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赏金千两”,这是多少黄金?

皇帝“赏金千两”,这是多少黄金?,第1张

在我国历史上,金银产量非常的有限,不能满足于需求,在使用的时候经常用其他物品来代替,比如说铜或者铁,在不同的时代,黄金的指向也有不同,先秦时期,黄金指的是青铜,到了汉代,黄金逐渐的增多,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黄金,一千两黄金大约是现在的3125斤 。

一:可以代替的黄金

古代的皇帝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方,赏金千两这样说可能是为了好听,所以古代的赏千金和赏金千两很有区别,赏金千两,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但如果皇帝明确的说了,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那可能赏的就真的是黄金。

二:黄金跟现在的比例

从汉代开始,黄金开始变得越来越多,金才逐渐成了黄金的代称,在那个时期的赏金千两就真的是货真价实的黄金,如果按照古代的计算方法换算成现代的重量,一千两黄金大约是现在的3125斤。

三:不同朝代的重量单位不同

在不同的朝代,重量单位也是不一样的,在秦和西汉的时代,一斤相当于25824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斤相当于22273克,在唐到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不同的计量单位,赏金也是不同的,而且当时的黄金也不是如今的99足斤,能够达成现在的黄金九成就已经很难得了,古代的冶金技术很有限,达到一定的水平非常难得,如果真的被皇帝赏金千两,后半辈子就不愁吃不愁穿了。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会赏给功臣黄金,在封建时代,生产力非常的低下,帝王真的会随意把一千两的黄金赏给属下吗?虽然重量单位很有差异,但如果有皇帝赏金千两,家族都是非常荣耀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

tf  是周大福英文缩写chowtaifook,

au750是指18k金,含金量是75%,

do196,是钻石大小0196ct(克拉),bx1lj这些是厂里面的一些代号。

有周大福的标志:CTF字印或周大福字印,

如果是铂金类则有:PT950,PT900等字样,镶钻石的另标有钻石卡数,用数字表示。

O249ct 是钻石的重量,意思是249分的主石;

AU750,镶嵌的金属材料;

CTF,周大福的英文标志(chowtaifouk)

那像你这个钻戒,如果是在周大福买的话,估计价位在6500元-7500元左右。

注意事项:

第一、佩戴足金时,由于其硬度低,切忌与硬物相撞、相擦或者是过度拉扯黄金首饰。所以做重活的时候,记得将饰品取下,尤其是佩戴在手指上的黄金戒指类的,以免重压使黄金首饰变形。

第二、日常生活中化妆品也会对黄金首饰造成伤害,化妆品如果不小心涂抹在黄金首饰佩戴部位的皮肤上,有化学物质的化妆品就会侵蚀的黄金首饰,所以黄金饰品要避免与化妆品放在一起。

第三、游泳或洗澡时最好不要佩戴黄金饰品,在存放时最好先用绒布包好,放进首饰箱,避免相互摩擦造成损坏,所以尽量单独存放。

第四、配戴后的黄金首饰因污渍及灰尘的沾染会失去光泽,可将黄金首饰置于中性洗洁剂以温水浸泡并清洗,再取出拭擦干。

黄金一般可分为四种,其中纯金因为纯度高一般来说是最贵的。

一、赤金和纯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时间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标准有所不同,国际市场出售的黄金,成色达996%的称为赤金。而境内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间。

二、色金,也称“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较低的金。这些黄金由于其他金属含量不同,成色高的达99%,低的只有30%。

按含其他金属的不同划分,熟金又可分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黄金中只掺有白银成分,不论成色高低统称清色金。清色金较多,常见于金条、金锭、金块及各种器皿和金饰品。

三、混色金是指黄金内除含有白银外,还含有铜、锌、铅、铁等其他金属。根据所含金属种类和数量不同,可分为小混金、大混金、青铜大混金、含铅大混金等。

四、k金是指银、铜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为24k的公式配制成的黄金。一般来说,k金含银比例越多,色泽越青;含铜比例大,则色泽为紫红。

K值所表示的百分数,都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并不要求十分准确。而习惯上又多数是使用偶数K值,如24K、22K、20K、18K等。18K的意思即指24份合金中含金18份,相当于75%左右的含量。K金计算方式:你来说K金折合含金量的计算公式是:K值÷24×100%(即K值×41667%)

扩展资料:

黄金成色纯度判定方法:

1用"k金"表示黄金的纯度

国家标准GB11887-89规定,每开(英文carat、德文karat的缩写,常写作"k")含金量为4166%,所以,各开 金含金量分别为(括号内为国家标准):

8k=84166%=33328%(333‰)

9k=94166%=37494%(375‰)

10k=104166%=41660%(417‰)

12k=124166%=49992%(500‰)

14k=144166%=58324%(583‰)

18k=184166%=74998%(750‰)

20k=204166%=83320%(833‰)

21k=214166%=87486%(875‰)

22k=224166%=91652%(916‰)

24k=244166%=99984%(999‰)

24k金常被认为是纯金,成为"1000‰",但实际含金量为9999%,折为23988k。

2用文字表达黄金的纯度

有的金首饰上打有文字标记,其规定为:

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0‰

千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9‰

有的则直接打上实际含金量多少。

3用分数表示黄金的纯度

如标记成18/24,即成色为18k(750‰)

如标记成22/24,即成色为22k(916‰)

4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黄金的纯度

如99--表示"足金"

如999--表示"千足金"

中国对黄金制品印记和标识牌有规定,一般要求有生产企业代号、材料名称、含量印记等,无印记为不合格产品。国际上也是如此。但对于一些特别细小的制品也允许不打标记。

-黄金

确实是黄金,不是黄铜

亲,给你推荐一篇文吧

汉朝多黄金

丁启阵

拙作《黄金都到哪儿去了?》在博客贴出之后,一些来访者提出批评,认为拙文中所议论的《史记》、《汉书》记载的汉朝帝王赏赐之物“黄金”不是黄金,而是黄铜。言词尖刻者,嘲笑我金铜不分,有说是因为我眼睛有问题的,有说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读史书需要补补课的,有说是因为我小学没有毕业文化水平太低的……说法很多,几乎让我笑掉大牙。

不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黄金冶炼史专家,对古时候的金铜之别并未专门研究,文中所言乃袭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而来,并非自创。特别说明这一点,以示不敢掠美也。

下边,我给赵翼的论断提供一些确凿的证据。

《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黄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铜。这一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可以佐证,该书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等词条解释。可见,汉代人不但金、银、铜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经有了金、银、铜三个词。《汉书》所说的“黄金”、“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决不是黄铜。

有人觉得汉朝文献记载中的黄金数量太大,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说古时候炼金技术有限,黄金的纯度不高。这显然是臆测之论。其实,中国的炼金技术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很发达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汉代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黄金制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金”字下的解释中,也有“久薶[埋]不生衣,百炼不轻”等对于黄金品质的说明。

对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卷三“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的论断,今人王树民先生在校注赵著时提出了另一种批评:黄先生认为,《史记》《汉书》所说的黄金可能包括了钱、银、铜等的折算数额。

王先生根据《汉书·食货志》的“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以及孟康注的“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认为“汉代并非专用黄金”。他又根据《汉书·王莽传》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认为黄金一斤抵钱一万,推断曰:“……所谓赐金若干者乃举其总数,应有白金与铜钱折算者,未必皆实用黄金。”

王先生的论证大有问题,是站不住脚的。问题之一,《汉书·食货志》金有黄金、白金、赤金三等的记载,不能说明汉朝帝王赐金就会三个等级都来一点。倘若是这样,那么《汉书》的行文也太不讲究了。众所周知,《汉书》编撰者班固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在编撰《汉书》的时候也确实表现了一丝不苟的治史态度,他不大可能在措词上如此粗放。问题之二,《王莽传》所说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乃是王莽将女儿许配汉帝(汉孺子婴)时,有司奏章里的话,跟赵翼所说“王莽聘史氏女为皇后,用三万斤金作聘礼”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黄金一斤抵钱一万的换算比例。问题之三,皇帝结婚,给皇后下聘,“黄金二万斤”与“黄金三万斤”实在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可以说明用黄金很多。

问题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是,即使是仅仅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一、汉朝的确多黄金;二、汉朝帝王赏赐之物确系黄金,而不是黄铜;三、汉朝的黄金纯度已经相当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39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