄《送乔林》

释义:潮水从秣陵上流过,圆月照映的石头感觉很光亮。

9 石头城下自分携,无复连床听晓鸡。——明黄观《送赵彦圯都事》

释义:我们在石头城下各奔东西,再也不会一起听到起床的鸡叫声。

10 石头城下柳萧疏,久客怀归念远途。——明李祯《送熊生还乡》

释义:石头城边的柳树已经变得萧条稀疏了,久居他乡的朋友在怀念着家乡。

5形容钻石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璀璨夺目拼音: cuǐ càn duó mù解释: 璀璨:美玉发光。

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出处: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举例造句: 方志敏同志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璀璨夺目的革命红旗已经插遍祖国大地。2、灿烂夺目拼音: càn làn duó mù解释: 五光十色令人眩目。

举例造句: 这件首饰的光泽灿烂夺目。3、光彩夺目拼音: guāng cǎi duó mù解释: 夺目:耀眼。

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乃令左右引于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举例造句: 解开来,只见一团绵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4、耀目晶光拼音: yào mù jīng guāng解释: 形容器物闪闪发亮,使人眼花缭乱。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等到行礼完毕,署院举目一看,见他二人都是穿的簇新袍褂,手指头上耀目晶光,也不晓得是些什么东西,便知他二人是阔少出身。”

5、五光十色拼音:wǔ guāng shí sè释义: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出处: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6哪里有描写钻石的文章

什么是钻石

钻石素有"宝石之王"的美誉,是高档宝石中的最珍贵者。由于在西方国家,钻石的原石是由位于伦敦贸易中心附近的中央统售机构(CSO)来进行分类和估价,并进而由该组织对其销售进行控制的,因此与其他宝石不同,国际上对宝石钻石有较统一的分级系统,因而它是独立于其它宝石之外。

钻石的矿物名称为金刚石,其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希腊文adamas,意为最硬的东西。 人类利用钻石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就相信钻石有神奇的力量,因而佩带它就成最勇敢和坚强的象征。许多国家的人民都把钻石戒指作为定婚和结婚的信物,相信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国际宝石界也普遍把钻石定为四月生辰石,它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在古代,钻石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一些著名的钻石--库利南Ⅰ,就被镶嵌在英帝国国王的权杖上,用以显示英王在世界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近百年来,宝石由王宫、寺院进入民间以后,钻石首饰也就成了人们十分向往的一种珍贵装饰品。在日本,就有近半数的公民喜欢购买钻石首饰,而在美国,则更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已婚女性酷爱钻石品。人们都普遍认为,佩带钻石首饰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美的享受,因而被认为是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此外,钻石是一种高档宝石,因而还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由于历年来高档宝石价格一直在持续稳定地上升,因此,目前世界各国把钻石等高档宝石作为硬通货币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了。

在我国,金刚石俗称钻石,又称金刚钻。由于金刚石色彩艳丽、光彩夺目、晶莹透明,因此,重量有025克拉以上的优质金刚石,被人们视为宝石。为与一般的金刚石相区别,人们就把能作宝石用的金刚石,称为宝石金刚石。但是,金刚石是矿物学名称,而钻石是宝石学名称。因此,严格地说,钻石应当是经过琢磨做成了首饰的金刚石宝石,而没有经过加工具宝石价值的金刚石原石则称为宝石金刚石。但是,由于一般人已经把金刚石称作钻石叫成了习惯。因此人们也就把金刚石与钻石混为一谈了。

更多回答请参考:芭法娜珠宝网

钻石的寓意与象征如下:

一、兴旺发达

钻石是一种无比坚硬的天然矿物质,所以人们把钻石看成是非凡能力的标志,代表着神圣不可侵犯,它坚不可摧,攻无不克,标志着顶级事业、顶级成就。人们把拥有钻石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成功人士大都青睐钻石。

二、纯洁爱情

钻石纯洁透明、经久不变,钻戒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地注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示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如果用一颗钻石向女士表达你爱的心意,成功的几率至少会增加50%以上。

三、非凡品味

佩戴钻石可以彰显佩戴者的品味。女性可以通过它来展现时尚精致和自信优雅,对男性来说,佩戴钻石是事业成功和身份地位的象征,钻石的坚硬象征男士的刚毅,钻石历经打磨方显璀璨光华也代表了男士的奋斗历程。

四、无穷财富

钻石是自然界中最昂贵的宝石之一,每当提到钻石时,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昂价位,因此钻石也给人一种财富的看法。

五、无限权力

历代帝王将名钻视为无限权力的标志,奉为至宝,深藏宫中,世代相传。在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室贵族才有佩戴钻石的权利,因此佩戴钻石也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1、永恒存在的标志:在几千万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沿管子上冲,由于火山口经常被堵死,上升的岩浆在极巨大的压力下冷却。其中含的少量纯碳在这种高温和巨大压力下结晶成为金刚石。

2、纯洁爱情的标志:

钻石纯洁透明、经久不变,钻戒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VIP情地注视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示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

扩展资料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美丽、稀有,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代表永恒不破的爱情。

20世纪,“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中国大陆最为经典的广告语,如同一次爱情核爆炸,响彻全球。在古老东方中国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短短的十九年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一枚钻戒成为承载两人爱情最美好的信物。

:钻石

密镶法需要7颗宝石。

宝石上镶嵌的钻石的颗数是有一定规律的,密钉粒面镶嵌法需要7颗宝石,可以使首饰呈现出非常闪烁的效果。

钻石是一种经过雕琢的金刚石,是世界上已知最坚硬的自然物质,能够折射出多彩的光泽,是女性非常喜爱的装饰品之一。

钻石象征着独一无二、男女甜蜜的爱情、财富、时间的永恒、非凡的品质。

1、每颗钻石都象征着独一无二

每个钻石都是自然界天然的产物,无法由人工来替代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令人非常向往能拥有的。每颗钻石的外表都是非常独特的,有各自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也是非常珍惜的,因此象征着独一无二的意思。

2、钻石代表男女甜蜜的爱情

钻石在每对即将结婚的恋人眼中代表着爱情的甜蜜和永恒,两个人结婚的时候都会互戴戒指,钻石见证了两个人爱情。大多数人都会从钻戒的大小来衡量一对恋人的幸福程度,如果钻戒越独特越美丽,那么两个人的婚姻也会更加幸福的。

3、钻石象征着财富

钻石的稀有也是很多人都喜欢想方设法得到的,因此钻石也想看看财富。因此钻石即代表着爱情已经是很多人都认可的。

4、钻石象征着时间的永恒

钻石的成分是金刚石,而且是由很纯正的金刚石形成的,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因此也象征着永恒。无论是时间还是爱情都应该是永恒的,因此钻石的意义也更多了。

5、钻石象征着非凡的品质

人类社会是非常有才华的,很多自然界有个性的事物都能被赋予一定的品质,钻石也不例外。作为由较纯的金刚石经长年累月所形成的产物是非常稀有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质地坚硬很纯正,因此也赋予了坚贞、纯洁的品质。钻石的各种特征都能代表某一类人的高尚品质,是非常好的。

金刚经》,全名应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钻石般的智慧得到彼岸”。佛教中,《金刚经》这是一部无人不识的经典,本经前后凡六译。《金刚经》在佛教的《大藏经》里是属于<般若部>的经典,被编辑在600卷的《大般若经》的第577卷。佛教是特别注重智慧的宗教,佛教里特别标明是属于大智慧的经典就是《大般若经》,而《大般若经》中被佛教普遍读诵受持、研究与宣讲的,最能代表般若深义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心经》;《金刚经》仅仅5000多字,可是却是一部佛教里以内容深奥丰富而著称的经典。

“金刚”就是“钻石”,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为坚硬的物质,也是最为接近纯净的物质,它纯粹是碳元素在很深的地表下经过很久的高温与高压所形成的,拥有近乎完美的纯度与透光率。据说,如果能纯粹用金刚石做成一面墙壁,那么我们站在墙的另一面看另一面是不会觉得有什么东西阻挡住的,由此可见它的纯度与透光率,这就是金刚石(钻石)的特性。《金刚经》以“金刚”做为它的经名,寓意了深刻的涵义。

“般若(智慧)”在佛法中被比喻为“眼睛”。“金刚般若”,“如钻石一般明亮闪耀的眼睛”,由本经的名称可知本经在佛法中的地位与价值。“波罗蜜”,“到彼岸”的意思。用“钻石般闪耀明亮的眼睛”看清身心世界的真相(实相),摧破一切由“(自)我见”而引发的种种虚妄,从而远离执着得到解脱(到彼岸)。

佛法的所有修学,所有的努力都为了得到解脱,“解脱”是所有佛弟子向往的唯一目标。可是要怎样来得到解脱呢?怎样才是正道?怎样知道如何才是正道呢?这是所有佛弟子必须要认真而严肃来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修学佛法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入门了! 我们要怎样来得到解脱呢?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要先知道一下“所谓的解脱是什么”?先来澄清几个对解脱的特殊误解吧!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身体的特别自由自在“不守规矩”,因此,修学佛法要守必要的规矩,要持必要的净戒;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得到某种超乎常人的能力“神通广大”,因此,修学佛法不是要得某种超能神通,心不解脱时得到某些超能神通,这会使你比过去更加烦恼与困惑;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拿到某种“博士”或“后”的头衔,因此,修学佛法不是知识的不断累积,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对人生世界的透彻观察……所以说:解脱不是身体的绝对自由;解脱不是某种超能力;解脱不是一般的所谓知识。解脱是什么呢?解脱是“心的自由”,一个心得到自由的人在什么环境中都是感觉得自由,即使有身的障碍也不会妨碍他心中的自由;解脱是“心的无贪”,一个心中对什么都深深生着贪念的人,即使他得到他要得到的一切名与利,他也不会觉得幸福与自由,没有得到时用尽心力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绞尽脑汁想保留,他所拥有的辛苦得来的一切将会使他生活得更加辛苦,由此可见“贪”是心解脱的障碍;解脱是“心的无嗔”,一个心中常生嗔恨的人,是怎么都不会觉得快乐与自由的,心中如果常觉得自由与快乐还会生嗔恨吗?“嗔”也是心解脱的障碍;解脱是“心的无痴”,其实人生的所有障碍都由愚痴而来!因为愚痴,我们处处贪著;因为愚痴,我们时时嗔恨;因为愚痴,我们总觉得不够自由。我们发现一切的障碍与不自由,得不到解脱,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够明智而引起,我们不能够深刻的反省与观察自己,正确的认知一切,却总是抱怨外在的人事或环境,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根源于自我的愚痴而来!所谓的“解脱”,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智慧(大般若),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解脱既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又该怎样来取得这样的大智慧呢?研读修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让我们得到这种人生大智慧的门径,我们唯有正确而深刻的把握住《金刚经》的义理,打开“钻石般明亮闪耀的眼睛——般若真智”,照破自我认知的错误与愚痴,就可以得到这人生的大智慧——解脱了。

《金刚经》全经每一段落都可以是自成体系,都关联着全经的主旨,所以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但要得到全经的文义脉络却是并不容易!本经在印度就号称难以得入脉络次第的,如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卷上的开首归敬偈第二句就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表示出这部经典义理的难解;还有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归敬颂的第一句即说:“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同样表示出本经的句义及次第的难解。为了明了全经的主旨,我们采取一种现代“频率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看一篇经文或一部经文,我们先看看经文中有没有非常相同的文句,重复的出现了多少次,统计出来,出现频率最多的、反复强调的文句也许就是经文的义理中心所在了!《金刚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句约有三类:第一类为讲到要“无我(相),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经文,全经可说出现的次数最多,共计有14次之多,这也可见本经是怎样的重视“无我”了。本经还有佛为须菩提讲说到关于“离相”的文句,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等等。本经中还有一非常著名而重要的句式,即:“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是典型的辩证逻辑句式,当然佛教的般若是超越一般逻辑的,佛教的般若是从“正”而“反”而“综合”而“超越”的,这些讲到具体的经文时再为分析说明。

关于本经中讲到的“无我”在大乘佛法中常常会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那就是大乘中常常说起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了。《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有着这样的一段经文:“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应该就是《金刚经》的义理重心所在。“我(相)”,历来的注疏都不曾明确深刻的分析,都只是一带而过,我以为《金刚经》是着重讲“无我”的大乘般若系的经典,其中“人”——“我相”;“法”——“世界”的“二种无我”本经都有明白的讲到,当然《金刚经》的义理中还有般若法门的其他义理也都有讲到了,但是通篇经文以“二种无我”尤其以“人无我(无我相)”为中心是毫无疑问的。

“我相”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所有修学佛法者好好研究的大问题。

“我相”,一般人的概念中就是“自己的形象”,这多指外在的自我形体的存在而言:现在的心理学说是“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分为好几个方面;佛法,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时代就对自我的反观与认知远超出现在的西方分析式的心理学不知多少!要明白“无我相”,就要先找寻观察这个“我相”。

“我”,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们一般的凡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我”就是“我”啊!这个“我”是毫无疑问的感觉自己早就独立存在着的,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来证明“我”的存在(独一的);“我”也是不会变化的,这如数十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在物质组成的色身上是有些明显的变化了,但在这个直觉中的精神上的“我”是并没有变化的(常尔的);“我”还是没有障碍的,(自由的),“我的一切”都是由“我”来指挥与控制,狂妄到几乎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自我”的这种感觉,还有一“隐伏”的特征呢!当感觉事物无关我们的自我个人利益时,“我”就隐伏着,好像并不存在。但是,一旦事物与我的利益切切相关时,我们再看看这个“自我的感觉”竟是这样的强烈与真实。由此来看“我”是一直觉上的,独立的,没有变化的,自由自然的存在者,大多时候还是潜伏的。总之,“我”就是“我”啊!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动物)的“自我感”都是这样的真实明白,可是佛法中为什么非要说“没有这个我呢”?这是我们要修学佛法的人们都应该好好研究的!

佛法中常用的分析“无我相”的方法就是“五蕴无我”说。佛教将我们一个人的存在看成是五蕴(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的集合。佛教以我们人为五蕴所组成的,色(物质的)、受(感受到)、想(分析的)、行(意志上的冲动,也可能代表行为上的行动。在五蕴说中看,应该是意志上的冲动)、识(结果上的)。由色身的各处器官,我们感受到内外的一切,很快的在思想上分析综合是苦、是乐,或者无所谓,又马上产生意志上的一种要或不要,或两可的行动欲,最后会在意识里形成一种倾向性的结果而被保留下来(业力说就是由此而来)。在这个五蕴和合的运作之中,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一个是代表着“我”的一种东西。“色(身)”,是“我”吗?色若是我,那色就是独立的,没有变化的存在;我们都曾明显的知道到这色(身)是需要吃饭、喝水、空气、阳光、空间、运动等等等等,要太多太多的外在条件来支持这个色(身)的存在,我们的色(身)根本就不可能独立自主,不可能不依靠一切外在的条件而独立存在;色(身)更会有变化的,生病、衰老、死亡。由上看来,这色(身)是既不能独立,也会变化,更不是自主自由的,这样的色(身)绝不符合“我”的特征,也就绝不是“我”了。“受”,这是“我”吗?受只是一种身心的感受,离不开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六处),还需要外界的种种刺激(六尘),共同作用才有所谓受的出现,需要两个以上的条件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事物,就不是独立的,会变化的,不自主自由的。这也不符“我”的特征,所以受也不会是“我”。“想”是“我”吗?想是意象中对苦、乐、不苦不乐等概念化的分析,同样需要种种其它条件才形成想,想亦是不能独立,不能不变,不能自由。如此,“想”也不是“我”。“行”与“识”也是要种种其它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所以“行”与“识”也不是“我”。五蕴都不是我,五蕴和合的共同体也就更不会是我了!五蕴和合的,所谓的“我”只是一个暂时形象(假名我相),不具备任何独立、不变、自由实质的“我相”。这个由五蕴和合的形象“我”,是不能独立的,依然需要太多太多的外在条件;是无常的,即生即灭的不停变化的;不自由的,受其它条件的制约。如实深刻的搜寻与观察,所谓“真实”、“不变”、“独立”、“自由”的真实“自我相”根本就不存在,我们所直觉中存在的“自我相”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上的“虚妄构造”,“我”其实是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东西。其实“无我”就是“我”的真相,这譬如我们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缝隙的纯金打造的空盒子,我们的祖先曾告诉我们,这盒子里藏着一块比拳头还要巨大珍贵钻石,我们也确信这里面有着这样的一颗钻石存在,不加怀疑。但是,我们也从来不曾打开过这盒子,亲见这颗大钻石,只是珍藏再珍藏的,并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这只盒子。当有人告诉我们这个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时,我们很多人是决不会相信这里面没有钻石的。但有一些勇于求实的人,就想办法要来打开这盒子,当亲见这里面什么也没有时,也许当下就不再执著什么大而珍贵的钻石与这只空空的盒子了。我们确信并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我”,其实就如同这颗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大钻石一样虚妄。

这里我们还必须明白:“我相”,虽然经过分析并不存在,但在一个一般的凡人意识里“我相”就是真实的存在着,这是事实。所以,在凡夫位上看“我相”是有的,而且在佛法中说是招感未来业果的“根本无明”;在圣人的意识里,所谓的一个“我相”的实体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我相”只是一个五蕴和合的“假我”,名字上称为“我相”,实质上那个认为中的“自我”本是了不可得。

当我们彻底明白所谓的“我相”只是我们自己一不明真相的虚妄构造时,自我的那种强烈感觉就开始消失,对于“自我的执著”就开始放松,痛苦也就开始减少。当“自我感(我执)”完全消失时一切的苦也就跟随着消失;苦的完全熄灭,就是解脱,佛法中常常说是得到“涅磐”。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就说涅磐为:“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当一个人心中不再有贪、嗔、痴时才是真正的得到解脱!

一旦自我的那种实在感(相)消失,那么“他(人)”的实在感(相)也就不再去执著;“众生相”是一种共同相,即所有的人类为一共同相,这有区别于其他类别,这同样是一种相的分别与执著,当所有的单一个体“自我相”、“他人相”的实在感消失时,那里还会有一个共和的“众生相”呢?“寿者相”是指有时间年限(寿)和有生命(识)的一种相,当“我相”一旦破除,后边讲到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可以顺着被破除。佛法可说是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到了一切的人生世间的种种问题都来自于“自我”的错误认识问题,“我见”才是所有烦恼纷扰的总根源啊!所以《金刚经》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正的菩萨。

上来是关于身心“无我相”的略微解释,《金刚经》中还有直接说到外在世界的经文,如《金刚经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这是《金刚经》中最明确的说到世界相的经文。

“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外在依靠的一切环境。“若”要说我们所依赖生活的外部“世界”是“实有”存在“者”,它其实“即是”由种种条件(因缘)相互促成,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整“合”运作的“情况(相)”。这种运作过程中实在不存在任何一种单一独存又自主的东西,一切都是永不停息的变化着,毫无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性的存在,这就是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的真相,也是世界的真相——“一合相”。这种永不停息的相互运作的世界(一合相),看起来好像是有种种事事物物的不断生成又不断磨灭,其实所有生成的一切事物都是不能自主的存在,也不会有什么东西有所停留下来,所以我们看见的世界(一合相),其实是一个没有丝毫实体(自性)的世界(非一合相),这种世界观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符合事实的世界观(是名一合相)!这样的世界“(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其为存在(实有)或不存在(实无)的,“但”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之人”却总是被自己的错觉所欺骗,不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是真实独存的“有”,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是空空如也的“无”!因为这两种错误见解的关系而生种种的“贪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其事”不是实有就是实无。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难逃出这样的两种见解,被这种两端的见解所惑乱,一般凡人的内心即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宁静!唯有心中不再有这两边的见解时,我们的心才能脱落凡夫的烦恼见解,进入圣智,而得到涅槃。

我们的烦恼与困扰除了因内在“自我相”的“我执”——人生观的不正确而引发之外,还有因外在环境——世界观的不能正确认知而引发的。总之,不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会引发种种的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当我们心中的自己的错误不能够祛除,而却总是觉得外在的一切不够圆满,时时想要通过外在的不断改造来追求人生世界的幸福,这是难得最终圆满的!甚至于有些背道而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金刚经》中的讲到“(离)相”的问题。前面说过《金刚经》还有一个义理中心,那就是“离一切相”。想要离一切相,那就得先来好好的研究研究什么是“相”?

“相”,就是“形象(相)”。也就是说凡是存在中的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样子,自己的特征,这就是“相”。那《金刚经》为什么要说离一切相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的凡人对于所有“相”的认知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错觉(自性见),我们总觉得眼前所见到的或者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实在,涵摄的一种不变、自存的本性。其实,所有存在中的一切都只是一瞬间的幻影,刹那间就成为过去,所有的一切事物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东西会停留下来!我们看到的事物其实并不是他当时的真相,这尤如一幅照片,这幅照片只是代表了当时摄影时那一霎那中的情况,这张照片并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一切,更不能代表以后的一切,但我们看着这幅照片时就会觉得这就是当时的一切,甚至就是后来的一切!其实事实细细的分析是并不如此的。我们认知身边的一切事事物物无不带有着这种把瞬间当成是永恒的错觉,我们总是要把一切的认知概念化(固化)后才能确定,但是这种概念化后的认知,并不代表就是当时所见事物的真实情况(相),所以佛法教我们持戒、修定、发慧,以期能够抛开这种概念化后的不正确的认知,重新来把握所有事物的真相(实相)。这就是《金刚经》中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真义!

总之,《金刚经》这是部伟大而义理卓越的经典,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我们怎样的来“重新认知”自己所认知的一切,正确的把握一切事事物物的真相(实相),这是怎样的值得我们来研究与诵持的一部佛教圣典。

愿——生生世世得闻佛陀的正法,研究、受持与宏传这样的经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87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