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的意思是说人能否想到宇宙的边界,甚至外宇宙?还是说人的思维作为某种存在(如量子比特或者其他东西)可以飞跃到达宇宙边界?
第一种,人能否想到宇宙边界。其实人类不仅能够想象到宇宙边界,甚至从现在的已知科学结论中从逻辑上推导出宇宙以外还有宇宙,现在有多重宇宙理论。
我认为以后人类或许可以从宇宙以外发出的光量子来检测、研究宇宙以外的世界。因为光量子的产生,可以无需在我们宇宙,任何真空中都可以。
第二种,人的思维作为某种存在(如量子比特或者其他东西)可以飞跃到达宇宙边界。这个就扯淡了。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假想模型,具体如下:
意识的本源是微观量子的基本单元----量子比特序列信息。与意识有关的头脑中的量子比特有两大类:游离的量子比特和起存储作用的量子比特。无条件反射是生命基因遗传下来的功能,也就是游离的量子比特,是生命天生就具有的。与游离量子比特对应的是可以存储信息的量子比特,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后来出现的,如猫、狗等都具有条件反射能力。更进一步,如果可以存储的量子比特具有和旧有的已经存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呈现连接后的较大一段,即可以固化较大信息量,也就是比猫、狗更进一步,意识的固定化系统化出现了,从随机模糊到固定化系统化再到工具化,是人脱离动物的关键。
有一个特别令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即意识究竟能不能脱离人体?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麻醉学系名誉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博士基于意识量子理论,和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他和霍金一起证明了“奇性定理”)提出,我们的灵魂包含在大脑细胞中的微管结构。他们认为量子信息可以离开身体,成为灵魂。朱清时的观点虽然原理和彭罗斯不一样,但结论是一样的,就是量子意识和灵魂是一回事。
彭罗斯的想法有一个问题就是量子纠缠状态并不是可以长时间维持,这也是很多物理学家反对他关于意识的解释,另外以塌缩来解释念头感觉不准确,因为我认为塌缩这个名词仅仅是一个思维中的观念,并非真实存在的现象。
意识的本源是微观量子的基本单元----量子比特序列信息,这是一个假想。如果人类真的弄明白意识产生的根源,或许将来可以制造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更主要的是,这个假想模型符合几个关键点:
1、意识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状态。量子比特序列组成是一种信息,而且具有随机性;而量子纠缠只起到影响存储端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的作用,这样作用的时间也可以很短暂,没有了彭罗斯理论的量子纠缠态时间太短的问题。
2、可以很好的与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等现有已经检验过的理论对应。游离的量子比特对无条件反射起作用,是生命天生就具有的功能。而起存储作用的量子比特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根源,也很好的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关键是信息存储。
3、人类意识的存储端的量子比特可以自动与原有已经存储的信息链关联整合,组成更大信息序列,相当于意识的固化系统化,甚至工具化。这是人类意识从动物也具有的随机性到意识固定化系统化工具化的一个飞跃。
4、量子比特不能脱离大脑,也就是意识不能脱离人体。量子比特是一种基本的信息单元,无论是处于游离端的还是存储端的,都是大脑内的组成。量子纠缠是发生于它们之间的,量子纠缠不是意识,而可能的作用是量子比特态的传输。人类意识中产生脱离了人体的意识,很可能是因为某种病变。
实际上游离端的产生“原始意识”的量子比特是否可以脱离肌体,这可以从低等动物看出根本没有。而存储端的量子比特更是看不到可以脱离肌体。因为有机体是提供这些量子比特活性的“土壤”。所有量子比特不能脱离原有肌体,因为量子比特需要“活性”的环境。但是这些信息可以以基因的形式复制到新的肌体中,这就是遗传信息。
俄罗斯量子生物学家普普宁和格瑞尔菲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拿来一个试管,抽尽里面的空气,创造出所谓的真空环境。但科学家们知道,就算把空气抽尽,里面还是有东西存在的,那就是光子。然后,科学家们用特殊设备就能检测到光子在试管中的位置。
来看这个DNA影响光子的实验:开始是光子是以完全随机的方式散布在试管中。接下来,他们把人类的DNA样本放进了试管中,结果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表现:光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机分布,而是进行了重新排列,很显然DNA对光子造成了影响。再接下来,他们又把DNA从试管中移了出去,结果又发生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光子仍然有序地排列着,彷佛DNA仍在试管中一般。
我上面谈到关于意识的两大量子比特分类:游离的和存储的。而存储端量子比特负责条件反射,游离端量子比特负责应激反应。
这个DNA影响光量子的,应该就是游离端的量子比特,光量子与游离端量子比特产生相干效应。注意,量子相干与量子纠缠其实是等效的(我之前文章也有论述,这个认知有国外物理学家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而来),当拿走DNA以后,纠缠仍然存在,所以这个实验中会看到光量子在拿走DNA以后仍然有序,因为纠缠不受距离制约。但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部环境破坏,所以我想普普宁实验的后面不知是不是很快光量子的有序就变无序了。
游离端量子比特会形成对外部光量子的一种光感应,低等生物会自然做出一种对光的反应,高等生物会将这个光感应以纠缠的形式传输到存储端的量子比特,以光感应信息的形式存储下来。
以上纯属想像,如有被检验实属巧合。
早年生活
洛夫克拉夫特于1890年8月20日早上9点出生在位于普罗维登斯安格尔街(Angell Street)194号(现454号)的家宅里。他是珠宝推销员温菲尔德·斯科特·洛夫克拉夫特(Winfield Scott Lovecraft)与其妻莎拉·苏珊·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Sarah Susan Phillips Lovecraft)的独子。其最早可追溯到的母系祖先于1630年抵达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在其三岁时,他的父亲在一间芝加哥的旅馆房间内精神崩溃之后被带回巴特勒(Butler)医院,在那里他持续待了五年才去世。但是现代观点认为,这个精神崩溃的故事仅是一个掩护,避免家族承受尴尬的情况,洛夫克拉夫特的父亲被证实因梅毒影响其心智并促成他的死因。
其外祖父于1904年过世,随后,家族由于理财不善陷入了穷困,家族被迫迁出在Angell街的宅第,到大小差很多且较不舒适的住处。洛夫克拉夫特深受失去他的家和出生场所的影响甚至曾一度打算自杀。他在1908年受精神崩溃所苦,因此,他也没获得他的高中文凭。未能顺利完成学业,进入他所期望的布朗大学,在其余生中不断的困扰着他。
洛夫克拉夫特的第一部精美的故事在1917年前后出现(《墓中奇谈》,《达贡》), 在这个时期他也建立庞大的通信网络,他的长期并且经常的信件使他可能成为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信件写作者。在他的通信笔友里有年轻的Forrest JAckerman,罗伯特·A·布洛克和罗伯特·E·霍华德(《蛮王科南》系列的作者)。
婚姻以及在纽约的生活
洛夫克拉夫特的母亲于1921年5月21日死于外科手术并发症,不久之后,洛夫克拉夫特前往波士顿参加一次业余记者集会,会上他遇见了索尼娅·格林(Sonia Greene) 。她是一位乌克兰犹太人,出生于1883年,比洛夫克拉夫特年长几岁。他们之后结婚,虽然洛夫克拉夫特的阿姨们并不满意这项安排。夫妇搬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他讨厌那个地方,仅仅数年后他和Greene温和的离婚了,之后,他回到普罗维登斯,余生与他的阿姨同住。
重返普罗维登斯
重返普罗维登斯后,洛夫克拉夫特住在巴恩斯街10号一间“宽敞的棕色木构维多利亚式房屋”里。这里也是其小说《查尔斯·沃德·德克斯特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中威利特博士的住址。回到普罗维登斯后的十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是洛夫克拉夫特一生中最多产的时期。他还经常替其他作家修改文章或是代笔写作,这一类作品包括《坟丘》(The Mound),《飞来横祸》(Winged Death),还有《金字塔之下》(又名《与法老同囚》)(与哈里·胡迪尼合著)等。
尽管他尽其所能的写作,他的财务每况越下,他与他仅剩的阿姨搬到更小更恶劣的租屋。他也深受罗伯特·E·霍华德自杀的影响,在1936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同时,他也受营养不良所苦他承受着经常性的疼痛,直到他来年死去为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