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第1张

1、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法义」局限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者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圆满成佛,或者在「十几世中」就能圆满成佛的「错误知见」去认识「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误导」。

然而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仙人跳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生活里,而不为富贵所诱,*乐所动。在洞悉出再美好的环境,再欢乐的时光,也要随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苍穹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毅然超出这个千篇一律,充满权力是非的王宫生活,带着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开发的理想而展开另一种宇宙缘起的探寻。

2、释迦太子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仙人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 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3、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麻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因缘法而了脱生死」,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当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同事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

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生死而已」)。

也就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示现王宫生活……,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认识佛的究竟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认识,对成佛的修行经过,局限在「了脱生死」的法义当中!

她城府太深了,和所有阿哥的关系都很好,对宫女们也好,从这点就可以看得出她和一般嫔妃不一样,表面上她真的是个大好人,很多人都被骗了。从上次叫翡翠给太子送水果把水果到留下和这次害晴川的事就可以看出。她发现有人偷听她和老四的谈话老四说没有人,所以就专门找人送没毒的玉露膏试探后来又装好人其实是想把晴川害死。虽然坏,但是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深宫里的人谁不是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她才撑的到今天。

“北凉三窟”中第275窟南壁中部的佛传故事,主要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的因缘。故事讲释迦太子成婚之后,不喜娱乐,终日仍惦念舍身出家。他的父亲净饭王十分忧虑,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让太子出宫游玩,以此来打消他出家的念头。

太子在侍从的陪伴下,出宫游玩,于城东门遇老人,在南门遇病人,西门遇死人,见人世间老、病、死三种大苦。之后在北门遇见出家之人,出家人神采奕奕,不被世间诸苦纠缠,于是太子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

整个画面采用汉晋传统形式的横卷连环画形式,人物和景物不分远近,平列构图。人物形象服饰则明显受印度画风的影响,显得较为古朴粗犷。

壁画中太子骑马从城门中出,前有伎乐弹箜篌、琵琶引导,下有侍从百姓礼拜,上有飞天散花相迎。

图中右侧情节为遇老人,老人发、眉、须皆白,面容憔悴,弯腰弓背,老态龙钟,仅着短裤,似正在向太子行礼。

左侧为遇僧人之情节,僧人着右袒袈裟,面容饱满,姿态自然潇洒,左手握袈裟,其健康超脱与老人形成鲜明对比。

前言:

佛陀降世,本为出家成佛而后普度众生,为什么他还要结婚呢结婚后又抛弃妻子出家,这岂不是太不近常情了吗这事情的原委,还得从佛陀与妻子的宿世因缘说起。

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大宝积经》中对这件事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结局则在《妙法莲华经》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命子出家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让目犍连代佛陀回去探望亲友,并劝说佛陀在家时的妻子耶输陀罗,让他们的儿子罗睺罗出家学道。为何要让他们的儿子出家呢

佛陀解释到:“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盘。如我今也。”(母子恩爱,只不过一时的欢乐,死后如果堕入地狱,互相不知永远别离,受苦万端,到时后悔莫及。如果罗睺罗得道,就能永绝生死之本,得涅盘,像我现在一样。)

轮回的本质是苦,无论是恶道、或者是人,即使是寿命很长的天道,都是苦。世尊曾经做过一个譬喻,就好像粪便染到身上,多染和少染都是丑恶,人皆远离,没有本质区别。

耶输陀罗的质问目犍连将佛陀的意思转达给太子妃,耶输陀罗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本能的说了下面的话:“释迦如来当年娶我为太子,我奉侍三年,敬若神明。并没有什么过失。后来他别离妻子,出家学道,披鹿皮衣,像病狂人一样。后来成佛回城,也不见亲人,好像忘记昔日恩情,像路人一般。留下我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痛苦难言。虽然得人身,但活着不如畜生,如此惨祸,还有更甚得吗现在居然又要让我儿子出家,怎能如此残酷

太子成道,常常自说慈悲。慈悲之道,应该安乐众生,现在反而拆散母子。世间最苦的莫过于恩爱别离之苦了。佛陀的慈悲到底在哪里请把我的原话告诉世尊!

慈悲看不见,因为在心中。

再三劝说目犍连尊者再三劝说,耶输陀罗都不听。后来目连尊者将事情告诉了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说道:“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于是派自己的夫人也就是佛陀的后母去劝太子妃。太子妃根本听不进去。并说道:我在家时,八国诸王都要娶我,父母不许。只因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父母把我许配给太子。那时候太子如果知道自己要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妇成亲,正是为了亲爱恩好,欢聚快乐。并且传宗接代,万世相承。这本来就是世间正理。太子已经出家,现在又要我儿子也出家,绝断国嗣,这是什么道理

夫人听到这,也无言以对了。

耶输陀罗忘记了宿世的誓愿

这时,世尊用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对太子妃说道:“耶输陀罗,你难道忘记宿世的誓言了吗宿生之时,我还在行菩萨道,欲买花献定光佛。我用五百银钱在你那购得一株五茎莲华。当时你说要世世与我共为夫妻。我本不答应,劝你说:我累世累劫行菩萨道,一切都肯布施,从不违逆众生的心意。如果你能不妨碍我这个心愿,那么我就答应你的要求。你当时就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国城、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怎么现在爱惜罗睺罗,不肯让他出家学道呢

听到这里,耶输陀罗立刻醒悟,宿世之事历历在目,爱子之情自然化解。并向目犍连尊者忏悔谢罪,并带罗睺罗出来,付嘱目连,答应让他出家。

净饭王为了让耶输陀罗宽心,召集国中贵族,我的孙子现在要出家,烦请大家每个人遣一子随我孙子出家。大家都愿意,后来合集五十人与罗睺罗一同出家。

罗睺罗出家,成为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为密行第一。

佛陀的慈悲在哪里虽然耶输陀罗悟到了宿世之事,让罗睺罗出家。那么为什么世尊宿世之时偏偏要答应耶输陀罗的要求,此生让她受离子之痛呢我们不禁要问,佛陀的慈悲究竟在哪里呢

《大宝积经》中给出了答案。据经中记载当时太子妃发愿要与太子生生世世为夫妻,一直到他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即替补佛位的菩萨)。

当时身为菩萨的释迦如来说道:“我虽然心中不受,但是应当满足这个善女子的心愿。“后来太子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上升兜率天,成就殊胜的色身,诸天天子都供养他,成就他出家。

这时耶输陀罗也在兜率天内,所有一切她都看到了,当时就自己默默专一发菩提心,愿我将来也能像一生补处菩萨一样具足微妙色身,受诸天供养。具足这一切的众事。

所以当年释迦如来接受耶输陀罗的要求,为的是令她发起菩提之心。菩提之心是成佛的种子,原来世尊的慈悲在这里!

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它是成佛的种子。受记成佛从世间的角度看,耶输陀罗是痛苦的,世尊是无情的。

然而从出世间的角度看并不如是。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为耶输陀罗和罗睺罗分别受记他们将来会成佛。

对罗睺罗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对耶输陀罗受记:”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佛在其中为很多人受记,将来成佛。受记是受将来成佛之预记也,菩萨修行到一定程度,机会被佛受记,将来必定成佛。

不彻底的爱情在我们常人眼里,很难理解上面的事情与其中的道理。其实在大乘佛法看来,我们人的爱情并不真实,而且是不彻底的爱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常惺法师曾经总结道不彻底的爱有四个条件:

一、性情的契合;

二、思想的接近;

三、体态的优美;

四、经济的丰裕。

建立在这些条件上的“爱”随着条件优、劣的转变,当然也就产生“变化”。当然还有另一种就是一生相爱,白头到老,一旦无常来到,也就只能感叹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了,在无常面前一切都禁不起推敲。

如果相爱双方有人堕落恶道的话,那么就更如《地藏经》上形容地狱之苦:父子至亲,歧路各别,无肯代受。父子至亲都无人肯代受,何况夫妻

无常是苦

彻底的真爱正因为无常迅速,轮回是苦。常惺法师说道:“大乘菩萨观苦起悲而发菩提心,广学一切法门,而广度一切众生,同至涅盘觉岸。将私我条件的爱扩充而成无条件的同体大悲。没有人我的界限,亲疏的关系,没有时间的迁流空间的变化,赤裸裸的将此心保育一切有请,究竟使之离苦得乐。

所谓纯洁高尚无代价的真爱。庶几近是。”所以爱情是自私与占有,慈悲是无私与奉献。爱情是假,慈悲是真。爱情是短,慈悲是久。

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是相互溺爱,各自索取。以慈悲为基础的夫妻是各尽其道,共同奉献。释迦如来当年用“慈悲”接受了耶输陀罗的“爱情”,最终令她发菩提心,究竟安乐。

常惺法师说:“我佛善用爱情而成大悲心。”世尊对耶输陀罗无限慈悲,并推及慈悲之心普及一切众生,没有差别。世人追求真爱,于爱河中,几许沉溺、几许欢乐、几许辜负、几许别离,几许眼泪,几许回忆,然而终究不知何为真爱。

佛法告诉我们:彻底的真爱,就是慈悲。。。

佛法不废一法由上看来,佛法是否定人类爱情的。然而实际上佛法是不废一法的。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即耶输陀罗)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是则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功德甚大。(陈兵《佛教的爱情婚姻观》),耶输陀罗正是因为对释迦如来的执著而成道。我们在凡夫境界,全是对立。爱与不爱是对立,慈悲与爱情是对立。在佛的境界,则没有对立。贪嗔痴之实性全体是佛性,正因如此,佛法不可思议。

放下对立而后见佛。。。

佛法是不二法门

印光大师:须知贪、瞋、痴之实性即是佛性。若能彻悟此之佛性,则觅贪、瞋、痴了不可得,当体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无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

本文非来源于网络

太子佛指的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所以被称为太子佛。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的创始人,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

1、还不错,非常大气豪华的博物馆。展品很多,造型多样,价位实惠。这里人不是太多,环境很好。

2、昆明的泰丽宫珠宝城又称为:翡翠博物馆。其母公司是东方金钰,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翡翠业上市公司。

3、到泰丽宫,最吸引眼球的是大厅中的巨型大佛--泰丽宫镇宫之宝--翡翠释迦牟尼佛祖身像。此佛像,是用一块重达183吨的缅甸老种翡翠原料,由中国当代玉雕大师蔚长海、王希伟主设计并精琢而成。翡翠佛祖像总高412米,佛像净身高212米,重682吨。翡翠佛像主体外观呈现浅绿色,局部鲜绿色,玉质细腻、透明,尊像慈眉善目,双手接施发印,结珈跌坐。翡翠佛像的雕琢工法秉承北朝石雕制像之大宗,融汇唐宋佛像端庄华美之神韵,彰显明清玉雕精致瑰丽之技艺,使翡翠的天生丽质得到充分展现。纯净的翠绿凝聚着千古垂成、佛法宏大的蓬勃生命力。素淡的紫春更使佛像灵秀飘逸,大气浑然。工精石绝,造就了这尊当今最大的佛祖翡翠宏巨身像。

4、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翡翠做为玉中极品,价值也是难以估算的。很多人到云南旅游,都会去购买翡翠,可也常常买到B品。泰丽宫的珠宝,品质可以保证,且货品种类齐全,工艺精美,还经常有折扣活动。同时更承诺在不损坏翡翠的前提下无条件退货换货,也回收已售翡翠。

印度卡西亚。

释迦摩尼的涅槃地点:拘尸那迦的沙罗双树林中,在沙罗双树下示现涅槃,位于现在印度的卡西亚。

其出生地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位于现在尼泊尔的蒂莱,太子的母亲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路经蓝毗尼园的时候,诞下了释迦太子。后太子出四门,见到生、老、病、死四事,生起了出家求道的心,而后舍离王位出家修行。其成道地是:古印度的菩提伽耶,位于现在印度的巴特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90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