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融合,这一时期的文化又有别与汉到三国时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上的改变在服饰首饰以及配饰等上面都有所体现出来。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与配饰是怎样的呢?魏晋南北朝的首饰与配饰有什么特点?一起来看下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与配饰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与配饰,根据文物发现主要有替钗、步摇、梳蓖、指环、耳坠、玉双璃鸡心佩、金奔马饰件、金花饰片和金博山、带具等。以下我将一一的来为大家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与配饰。 魏晋南北朝的首饰与配饰种类
替钗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髻形式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承假发的钗子。如贵州平坝南朝墓出土的顶端分叉式银簪银钗,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在江西抚州晋墓出土的金双股发钗,长75厘米,一股锥形,一股带钩。湖南资兴南朝墓出土铜双股发钗,双股均作锥形,质朴无华,是作固发实用的。 步摇 与高大的发髻相称的金步摇,在内蒙古达茂族西河子北朝墓有实物发现,佩戴方式可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画形象参照。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 梳篦 魏晋南北朝的梳篦出土不多,目前只发现马蹄形素面无纹的梳子。 指环 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和广州西郊也曾出土钉针。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银指环,外廓作刻齿状装饰。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另1件金指环,一端戒面有意扩大成长方形,上凿3个相联的矩形托座,托座上镶嵌着3颗宝石,出土时1颗蓝宝石仍附于托座上,另2颗宝石已残缺。宝石周围也凿有花纹,精美华贵。南京象山东晋早期豪族王氏墓出土一只金刚石戒指,金刚石直径1毫米多,嵌在指环方形戒面上。当时称金刚石为“削玉刀”,认为它“削玉如铁刀削木”。据《宋书・夷蛮传》记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和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天竺迦毗黎国和呵罗单国治^婆州都曾派使进献金刚指环,则金刚指环是外国入贡的礼品。 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了一只戒面雕成兽头形的嵌宝石戒指,呼和浩特美岱村出土1件北魏时戒面铸立狮的戒指,周身用细小的金珠粒镶出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的装饰。 : 商朝文化:商朝配饰的有趣之处原来是这些(组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之:魏晋南北朝妇女发饰 南北朝服饰:简述南北朝时期服饰的特点 耳坠 河北定县华塔废址北魏石函中发现了1对金耳坠,在耳环上挂着5个用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5个小金球及5个贴石的圆金片,下部为6根链索垂有6个尖锤体,长9厘米多。在四川重庆六朝墓曾出土蓝色琉璃耳。 玉双螭鸡心佩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东晋早期墓出土1件长71厘米,宽46厘米,厚04厘米的玉雕双螭鸡心佩,可能是一种颈饰的玉佩。玲珑透剔,设计新巧。 金奔马饰件 1984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鲜卑墓出土1件金奔马饰件,高4厘米,长8厘米,链已断,残长135厘米,也可能是一种颈饰。 金花饰片和金博山 1981年在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一件用金片、金丝、金珠等焊成的金花饰片,繁缛富丽,残长15厘米,可能是一种头饰。左图是北齐金饰,运用了压印、镂刻、镶嵌等工艺。 金博山是帽饰,为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之一,辽宁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有实物出土。1984年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鲜卑墓出土的瑞兽纹金饰牌,统体有椭圆形浅槽,似原有镶嵌物。 带具 自从东汉晚期,腰上所束的革带为了佩挂随身实用小器具的方便,在带上再装上和环,环上再挂几根附有小带钩的小带子,这种小带子叫做,附有蹀躞的腰带称为蹀躞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蹀躞带,头端装有金属带扣,带扣一般镂有动物纹和穿带尾用的穿孔,穿孔上装有可以活动的短扣针。蹀躞带的形式也是从西北少数民族流传过来的。自南北朝流行开来之后,在中国服饰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并且流传到东方邻国。
在商朝时期的文明还不是很先进,对于服装和物品追求还不是很高。可能当时的服装首先追求的是暖和,但是当时的服装也代表在我国第二个朝代文明的发展,那么商朝时期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下面就跟随我一起了解下吧。
商朝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殷商时人们穿的衣服,梁思永考证说:“高领右枉短衣,短裙,裹腿,翘尖鞋,可见殷代一部分人之装式。衣缘、裙褶、腰带之纹饰,皆常见于铜器、陶器、室壁、仪仗之纯粹殷花纹。”据甲骨文和文献记载,上边的叫衣,下边的叫裳。衣为高领右枉的短上衣,冬天除了外衣还有裘,即毛朝外的兽皮;缝缀成直领右枉的上衣。裳是一种短裙子,不论男女,都穿这种短裙,所以殷商时人在屈身的时候要跪行,坐的时候要跪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两膝并拢,才不露出 。如果坐的时候两足向外叉开,形如簸箕,则称为“箕居”,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是对别人极大的侮辱;
虽然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制趋同,但实际上商朝的服饰还是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
除形制以外,商朝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
提及服饰文化,不光有服还有饰,服和饰通常是搭配出现的。从殷代的出土玉石人形象可见殷代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一种玉鱼。
殷商时期,服饰能够出现这样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相对于原始经济而言的繁荣和技术进步密切相连。正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众多的服饰资料,统治阶级才能择其优者自用,而弃其劣者予贫民;才能够在服饰材料的质地、颜色、图案上分等论级,这就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章服制度”始自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完备,章服制度对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等设置了相关的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
以上是关于商朝服饰的介绍,如你想了解更多商朝的相关信息,敬请关注!
商朝——奠定服装发展的基础
商朝设有典管蚕事的女官— 女蚕。
☆并设有专门的官员
玉府:管理王室燕居之服(常服)和玉器
司裘:管理国王的各种祭礼、射礼所穿的皮裘服装
掌皮:管理裘皮、毛毡的加工
典丝:管理丝绸的生产
内司服:管理王后的六种礼服
追师:管理王后的首饰等
掌葛:管理征收麻布、葛布等
典瑞:管理王宫服饰 、玉器
司常:管理国王、诸侯、公卿的旗帜
司服:管理国王各种吉、凶礼服
弁师:管理国王不同场合戴的冕冠、弁帽
大行人:管理公、侯、伯、子、在各种场合的服饰
西周——服饰制度的完备时期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朝设有官工作坊,从事服饰资料的生产并设有专门管理王室服饰生活资料的官吏。凡是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的分配都受奴隶主控制。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深衣和胡服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希望你能喜欢~~
1、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
2、分工细致。
3、种类繁多。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
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朝从公元前1600—前1046年,历时500多年,自汤至末代纣共17代,31王,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而分为早商、晚商两个阶段。我国对于商代文化的探索是分两步展开的,1928年通过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立了晚商文化,而1950年以来对郑州二里冈商代文化遗址的发掘确立了早商文化,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商代文化序列,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商代文化和历史等有了全新认识。
青铜器(Bronze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及叙利亚古代TellRamad遗址出土的铜珠等。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商代的官员主要分成以下三类,第一,内廷政务官,第二,外廷政务官,第三,服外官
所谓内廷政务官,就是宫内官,掌管宫内事务,主要有宰”和“臣”两种,“宰”官见于《殷契佚存》518号雕花骨,其刻辞是:壬午,王田于麦麓,只(获)商■(zh!音止)兕(s@音式),王易(赐)宰丰■(q!n,音侵),小■(zh!,音止)兄。可见“宰”官应当是商王的近臣,相当于外廷官中的尹,在有的时候,宰还可以代替商王发布命令。臣和小臣这两种内廷官的情形比较复杂,他们从事的工作种类也比较多,这些宰,臣,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充当,有的则是从奴隶中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如果受到商王的赏识信任,则可能被任命为外廷官
外廷官,主要有尹,卜,作册,亚服等,其中,尹地位最高,相当于后来的相,卜属于僧侣贵族一类,商代的王权和神权合一的特征,造成商代的卜官比如贞人,巫,史,名义上是商王的属臣,但是他们又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将商王的行为置于自己的命令下,所以说他们有时候拥有很大的权力。此外,廷外官还有作册,是史官,亚,是武官。
商代的外服官吏,主要有侯、伯、男、甸等,他们类似于后来西周分封于外的诸侯,但是宗法关系不像西周那么明显
商代的等级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的,这一点楼上说的很正确
至于佩饰的问题,我认为,佩饰与身份相配,形成制度应该是在西周,殷商的佩饰,尤其是玉器类,现在所发现的大多是单佩,没有见到像西周那样的组佩,有意思的是,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发现虢君虢季享7鼎,佩7璜,相对应的,虢季夫人梁姬,享5鼎,佩5璜,虽然周礼上有关于周代诸侯用玉等级的记载,但是那个不正确,可信的是列鼎制度表现出来的等级关系,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似乎建立起来列鼎和佩玉等级之间的一种联系,如果此点可信,则证明西周才形成佩玉等级制度,比照殷商的大墓,如妇好墓,墓主人妇好既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同时她还是受封于外的女性诸侯,可是她的随葬玉器就体现不出来这种等级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