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诸侯,为什么不把成色好的黄金给帝王,是因为不舍得黄金吗?

身为诸侯,为什么不把成色好的黄金给帝王,是因为不舍得黄金吗?,第1张

黄金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诸侯舍不得黄金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文帝在统治时期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皇室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来祭奠刘邦。各地诸侯身为汉太祖的子孙后代自然也要在祭祀的时候贡献祭品。按照汉文帝的规定,诸侯们必备的一种祭品就是酎金。

所谓酎金,就是指高纯度、成色好的黄金。因为这条规定的颁布,汉代各诸侯每年都要准备大量的黄金进贡到宫中。这些黄金说的好听祭祀刘邦的祭品,实际上都是进入了皇帝的国库。诸侯非常清楚这个事实,所以也就开头一两年乖乖听话,上交的都是成色好的黄金。但是之后诸侯就开始偷工减料,将成色好的黄金留给自己,趁机大肆敛财。

不过对于诸侯来说,每年需要准备大量黄金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虽然有专门管理、冶炼黄金的官方机构,但是它保证了质量却保证不了数量。所以诸侯只能另外通过民间开采来达到皇帝要求的黄金量,但是这样一来黄金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在酎金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诸侯也就只能以次充好,用成色不好的黄金交差了事。

不过等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就不敢以次充好了。因为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势力,严格规定祭祀时诸侯上交的必须得是酎金,如果被发现不是直接撤销他们的诸侯身份。就曾经有一百多位诸侯因为上交的黄金成色不足而遭受罢免。

确实是黄金,不是黄铜

亲,给你推荐一篇文吧

汉朝多黄金

丁启阵

拙作《黄金都到哪儿去了?》在博客贴出之后,一些来访者提出批评,认为拙文中所议论的《史记》、《汉书》记载的汉朝帝王赏赐之物“黄金”不是黄金,而是黄铜。言词尖刻者,嘲笑我金铜不分,有说是因为我眼睛有问题的,有说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读史书需要补补课的,有说是因为我小学没有毕业文化水平太低的……说法很多,几乎让我笑掉大牙。

不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黄金冶炼史专家,对古时候的金铜之别并未专门研究,文中所言乃袭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而来,并非自创。特别说明这一点,以示不敢掠美也。

下边,我给赵翼的论断提供一些确凿的证据。

《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黄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铜。这一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可以佐证,该书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等词条解释。可见,汉代人不但金、银、铜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经有了金、银、铜三个词。《汉书》所说的“黄金”、“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决不是黄铜。

有人觉得汉朝文献记载中的黄金数量太大,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说古时候炼金技术有限,黄金的纯度不高。这显然是臆测之论。其实,中国的炼金技术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很发达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汉代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黄金制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金”字下的解释中,也有“久薶[埋]不生衣,百炼不轻”等对于黄金品质的说明。

对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卷三“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的论断,今人王树民先生在校注赵著时提出了另一种批评:黄先生认为,《史记》《汉书》所说的黄金可能包括了钱、银、铜等的折算数额。

王先生根据《汉书·食货志》的“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以及孟康注的“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认为“汉代并非专用黄金”。他又根据《汉书·王莽传》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认为黄金一斤抵钱一万,推断曰:“……所谓赐金若干者乃举其总数,应有白金与铜钱折算者,未必皆实用黄金。”

王先生的论证大有问题,是站不住脚的。问题之一,《汉书·食货志》金有黄金、白金、赤金三等的记载,不能说明汉朝帝王赐金就会三个等级都来一点。倘若是这样,那么《汉书》的行文也太不讲究了。众所周知,《汉书》编撰者班固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在编撰《汉书》的时候也确实表现了一丝不苟的治史态度,他不大可能在措词上如此粗放。问题之二,《王莽传》所说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乃是王莽将女儿许配汉帝(汉孺子婴)时,有司奏章里的话,跟赵翼所说“王莽聘史氏女为皇后,用三万斤金作聘礼”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黄金一斤抵钱一万的换算比例。问题之三,皇帝结婚,给皇后下聘,“黄金二万斤”与“黄金三万斤”实在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可以说明用黄金很多。

问题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是,即使是仅仅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一、汉朝的确多黄金;二、汉朝帝王赏赐之物确系黄金,而不是黄铜;三、汉朝的黄金纯度已经相当高了!

古代人本来就不分黄铜和金的 战国时代动不动报君黄金台上意赏金千金 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近几天我看《史记》,看出不少啼笑皆非的疑问。比如我越来越感觉司马迁太爱胡说八道,赶情浮夸风吹牛皮这样的事儿都得以他为鼻祖。

你看他那满纸的日食月晦,桃冬花,大雨雪,深二尺五寸,说得那个确确凿凿,就跟他亲自用尺子量过似的。即便他下笔前的确参考了很多史料,亲临历史现场考察过,并聆听了很多百姓的陈述,我仍旧对这些数字和记载表示怀疑。百姓的主观记忆是不可靠的。这里面肯定有许多以讹传讹的地方。比如这个二尺五寸的大雪,我就认为绝对不是科学测量的数据,有可能只是某个低洼地的厚度,或者虚张声势的一个数字而已。

越看史记,越感觉它更像一部小说,也许是我过高估计了正史的严肃。反正司马迁是特能夸张的一个人。从尧舜禹到项羽刘邦,如此漫长的时间,浩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竟能把他们一个个还原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话,看上去太真实生动了,真实得让我无法相信。这种写作效果如果作者没有非凡的想象力是难以成就的。而靠卓越想像力写就的书是否还叫历史?史书只是记载被还原的过去事实的简单载体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困惑不解中。

司马迁特别大方,动不动就让史记里的人物获封黄金几百几千甚至几万斤。他给我的印象是,反正是历史,多写点大家都有面子。呵呵。于是大笔一挥,那些已归尘土的死人便都成了放在现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也赫然有名的主儿了。

比如刘邦听了田肯的话,很高兴,当下赐黄金五百斤给他,孝文帝因诸臣在清除吕产等吕后余势中有功,便“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城乡陈平,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童,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你看,这里黄金不仅都论斤称,还都上吨了。这么重的东西,不知他们怎么运回家的。想想红楼梦里也不过论两,我们现在更好,一提黄金都论克,这么看,中国人的日子竟是越过越穷了,而且古今的穷富差别也太大了吧。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问题。

难道那个时代比E时代还富有?似乎不可能。联想到古人的鲍鱼竟是臭咸鱼,我开始推测古代的黄金也许就是黄铜,但这样好像也讲不通,因为这两千年里,黄金是什么时候又怎样从黄铜变成现在的黄金的呢,从没人说过。如果的确如此,不可能没有记载,否则杨白劳们完全可以拿二斤黄铜还黄世仁,就没有诸如白毛女那样的悲剧了。

要么是古代黄金的纯度有问题?古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炼黄金,顶多靠人力在江河边浪沙里淘金。所以这里动辄千斤的黄金可能只是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金砂。别说18K了,估计连12K都不会有。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由于发展到汉代,人类的文明历史尚短,自然资源被人力开采利用得极少,黄金遍地都是,因此那时黄金虽然也值钱,但价值远不可和现在相提并论。所以赐个千把斤黄金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且不说刘邦为了削掉项羽这块心腹大患,一霸天下,决定采用陈平的离间计,于是他给了陈平的四万斤黄金作为活动基金,陈平果然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失去了智囊相助后,就成了有勇无谋的孤胆英雄了,一路败走麦城,最后更是别无选择地做了悲情英雄,以此历史上有了霸王别姬这出好戏。这是妇孺能详的典故。

我们只来看陈平手里的这四万斤活动基金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查到了一个我认为不可靠的换算古今货币换算数据。

有人将古代的黄金白银和铜钱与人民币的比率换算如下: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1石米=1两白银

(1石米=10斗米,1斗=10升 1升=125斤 1石米=125斤米)

姑且按照这个比率,我们把这笔活动基金换算一下。

1两黄金=10石米

1斤黄金=5000石米

4万斤黄金=4万X5000石米=2亿石米=250亿斤米

4万斤黄金=2亿两白银

4万斤黄金=4万X500X人民币2000元=人民币400亿元

而据确凿史料,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大约7千万两白银,如果这个换算比率有参考价值的话,那么陈平的活动基金便相当于清朝三年的国库收入。相当于人民币400亿元,这似乎更像无稽之谈。我甚至认为汉代人的所有财富都不及这个数字。可以反鉴,如果司马迁没有胡说,那么汉代时黄金就是不怎么值钱的东西。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据《史记·平淮书》“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汉武帝对于寻常斩杀敌人首领的士兵都封赏黄金二十多万金,而汉武帝在位时是对匈奴作战的高频率时期,大大小小的对外战争打了不计其数场。

这样算下来,汉武帝要赏出去的黄金简直不可估量。而这只是汉武帝这一个汉朝帝王,赏赐出去的数目,那纵观整个汉王朝该花出去多少黄金啊。

是黄金还是铜?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秦半两为法定货币开始,一直到明朝,这期间铜钱是最主要使用的货币。虽然不同的朝代铜钱的形制不一样,有的时候朝廷也采用实物货币,但最主要的还是铜,汉朝也是如此。那么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汉朝,真的有那么多黄金吗?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黄金”并不是真正的黄金,只是铜钱而已,汉朝并没有非常数额巨大的黄金。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书》里说,“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史书里说赏赐的时候,只有明确写了是黄金多少多少的才是真正地赏赐了黄金,没有说黄金,只说多少多少金的,就是指钱,也就是通用的铜币。

比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大将军既还,赐千金”。这里的“千金”就不是黄金,只是铜币而已。

除此之外,赏赐的真正的黄金其实也有“水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采集到的黄金不会很多,冶炼和锻造技术水平也有限,冶炼出来的黄金肯定有赤金,但是数量定然也不会很多,大部分的还是含量低的并且混有铜等金属在内的黄金。

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的“一斤黄金”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斤黄金。西汉时一斤黄金大约是248克,所以“黄金二十馀万斤”可不是真真正正的有二十万斤那么多。

学者龚鹏九认为,西汉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黄金,只是因为全国大部分黄金都集中在统治阶层或者富商大贾手上,并且习惯用黄金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才显得黄金很多。

前者很好理解,黄金都握在社会上次人士手中,自然就显得他们有很多黄金。而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是什么意思呢?以刚刚说的“赐千金”为例,“千”是数词,“金”就相当于量词。在汉朝,“一金”等于“万钱”。就好像你说一百不会说十个十,说一石来表示一百斤一样。

所以汉朝时期的黄金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如何看待汉王朝的“土豪”行为

不管汉武帝有没有赏赐将士二十万斤黄金,前线将士作为抗击匈奴的功臣。至于为什么赏赐这么多,一方面肯定是皇帝因为击退匈奴而开心,另一方面也是让臣子明白,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明智,既稳住功臣的心,也彰显了汉王朝的大气。

其实关于汉朝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黄金的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论当中。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个人认为西汉时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黄金,但是远远达不到十分吓人的地步。就像吕思勉所说的那样,“史传所载汉室黄金之多,亦不可尽信”。

参考资料:

百科词条“卫青”

刘瑞.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的原因探析[J].唐都学刊,2016,32(3).

张准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与西汉黄金问题再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22-27,6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96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