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嫔头饰、首饰详细名称

清朝妃嫔头饰、首饰详细名称,第1张

1、点翠

点翠不是一种头饰形制,而是一种装饰技艺。“翠”是指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底托,将银子拉成银丝,用银丝捻成绳纹花丝,勾勒出图案纹样,经过鎏金处理后,将翠鸟的羽毛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贴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翠鸟非常稀有,体型又娇小,所以制一朵小小的头花需要许多只翠鸟。

2、金约

这款有点“紧箍咒”的既视感,这是清代后妃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

3、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参考资料:

4、流苏

现在女生的包包也流行这种流苏,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5、钿子

这是一种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同时钿子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参考资料:

-点翠

-金约

-扁方

-流苏

-钿子

人民网-真实的清朝宫廷头饰远比影视剧中的精致致奢华

慈禧墓中的陀罗经被价值过亿,但是孙殿英并没有看出来这个陀罗经被的价值,反倒直接扔在地上随意践踏。

在1982年的时候,孙殿英为了筹集军饷选择了盗墓。他听说慈禧的墓有很多宝物,于是召集了一大堆士兵前往慈禧的墓中。孙殿英先是炸开了慈禧的墓,然后就进行**。

孙殿英**了很多宝物。不仅有慈禧口中含着的夜明珠,还有各种陪葬的珠宝首饰,甚至连慈禧当时头上戴着的凤冠霞帔还有脚上穿着的金玉鞋,也全没有放过。但是,孙殿英唯独留下了一件宝物。

这件宝物价值连城,就算慈禧太后墓中所有的稀世珍宝价值加起来都没有这件宝物的价值高。这件宝物就是一条被子,所以孙殿英并没有重视直接扔掉了。

但是这条被子是陀罗经被,它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陀罗经被是由西藏喇嘛向清朝进献而来的,陀罗经被上面刻满了真言密咒,不仅能够保平安,还可以逢凶化吉,还镶嵌着820粒舍利,代表着西藏喇嘛对清朝美好的祝愿。

后来孙殿英在搬运其他财物时直接踩在了这条陀罗经被上,这条陀罗经被被众多士兵随意践踏,变得非常脏,更没有人愿意捡起它了。

幸运的是,也正因为孙殿英没有看出这条陀罗经被的价值,考古学家才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这条陀罗经被,现在这条陀罗经被已经被收藏在了故宫博物馆里,可以被世人观赏。

慈禧生前极其奢侈,死后也不含糊。在慈禧的陵墓里,用来“补空”的首饰价值223万银元,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其陵墓雄伟壮观,装修费和陪葬品总价值达数亿银元,为清代之最。

李《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慈禧的葬式、数量、位置、价值,令人瞠目结舌。慈禧的棺椁中,底部铺着一张嵌有金色宝石的七寸锦褥,上面点缀着无数珍宝。它镶嵌了12604颗珍珠、85颗宝石和203颗白玉。锦缎床垫上铺了一层绣有莲花的丝床垫,丝床垫上镶了2400颗珍珠。慈禧的身上盖着一床用黄金和达拉格尼做成的被子。被套是用明**缎子和绞金线做的,上面有25000字的达拉格尼经。

不仅如此,被套上还镶嵌了820颗珍珠。盗墓结束后,这些珍珠被劫匪抢走,被子扔在地上。1979年,当人们重新走进慈禧太后的陵墓时,发现这个价值连城的被套里竟然有6000颗珍珠,每一颗都非常珍贵。

慈禧的衣着也不含糊。她头上的凤冠上,镶嵌着一颗四两斤重的珍珠宝石,大如鸡蛋,价值一千多万银元。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更值钱。据说夜晚,夜明珠的光芒可以照亮数百级台阶,非常难得。

慈禧脖子上戴着三颗珠子,两颗是珍珠,一颗是红宝石,都是稀世珍宝。她还穿着一件金边礼服,一件绣有珠子的长袍,手里拿着一朵玉莲。陵墓里摆放的佛像都是用玉和黄金制成的。当陵墓和棺木安放好后,人们发现还有一个空空的缺口,于是直接往里面倒珠宝,填补空空的余裕,价值约2232万银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35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