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完整版的。

求一篇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完整版的。,第1张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障碍及前景分析

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分析

3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4 中小企业应用国际保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 江西省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 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

8 江西省纺织品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9 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

10 我国出口企业开展保理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11 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2 WTO背景下江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13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探析

14 几年来CEPA给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15 近年来我国家具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16 宝洁公司CRM的经验及其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17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促销策略研究

18 蒙牛乳业集团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9 中国大陆与香港CEPA中原产地规则的经济效应分析

20 提升自主品牌轿车竞争力问题研究

21 几年来外资对房地产业的投资注入变化分析

22 国际市场促销方式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准备中的应

23 入世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适应性调整及思考

24 浅谈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品牌国际化以李宁体育为例

25 肯德基品牌中国本土化营销策略的研究

26 论我国的旅游服务业的品牌打造以海南省旅游品牌打造

27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竞争及对策

28 电信业领域中外企业竞争的分析以中国移动与联通时科

29 东北一些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30 索尼品牌在中国大陆区域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31 联想品牌的海外拓展分析

32 浅论国际家电营销中的文化冲突及企业对策

33 海尔品牌国际化塑造分析

34 基于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身份认证方法

35 浅析连锁便利店的电子商务化

36 丰城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37 由海尔浅析全球营销本土化对策

38 B2C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策略以eNeT硅谷动力网上商城

39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40 浅谈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

41 校园电子商务模式探讨

42 深圳市电子政务建设问题分析

4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44 关于医药企业电子商务的探讨

45 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6 广西农产品出口东盟市场问题探讨

47 将深圳市保税区建成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分析

48 浅析格兰仕国际化经营问题

49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策略探讨

50 浅析温州打火机行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策略

51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SWOT分析

52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53 SA8000对江西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及应对

54 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5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6 出口企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7 广西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8 对外资银行放宽管制后中资银行业面临的冲击

59 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及对策

60 入世后中美版权纠纷的法律原因分析

61 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文化障碍及策略选择

62 论征收环境税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3 影响我国EKC的外贸与环境政策分析

64 论纺织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在突破绿色壁垒中的作用

65 上海吸引外资银行总部的优势分析

66 论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江西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7 论中澳FTA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68 粤港两地环境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69 江西大岭山风力发电实施CDM战略的效益分析

70 南昌沃尔玛提高顾客满意度经营手法调研分析

71 企业对外经营如何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

72 欧盟对中国鞋类产品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73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手段分析

74 菲律宾劳务输出的支持政策体系及启示

75 南昌市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的条件分析

76 江西有机农产品出口现状及进一步发展对策

77 著名鞋类企业塑造国际品牌的路径及启示

78 稀土低价出口形成的原因分析

79 软件外包贸易的主要障碍点与竞争力提升

80 铁矿石国际贸易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81 九江市新型国际港口服务发展调研分析

82 婺源县大鄣山有机茶出口调研分析

83 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分析及启示

84 景德镇陶瓷原产地名称保护调研分析

85 浅析国际保理在我国外贸企业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

86 对加快台州加工贸易发展的思考

87 对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现象的思考

88 信用证下进口押汇风险管理

89 浅谈Oeko-Tex Standard 100对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影响

90 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必要性探析

91 绿色浪潮下的江西省农产品出路问题探析

92 贸易便利化与中国海关管理改革

93 从广交会看品牌发展策略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94 UCP600与UCP500的区别简析

95 浅谈外贸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

96 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97 信用证欺诈和欺诈例外原则的权衡研究

98 WTO体制下的透明度原则新探

99 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思考

100 家电连锁经营模式的竞争优势分析

101 跨国汽车企业进入对民族汽车工业的冲击

102 论农业补贴政策对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

103 宁夏吸引外资环境优劣势分析与对策

10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10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趋势与对策研究

106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研究

107 对外直接投资与TCL集团的竞争力分析

108 浅析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09 中式餐饮业国际化发展的定价分析

110 关于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思考

111 南纺国际贸易公司竞争力分析

112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江西纺织企业的出口经营策略

113 我国汽车服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14 企业业务外包初析——以IT产业为例

115 关于入境旅游服务市场发展的分析

116 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及完善对策

117 广东省绿色食品竞争力分析

118 关于留学教育服务市场发展的分析

119 福建保险业的竞争力分析

120 江铃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121 景德镇陶瓷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及对策

122 对国际贸易核心理论的新思考

123 入世后外资进入对中国汽车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24 石油行业外贸依存度与我国A股市场的关联分析

125 影响大宗产品国际市场定价权的因素及对策

126 对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问题的思考

127 浅析人民币升值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128 中国移动与诺基亚进行国际技术合作的

129 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的贸易利益和代价分析

130 对赣州市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一些思考

131 中外政府网站评估标准比较研究

132 中国政府网站的顾客满意度评估研究

133 基于外部效益的电子政务项目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34 基于DEA的政府网站相对绩效评价研究

135 对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

136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137 电子政务协同环境下的角色网络扩展模型研究

138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探析与应用

139 私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途径探析

140 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络教育的发展探析

141 深圳市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

142 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支付系统应用分析

143 中部地区发展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

144 汽车企业电子商务实施浅析

145 B2C电子商务在小家电行业的应用研究

146 电子商务环境下汽车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研究

147 山东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探讨

148 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探析

149 证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探析

150 电子商务环境下家电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151 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ERP整合应用研究

152 电子商务环境下上海融氏企业CRM应用探析

153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154 私营企业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

155 探析B2C物流管理

156 西部酒店业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157 南昌B2C同城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158 浅析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

159 中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及策略探讨

160 FDI与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161 关于安徽省茶产品贸易与绿色壁垒问题的分析

162 绿色贸易壁垒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探析

163 电子垃圾引起的欧盟“双绿指令”问题的分析

164 浅析承接软件业服务外包的前景和对策

165 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结汇风险及应对措施

166 奇瑞汽车公司自主品牌海外市场拓展分析

167 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案例分析

168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发展比较分析

169 如何推动婺源地方特色产品的出口以婺源茶叶为例

170 中远集运公司的发展问题探讨

171 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产业影响

172 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从制造到创新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及应

173 联想、宏基国际化经营策略比较

174 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对江西省利用外资的影响

175 TCL、海尔国际化经营比较

176 人力资本在江西省引进外资中的作用

177 广东出口骗税的蜕变与应对分析

178 铁矿石与石油卖方垄断策略之比较

179 自主品牌轿车国际化经营中的营销模式创新以奇瑞为例

180 我国财务类软件出口统计问题分析

18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

182 出口企业海外呆帐问题探析

183 海尔和长虹的国际化经营道路之比较

184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石油进出口的影响

185 中美纺织品贸易差额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关系研究

186 联想、惠普国际并购策略之比较

187 FDI对厦门市出口贸易的影响

188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189 我国钢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90 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争端的品牌策略分析

191 我国快餐业与肯德基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192 浅析老北京火锅特许经营对策

193 当前中国纺织业出口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194 江铃轻型商用车寻找国际目标市场的营销模型分析

195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96 我国企业外贸出口中的品牌竞争力分析

197 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98 优腾电工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

199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现状、原因及对策

200 我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202 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策略及趋势分析

20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江西邮政物流发展分析

204 透析对手心理变化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研究

205 FDI技术外溢效应对东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06 谈判者的二元人格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

207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研究

208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的博弈分析

209 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思维的影响

210 论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激化的预防与解决

211 民营资本投资电视业的模式、问题与对策分析

212 商务谈判活动中三大模式的比较分析

213 从法国SEB并购苏泊尔探讨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趋势

214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215 人民币升值对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216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广东省经济的影响

21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态度

218 中西文化差异对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对策

219 中美文化差异对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220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221 浅析中日合作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冲突

22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探讨

223 B2B外贸平台在宁波外贸中的应用研究

224 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模式探析

225 试析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26 汽车行业电子商务模式探析

227 探析中德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经验

228 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创新的应用分析

229 探析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230 探析西部旅游业网络营销策略发展

231 浙江纺织品贸易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232 浅谈温州鞋业出口如何应对反倾销

233 山东蔬菜出口如何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

234 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机电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235 山东应对水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

236 江西茶业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研

237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238 动物福利对山东省畜禽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39 双绿指令下福建家电的生存与发展

240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241 论外商直接投资与广东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242 CEPA背景下粤港金融合作问题探讨

243 江西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探析

244 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案例分析

245 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246 江西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发展

247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248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偏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249 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对策

250 摩托罗拉在华投资的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启示

251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策略

252 跨国公司在我国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53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研究

254 从盛大的成功看国内网络游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255 探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的引导和利用

256 跨国公司在苏锡常地区的技术溢出问题探析

257 从某些外企的“明亏实盈”看在华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

258 论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259 从海尔看国内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260 浅析江西旅行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61 关于江西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外商风险投资问题的研究

262 从东芝(中国)有限公司的启示思考如何强化在华跨国

263 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与西部汽车业的发展

2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

265 跨国并购与我国利用外资新思路研究

266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67 我国民族汽车企业海外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68 欧美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对我国的启示

269 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及其影响探析

270 从宝洁看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71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对策

272 论电子商务对四大会计假设的冲击

273 从文化角度探析犹太人商业成功的原因

274 EDI在上海国际航运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75 百度和谷歌的盈利模式比较与分析

276 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

277 博客网络版权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278 基于WPKI技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分析

279 基于电子邮件的病毒式营销分析

280 德国安联保险电子商务方案研究

281 虚拟企业的网络品牌建设

282 基于C2C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分析

283 我国电子客票分销渠道分析

284 基于移动agent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探析

285 C2C模式下网店的推广策略研究

286 火灾免责:中粮公司葵花籽饼案的处理及启示

287 论反倾销法的“均衡调节器” 公共利益制度

288 浅析预借、倒签提单行为及其风险防范

289 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法庭之友”现象

290 论国际商事争议的网上仲裁

291 信用证方式下出口商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探析

292 从苹果汁案谈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的应对

293 浅析信用证与其基础合同的关系

294 论FOB项下出口商的风险及其防范

295 论银行业如何应对信用证欺诈

296 江西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97 浅析行业协会在应对纺织业特别保障措施中的作用

298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外商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

299 跨国公司的集群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300 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时机选择研究

30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实务问题初探

302 21世纪电子商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03 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304 电子商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05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利与弊

306 FDI对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307 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308 小论电子商务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影响

309 我国 商业银行 电子银行 业务安全 问题浅析

310 网上购物满意程度的调查报告

311 网络购物的当前发展状况

312 网络安全

313 探索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站商业运作的途径

314 浅议企业绩效管理

315 浅谈电子商务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研究

316 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分析

317 基于ASP网上商站的建设

318 关于农村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319 关于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320 关于B2B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调查报告

32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

322 对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

323 电子政务网站开发实践报告

324 电子商务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325 电子商务时代安全的保护伞

326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心理调查报告

327 电信业网络安全问题和对策

328 电脑硬件销售网站研究

329 鞍通公司的互联网采购

33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炒股利与弊

331 试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影响及其未来变动趋势

332 浅谈08奥运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333 从海尔的国际化之路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334 对特思利有限公司箱包跟单的流程设计与分析

335 信用证欺诈案例分析及思考

336 浅论印度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337 外资在华并购的垄断倾向与应对策略

338 欧盟CAP的挑战及其前景

339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分析

340 论欧莱雅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善

341 温州民营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策略分析

342 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

343 日本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344 我国积极参与初级形状塑料国际定价问题研究

345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策略探讨

346 绿色壁垒对台州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347 江西藤艺家具有限公司产品出口营销策划书

348 国际贸易对广东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349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对策

350 论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351 论信用证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352 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353 江西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54 贵州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5 马士基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及启示

356 中俄边境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357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探析

358 中国彩电行业在东盟市场的发展契机分析

359 FDI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360 论电子签名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361 海尔电子商务的成功及启示

362 试析我国手机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3 浅析网络外部性和中国移动的市场竞争

364 论微软案中的网络经济现象

365 BTOC电子商务模式在房地产中介的应用

366 浅析华夏网络传媒B2C平台模式

367 浅析我国在线逆向拍卖采购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368 我国手机短信广告发展初探

369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370 企业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探析

371 论搜索引擎商务模式的发展

372 B2C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373 GIS技术在国美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

374 ***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375 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析

376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四方物流探析

377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问题及对策

378 基于Web架构的试题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379 论B2B商务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380 江西财经大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81 论加密技术在B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382 在线论文提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83 网络游戏中的财产纠纷问题探析

384 贵阳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385 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探析

386 论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387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8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89 浅谈后配额时代珠江三角洲纺织品贸易发展

390 探析广东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1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392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393 宁波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探析

394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与出口信用保险初探

395 绿色技术标准壁垒与湖南省茶叶出口

396 贵州烟草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

397 论景德镇瓷器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战略

398 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

399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启示

400 际贸易中进一步发挥商会作用问题探析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流通企业来说,欧美流通企业不容置疑地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走在了前边。分析和借鉴其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流通是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则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超出一国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的性质,它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且应当有相当大比重的经营活动是面对国外市场或直接在国外进行的,这是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标志。

  2、国内流通领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与通行于世界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相一致,这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制度前提。

  3、流通企业的动力与约束机制符合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其行为方式符合国际市场通行的惯例。

  4、国内流通企业与外国流通企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融合或联合。

  5、国内流通领域实现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使国外流通的行为主体能够较自由地到国内进行投资、经营。

  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已清楚地表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经济交流形态从“商品流”发展到“资本、商品流”,又发展到“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流通层次越来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网络系统。这些都标志着流通国际化程度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宏观管理不得力

  我国流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起步较晚,政府的宏观管理措施与现实存在脱节、相悖现象。1983年1月,国务院虽正式授权由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和归口管理境外企业的工作,但实际上还有几个部委也都参与此项管理工作。由于政出多门,不仅企业无所适从,而且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长期规划,以致开展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域和重点都难以确定。同时,管理机构的混乱,亦必然带来监管上的不利。

  2、对外投资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占多数。

  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经受得住意外冲击;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则生存困难。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流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均集中于优秀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其单项投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0万美元,而我国企业的平均对外单项投资规模却只有100万美元左右,不能形成集团优势,一致对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3、人才匮乏,服务滞后。

  跨国流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条件极高,既要求其管理人员熟悉当地语言、风俗和法律知识,又要求其具备海外企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开拓能力,而现实中的若干对外投资流通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缺乏这种能力。而且,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国内相关服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常常贻误最佳投资时机。

  三、欧美企业的成功经验

  1高度集权型组织结构能够保证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最优化,进一步实现全球战略。

  美国的国际流通企业采取的是高度集权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使整个国际流通企业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资源共享体系,母公司可以通过层次性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这种组织结构还由于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使经营资源的配置也能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共享效益,达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战略。

2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律体系完善。

  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律体系完善,因此流通企业在软、硬环境兼备的情况下,实行跨国经营势必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乱。

  3欧美流通企业崇尚外部集中的效率观

  欧美流通企业具有强有力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将分布于全球的经营资源集中到所需的地方,有利于发挥资源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欧美跨国流通企业是通过水平或垂直兼并发展而成的遍布世界的网络,因而欧美企业的传统做法就是通过兼并购买的手段从事经营,促进了经营资源的集中,并且利用这一手段实现了进入多个经营领域的目的,顺应了多角化经营的趋势。

  4欧美流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重视契约主义原则、个人主义原则、机能主义原则等。

  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与国内一样,对海外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短期雇佣制的做法,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商品来对待,体现了契约主义的管理思想。

  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欧美流通企业这种高流动的雇佣制度可以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担。由于普通职工很容易从各国当地市场上获得,人力资源来源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美国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选择一个具有职业经验的人担任子公司的总经理,不考虑其国籍,子公司的经营要完全置于总公司的监督之下。这种模式反映的是“地球中心论”,对于人力资源的来源以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为衡量标准,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战略思想和丰富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

  5欧美国家由于综合国力强,科技水平高,其国际流通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时,只有35%的企业采用合资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也只有40%采用合资的形式,其余子公司均采用独资的形式。

  欧美跨国企业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强,市场进入早,公司的成熟度高,尤其是美国企业多信奉“个人能力主义”,不太重视协作,而是注重公司结构的控股和集权。这种做法优点在于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统一筹措和运用资金资源;便于对子公司实行统一控制,在市场价格、产品差别化和利润方面采取一致行动;减少管理上因为与当地企业的交流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经营方针及执行过程中的保密,并可以获得全部利润。

  四、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欧美国家的大垄断企业多是拥有从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乃至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分支、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企业群体,这种国际经营模式以国内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多种经营和企业联营以及严密、完整的组织结构为前提。

  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则刚刚起步,对于经营、发展跨国企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制度环境。因此,在借鉴欧美成功经验时,应该从本国实践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

  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并站在政府宏观角度,实行综合管理。

  2确定跨国经营企业身份认证制度,提高境外企业规模、档次,借以增强竞争力。欧美国家的单项投资水平平均为600万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单项投资水平也不应低于450万美元,这样才能经受住意外冲击而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进入方式应该以易人和回避风险较强的合资经营方式为主。美国采取独资的经营方式是由于其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而我国目前属于资金约束型国家,如果采取合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减少资金注入,以有限的资本尽可能地扩大国际投资规模,而且合资有利于弥补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不足,消除因对当地市场及其他方面不了解而产生的进入障碍,并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合资方的管理技术、营销技能、信誉、供销渠道以及同政府、银行的关系等经营资源。

  4、区位选择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贸易保护严格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1923年,美国西尔斯公司就专门聘请市场研究学者尼尔森担任策划部经理,其任务是将在经济上颇有研究价值的国家细分为可用来实施营销的区域,不但将其在地图上明确标示出来,且详细地记录该地区的统计资料,并长期加以观察和分析。我国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前,也一定要慎重行事,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

  5、加快经济立法,为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提供制度保障。欧美流通企业之所以在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下,还能高效率地运营,并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根源在于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制保障。任何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家和企业概莫能外。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21世纪将是跨国经营的全盛时期,谁国际化经营搞得成功,谁就能成为经济大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未来国际贸易的交往将更多地从双边走向多边,全球范围的商品、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的双向和多向流动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秘杂烩网 http://wwwrrrwmcom

邱晓万

挥技术优势发新服务内容创邱万晓2010年至2012年,中国珠宝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的指导下,发挥在行业内科技领先的优势,注重珠宝科研创新,加强珠宝行业管理,积极提高检验技术,扩大珠宝培训和对外交流,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推动了中国珠宝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宝协会长徐德明到管理中心指导工作

1加快珠宝行业科技创新,为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1 开展国家公益性专项研究项目——钻石原产地项目研究

从2010年起,管理中心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专项研究项目——“中国金刚石(钻石)产地指纹特征及联合国金伯利进程框架下的钻石原产地研究”项目一直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现已完成了多项测试工作及数据的解译,对我国山东、辽宁、湖南产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杂质元素、包体、表面形态和微细生长及溶蚀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津巴布韦金刚石开展了矿物学和宝石学研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科学发现。截至2012年6月,该项目已完成了项目结题报告的编写,共计503页,约27万字,另附图版350张。已正式发表论文13篇。

12 开展“**石英岩(黄龙玉)的成因机理及其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这是管理中心申请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专项研究项目。管理中心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目前收集文献总数为259篇。同时,派研究人员赴云南龙陵、安徽霍山等**石英岩矿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收集了研究样品和资料,并对有关市场进行了考察,对霍山石英质玉石63块原石样品及2只**石英质玉石手镯进行了相应的测试。

13 与企业合作开展和田玉皮色鉴别研究和碧玺处理鉴别研究

从2010年开始,管理中心两次派人赴新疆对和田玉籽料、山料、戈壁料的产出地质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采集和搜集了各类样品和,对部分带皮样品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红外光谱分析。主要进展有:

(1)对天然色皮的表面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找到了部分区分真假色皮的特征和指标;

(2)对真假籽料表面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找到了一些可用于实验室鉴定的特征和指标,对凹坑和毛孔的部分可能形成原因和机理作了分析;

(3)找出了一些可用于鉴定的典型假皮图像和光谱及化学成分特征;

(4)开展了化学点滴测试研究,对真假皮中微量元素的差异,紫外辐照下真假皮的发光性特征及其鉴定意义开展工作,得到了部分利于鉴定的结果;

(5)拟出了实验室鉴定真假籽料、籽料的真假色皮的鉴定程序。

到目前,管理中心已完成了和田玉真假籽料和色皮的鉴定程序,并用市场上见到的原石和成品(500件样品)对鉴定程序进行了验证。部分可公开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宝石学会议上进行了演讲,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8篇相关论文。

碧玺是近两年来市场上的热销宝石品种,价格上升很快,充填处理等现象屡见不鲜。为解决这个难题,管理中心集中了研究部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加强攻关,将一线技术骨干和新来的技术人员吸纳进课题组,并将研究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落实到人。同时,课题组赴广东海丰珠宝工厂实地考察碧玺充填处理过程,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收集了处理前后的样品。管理中心对碧玺充填前后物理性质(如比重等)及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对充填物质的有无毒性进行了测试,对拉曼光谱方法快速测试充填物质的仪器进行了试验,对充填处理可接受底线进行了商讨。目前,有2篇论文正式发表。

14 加强对珠宝检测疑难问题的研究,服务中国珠宝行业

管理中心研究人员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在实验室珠宝检测中遇到的难题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有:

(1)西藏红色长石的成因。管理中心相关人员赴西藏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对样品测试结果进行了解译;

(2)祖母绿充填物质的鉴定、钻石检测方面(彩色钻石、多过程处理钻石鉴定)和新品种鉴定,有13篇论文发表;

(3)对有可能退样的部分样品进行检测及资料调查,随时沟通解决,提高实验室的鉴定能力;

(4)天然黑色钻石、处理**钻石、处理粉红色钻石、合成钻石的鉴定,共有6篇论文正式发表;

(5)对翡翠“新型”改色处理,紫色翡翠“色上加色”,染色处理、荧光异常双色翡翠的鉴定等众多课题开展了研究,对覆膜翡翠的宝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有2篇论文正式发表;

(6)水晶类的鉴定,研究辐照处理绿色水晶、人工合成绿色水晶和天然绿色水晶,有1篇论文正式发表;

(7)琥珀的鉴定。对市场上出现的新型压制再造,复合处理琥珀新品种等进行鉴定和研究,有1篇论文正式发表;

(8)祖母绿充填物质的鉴定。管理中心赴哥伦比亚祖母绿矿区进行了考察,了解了祖母绿充油、充胶过程,与当地技术人员就祖母绿充填物质鉴定特征和方法进行了交流;

(9)对辐照处理彩色宝石(托帕石)进行了测试和整理,有1篇论文被《Gems&Gmeology》收录。

2积极发挥管理中心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引导中国珠宝行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21 成立了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类产品质量检验专家委员会,加强珠宝行业管理

2010年3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管理中心的积极倡导下,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了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类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是: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珠宝玉石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和珠宝首饰质检机构监管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保障·协助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公正、客观地处理产品质量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质检机构间的质量争议;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国内具备合法资质的珠宝首饰质检机构,开展能力验证和技术比对工作;促进国内珠宝首饰质检机构技术能力的提高;开展全国珠宝首饰质检机构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国内珠宝首饰质检机构质量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国内外珠宝首饰质检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委员会建立以来,已经起草并讨论通过了《委员会章程》和《工作细则》,制定了委员会工作规划,筹划并开展了全国珠宝首饰类产品检验能力基本情况调查和授权实验室的验证比对等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大大推进了我国珠宝首饰质检工作朝着科学、公正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1月,专家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性的钻石分级比对实验。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的要求,本次活动的参加单位为专家委员会委员所在的实验室、开展钻石分级业务的国家质检中心以及自愿参加的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等,共有14家实验室参加。本次比对试验所用的钻石颜色分级测试样品为各参加实验室在线使用的比色石样品。2月22日,专家委员会向国家质检总局上报了《2010年首饰类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比对试验报告》。2011年6月,专家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总结会,通报了能力验证的情况。本次活动发现了国内各实验室在用参考样品及国家标样都存在严于国外检测机构的颜色分级尺度的现象,这为各实验室提高检验水平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对钻石分级承检机构的管理、规范国内大量涌现的带有国外证书的钻石样品提供了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建议加强国内外钻石分级标准之间差异的宣传工作。

2012年2月中旬以来,管理中心陆续五次接到气相沉淀法合成(CVD)、经热处理的合成钻石。同时,国外相关机构近期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美国、印度、新加坡、比利时等地)发现未经公示的CVD合成钻石当成天然钻石进入消费市场的情况。管理中心及时向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报告,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加强流程控制,加强排查的力度和密度,发出警示,利用《中国宝石》等媒体加强宣传,加强科研,密切和上海钻交所、DTC钻石研究中心等国内国际行业机构的合作等,共同保护行业的信誉,保护消费信心。全国珠宝首饰质量检验技术专家委员会也发出了警示,并于5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专家委员会年度会上通报了CVD合成钻石的情况。

CVD合成钻石检验技术交流会现场

2012年9月2日至3日,由管理中心主办、全国珠宝玉石首饰质量检验技术专家委员会承办、Forevermark和金伯利钻石提供特别支持的CVD合成钻石检验技术交流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本次会议是一场关于CVD合成钻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国际性交流会。管理中心联合国内重点实验室的技术骨干以及国外大型钻石机构的力量,严格区分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确保钻石市场的稳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珠宝商家及消费者权益。

22 利用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速推进珠宝玉石首饰标准化工作

为了满足珠宝行业标准化工作开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的要求,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筹建宝石加工工艺、珠宝首饰评估、玉石雕刻工艺、人工宝石、珠宝玉石首饰镶嵌工艺、珠宝首饰企业管理六个分技术委员会及增补委员的申请。

在国家标准方面,主要完成工作有:

(1)完成《珠宝玉石饰品产品元数据》国家标准会审工作,并积极督促标准研制单位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修订工作;

(2)进行《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结题报告评审,开展《翡翠分级》国家标准的宣贯与实施,先后到北京、香港、深圳、平洲、上海等地,对重点翡翠营销企业、各地质检机构积极开展标准的推广,并开展了《翡翠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翡翠分级》国家标准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3)推进《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三项基础国家标准的报批和出版等工作,并针对新修改的《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和《钻石分级》三项国家标准,分别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组织了标准宣贯会;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4)申请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砚石中的稀土元素》、《抛光钻石质量测量允差的规定》、《无色透明翡翠(玻璃地)分级》、《砚石显微鉴定方法》、《玉雕饰品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并获得了国家标管委的批准;

(5)做好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委会秘书处共征集到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包括《雨花鉴赏石分级与评定指南》、《翡翠(黑色)分级》、《珠宝首饰合格判定准则》、《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饰品标识》、《独山玉》、《镶嵌饰品爪镶牢固度的规定》、《珠宝行业售后技术服务规范》;

(6)完成了标准样品研制申请,包括翡翠分级标准样品的研制和钻石分级比色石标准样品复制计划,完成了样品研制复计划的可行性报告;

国家珠宝玉石质检师考试指定教材

(7)加强标准的宣贯与推广实施。编辑了新版的《珠宝玉石及贵金属饰品标准汇编》。

23 全国注册珠宝质检师考试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了2010年和2012年的全国注册珠宝质检师考试工作

2010年5月12日至6月25日,管理中心组织了2010年度全国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总计培训人数256人,参加培训人数占实际参加考试人数的43%。2010年7月3日至8日,在中国质检协会的领导下,管理中心在中国地质大学成功组织举办了全国注册珠宝质检师考试,得到了相关领导和考生的好评。随后,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参与了阅卷等后期工作,为考试的最终顺利完成贡献了力量。这次考试全国共通过147人。

2012年度的国家注册珠宝质量检验师(CGC)考试场景

全国注册珠宝质检师考试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的2012年度国家注册珠宝质量检验师(CGC)考试于2012年6月24~2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为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管理中心为考试组委会提供了40套实践仪器并帮助布置实践考场等服务工作,使此次考试顺利圆满地结束,同时为阅卷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此前,受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委托,由管理中心承担的“2012年度全国注册珠宝质量检师执业资格考试”北京站的考前培训工作于5月初启动,培训时间为5月7日至6月18日,共40余天,参加培训人员近300人。全国已有近千人通过该项考试,获得了“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资格。

24 中宝协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组织2010年年度活动及2012年的换届工作和委员会的考察工作

2010年7月5日~9日,管理中心组织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珠宝首饰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度活动。共52名成员参加了本次年度活动,深入了解了岫岩当地的“玉石文化”及市场发展规划,了解了目前国内玉石设计加工工艺水平及沈阳地区的珠宝市场概况。

2012年2月9日下午,中宝协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大会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国内珠宝质检评估机构、各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委员代表共7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宣读了《中宝协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修改说明》及修改后的《条例》相关内容、第四届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推荐名单。对于下一步工作,会议认为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委员会工作制度;二是组织开展珠宝行业学术交流活动;三是开展珠宝玉石首饰的标准研制工作;四是开展新标准的宣贯及推广等活动;五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25 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做好珠宝市场监督工作

管理中心利用技术优势,提高技术水平,积极为企业、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技术检测服务,以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工商局等部门开展每年的珠宝市场监督抽查活动,积极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

“315”珠宝消费大讲堂活动现场

2011年3月15日上午,由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主办,管理中心承办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宣传活动——“315”珠宝消费大讲堂在管理中心多功能厅举办。这次活动以“优化消费环境、乐享和谐生活”为主题,主要内容是向消费者介绍关于钻石、翡翠的基本知识。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同30多名消费者一起参加了讲座,参观了陈列有真假珠宝样品的珠宝知识展厅,听取了讲解人员对珠宝知识的介绍。程红向管理中心颁发了2011~2012年度“消费教育示范基地”铜牌。通过这次活动,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管理市场提供了权威的依据,并对加强珠宝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便进一步规范珠宝市场。同时,每年的“315”,管理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番禺开展免费检测周活动。在活动前举办315免费检测活动专场新闻发布会,让大众媒体及行业媒体对活动进行充分的报道,让更多的消费者及企业知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6 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了《CNAST0649钻石分级与宝石鉴定》能力验证计划

北京市领导向管理中心授予2011~2012年度“消费教育示范基地”铜牌

2012年2月,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批准同意,管理中心组织实施了国内100家珠宝鉴定实验室参与的《CNAST0649钻石分级与宝石鉴定》能力验证计划。此次能力验证活动参加实验室覆盖全国23个省及直辖市,其中大部分实验室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占参加实验室比例86%,其余实验室也获得相应的计量认证等资质证明。

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规定:申请认可和获准认可的实验室必须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包括CNAS组织实施或承认的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证明其技术能力。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现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在编写总结报告,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审核并批准发布。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各珠宝检测实验室的横向联系,规范了珠宝玉石检测行业;统一了钻石分级检测尺度,避免了各质检机构钻石分级结果的差异;统一了各珠宝检测机构对新规格的钻石颜色分级标准样品掌握的尺度,维护了全国范围内钻石分级检测技术水平的稳定;统一了各珠宝检测机构对充填处理碧玺判定的尺度。

3大力加强珠宝培训和对外交流,扩大宣传,维护珠宝消费信心

31 发挥管理中心人员和技术优势,加强珠宝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管理中心组织实施珠宝培训日常教学工作,建立企业文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教学体系,开展与企业专项培训工作,面向消费者做好珠宝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目前,管理中心完成了培训系列教材的部分编写工作,其中《翡翠》《首饰设计》、《钻石》、《营销环境设计》已经出版。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32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1)每年4月、7月、9月和11月,管理中心与中宝协共同主办上海、沈阳、深圳、北京国际珠宝展。管理中心作为展览会唯一指定的检测咨询机构,承担展会期间的免费检测咨询工作。

(2)管理中心下属的《中国宝石》杂志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并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发行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利用《芭莎珠宝》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网”的平台,加大对珠宝行业的宣传力度和消费者科普教育。

(3)管理中心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合作对象包括央视科教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传媒,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等网络传媒,《高尔夫时代》、《旅游地理》等杂志,制作的节目或文章以科研、标准、教育和鉴赏为内容,引导正确的珠宝文化消费观。

(4)2010年7月,管理中心派首席研究员陆太进博士出席DTC在英国举办的钻石会议,收集了国际最新钻石研究成果。

(5)2010年9月,管理中心派人参观了泰国珠宝展,并与泰国GIT研究所、泰宝协、泰国有关彩宝企业及在泰国的鉴定机构就彩宝分级标准及碧玺处理和市场等进行了调研。

(6)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研究部主任陈华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2010东盟博览会-国际彩色宝石名人论坛,并应邀作了题为“中国彩色宝石市场及标准化现状”的演讲。

(7)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人参加了武汉学术交流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其中陆太进作了题为“钻石鉴定和研究的新进展”的演讲。10月底派人参加了在北大召开的岩石学研讨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8)2011年5月11日至19日,管理中心派技术人员赴哥伦比亚进行祖母绿矿山开采、切磨、检测、销售等方面的考察和调研,着重解决祖母绿的优化处理问题。

(9)2011年10月,管理中心派专家参加了在北大召开的岩石学研讨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10)2011年11月,管理中心派专家参加了印度彩色宝石论坛,并作了题为“中国珠宝行业及品牌建设”的报告。

(11)2011年11月22日,管理中心举办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以及全国各省市的珠宝质检机构、珠宝院校、珠宝企业、珠宝评估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约330人参加了会议。编辑出版了《珠宝与科技——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代表了近年来国内外珠宝学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12)2012年9月24日,管理中心副主任、国检中心主任毕立君、柯捷接待了英国DTC公司总裁Varda Shine一行。双方对如何检验CVD合成钻石进行了技术探讨,交流了钻石检测的科研成果,并对如何应对市场上的CVD合成钻石达成了一致,未来双方将会加强合作。

展望2013年,管理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始终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珠宝科研、制修订标准、培训以及宣传和交流,为中国珠宝产业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应有的力量。

学术交流会现场

QP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在国家日益重视全民健康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的政策思维指导下,中国体育产业走上了快轨道发展进程,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大型体育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数量不断上升。体育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重要力量,本文在QP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调研基础上,分析其市场营销水平和策略,为推进更快更好建设体育用品市场给出思考。

关键字:体育产业,QP公司,市场营销

目录

一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1

二体育用品行业和QP公司现状概述​2

21体育产业现状​2

22体育产业面临着的问题和挑战​3

三QP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理论与设计​4

31市场营销观念概述​4

32 传统观念​5

33 营销观念​6

34 客户观念​6

35 社会营销观念​7

四QP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7

41 QP公司SWOT分析​8

411 strength优势​8

412 weakness劣势​9

413 opportunity机会​9

414 threat威胁​9

42 QP公司产品战略​9

43 QP公司目标市场​10

五结论​11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

体育观念在我国国民的认知度也越来越大,“全民运动齐参与”等的口号已经耳熟能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运动,是国家长期繁荣和持续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体育产业是一个涵盖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两大方面的产业,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外,体育产业由于经历较为漫长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是一门成熟的经济部门,相较于此,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容量还比较小,产业布局不均衡,粗放型增长特征还比较明显,体育行业市场营销技巧还比较原始,体育用品市场专业营销人员水平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笔者特意选择QP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QP公司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发展的各项战略的回顾,运用相关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未来战略布局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我国中小型体育用品公司的基本状况特点,从而更好了解我国的体育用品行业和体育产业,为推进国民体育教育和体育普及作出自己的力量。

12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的是案例分析法,阐述QP公司在国内的地位,包括企业规模、产品特点、目标市场等,探究QP公司的发展战略,梳理出QP公司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不同层次的战略布局,同时深入探究QP公司的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的定位。在行文过程当中,结合分析的市场营销基本知识是市场营销观念,从一个更为哲学和上游位置的学术概念进行分析。因为是对一家十二年发展历史的公司的梳理,因此结合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关键要点,能更好反映QP公司运作的本质,从而更好看到QP公司未来发展预期

在专门研究体育用品市场的国内学者文献当中,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品牌、产业链条运作和产业集群等方面。郑方(2008)指出中国体育产业应当融入到国际市场当中去,促进出口,合理进口,激发国内外市场的良性互动和竞争,激发产业活力。刘丽丽(2010)对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观察得出,有关部门尤其是检测部门和标准化部门,重视体育用品的标准化建设,安全性检测,为体育用品行业提供长久持续的政策支撑和保障。马梁(2015)运用文献分析法,利用定量化的研究,指出体育行业的品牌建设问题、渠道建设问题和行业规范的制定。

二体育用品行业和QP公司现状概述

21体育产业现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达到四千亿元,2015年达到四千七百亿元,平均历年增速在16%左右,GDP占比平均约为064%。

图 1 中国体育产业增长额及增速,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如休闲体育、体育场所管理等),其中体育用品业占比79%。体育产业还没形成健全延长的价值链条和完善产业结构。以美国体育产业结构为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还有充分的空间可以前进,在提倡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参与的当下,体育服务业即将迎来爆发增长期。

图 2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比较,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22体育产业面临着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这些年来迅猛发展,与国际同类型企业同台竞争,既收到国内各种市场和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国际优秀品牌进入国内的冲击。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的有几大特点,大致如下:一整个行业的集约度还比较低,总体呈现粗放增长,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对劳动力要素依赖较高;二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经济水平的上升,劳动力的投入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同时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体育用品的同质化特点较为明显,加上销售渠道不够多样和丰富,同时国际环境变动,一些体育用品的原材料供应商价格变动,因而对体育用品企业的威胁加大,竞争更加激烈;三是区域发展不均,体育用品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二线城市,对产业资源依存度较高。

对体育用品更细节的分析和梳理分为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类(包括运动鞋)。运动器材类产品单品价格较高,附加值相对较高,科技含量较高,在体育用品行业当中发展迅速,但缺乏知名品牌和较强的营销能力,高端运动器材产品市场也有待开发。另外的运动服装类一方面也属于服装行业,而运动服装相对于一般服装而言,具有更加特殊的要求,如面料、散热透气性能、夜跑反光、弹性等等。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运动服装市场依然被国际知名品牌垄断,在中低端市场被国有品牌占有,如安踏、361、李宁等等。

体育用品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等各项因素的促进,在一系列的重大国际层面的运动会的影响下,如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冬奥会等等,体育用品行业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以及文化公关,科学开展市场营销,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比重,向创新型体育行业集团发展。同时,在劳动力的历史基础上,结合各区域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在福建、广东沿海是运动服装产业集群地。尽管存在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但是另外一方面,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专门化和精品化和集约化,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体量虽大,但因发展理念的局限,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这导致了大量的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尤其是小型区域性企业,缺乏市场视野,盲目跟风,利用各种掩眼法模仿国际名牌或国内知名品牌,依靠低端价位和低端质量用虚张声势的方式方法抢占市场份额,这样进一步阻碍了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

首先,体育用品产业营销制度不够完善,行业标准不统一。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历史显然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因而导致体育用品企业对如何准确销售自己的产品了解不够深入,在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经验仍显不足,缺乏品牌意识,未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渠道。

其次,体育用品的营销人才缺乏。体育用品营销人才要求一方面对体育用品的熟悉,另一方面要求对国内外市场的掌握和把控。体育用品市场由于产品特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因而要求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要有更加高超的技术,提高自身产品品牌认知度。在营销过程当中,要积极调整营销计划和方案,积极调研市场整体情况和竞争对手分析。随着国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娱乐类的消费支出会不断上升,会寻求各种休闲体育服务,因此在这里更加要求体育用品营销人员熟悉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方向靠拢,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并行发展。

再次,大部分体育用品企业规模不大,产品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较低,获利微博,导致整体的经营实力和水平在原地踏步或缓慢前进。这些中小型企业缺乏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须的市场开发能力、全方位营销能力、渠道开拓能力等,不能形成有效的后发者优势,在市场获取份额较为困难,短期内不能有效获得稳固的消费群体。

最后,体育用品产业营销手段单一,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明星代言广告,通过明星的形象带动产品形象,利用明星效应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广告效果。但是对于选择什么明星这点却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体育用品市场明星广告应该选择体育明星,但是普遍的体育用品企业选择的明星与产品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仅仅体现出千篇一律的明星效果,但是却没有体育用品营销的内涵,不利于达到实际的广告效果。

三QP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理论与设计

31市场营销观念概述

市场营销的关键就在于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供和需得到有效平衡的过程,核心就是能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更为普遍地来说,市场营销就是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和企业可以接受的获利范围内的一个妥协。

有怎样的营销观念就有怎样的营销实践,具体的市场营销行为必定是依照一定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值得研究,因为这有利于我们布控我们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有效、高效、精准营销,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传播企业文化和形象。在5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营销观念从总体上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移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幅度上升,对商品的喜好和选择更为多种多样,给企业的竞争带来了很大压力,企业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成功存活下来。市场营销观念的要义便是,确定目标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比竞争者更有效、高效和精准地供应商品。

因此,大约以50年代为分界点,市场营销观念分为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现代观念包括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社会营销观念更是促进了市场营销学的历史性革新。

图 3 市场营销模型

32 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下面也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生产观念认为企业应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效率,不断减少成本,以合适且低廉的价格符合消费者的预期,即扩大生产的观念;产品观念从生产效率转到注重产品的强调上来,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价值,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的销售;推销观念比较接近于现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但是推销观念是一种强势推行促销和价格战的观念,以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为核心,这容易导致强强买强卖的不良竞争甚至是欺诈,长远来说对企业和市场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33 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则是目前较为大众化普遍的观念,是比较符合现代实际状况的一种概念。营销观念强调,确定目标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做精准营销,前提是确定目标消费者真正切切的需求。然后企业要在高利润和获取更多的消费者之间做一个权衡,即消费者的价值让渡,把利润中的一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从而促成消费者购买,产生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总价值是指一系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候获得的除产品自身以外还要诸如服务、关联产品、情感愉悦等价值;消费者成本就是指消费者在获得上述这些价值同时要付出的成本,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等。企业让渡的价值其实就是消费者总价值和消费者总成本两者之间的差值,或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消费者剩余曲线和生产者剩余曲线的交点位置。营销观念就要要求企业做好这个差值的控制。

图 5 市场营销计划内容

34 客户观念

客户观念比营销观念更为进一步,更加强调确定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因此消费者是客户client,客户一次表示出更为尊敬的语气态度,类似“客户是上帝”这类的话语。客户观念注重收集客户交易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是更为有效地对客户进行大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包括客户的搜索习惯、交易信息、消费偏好等等,通过分析得出的便是“客户最终价值”。客户最终价值,可以使企业市场营销人员针对每一类甚至是每一个客户做有针对性的营销,对不同客户使用不同的营销技巧和手段,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促进客户反复消费,提高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因此,如果说营销观念注重的是目标细分市场当中的供需平衡的话,那么客户观念这就是要为目标最终客户确立最终价值,以客户为出发点。

图 4 三类市场营销观念的比较

35 社会营销观念

90年代出现的社会营销观念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多科学交融的概念,由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Gorald Zaltman和Philip Kotler提出。社会营销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层面,社会营销的概念还运用在其他各项领域当中,如国家政策、行业协会制度、NGO的管理与运作、产品说明书等等。社会营销重点便在于“社会”二字,指的是通过运用商业手段运作社会公益项目,以把企业文化上升到社会普遍理念,使得企业和产品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或者在社会普遍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商业营销行为。社会营销涉及到企业、社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四QP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

QP公司是一家以体育咨询,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营养健康咨询服务,健身服务,公关活动策划,商务信息咨询,体育用品、文化办公用品的销售等位销售范围的体育用品企业。其经营产品主要是健身类、球类等体育用品,以“享受快乐生活”为产品的文化主题,致力于打造运动文化和生活交融的运动理念,结合当代年轻人的现状,着重开发网络互动型健身类产品。QP公司目前还属于中小规模企业,艰苦经营业已十二年,生产方式以外包加工为主,聘用的人员多是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技术专职人员占比约为18%。通过网络运作,打造品牌,推进公司运动理念,塑造自身形象,走品牌化道路。

41 QP公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个四项维度的综合分析工具,广泛用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心理性格测试等领域,具有很普遍的应用性。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四项维度。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水平或者是企业产品在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同时把外部因素结合,进行内部和外部结合的全方位分析,有效定位自身在市场当中的位置。在这里对QP公司进行SWOT分析,QP公司处于纷繁复杂的体育用品市场,为了获得生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

411 strength优势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国家体育建设大举前进的背景下,QP公司顺势建立起来,从一个小型的几个人规模发展到现在近一千五百人规模体量的公司。随着时代的发展,QP公司变得更加能适应市场,管理更加灵活,运作更加高效,聚积了更多的人才队伍,成为一家综合型多样化产品路线的公司。在2012年的时候,公司实现转型,从生产观念到客户观念的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启动网络项目,加强互联网健身社区的建设,同时对实体产品的开发更加注重“享受快乐生活”企业文化的注入,在营销模式上大力推进企业运动理念和文化的传播,在多媒体时代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消费者互动,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

QP公司前期目标市场定位在上海,依托长三角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入内陆腹地市场,因而有效地在企业发展初期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上海市政府对群体性体育运动和赛事的重视,强调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上海;同时上海市运动会以及其他长三角城市运动会的开展也为QP公司带来丰富的发展潜力。在未来这种优势依然强势,上海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居民运动意识较强,对休闲体育娱乐运动的时间和消费不断上升。

412 weakness劣势

由于体育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日渐增强,尤其是国民强则国强这样的思维引领下,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才是革命奋斗的本钱。参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北部的福利国家,体育产业结构非常健全,连基本的一些小乡镇也是一种全民体育的氛围,“周末就去进行体育活动”这样的思维在我们国内还是大城市一定数量人群的思维,并没有形成非常普遍的运动健身理念。因此,纵观我国体育产业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比国外情况,可以证明我国体育产业还有充分的发展前景。因此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更好做好营销工作,以后发者的优势进行发展。QP公司虽然发展速度很快,员工增速也很高,但是其发展和起步相对来说还是较慢的,市场份额的占据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对区域经济和政策的依存度也还是比较大的。还未能更全面覆盖到三四线城市,目标消费者依然有扩充空间。

413 opportunity机会

中国将在明年,即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对于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振奋和鼓舞人心的事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便同时也是社会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的时刻,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消费的比重降低,对发展型和享受型资料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对于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将会快速提升。体育产业属于服务业的大范畴之下,对休闲体育娱乐运动的消费是发展型消费,追求身心的愉悦、身体的健康,锻炼更强健的体魄。因此对于QP公司来说,从大环境的需求来看,机会非常多,这意味着QP公司要抓住时代的脉搏积极把握机会。

414 threat威胁

有机会也就会存在威胁。在国家层面的重大利好面前,QP公司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者威胁,面临着众多后发竞争者。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市场竞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体育用品行业依然存在着许多竞争制度不规范的现象,如原材料的质量问题、盗用品牌不正当竞争等等。QP公司在创业初期便吃了不少苦头,不过后来积极总结经验,调整产品思路,树立自身品牌意识和形象,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绝对不欺骗消费者为宗旨,因而在后来才实现快速发展。在上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拙劣的竞争者影响着市场良性发展,强劲的竞争者与自身激烈竞争,这是QP公司要充分面对的竞争者威胁。

42 QP公司产品战略

产品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关键,如何打造市场一流的产品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产品战略是市场营销组合4P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三要素的基础。企业和市场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是靠产品来实现的。QP公司的核心产品系列是网络互动型健身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注重线上社区的构建,线下运动和健身培训课程、集体运动、健身交友等层面。这个产品的发展分为了几个时期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的产品低位是针对特定细分人群的社区建设,如健身教练员、职业运动员、学校体育老师等等。这时期的市场营销方向较为专一,面向哪类消费者定位清晰,但是存在着较为小众的问题,市场容量太小,无法打开进一步扩充市场,因为这些较为专业的运动人员数量还是比较小数而且增幅很小;第二阶段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用人群,如运动爱好者、年轻青年、周末运动型白领等等,这个时期的市场容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产品口碑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时期也正是QP公司快速上升期,积累了足够和充分的且忠诚度很高的目标用户,是客户观念的市场营销观念充分执行和实施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正在开启的阶段,更加注重不同用户的细分,包括儿童、上了年纪的长者、专业人员、业余爱好者等的划分,同时也区分了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强度列表,目标更为精确,同时结合全民健身等的政策口号,提倡“享受快乐生活”,赞助社会公益活动,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在市场营销上向着社会营销的方式进行。

43 QP公司目标市场

有怎样的细分产品,就有怎样的细分市场,同时也要充分开拓关联市场、全国市场。QP公司立足于上海经济环境的土壤,在2018年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核心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全国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潜在市场。根据国家体总局的数据显示,体育用品产业贡献的GDP为028%,而这028%还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一线大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体育用品市场几乎还是一个原始未开发的状态。因此在2018年,QP公司着手布局这些市场,在产品上选择合适这些市场的产品。

细分变量

细分市场

地方区域特征

一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

其他城市

购买行为特征

专业运动

健身运动

户外运动

休闲运动

年龄划分

6-12儿童

13-18少年

18-45青年

45以上

收入水平

高收入

中等收入

低收入

表 1 QP公司市场细分策略 数据来源:QP公司2020发展报告

QP公司在细分市场的基础制定和利用价格歧视和布局产品差异化等战略来更好获取市份额,快速占领三四线城市份额,在QP公司的发展报告看来,未来目标市场的重点就是三四线城市。

五结论

本文系统阐述了QP公司的背景,分析了QP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对QP公司进行了较为细致的SWOT分析,系统梳理其产品战略和目标市场战略。在行文过程中结合市场营销观念进行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条件当下,要充分运用新思维新思想,系统化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大力培养市场营销人才,做好产品,定位目标市场,创新营销渠道和营销智慧,不断积累和丰富市场营销经验,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前进,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36氪 2016-2017中国体育产业研究报告[R] 北京品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2016

[2]阮伟, 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朱亚成, 王子朴 2015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6(1):20-24

[4]周愿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安踏体育运动服饰的营销策略研究[D] 2016

[5]颜顺 XX体育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6]韩璐 体育产业新政策背景下的《体育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32):1-2

[7]陈林祥, 罗普磷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 16(1):9-11

[8]虞美丹 NK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2014

[9]刘丽丽 体育市场经营中的品牌营销方式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

[10]何晋宇 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2016

[11]马梁, 胡吴进 电子商务对体育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J] 价格月刊, 2015(1):82-84

[12]孟凡伟, 李博 体育产业目标市场营销及对策[J] 中国商论, 2017(24):46-47

[13]张晗 体育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J] 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5(1):70-70

[14]王亚博 李宁公司赞助CBA联赛的策略和效果研究[D] 2016

[15]刘亚茹 体育市场营销评估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C]// 西部体育研究2016年第2期(总第142期) 2016

[16]吴钟 我国体育市场中的凡勃伦效应及营销策略研究[C]//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15

 企业诚信是指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秉承伦理道德、守法律义务、循市场规则,将诚实守信融入生产经营并在实践中并持续改善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诚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企业诚信论文篇1

 浅谈民营企业诚信问题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诚信的概述,及目前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从多方面制定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 措施 。这对目前民营业的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甚嚣尘上,从奶粉到家具、从房产到家电,甚至是药品和食品……触目惊心的各种“质量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我们对于产品质量的信任大打折扣,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衣食住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环境的疑虑与忧虑,剥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度。中国民营企业在创造骄人业绩的同时,有些民营企业也留下令人扼腕叹息的伤痛――诚信缺失。这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民营企业中的严重失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从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看,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借贷有着及其严格的制约,导致民营企业受到了非国民待遇,这是政府不信任民营企业,对其抱有戒心的表现。而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大肆进行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以及作假帐、提供虚假财务 报告 ,应付政府部门检查,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整体不信任感。

 (2)民营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许多民营企业对待消费者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甚至还违背诚信经营准则。他们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民营企业相互间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民营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首先是互相之间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包括假冒他人的 注册商标 ;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搞低价倾销等,不但伤害互相间关系,更导致广大消费者对民营企业整体的不信任。

 (4)民营企业对员工的诚信缺失。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民营企业用人往往受传统宗法影响深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总是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有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非家族成员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融入家族圈子、进入企业领导核心,不少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不能发挥才干拂袖而去。同时,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增长快,使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员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明显缺陷是不言自明的。须知,不相信自己的员工,光靠狭隘的内部人才网,民营企业是永远不能成长壮大的。

 笔者针对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 面相 结合的诚信机制,以此为策。

 (1)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完善政府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政府一方面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者,保障诚信行为,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等信用制度,采取政府和行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征信行业的管理;同时政府还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监督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披露信息和使用信息。政府应与社会信用资讯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培育和推进中介机构的发展,并监督其披露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减少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暗箱”操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消费者坚决不与上了非诚信网络档案的企业和经营者发生经济关系,让失信企业无处遁形,真正地实现政府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2)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建立民营企业权利保障和失信惩戒机制。

 我国的信用法制建设是民营企业诚信机制建立的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前行的必备武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同时其也是法制经济,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对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主体起到有效的他律作用,弥补道德约束有时不能及的缺陷。我国奉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司法原则,将之运用到信用法制建设中,就要求立法要完备,执法要严格。

 (3)完善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

 民营企业中不少是合伙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企业。这种合伙制企业在法律上是无限责任制,每个合伙人的产权并不明确。每个合伙人都是所有者之一,也都是经营者之一,都要承担企业的全部风险。所以,当这种企业做大时,产权不明晰就必然引发两个问题,即利益冲突和决策冲突。许多民营家庭企业都是由于这种内部冲突而衰落的。因而,这种企业制度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制度己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要求,急切需要民营企业从传统企业模式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明晰产权,以股份界定每个股东的权、责、利。

 (4)增强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建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民营企业诚信机制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除了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政府作为以外,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是进行企业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行为的公司。在我国只有把信用中介机构作为主体,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信用组织,才能建设对全社会成员有利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度,约束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

 (5)以诚信作为 企业 文化 的核心,建设民营企业诚信文化。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企业文化的诚信内容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多数民营企业中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人治大于法制。确定将健康、诚信深植于企业文化的根基中,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降低民营企业所有者经不住利益引诱做出失信行为的机率,为企业诚信经营、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诚信论文篇2

 浅议企业诚信经营

 摘要 目前,企业信用严重缺失已成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我国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如何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诚信经营; 信用体系; 失信惩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人们不愿看到的问题,毒大米、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不断发生、逃避债务、做假账欺骗政府与投资者屡见不鲜,虚假 广告 、虚假信息满天飞。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大了社会运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欠佳、失信成本太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或者判决结果执行力不强,都会失去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这就滋长了企业违法企图和愿望,使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扭曲。

 (二)征信、信用监管制度及信用服务市场不健全

 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征信、信用监管体系及信用服务市场,具体是法律缺失、监管主体及职权混乱、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定位不清、主体权益保护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信息的不对等和不畅通,助长一些企业违规、违法的增长。

 (三)政府行为导向及职能部门管理监管不力

 政府行为导向。

 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无序管理、政出多门、政策打架,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监管不力或监管有失公允;职能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制假造假,恶意欺骗消费者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这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信念缺失,瓦解人们对诚信的坚守。

 二、政府、企业及社会应对措施

 讲究信用是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严守信用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政府、社会、企业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是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对策: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整合与共享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促进我国征信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升公信力。建立健全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弥补市场经济秩序上的漏洞,依靠法律的力量把规范市场经济上升为法律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的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割断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问的联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坚持透明度原则,行政权力的形式应当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避免任意性利用这些权力来干涉企业。

 政府除了履行提供规则、维护诚信秩序的职能之外,还承担着在政策推动、市场准入、运营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的角色。在自己对企业诚信建设严密监督的情况下,督促中介机构、大众媒体等组织加强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不给企业可乘之机。

 (二)企业对策

 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资源配置并非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有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信誉。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没有信用何来生存,何来发展壮大。

 一是要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诚信责任链,保证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三是建立诚信奖惩制度。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业绩、诚信行为和诚信信仰提拔和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四是树立全员诚信意识,构建企业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因为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因此,要建立企业诚信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的宣传 教育 ,丰富职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三)社会对策一是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健康的诚信经营环境。

 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社会宣传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使企业珍惜已有信用,努力创造新的信用,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行业自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信用交易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准确界定行业协会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给予行业协会必要的支持和规范,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为行业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企业诚信论文”

在较长时期内,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将会是我国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阵地,主要投资方式未来可能从信用借款转向PPP等项目融资方式。

  2006年以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支持保险机构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形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目前,保险资金主要采用间接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发起设立信托型投资计划,向保险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

  截至目前,保险机构通过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投资计划,投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超过万亿元,主要投资项目有中石油西气东输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城市轨道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重大民生工程。债权投资计划已经发展成为企业年金、银行理财资金等保险业外资金争相配置的重要金融产品,成为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重要收入利润来源。

  未来一段较长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均对中长期投资资金的需求很大。与银行、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相比,保险业可以提供期限更长、供应更加稳定、资金成本较为合理的巨额资本,有条件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长期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外部环境挑战

  从外部投资环境看,保险机构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还存在一些挑战因素:

  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投融资主体,以平台债务融资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不可持续。大部分平台主要从事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难以依靠项目及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偿还贷款,维持资金链条主要依托土地财政。地方财政提供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担保是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向平台提供融资的主要动因。

  从长期看,地方财政收入有下滑趋势,地方政府还款能力可能进一步下降。部分地方政府契约精神和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还款意愿较低,甚至存在“新官不认旧账”、“管借不管还”以及通过行政手段逃废平台债务的现象。

  在部分区域,地方政府通过多个融资平台集中举借巨额债务,借新还旧、平台相互担保等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城市需偿还的债务本息已经远超过其可支配总财力。近年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净收益普遍大幅度下降,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区域性投资风险逐步显现。

  二是股权投资权益保障机制难以落实。

  例如,2007年平安资产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募集保险资金,成为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并委派了董事和监事。由于京沪高铁存在治理结构、关联交易、核心资产划分等问题,影响了京沪高铁的发展质量和运营效率,京沪高铁作为优质资产会计报表连年亏损,极大损害了保险等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三是缺乏配套支持政策。

  例如,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计划取得的收益为目标公司的税后分配收益,应免征企业所得税。但目前税收法规存在滞后性,实务中保险公司面临重复征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和投资积极性。又如,不动产投资计划的资产抵质押登记制度尚未明确,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无法办理不动产抵质押登记,严重限制了投资计划的风险管控和权益保障能力。

  监管政策制约

  从监管政策层面看,2012年10月发布的系列监管政策大幅度拓宽了险资投资计划的运作空间,政策效应已经显现。从市场主体反映的情况看,还需要进一步修订监管政策。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监管政策立法层级过低。

  目前投资计划主要依据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监管口径,缺乏上位法支持。监管政策对微观具体事项规定过细过严,修订不及时,缺乏制度弹性,限制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创新空间。

  二是投资行业范围较窄。

  监管政策限定了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5个可投资行业,与实体经济的重点投资行业并不匹配。现有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不动产3个行业,合计占比超过90%。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中,投资额占比前五名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三是高度依赖外部信用增级。

  符合监管政策免于信用增级要求的偿债主体较少。按2013年中国500强公司排行榜,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亿元的公司不到100家,其中还有部分公司净资产低于300亿元,不满足监管要求。如此,绝大多数债权投资计划都需要有非常强的外部信用增级,显著增加了融资主体的融资成本,造成对信用资质好的融资主体的挤出效应。一方面,降低了专业管理机构选择优质偿债主体的空间,降低了投资计划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债权投资计划的第一还款来源普遍较弱,形成风险隐患。

  市场主体问题

  从市场主体层面看,保险机构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行业文化的制约。

  保险业长期存在重视前端销售、强调当期激励、忽视能力建设的文化缺陷,对保险资产管理产品领域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低价竞争与同业抢夺项目,投资协议不规范而存在法律风险,以高当期激励争夺行业内有限的专业人员,普遍忽视后续管理与风险管控,急于拓展业务而忽视能力建设、风险控制和投后管理等。

  二是投资管理能力普遍不足。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投资模式单一、投资期限较短、创新意识不强、专业团队相对分散、投资风险管控能力较弱。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投资期限较长,涉及较多的法律问题和投资风险,协调管理成本较高,投资风险难以控制,需要积聚行业力量来对接重大项目,提升专业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

  三是保险资金负债成本逐年走高。

  近年,保险与券商、基金、信托、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竞争加剧,推高了保险产品的渠道销售费用和负债成本。保险资金对投资计划的收益率要求超过企业年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制约了保险资金通过投资计划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由于投资计划的收益率不能覆盖其负债成本,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大量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托计划,潜伏了较大风险。

  创新路径思考

  首先,保险机构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保险资金作为保险公司的负债,是保证其履行保险赔偿或给付义务的准备金,是中产阶级的风险储备金和养命钱。与信托、私人银行、私募基金等针对高净值客户的金融产品相比,保险资金更加强调投资安全性。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资产流动性差,信息透明度较低,存在较大投资风险,因而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对投资管理能力的要求远高于股票、债券等公开交易品种。

  为有效管理投资风险,专业管理机构应当在项目储备、尽职调查、信用评级、项目评估、交易结构设计、决策审批、组织实施、产品销售、后续管理等重点业务环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建立具有项目投资、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等方面从业经验的专业团队,建立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减少对个人专业能力和业务资源的过度依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实现专业化运作,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专业化运作流程,积聚专业人才和资源,有效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保险机构需要加强业务创新。

  最近几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大力开发准标准化的债权投资计划金融产品,锻炼了队伍,积累了业务资源,建立了销售渠道。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管理,地方政府隐形担保及刚性兑付逐步打破,地方融资平台面临转型与分化。财政部与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可以预计,符合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的经营性及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未来可能主要通过PPP方式进行融资运作。

  保险资金要顺应这种变化,适时将投资计划的发展重心从公司融资或平台融资转变为项目融资,创新交易结构和产品形态,以项目本身的经营性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减轻对银行担保等外部信用增级的依赖。通过投资计划直接对接优质投资项目,投资期限与项目投资回收期相匹配,偿债安排与项目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相匹配。由此减少偿债主体的再融资风险及保险资金的再投资风险,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提供中长期稳定性投资资金的比较优势。

  再次,保险行业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行业协会需要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已经成立,债权投资计划等金融产品注册查验工作将主要由行业协会承担,监管部门将更多关注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防范。行业协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维权、服务、创新和自律的功能作用,积极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二是尽快建设投资计划交易清算平台。由于投资计划个性化特征较强、信息披露不足,目前流动性较低,缺乏市场化定价估值机制,亟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建立或选择资产交易场所,让资产流动起来,盘活存量;要有专门机构进行产品登记和确权,建立登记中心和行业管理平台;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连续性、全面性。

  三是建立行业性母基金。保险业通过成立行业母基金的方式开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可以构建行业平台和公司平台两级专业投资管理平台,统筹行业力量,提升行业整体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实现投资分散度,平滑投资风险。

  最后,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与机制。

  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要求,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监管政策。尊重市场主体,鼓励行业创新,根据市场情况及发展需要及时修订、整合及简化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效率和弹性。在政策层面支持保险机构扩大投资空间,丰富投资工具,加强风险管控,确保投资风险可控。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主动加强与国土、住建、财政、税收、环保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配套支持政策。

  三是加强风险管控。持续监测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确保保险资金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目前上海的钻石鉴定机构篇

上海目前有五家国家级宝石鉴定所,可以对钻石出具鉴定报告,他们分别是:上海市技术监督局下属鉴定所,上海市质量协会下属中宝宝石鉴定所,华东理工大学宝玉石鉴定所,轻工业部下属鉴定所,同济大学宝石鉴定所。

这五家鉴定所都通过了国家计量总局(CMA)认证,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宝石进行等级评估。其鉴定结果都具有法律效应。由于同济大学宝石鉴定所的证书市面上比较少见,大家接触到的机会不多,所以我姑且不谈他剩下的四家宝石鉴定所在上海最大的珠宝集散地--城隍庙,都有外派鉴定所。除上海技术监督局鉴定所只对有商场发票的钻石复检外,其余三家鉴定所都接受来样鉴定服务,服务为有偿服务。

从行政角度上讲,这四家鉴定所都一样,没有哪家比哪家行政级别更高。谁比谁更权威一说从技术和学术角度讲,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宝玉石鉴定所和华东理工大学宝玉石鉴定所拥有数名教授级人物,科技和鉴定能力超强。同时这两家鉴定所被指定为国家重点宝石实验室,承担国家委托之鉴定任务。

从证书的行业零售流通性讲,上海市技鉴局证书流通与上海所有的金店(也许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干预);华东理工大学鉴定证书流通于上海大多数金店;轻工鉴定所的证书大多流通于轻工业部下属企业金店(如老凤祥等);上海中宝宝玉石鉴定所的证书在浦东的金店出现比较多(也许是因为其成立比较晚,浦西的鉴定市场份额已被前三位大哥占据了)。

最近我听说有些人说哪家鉴定所鉴定的更仔细,有的鉴定所放水比较严重。我作为一个鉴定师我来说两句。钻石鉴定中的权钱交易是存在的,但没有各位网友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鉴定师这个行业比较特殊,错误犯多了,会被永远剔除这个行业。鉴定所要生存,就必须在行业内树立口碑。所以作为鉴定师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工作开大玩笑。(举个例子,就说我获得的那个FGA认证吧,我们做为其会员每年都交高昂的会费,因为这个协会有一个理赔基金,就是其认证的鉴定师鉴定结果有勿,英国皇家宝石协会会先负责理赔,然后再追究其鉴定师责任,然后这名鉴定师会被永久性逐出其会员资格,并在其官方网站或期刊上向全球公布。)

每家鉴定所都执行的是我们国家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钻石的成色鉴定有明确的划分,所有鉴定所的鉴定依据都是相同的。但钻石鉴定用的是人眼,而每个人存在着差异,所以鉴定结果存在少许差异这是正常的。国家标准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鉴定结果的差异归结与权钱交易,你说是嘛。

每家鉴定所在长期的鉴定过程中各自体现出了其在钻石等级方面的鉴定特长。中宝宝石鉴定所和轻工鉴定所对钻石颜色和净度把握比较严格,华东理工大学鉴定所对钻石的净度和钻石切工把握甚言。

作为一名钻石贸易商,上海所有的鉴定所我都去做过鉴定。为了减少各鉴定所尺度不一和各鉴定师个人因素的差异而带来的销售风险。一般我每进一批钻石都会分送几家鉴定所分别鉴定,从不只送检一个单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各鉴定所鉴定尺度不同和各鉴定师鉴定能力不同所产生的钻石等级误差而造成的销售风险,所以我个人觉得,买钻石最好选择两家不同的鉴定所鉴定开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如果结论一样,自然买的放心,如果结论有误,那宁可相信等级较低的那张鉴定结果

另外,各个鉴定所出具的钻石分级报告,对送检钻石的鉴定项目也有所不同。钻石的4C是众所周知的,重量、颜色、净度、切工,这四个钻石的物理指标在鉴定证书上一定要明确标注,不然这是份不完全的钻石鉴定报告,所以在做钻石鉴定时一定要注意这点!!!现在这些鉴定所都是有偿服务,鉴定费用基本如下:

技术监督局:不做对外来样品的鉴定,对已有技鉴证书的进行免费复检。

华东理工大学:50分以下50元;50分以上80元。开具完整的钻石4C鉴定报告。

轻工:50分以下50元,50分以上80元。开具除切工外的3C分级报告,开切工另加20元。

中宝鉴定所:50分以下50元;50分以上80元。开具完整的钻石4C鉴定报告。

PS:钻石切工的好坏千万不能只看一个笼统的评价,因为“好”和“很好”各有其很大的范围,你不知道你的“好”是靠近“差”呢,还是靠近“很好”。所以在鉴定时你可以要求鉴定师读出钻石的“台宽比”、“亭深比”、“腰厚比”等数据(自己记下进行参考)。因为切工好坏是通过这些数据体现的,要看钻石切工怎么样,必看这些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证书在描述钻石切工时用的是一大串数据,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GOOD”和“FAIR”的原因。在这点上,华东理工大学的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报告内容最为齐全,做的比较到位,钻石分级证书就应该这样的

二目前上海常见的国际证书篇

目前上海市场上比较多见的国际证书有四种:1GIA(美国珠宝学院)2HRD(比利时钻石高阶层议会)3IGI(比利时珠宝学院)4EGL(欧洲宝石实验室)。

每个鉴定所都有其自己的一套鉴定标准,但基本上相同(很好的贯彻了我们小平同志“求大同,寸小异”的方针)。鉴于我们国内鉴定所引用参考GIA标准的比较多,遂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来的经验对GIA证书上的一些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具体数值的优略作以评价。(个人经验和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GIA钻石证书

一、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经纪中介大量涌现,房地产经纪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房地产经纪领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归纳起来,国内有关房地产经纪法律规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完善房地产经纪机构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王健(2007)认为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管理应从源头抓起,加强机构和从业人员在领取营业执照前的审核,将每年资质年检的时间放在工商部门企业年检之前,这样,违法和违纪行为将大大减少。吴剑平(2009)建议在立法上建立房地产经纪机构资质审查前置制度。柴强(2011)指出《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的出台和贯彻执行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举措,对于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保护房地产交易及经纪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房地产经纪人员素质和职业资格制度方面,周艳(2009)指出《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已明确保留全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制度。万孝红(2010)认为经纪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保证经纪人员的素质的政策建议。廖俊平(2011)指出: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职业资格,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是实行准入制的。

在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模式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方面,代永能(2007)指出我国房地产经纪业应该从行政主管模式向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并行模式转变,明确划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刘元涛(2009)提出,在当前建设有限政府的大背景下,更应将政府的部分职权转移给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监管的作用。尚毅(2010)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过度强调行政管理,缺乏行业组织的引导和自律。

2、国外研究综述

起源于欧美的近代经纪人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国外学者对房地产经纪的研究也比较早,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管理体系。从西方学者关于房地产经纪法律规制方面的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纪人法律定义方面。以英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与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其法律体系和法律习惯的不同,对于经纪人的法律定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围绕着两大法系对经纪人的法律定义进行了研究。

在房地产经纪业立法方面,世界上许多房地产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兰、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对房地产经纪业管理展了行业立法,其中以美国的管理模式代性。美国房地产经纪业管理立法的特点是由各州定自己的法律,尽管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各州的房地产经纪业管理立法仍然具有一定的性。立法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房地产经纪人的资格证管理、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房地产经纪人员的纪行为等内容。

为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日本政府也于19年制定了房地产经纪业管理的专门法规,对房地经纪人的资格认定、注册管理、房地产经纪业交易类型、行业自律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地产经纪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加坡政府于1996年颁布法律,开始对房产经纪人的执业资格进行统一考试,法律详细规定了房地产经纪人管理机构、考试科目以及对部分业从业人员的考试豁免等内容。

在房地产经纪业管理方面,许多学者对美国各州房地产执照法的共同点、房地产经纪人代理的法律意义、职业道德规范目的和作用、行业自律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述。Bruce Lindeman教授的《房地产经纪业管》(1998年)对美国房地产经纪业管理进行了较为细的论述,内容涉及了房地产执照法、代理法、律环境、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经纪为管理、经纪机构及内部管理、佣金、房地产金与估价等与房地产经纪相关的问题,尽管该书是教科书形式编排的,但也可以说是研究美国房地经纪业管理的代表作之一。

总之,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我国港、台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对房地产经纪业管理开展的研究刚开始起步,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理论深度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房地产经纪业管理实践中,房地产经纪企业、经纪人的行为规范程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发展,随着我国房地产交易的不断升温,房地产交易形式愈来愈多样,流程也愈来愈复杂,房地产经纪行业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客观上看,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促进了房地产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加速了房地产的流通,满足了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房地产经纪业在房地产市场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由于房地产经纪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以房地产经纪的违法行为最为突出。

房地产经纪业的违法行为不但损害房地交易双方的的合法权益,还损害了其自身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法律规制房地产经纪行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外,主要分析本研究学术背景及理论和实际意义,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主要分析和探讨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部分首先概要介绍房地产经纪的相关理论,随后分析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现状,并指出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剖析了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从分析房地产经纪市场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出发,进一步研究我国房地产经纪规制法的性质和法律规制的原则,从对房地产经纪市场主体的规制和对房地产经纪市场行为的规制两个方面探讨我国房地产经纪市场法律规制的内容。

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主要从我国房地产经纪机构监管制度、房地产经纪人员监管制度、房地产经纪业务行为监管和房地产经纪风险防范监管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房地产经经纪行业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第五部分探讨了完善我国房地产经纪法律制度的对策。提出了通过完善房地产经纪立法,规范房地产经纪合同,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收费,建立房地产经纪营业保证金制度,完善房地产经纪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政府对房地产经纪市场的管理机制和加强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健全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为法律规制体系。

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的重点:

1、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

2、探讨完善我国房地产经纪法律制度的对策

本研究的难点:

1、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

解决方案:

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内容及房地产经纪刚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借鉴国外完善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访谈法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与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从业人员、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实际状况。通过观察法了解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1 20xx年1月—2月 制订计划,启动选题

2 20xx年2月下旬初 确定选题和指导老师、填写任务书

3 20xx年3月中旬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译文

4 20xx年3月中旬到2012年4月中旬 完成论文初稿

5 20xx年4月下旬 论文检查

6 20xx年5月上旬 修改论文,完成论文二稿、三稿

7 20xx年5月20日前 毕业论文定稿,上交指导老师评分

8 20xx年5月下旬 论文评审、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现状和不足、房地产经纪行业法律规制的发展现状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法律规制对策,为完善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法律规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论文创新点

1、从对房地产经纪市场主体的规制和对房地产经纪市场行为的规制两个方面探讨我国房地产经纪市场法律规制的内容。

2、从我国房地产经纪机构监管制度、房地产经纪人员监管制度、房地产经纪业务行为监管和房地产经纪风险防范监管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房地产经经纪行业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3、提出了通过完善房地产经纪立法、房地产经纪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对房地产经纪市场的管理机制和加强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健全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为法律规制体系。

七、完成论文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沈正超、黄建铧编:《住宅与房地产词典》,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江苏出版社,2005年版。

[3]邓永成著:《房地产经营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

[4]尚国琲著:《房地产经纪业规范化管理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5]冯骏主编:《房地产经纪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

[6][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出版社,2004年版。

[7]符启林著:《房地产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高荣、周云编著:《房地产经纪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经济法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2][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刘薇主编:《房地产经纪》,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5]刘小川、张建坤主编:《现代经纪人教程》,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16]尚国琲 房地产经纪的内涵与特征分析[J] 河北法学 2005(04)

[17] 朱凯力,曹蔓,张超 中国内陆与香港房地产经纪业的比较[J] 城市开发 2004(07)

[18] 黄英,刘洪玉 中国房地产经纪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房地产 2004(09)

[19] 刘长滨,都昌满 中美房地产经纪业发展及管理制度比较[J] 城市开发 2002(01)

[20]宋春红,苏敬勤 美国房地产经纪市场运行效率综述[J]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7(01)

[21]卢志强 房地产经纪机构监管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0

[22]黄珍珠 中美房地产经纪业比较分析:行业结构与行业管理[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3]朱玉娜 房地产市场失灵与房地产经纪信息化[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4]师付中 JS房地产经纪公司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 郑州大学 2010

[25]李侃 中美房地产经纪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6]陈瑶 我国房地产经纪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D] 苏州大学 2004

[27]赵庆祥 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研究[D] 北京工商大学 2006

[28]代永能 我国房地产经纪业的规范化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 2007

[29]黎卓敏 广州市的房地产经纪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0]朱凯力,曹蔓,张超 中国内陆与香港房地产经纪业的比较[J] 城市开发 2004(07)

[31]刘长滨,都昌满 中美房地产经纪业发展及管理制度比较[J] 城市开发 2002(01)

[32]赵斌,宇卫昕 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现存问题及对策[J] 中国房地产 2007(05)

[33]李贵良 美国房地产经纪人行会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 2007(10)

[34]尚国琲,路红卫 台湾房地产经纪业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 商业时代 2007(20)

[35]桂建明 试论房地产经纪行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06)

[36]郑瑞琨等著:《房地产交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Bruce Lindeman, Real Estate Brokerage Management,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1998

[38]Viscusi,WK,JMVernon and JEHarrington,Jr,2000,Ec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The MIT Press

[39]Lawrence Yun ,PHD Lawrence Yun,PHD,Real Estate Brokerage Industry :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Oetober25,2005

[40]Roger HBernhardt , Ann MBurkhart: Real Property,4th Edition ,West Nutshel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43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