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服都有什么讲究?什么级别穿什么补子的朝服?顶戴?朝珠?

清朝的官服都有什么讲究?什么级别穿什么补子的朝服?顶戴?朝珠?,第1张

  清代官员的补子大体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鸿漱,八品鹌鹑,

  九品练雀。

  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清代官员顶戴分为朝冠与吉服冠两种。朝冠的定制是: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八品官为阴文镂花金顶,没有装饰。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

  吉服冠的定制是:亲王至贝子均用红宝石顶,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官用镂花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贡士用素金顶,举人冠顶为银座,上衔素金顶。贡生用镂花金顶,监生、生员均用素银顶。

  按:清初确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四品官朝冠上衔蓝宝石,五、六品官朝冠上衔水晶,七品官朝冠为起花金顶,中嵌小蓝宝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顶,九品官用起花银顶。雍正五年,开始议定了冬夏所戴的凉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顶戴: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六品用水晶顶,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均用金顶,监生用银顶。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镂花水晶顶。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顶,六品官用砗磲或白色涅玻璃顶,七品官仍用金顶。从此以后,朝冠的形制及饰物遂成为定制。

  转载: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

  据《清会典事例·冠服通例》,满汉官员着补服始于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当时诸制草创,官员皆授武职。都堂、总兵官补服为麒麟,参将、游击为狮,千总为彪。入关后,逐渐与明制接轨,但亦小有调整。其定制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仍用单兽,茕茕孑立。其规定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未入流制视同九品。可视其为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间交流、碰撞,最终合二为一的典型过程。

  明清官员所用补服形状皆为方补。明代官服前片为大襟,故补服图案前后皆为整片。而与明代相较,清补图案尺寸小而简拙,虽亦前后成对,但前片乃对开,后片则仍为整片,略与明同。考其原因,乃满族先世乃倚渔猎为生,服装源于关外“胡服”,易于穿脱,便于行动也。而前片官补恰好位于清代官服之胸前,为解决纽扣解、系之劳,只能将前片一分为二。

  明清两代,受诰封之命妇(一般为官吏之母、妻)亦备有补服,主要穿着于庆典朝会或吉庆场合。其所用补服纹样与其子或夫之官品图案相同。而女补之尺寸却比男补略小,以示男尊女卑。另,凡武职官员之母、妻,其补服图案例不用兽而用禽,与同品文官补服图案同。乃象征女子以娴静为美,优雅为上,不需尚武而舞爪张牙也。

  中国传统社会素以等级森严为主要特点,但历朝历代总不乏试图逾越等级之辈。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虽规定甚详,但以下僭上、以贱充贵之事屡见不鲜。尤其是明代,创制伊始,补服图案曾多次更定,特别是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冒滥之事在所难免。逾制者多为武官,拥兵自重,朝廷往往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补与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绝无高品而着低品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补服而今多已成为收藏精品,在文物拍卖会上大受欢迎。业内市场上,补服分类十分精密、齐全,有男补女补、文补武补等名目。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物以稀为贵,因当时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故而武补之中,官位较低者之补服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成为价格昂贵之上品。本末倒置,颇为滑稽,实当时着装之诸位老前辈始料未及之事。

古代的君王和大臣脖子上挂着的,其实那并不是佛珠,而是朝珠,朝珠代表了身份和地位,而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的朝珠的材质也是不同的。

我们经常看一些古装剧,上面不管是君王还是臣子,他们的脖子上都会挂着一串佛珠垂在胸前,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后宫的嫔妃,脖子上也会有这种佛珠。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佛珠,而是朝珠。朝珠和佛珠的相同点是,都是由108颗珠子组成的,他是上朝的时候放在服饰上面的装饰品,和他们的衣服配套使用的,所以才叫朝珠。而他们的一串朝珠是有四个大珠子放在胸前面的,这也叫做佛头,是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后面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代表着一元复始的含义。

但是这个朝珠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还有四品以上的五官才有资格戴这种朝珠,而一般的官员和老百姓是不被允许随意佩戴这些朝珠的。

朝珠体现了官员的身份和官员的等级,而不同身份的官员,用的朝珠的材质也是不同的。像皇上,皇后,还有皇太后使用的都是珍珠,而其他的大臣分别是用珊瑚,翡翠,琥珀,还有蜜蜡等等材质的。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

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

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

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

  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

  嫔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皇子福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均同。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石青绦。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盘,吉服朝珠一盘,珊瑚、青金石、蜜珀、绿松石随所用,石青绦。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妇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均可用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庙坛执事及殿廷侍仪时准用,平时及在公署则不许用。内廷行走人员不分品级均可用。这种制度到后期逐渐放松,晚清时连捐纳为科中书(从七品)者也挂朝珠。

  按照常理,如果是正统的清代翡翠朝珠价值应当不菲。

  一是年代久远,有历史价值;

  二是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方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当时翡翠朝珠,一般选全绿的翡翠珠子,而这个全绿色颜色只有王爷所用。

  如果鉴定不值钱,要么就是赝品,要么就是翡翠品质不佳。

朝珠除了东珠是有特定规定以外。其他材料的是没规定的。不同材料的朝珠有在不同时候带。朝珠所带的数量才有规定。但你说的不规范,琥珀是杂宝中的一种。而琥珀中的蜜蜡确只有公,伯,侯以上的才带,也就是起码2品以上的官员了。5品以上的是不能用蜜蜡,但可以用其他琥珀。

清朝根据亲贵等级对所佩戴朝珠的颜色、数量、质料作了规定,以显示不同的地位。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御朝珠一盘,绦皆明**。皇贵妃朝服用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用朝珠一盘,绦亦明**。贵妃、妃朝珠绦用金**,余与皇贵妃同。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绦金**;亲王、郡王朝珠制同。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及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所属官应用朝珠者,绦皆石青色。皇子福晋朝服用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朝珠一盘,绦皆金**;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县主朝珠制同;贝勒夫人下至乡君朝珠制亦同,惟绦用石青色;民公、侯、伯夫人下至五品命妇,朝珠三盘,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绦皆石青色。

  说到和田黄玉和羊脂白玉,在和田玉传承的人文智慧与玉文明智慧相融合的记载是:一红二黄三默四羊脂五白玉,为和田玉珍藏之标本原则次序,黄玉为吉祥圣洁之最,羊脂玉可不单纯为白色,和田的青花同样有羊脂青花的标本,所以说和田玉羊脂玉体现在白玉与青花两种玉,羊脂是一种贵为稀有的玉成分,黄玉在人类文明智慧中体现在吉祥圣洁的晚年生命与佛教以**结合为罕见稀有,羊脂的拥有量比黄玉多而不单纯一种颜色,当然红玉更比黄玉珍贵,所以为一红二黄三默四羊脂,这可是传承的玉文明!并非某时期或某位专家或几位学者的总结评论。

  黄玉是和田玉的一种,黄玉由淡黄到深**,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黄玉十分稀少,在几千年探玉史上,仅偶尔见到,质优者等同于羊脂玉。黄玉主要产于新疆的若羌县。黄玉籽料与羊脂白玉籽料两者的共性,应该是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透闪石,这一点应该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赘述。两者的另一共性应该是他们的产量都实属稀少,如今已经极为罕见了。古代帝王以黄为尊,就像清代的官帽顶子及朝珠,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对**有严格的限制。黄颜色的玉石地位随之尊崇。所以把叶蜡石、绿泥石或高岭石等的黄的软玉统称为“黄玉”,比如田黄石、黄玉髓、东北岫玉等。

  黄玉是极为珍贵的软玉品种。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有“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亦有之,故而令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这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上等黄玉出产较少,身价在羊脂白玉之上。

  再说连两者的不同之处,顾名思义,两者的颜色不一样,一个**,一个白色,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收藏价值的话,想也不用想,如此珍稀的玉种,还会没有收藏价值吗?只不过大家不要一味追求,羊脂白玉籽料造假实在太多,一定要仔细鉴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77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