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玉贝币是和田玉吗?

商朝的玉贝币是和田玉吗?,第1张

商代晚期出现玉仿贝币,有石(玉)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不限于和田玉。

商朝流通的货币是贝币和甲币。贝壳和龟甲板是从南海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枭阳国、张弘国(今广西、广东、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通过陆路或海路运往殷都。南海所产的一种中间有开口的贝类和龟板经贝币工加工、打磨、钻、刻、测量尺寸后,把贝币分类:货贝和铜贝。贝币按大小分类:(1)大贝(2)壮贝(3)么贝(4)小贝(5)不盈小贝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汉书·食货志》

十枚寸二小贝币为一串,二串为一朋。直一百。

甲币分四类:(1)十朋为一大甲。直二仟一佰六。(2)十朋为一亚甲,直五百,(3)十朋为一甲,直三百,(4)十朋为一小甲,直一百。

商朝已有工、和商。商人为了贩卖盐、米、帛、麻、布、衣、丝、巾、弁、鞋、粟、棉、锦、酒、鱼、龟、肉、禽、蛋、皮革、马匹、车、耕牛、羊、豕、青铜、青铜器、金、玉、海贝、珍珠、木、陶、瓦、锛、斧等而携带大量贝币东奔西走,赶集、市进行大宗商品贸易。舟楫、牛车、马车上成袋成袋的贝币,成捆成捆的龟甲板买来所需的货物,再载到异地或本地、异国或本国去行商坐贾。多用麻绳系带,麻袋、棉锦袋装带和匣装。

贝币从唐尧时就已流通,经过虞舜、禹夏、殷商鼎盛、一直流通到周朝。东周平王以后至春秋末期,由于周王中央集权制的削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注货币,在诸侯国使用。出现了用木质模板铸造整板的青铜钱币(如:楚国蚁鼻币)和金币(如:楚国金泉币),货贝和铜贝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被用木质模板铸造整板的青铜钱币所替代。

大量天然贝币在新时期时代的墓葬中多有发现,但周代开始出现了有玉石磨成的贝币,称玉贝,又称珧贝。通常玉贝币的大小在15厘米至4厘米之间不等,性质大多相同,和天然用作货币的海贝形制一样,在玉质上一般都是古人就地取材,或岫玉,或独山玉,或酒泉玉,当然由和田玉制作的贝币更是稀有至极,贵中之贵,难得一见。之后有了木贝,铜贝,银贝,金贝等。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其他材质的贝币岂可与代表了皇权地位财富的玉贝相提并论

玉贝币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玉贝币出现,已然成为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何为玉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个文化组成部分,以玉为主题的玉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玉文化

它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符合国人精神文化的精髓,深深的铭刻在了国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国人的审美观点。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而延续至今,贯穿中原、蛮夷,贯穿了南北,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仍然被雕刻家、画家、艺术家以及平民所喜爱,由此可见玉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影响深远。

二、玉文化的内涵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仅要欣赏它内在的美而且还要注重它外在的美;不仅要研究它潜在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的观念和文人巨作以及各朝各代的政治典章。

在历史方面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是一种精美的宝玉,是有一个匠人发现一块石头当中可能这其中有块美玉,于是决定冒死送给楚王,但当时的楚王不知道其中有玉以为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变认为他是欺君之罪,便将其砍手,但这名玉石匠仍然不服冒死借鉴最后开出精美的玉,因为匠人是和氏古叫做和氏璧。这边是和氏璧的由来。之后秦王听说之后和氏璧的美德,然后派使者出使楚国变后来就有蔺相如出秦的事情。由此可见贵族对于的玉的重视。

一个人的内涵在于一个人内在品德,一种文化内涵在于它的内在美,许多的诗人留下了玉的字眼,如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玉门关指的是一座城不是真正的玉石,但是它具有着守护国家的重任有着爱国的情怀。

另外一种叫做和田玉,是出自昆仑山下又叫昆仑之玉,是公认的宝玉、真玉,是经历长时间的累积经验以及受到长时间的中华文化所熏陶和融合的一种境界,是中国玉文化辨别真玉和非玉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独居特色的文化魅力、是伴随着古代帝玉而发展的。古代帝玉是贵族皇室所专属的玉器,是一种身份象征的玉器文化。

三、为什么玉文化有那样的内涵

像现代语句当中“恶魔要有恶魔的气势,”那么玉也有它独特的气势。

玉被古人认为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神秘宝藏,因此在部分宗教当中具有神秘的象征,它象征着纯白无瑕,象征着贵族方面的权力,在丧葬方面有这特殊的意义,古代贵族皇室会有一些陪葬上也有这体现。玉的外表和色泽提现了古人对君子的理解,认为玉的纯白和无暇是君子的道德体现。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物质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内涵地其中一部分。

考古发现的汉代楚王陵中,当首推狮子山汉墓。1984年,徐州市博物馆在徐州市狮子山西麓发掘了一处西汉兵马俑坑,出土兵马俑2300余件,当时发掘者推 测它是某楚王陵的陪葬俑坑。1991年7月14日在该兵马俑坑以东约500米处的狮子山找到了兵马俑坑的主人的墓葬,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 南京博物院与徐州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队,发掘了狮子山汉墓,取得了重大成果,被评为“’95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狮子山汉墓南北总长117、东西最宽132米,总面积851平方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该墓虽遭盗 掘,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幸免遇难,保存了下来。总计出土2000余件(套)遗物,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玉器共出 土200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壁、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壁、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器总体来说博大精深,挺拔生 动,代表了楚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出土的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玉片制成,玉片小而精致,有的仅05厘米见方,玲珑剔透,是目前发现质 量最好的玉衣,堪称绝品。出土的兵器,如戈、戟、矛、铍、殳、剑等,填补了汉代初年冷兵器研究的一大空白。如出土好几捆铜铍,均为实用兵器,有大小两种, 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兵器从秦末到汉初的演变过程。狮子山汉墓出土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其数量之多,为历代王陵所仅见。印章封泥内容分为楚王廷官 吏、军队武官、地方职官三类,印章封泥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早期楚王国官制、区域地理、印信制度、一国与地方行政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狮子山汉墓出土 的银盆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最大的银器,金扣腰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好的胡式带具。根据狮子山汉墓规模大而主体建筑部分相对狭小、结构上缺少厕间和排水设 施、建造粗糙、兵马俑仓促掩埋等现象,发掘者推断墓主可能是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戕的刘戊。

北洞山汉墓位于徐州市区北10公里处。1986年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北洞山汉墓由墓道、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三部分构成,全长 663米,结构复杂,共有不同用途、大小不等的19个墓室和7个小龛。北洞山汉墓规模宏大,建筑的平面布局采用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呈两条互相垂直的轴线 的设计,既各自成组,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在立面上,墓葬的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和地下贮藏室采用了几个平面依次降低的设计方法,使得这组庞大的地下建筑群主 次分明。主体建筑的甬道和各室的室顶以及墙面均以石粉、黄泥等拌成的粘合土涂抹平整,外髹漆涂朱砂,东西侧室的地面上也有髹漆涂朱的痕迹,可见当时整个墓 室是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神秘气氛。这种“致以丹漆”的葬俗,根据史料记载只有秦始皇的陵墓使用过。北洞山汉墓虽多次被盗,但仍然出土了一 批有价值的遗物,特别是墓道两侧的小龛内出土了未经扰乱的200余件彩绘陶俑,历史、艺术价值都很高。

驮篮山汉墓为1989年在徐州市东北郊发现,东西并列两墓,相距130米。两墓形制基本相同,均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及若干侧室、耳室所组成。西 墓墓道长26米,洞室长2774米,甬道两侧有三组对称的耳室,后室南侧设厕间、浴间和兵器库。东墓墓道长304米,洞室长216米,也有六个耳室 和厕间、浴间,但无兵器库。二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从墓室构筑和兵器库的有无分析,西边墓墓主是男性,东边墓墓主是女性。

小龟山楚王陵位于徐州市西北约9公里的小龟山。1981年发现并发掘,称之为“小龟山2号墓”。此墓有两条墓道衔接两条甬道,南北平行并列,相距20米;二 条甬道之后又各有一组墓室,两组墓室之间有壶门通过。二墓构筑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若干测试、耳室组成。南墓全长825米,北 墓全长835米。二条墓道均露天开凿,斜坡式,各长105米。甬道和墓室全部凿筑在山腹中,北墓甬道南侧有一耳室,甬道尽端有前室、中室、后室各一, 并附有一个侧室。南墓甬道两侧有三耳室,甬道尽端有前室、中室、后室各一,并附有三个侧室、一个耳室。墓中出土“刘注”银印1枚,据此得知小龟山M2南墓 的主人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北墓死者是他夫人。另外在龟山西麓发现龟山1号崖洞墓,出土中有“楚私官”、“御食官”、“文后家官”、“丙长翁主”等铭刻铜 器,该墓应为小龟山M2的附葬墓。

1982年10月,徐州市石桥石灰厂开山采石时发现西汉崖洞墓两座,南墓编号为M1,北墓编号为M2。二墓道南北平行并列,相距仅10米。M1规模较大, 全长61米,墓道长42米,进入山洞中的甬道长46米,甬道北侧壁有一耳室,甬道后接前室、后室附四个侧室。早年被盗,洗劫殆尽,仅存铭刻“□君”铜釜 1件,玉壁两件,玉珌1件及二件玉衣片。M2较小,墓道已毁,甬道长199米,后接一主室。出土随葬品167件,其中出土铭刻“明光宫”、“王后家”、 “赵姬家”铜器多件,朱书“中宫□”漆器多件,故推定M1墓主为楚王,M2墓主为皇后。但是由于两墓规模悬殊,二号墓又不出玉衣,与王后身份不甚相符,也 不排除M2为其他女性陪葬墓的可能。

徐州八座楚王墓,除龟山M2可根据出土名章确定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其王后墓以外,其它6座墓主是那个楚王?目前只能做一点推测。西汉楚王有12个,早于刘 注的有刘交、刘郢(汉表作“郢客”)、刘戊、刘礼、刘道;后于刘注的有刘纯、刘延寿、刘嚣、刘芳、刘衍、刘纡。根据墓中出土的遗物判断,北洞山、狮子山、 驮篮山四墓应早于龟山刘注墓,墓主可在刘交、刘郢、刘戊、刘礼、刘道五人中推定。石桥二墓稍晚于刘注墓,有可能是刘纯或刘延寿的夫妇墓。在已发掘40多座 汉代诸候王墓中,徐州地区就占了约五分之一。徐州地区的楚王陵能够排出比较明确的序列并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系统性。汉初各诸侯国“文 物百官,制同京师”,因此研究楚国的陵墓制度对研究汉代的帝王陵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845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