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手镯的作用与功效是哪些?

铜手镯的作用与功效是哪些?,第1张

手镯最大的作用还是体现在装饰性上。

铜分为普通铜和特殊铜,普通铜由铜、锌组成的,对身体是无害的。因为现在的工艺发达,做铜锌合金较简单,而特殊铜中含有铅,一些不良商家用含有高铅的铜锌锡做首饰,外表镀铜。一般来说只要镀铜外表不破损可以戴,但是一旦破损建议扔掉或者闲置当个装饰品,因为高铅的铜锌锡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

注意事项

和银制饰品相比,虽然铜的抗氧化性比较强,但是光泽也并不是持久不变的。长时间佩戴下来也会慢慢变得暗淡无光。因此建议先用温度较高的肥皂水进行清洗。用一张柔软的棉布轻轻擦拭,然后再用吹风筒吹干即可。不过切记千万不要使用钢丝球来擦洗。这样做只会让首饰的表面越来越粗糙。

日常家里用来发面的苏打粉是清洁铜镯子的好帮手,可以用一小袋苏打粉兑水稀释后把铜镯子泡在里面。等待七到八个小时后将铜镯子拿出来擦干净,就可以恢复原貌。

以上内容参考  -铜饰

铜对身体是有害的 ,长期带铜镯会导致重金属中毒,不过这要区分铜的种类 , 总的来说仿金的那种黄铜对人体影响还是比较小,因为其为铜锌合金,合金之间形成稳定性较好的晶格固定了金属原子。

另外同时较金银活泼的金属,在空气、水、弱酸弱碱等作用下会反应生成铜离子或络合物,这对人体危害是很大的,日常做家务甚至是人体皮肤分泌物都能发生这种作用。所以还是不要选择铜饰品。

建议还是带银的,总的来说银是对人体最有益的重金属了,杀菌消毒还较稳定,知识硬度小不耐磨,损耗会快。

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戴金银的饰品,但是很少会有人选择铜质地的手镯,有人会觉得铜手镯不够大气,也不贵重,不好意戴出去。但是铜手镯其实对人体是有很多好处的。

平常生活中,很多爱美的MM都喜欢佩戴一些金银饰品,例如手镯耳钉什么的。金银饰品比较贵重,样式也很漂亮,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戴,戴在身上也会显得很大气。而且金银对人的身体也会有一些好处。但是很少看到有人佩戴铜手镯的,可能是觉得铜手镯比较便宜,显得不大气。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铜手镯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需要铜这种元素的,但是平常吃的那些食物中,很少含有铜这种物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佩戴铜手镯来补充体内所需要的铜元素。之前还有人说过,铜元素对降血压有很大的帮助,后来这个说法也被证实了。所以高血压的患者也可以佩戴铜手镯来帮助降低血压。铜首饰也可以促进我们的血液循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好处,铜手镯还能够缓解一些炎症带来的疼痛。虽然之前人们对铜的这个功效有过质疑,但是后来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佩戴铜手镯确实对一些炎症有缓解作用。所以有类似于关节炎等病症的人也可以佩戴铜手镯,用来缓解疼痛。

大部分人不喜欢戴铜手镯,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铜不贵重,戴起来感觉不大气。但是现在很多铜手镯的样式做的非常精美,戴在手上很好看,而且佩戴铜手镯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多好处,所以喜欢带手镯的朋友们不妨试一试铜手镯。

铜的功效与作用

(一)自然铜的药理作用

促进骨折愈合。

自然铜通过实验观察,对家兔人工骨折有促进骨痂的生长和成熟,加速骨干愈合的作用。

对血液系统影响。

本品可以促进骨髓本身及其周围血液中网状细胞和血色素的增生。

抗真菌作用。

在试管内,自然钢对供试的多种病原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茵作用,尤其对石膏样毛藓菌、土曲霉菌等丝状真茵作用较强。把石膏样毛藓茵接种到豚鼠背部,造成豚鼠实验性体藓模型,再在病灶部位外涂自然铜煎剂,发现自然钢对豚鼠实验性体藓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二)自然铜的功效

性味辛苦,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开宝本草》:"味辛,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辛苦,平。"

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积聚,瘿瘤,疮疡,烫伤。

《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

《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

《玉楸药解》:"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收湿之力,与无名异同。"

散瘀止痛。自然铜味辛,性平。辛主行散,可行气,行血。入肝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藏血。气血不和,则停滞凝聚,血瘀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为痛。本品可行气血而散瘀结。《开宝本草》载:自然铜“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对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其均可行血化滞,有散瘀止痛之功,行瘀滞之血,破积聚之气,为外伤科的要药。对于血瘀疼痛之证用之有效。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积聚,疮疡,瘿瘤,疮疡等症。

接筋续骨。本品味辛散瘀,又入肝经,肝主筋,秉其刚性,故可散瘀血而续筋骨。《本草纲目》曰:“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常用于跌扑骨折。

鉴别应用:自然铜和血竭,同为外科常用之品,二者均可活血散瘀止痛,都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证。但自然铜长于接筋续骨,为骨折常用药,而血竭兼有止血生肌敛疮,为金疮出血,疮疡不敛的必用之品。其功效相似,主治有异。

自然铜配伍应用

配乳香:乳香芳香走窜,功善活血消瘀,伸筋止痛;自然铜长于散瘀止痛,接筋续骨。二者合用,则活血散瘀之功增强,并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的瘀血肿痛之证。

配骨碎补:骨碎补活血止血,续伤;自然铜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二药相须为用,能活血散瘀而止血,接骨续伤而止痛,用于跌扑闪挫、金疮、损伤筋骨之证。

自然铜泡酒方

原料:

自然铜15克,全蝎10克,蜈蚣2条,鹿衔草、川芎、当归、鸟梢蛇各15克。

做法:

先将以上药物,放入锅中,水煎两次,取汁两次。再将两次所取药汁混合,每日服两次即可。

药膳功效:

本酒是颈椎病患者的养生药酒,坚持每天适量饮用效果好。

附方

治打扑伤:自然铜(研极细,水飞过)、当归、没药各半钱。以酒调频服,仍以手摩痛处。(《本草衍义》)

治跌扑骨断:自然铜(煅通红,醋淬七次,放湿土上,月余用)、乳香、没药、当归身、羌活等分。为散,每服二钱,醇酒调,日再服。骨伤用骨碎补半两,酒浸捣绞取汁冲服。(《张氏医通》自然铜散)

治心气刺痛:自然铜火煅醋淬九次,研末,醋调一字服。(《卫生易简方》)

铜属于一种重金属,如果铜所接触到的皮肤吸收太多的时候,铜就会对肝脏等一些器官造成负担。但是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因为佩戴戒指接触到的部位很有限,并且铜这种金属也比较稳定,所以铜戒指对身体的害处微乎其微

如果自己属于过敏体质,在购买铜戒指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一下。

世界上有很多的银手镯、金手镯、玉手镯,却很少有人见过铜手镯。铜手镯有什么作用呢?相信大家也有些好奇吧!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佩戴铜手镯的作用吧!

说起铜手镯,相信大家都十分喜闻乐见。因为它的价格不贵,而且还具有很不错的装饰作用,再加上佩戴它具有很多好处,所以铜手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大家是否真正了解过它具有哪些好处呢?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1、铜手镯看起来沉稳大气,所以利用它作为饰品具有非常不错的装饰作用。而且铜手镯的颜色也非常适合一些中老年人的穿衣风格。

2、铜手镯含有丰富的铜元素,接触人体皮肤可以被人体充分吸收。而且它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速度,因此还可以降低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3、因为铜元素具有帮助金属酶合成的作用,如果人体内缺少金属酶,就很容易导致心脏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佩戴铜手镯还可以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要的铜元素,对于心脏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

4、铜元素、铁元素等化学元素是大脑递质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如果缺少该种成分,就很容易会造成老年痴呆等症状的出现,如果缺少铜元素,也很容易导致出现思维紊乱以及记忆力衰退等现象的出现。而通过佩戴铜手镯,就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等病症出现的几率。

5、铁元素想要合成血红蛋白也是离不开铜元素的,所以人体内如果没有足够的铜元素,就容易出现贫血等血液疾病的发生。

以上几点便是关于铜手镯的好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先简略谈一下唐代以前戒指的情况。

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已发现了铜戒指。此后在考古发掘中续有戒指出土,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多有铜戒指出土。公元1世纪,在新疆昭苏县夏台乌孙墓曾出土过一枚嵌宝石金戒指。此后似乎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出土的戒指要多于其他地区。比如著名的宁夏固原地区,北周李贤墓曾出土过一枚金戒指,隋史射勿墓也出土了一枚金戒指。在东北,辽宁朝阳市田草沟晋墓(鲜卑墓)一个墓就出土了金戒指19件。这些墓的墓主人大多是少数族,出土的金戒指中有一些已经专家鉴定为西方传入的手工业制品。

那么,戒指的使用在唐代以前具有何种意义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只想指出以下几点。

一、《太平御览》卷718《服用部.指环》引《五经要义》说:“古者后妃群妾礼御于君所。女史书曰授其环以进退之。有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著以银环进之”。许多学者都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戒指出现的最初的含义。但这是十分可疑的。首先,如上所述,戒指早在有君主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男女都戴。其次,我们从文献记载上还找不到第二条证明,不知《五经要义》的根据何在,并且考古发现也不能支持这一说法。最后,《五经要义》此段文字只说是“环”也并没有明确说是“指环”。因此我以为,关于戒指用途的这一说法也许是不能成立的。

二、戒指在汉代可能使用的不多,或许仍被视为宝物并用于奖赏。前述《太平御览》又引《后汉书》云:“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查范晔《后汉书》卷78《孙程传》,没有上段引文,只说给孙程他们“加赐车马金银钱帛各有差”。但是我们知道,当时以《后汉书》名书者,除范晔《后汉书》外尚有四家,即华峤《后汉书》、谢承《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薛莹《后汉书》。这五家《后汉书》,《太平御览》都引用过。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存范晔《后汉书》中没有这一记载就轻易地否定这条史料。特别是将戒指用作赏物,符合戒指出现后所具有的一种文化意义。据布兰奇.佩尼的《世界服装史》,在罗马帝国时期,金戒指“一变而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作为献给作战有功的官员的一种奖赏”。因此《太平御览》所引《后汉书》的那段话还是有可能成立的。戒指作为赏物的用法可能为南北朝时的北方朝廷所沿袭。前述北周李贤墓中的金戒指,有学者就认为“可能是北周皇室对李贤的赏物”。

因此有一种推测:在汉代,除北方少数族外,戒指还不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装饰品。孙机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没有将戒指归入“服饰”类,而是归入了“金银器”类,恐怕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三、戒指在唐代以前似乎还具有一种神秘意义。这在汉代已经是这样了。《西京杂记》卷1记“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这种能照见指骨的戒指不知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制作的(也可能是国外传入的),仅其“照见指骨”一点,就已经透出了十分的神秘。或者正是由于戒指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意义,因而我们看到关于戒指的记载,大都与神鬼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移动大融合的时代。这时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激增,并且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有些则与少数族有关。由此或可推知,戒指所具有的神秘意义和胡族色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们举文献上的一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8“鲜卑女”条记:“晋有士人买得鲜卑女,名怀顺。自说其姑女为赤苋所魅。始见一丈夫,容质妍净,著赤衣,自云家在厕北。女于是恒歌谣自得,每至将夕,辄结束去屋后。其家伺候,唯见有一株赤苋,女手指环挂其苋上。芟之而女号泣,经宿遂死”。鲜卑人戴戒指,前述辽宁朝阳晋墓出土的戒指可与文献互证。此段史料及其他记载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戒指隐含有一种胡族色彩和神秘的意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戒指与婚姻发生了某种关系。前述《太平御览》又引《外国杂俗》云:“诸问妇许婚,下全同心指环,保同志不改”;引《胡俗传》云:“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此二条史料当为同源,所述应是中亚习俗,《晋书》卷97《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即可为证。我们知道,西方至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戒指已经和婚姻有了固定的关系。前述《世界服装史》就指出,当时金戒指已代替了铁戒指,成为婚礼上新婚夫妇佩戴的装饰。这一习俗经中亚作为“外国习俗”传到了我国(此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详下文),所以在汉魏以后,戒指与婚姻有了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即不一定用于定婚,详后),而且仍然只是一种“胡俗”。

以上所述唐代以前戒指所具有的非装饰品性质、神秘性质、胡族性质,以及与婚姻之间产生的不确定关系,到唐代变得如何了呢?

我们先看一下唐代史籍中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情况。

唐代史籍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极少,且有数的几条也只出现在笔记小说中。例如有:

A、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化”条记韦皋与玉箫相约,约定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因留玉指环一枚,并诗一首”。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广修佛像”。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

B、《太平广记》卷340“李章武”条记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子妇答白玉指环一,又赠诗”云云。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C、晚唐谷神子《博异志》“杨知春”条记杨知春与群贼盗墓,为取得墓主人指上玉环,“竞以刀断其指”,结果群贼突然“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俱死”。

D、《太平广记》卷339“崔书生”条记唐德宗贞元年间崔书生误入北周赵王女玉姨之墓,与玉姨的外甥女欢爱。又与玉姨赌博,“嬴玉指环二枚”云云。

文献资料之外,考古文物资料中有关戒指者亦少。首先,在唐墓壁画和传世绘画中似乎没有见到戒指的图像。其次,出土文物中,戒指也较其他钗、簪等为少。笔者限于条件,没能详尽搜罗,仅对《文物》《考古》杂志1990-1997共八年间公布的唐墓随葬品做了个简单统计。结果是,在公布的127座唐代墓葬中,出土有钗者共11座墓、有簪者5座墓,而出土有戒指者只有3座墓。下面是这3座墓的情况:

甲、河南偃师市杏园村YD1902号唐墓出土有金戒指一件,“环体厚重,上嵌椭圆形紫色水晶。水晶上浅刻两字,文字为中古时期的巴列维语”。墓的年代推测为盛唐墓。

乙、辽宁朝阳市双塔区一号唐墓出土铜戒指5件;三号墓出土金戒指一枚,同墓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金币一枚。墓的年代推测在唐中期以前。

丙、江苏徐州市花马庄唐墓出土金戒指一件。墓的年代推测为唐前期。

上述三墓均无墓志出土,因此墓主人的情况不甚明了。

根据以上有限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唐代戒指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一、从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奇少,以及考古出土实物也不多的情况看,戒指在唐代大部分地区、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饰品。作为珍宝作为信物使用而并不戴在手指上的可能性很大。例如D条史料中即以玉戒指为赌资,赢了戒指从墓中出来后,“其赢玉指环犹在衣带”,并没有戴在手指上。同样的例子我们在南北朝时也能看到。前举《异苑》卷6有一条记载说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请注意,女子没有将戒指戴在男子的手指上,而是结置于衣带上。说明自南北朝到隋唐,虽也使用戒指,但大部分人并不把它戴在手指上,换句话说,就是当时还没有戴戒指的习惯。前述甲墓出土的金戒指,据发掘报告称,墓主人就是“右手握一金戒指”云云,可见也并没有戴在手指上。当然,不能否认当时也有将戒指戴在手指上的。估计这主要是北边少数族的习俗。前述乙墓出土的铜戒指,发掘报告说就是戴在墓主人手指上的。

二、于是又可指出,戒指在唐代似乎仍是带有浓郁少数族或外来文化色彩的装饰品。前引乙墓除出土了金戒指外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可知墓主人或是少数族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大。汉代以来,从西北到东北,某些少数族的成员有戴戒指的习俗已为考古发现证明。乙墓所处的辽宁省朝阳市在唐属营州,是与契丹、奚族活动区域相交叉的地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还曾“为契丹所陷”,开元以后又是“商胡”云集处。我们知道,契丹族可能是戴戒指的。1992年发掘的辽耶律羽之墓,墓主人死于离唐代不远的会同四年(941年,亦即五代后晋的天福六年),墓中就出土有金戒指5枚。而1986年发掘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的墓主人陈国公主“十指戴戒指十一枚(有一指上两枚套叠在一起),驸马戴戒指六枚,均为金质”。这些资料或者可以作为契丹族戴戒指的旁证吧。因此,乙墓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属于契丹族当然也有可能属于“商胡”。此外,甲墓出土的金戒指上刻有中古波斯语,无疑也是西方传入的外域工艺品。文献中也能看出些许痕迹。比如《新唐书》卷83《定安公主传》记定安公主回到太原,“诏使劳问系涂,以黠戛斯所献白貂皮、玉指环往赐”。我们知道,黠戛斯“赤发、皙面、绿瞳”(《新唐书》卷217《黠戛斯传》),是唐代西北的少数族。又,前述C条史料说墓中戴戒指的女子是“绿发稠直,皓齿编贝”,显然也是一位少数族或外国的女子。总之无论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资料都说明,唐代的戒指仍主要为胡族或受胡族文化较深的人所佩戴。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将其视为一种外域文化色彩浓郁的珍宝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三、戒指在唐代,似乎还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前述汉高祖恶戚姬“环照见指骨”的说法在唐代仍然流行。假托牛僧孺撰写的《周秦行纪》,说牛在洛阳附近碰见了戚夫人,“夫人约指玉环,光照于座”。刘禹锡更说杨贵妃“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其实史籍中只有杨贵妃戴臂钏而没有戴戒指的记载,刘禹锡这里说“指环照骨明”,不过是借用戚夫人的故事说杨贵妃的首饰珍奇而已。与前代一样,戒指具有的这种神秘性反映在文献中,就是涉及戒指的记载绝大多数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前引A、B、C、D四条史料无一例外。这或者也可以间接证明唐代戒指所具有的某种神秘性质。

四、唐代有关戒指的记载又仍然多与婚姻相关。这除了前面所云胡俗的影响外,或者还有佛教的影响在内。现存敦煌文书中有一种被称为《太子成道经》的变文,内容叙净饭王太子的成佛经过。文中说太子长大,净饭王想为他娶妻以使他依恋人间,“太子闻说,遂奏大王,若(与)儿取其新妇,令巧匠造一金指环,(儿)手上带之,父母及儿三人知,余人不知。若与儿有缘,知儿手上金指环者,则为夫妇”。后来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说了出来,于是“太子当时脱指环”,娶耶输为妻。《太子成道经》系根据《佛本行集经》演绎而成,在敦煌文书中有八个卷子,可见在当时广为流传。加上变文那种连说带唱的讲经方式,相信这一故事在大众中一定比较普及。因而我猜测,在唐代戒指与婚姻关系的结合中,佛教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戒指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似乎还不具备西方文化中所有的“定婚”意义。因为戒指在当时虽然成了某些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但却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前代如《太平御览》所引《后魏书》,说元树从梁归魏后,将爱妹玉儿给他的金指环“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这是取指环的“环”与“还”同音。唐代也是这样。B条史料说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这是取指环的“循环”之意。这样,无论“还”还是“循环”,含义都与西方习俗中的“定婚”不同。这或者可以说明,戒指在唐代虽与婚姻有联系,但相对而言,似乎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五、但是到晚唐,可能一些了解西方习俗的士人知道或接受了西方戒指所具有的“定婚”意义。前述A条史料就是典型的一例。史料说韦皋与玉箫告别,“遂为言约,少则五载,多则七年,取玉箫,因留玉指环一枚”。这里的指环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定婚”的含义。不仅如此。我们知道西方戴戒指的习俗是戴在中指上表示已经定婚(也有说表示热恋者)、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经结婚。古罗马庞培城壁画中画的已婚妇女,已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了。这种习俗晚唐的某些士人可能也已经知道。前述韦皋与玉箫定婚后,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史记玉箫的主人姜氏“愍其节操,以玉环着于中指而同殡焉”,即视玉箫为已定婚之人,所以才将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前述C条史料说墓中的女子“左手无名指有玉环”,说明这位女子是一位已婚妇女。如果说C条史料的作者谷神子(郑怀古)记墓中女子无名指戴戒指尚属不知其所以然的话,A条史料的作者范摅则应该是懂得将戒指戴在中指上所具有的意义的。当然,具有这种知识的人在唐代可能很少见(比如前述乙墓的墓主人就是左手戴2个右手戴3个铜戒指),但文献中明确有将戒指戴在中指和无名指上的记载,还是说明晚唐人对戴戒指的外国习俗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综上所述,戒指在唐代仍然具有神秘性、胡族性的特点。它虽然可能在北方某些少数族中流行,但就唐朝大部分地区而言,仍然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装饰品。此外,戒指在唐代依然与婚姻有关,但其含义仍不固定,传统文化意义可能仍然大于外国文化意义。只是到了唐代晚期,才似乎有些士人对外国习俗中戴戒指的意义(如定婚)以及佩戴方式(如戴于中指或无名指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同时价格比较便宜。因此,铜也可以用来做戒指。不过需要注意,在裸露的肌肤上佩戴铜制的戒指可能会导致皮肤出现变色、过敏等问题,所以最好涂上一层透明指甲油。此外,铜比较柔软,容易被拉伸或变形,所以铜戒指不太适合精细的雕刻或镶嵌,而是更适合简约自然的设计方式。如果你有对铜制戒指感兴趣,建议先咨询一下具有相关工艺技术和经验的珠宝设计师或饰品制造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47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