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如何识别

古玉如何识别,第1张

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别中,有关玉器的五种颜色是鉴玉者应当注意的。这就是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黑色、白色。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盘玉是手或肌肤与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盘色”。一般来讲,旧玉久盘会产生熟旧感。如果旧玉上有沁色,久用手盘,颜色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沁色的玉久盘后会有细腻的光泽,一些收藏者在选择玉器时会依盘色看玉器的新旧。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一般不是入葬时临时赶制的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甚至是流传几代的,因此在使用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当然,在选择、评品玉料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色均匀者优,色变化如图画者亦优。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易区别,因而带有用玉皮色充当沁色玉的,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辩识,无价值,好玉染色或为掩饰瑕疵,或为增彩提高作品价值。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或局部,或整体,玉经过火烧则变黑,现烧则变灰白,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易区别。炸丝是将玉经火加热后再入水降温,使玉表面出现裂纹,在加梁颜色,颜色是多样的,呈丝网状。琥珀烫是一种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层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学原料使玉器表面呈现白色,质地松软,有时还能露出玉色。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状,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高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如下:

1、气味

高古玉的气味就是鉴别它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大部分的高古玉因为常年深埋在土里,会有着泥土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一丝土腥味或者墓葬的气息,即便是清洗得干干净净,也无法将这种味道彻底消除。

2、沁色

沁色也是鉴别高古玉的简单方法之一。任何一种玉,只要被掩藏得够久,都会被沾染上另外一种颜色。这也是行家经常说的自然色变,就比如将一块玉埋进黄土之中,几十年上百年之后,这块玉就会有黄褐色的沁色产生。这种沁色颜色深浅不一,毫无规律,而且看起来极为自然。要是发现高古玉有一坨沁色,或者大范围均匀的沁色,说明是假的。

3、包浆

包浆也是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不是只有文玩手串才会有包浆产生,高古玉也是有包浆的。这是一种在高古玉表层形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既有一些腐烂的杂物,又有一些污垢,还会有一些矿物质的凝结物。这种包浆在多年里已经与高古玉融为一体了,很难被洗刷掉,而且有时候也不完整。要是一块高古玉的包浆异常漂亮干净,说明有猫腻。

  如今赝品氾滥,假货当真货,低端充高阶的现象在市场上层出不穷,如何鉴定和田玉这个问题始终是困扰玉友的最大问题,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辨认造型纹饰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架构,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大重要因素。造型是由玉胚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均匀而又稳定是美的作品。纹饰是玉器的装饰,人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玉的美丑。

  二、看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在起跑线上就领先普通玉材,在市场上,常见冒充和田玉料的一般是无皮山料或者俄料。

俄料亦属于山料,且其物质成分也一样,因出产地在俄国境内因而称之为俄料,其价格低廉,特征为色白但玉质透明感过重,密度和油质感均比不上正宗和田籽料。

现今自称羊脂玉的,其实大多数是高白色的山玉或子玉,如不带皮的高白玉一般多是山料。对于玉工来说,他们都知道籽玉价格超出山料价格数倍,所以在做工之时一定想尽办法留皮。

三、分析工艺细品艺术

玉器工艺是将料变为玉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很容易被别人忽略,在鉴赏上也是一个难题。但凡雕工流畅利落必定是精品一件,倘若粗糙不匀,则收藏价值大打折扣。

四、软玉与岫玉的辨别

和田玉在质地、硬度和比重都是拥有一定指标,而岫玉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和田玉。加之岫玉开采量大,因而时常用来冒充和田玉。

关于鉴别岫玉,因岫玉玉性软,用普通小刀刻几下,如果吃刀,就为岫玉,反之则为和田玉。如若当时不巧没带刀,那么只要细看雕刻处,和田玉受刀处不会起毛,而岫玉则会。除此之外,对比二者的手感,岫玉较轻,敲击声沉闷。

五、和田玉与"料"的辨别

民间流行的反制和田玉手段当中,用玻璃来冒充和田玉也是常见的一个方法,俗称“料”。鉴别玻璃制品较为简单,玻璃颜色单一没有自然变化,里面有如“气泡”一般的料泡;还可用放大镜观察,玻璃毛孔粗大,断口呈贝壳状,和田玉呈参差状;最简单的判断法就是,取一根头发,放于货上,用火烧之,真玉头发完好无损。

和田玉古玉的保养措施

1避免与硬物撞碰。

玉器受碰撞后很容易破裂,有时肉眼虽看不出裂纹,但玉表层内的分子结构已受损坏,产生了暗裂纹,天长日久就会显露出来,大大损害其完美性和收藏价值。

2尽可能避免沾染灰尘、油污。

玉器表面若有灰尘,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着于玉面,可用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洗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对于严重污染的旧玉可到生产、清洁玉器的专业公司用专业的超声波清洗保养。

3玉器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最好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碰伤。

4避免与香水、化学药剂、肥皂或人体汗液接触。因为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后,即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来的鲜艳度。翡翠、羊脂白玉,更忌汗和油脂,佩带之后要用柔弱的布擦净。

5避免阳光长期直射。玉器阳光暴晒遇热膨胀,分子体积增大,会影响玉质。尤其是水晶、玛瑙等受到高热会发生爆裂,因此更忌接近热源。

6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使水分蒸发,从而损害玉的品质。

和田玉俄料怎么样辨别

1、看“白”,行内话叫 “相玉”是第一步。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判断俄料与新疆和田玉各方面特征综合分析的过程。如果说,通过肉眼简单观察就能够看出不同的话,那就只有是俄料的“白”了。从玉材的来源看,俄料中95%都是山料,也有籽料,但是相对来讲,籽料在市场上比较少见。与和田玉山料相比,俄料的脏、绵、绺等较少,特别地白,一块比较大的俄料也往往没有脏、绵、绺出现。相对来说,新疆和田玉山料的脏、绵、绺则较多。

从玉质来讲,普通的俄料颜色很白,但却给人干、死、礓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如果细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俄料仿佛是一块块绵斑组成,而新疆和田玉却非常细腻。古代评价一块好玉,要讲它是否温润,实际上说的就是细腻与油性。比如,我们把羊脂白玉作为玉的上品,,除了讲白,一定也要讲油性。俄料恰恰是玉色很白,但是缺乏油性。用有无油性一衡量,俄料与新疆和田玉高下顿时立判真伪。

2、看“皮”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鉴别方法。因为商家往往用俄料的石皮、礓、脏、糖色进行滚磨,来冒充新疆和田玉籽料。确切说,不只是“皮”,而是“皮”加“棕眼”棕眼有粗细之分,新疆和田玉籽料经历了在河道中千万年的天然冲刷与撞击,在表面形成了石皮和棕眼已及次生沁色,这是籽玉的天然特征。过去的工匠在玉器的加工时籽料外皮都会被去掉,但是现在为了证明玉件的籽料身份,一般都会雕件上留下一小块外皮。由于山料是没有外皮的,俄料又大都是山料,因此留皮成为目前和田籽玉最好的防伪标志,现在无论是北京工、扬州工是上海工,和田籽玉都会留皮。俄料中也有一种黑皮,这种黑皮实际上是一种脏。但是,现在一些人却利用黑皮来做文章,比如用黑皮冒充和田玉籽料,或者还用黑皮做俏色。应该说,黑皮与籽料的外皮是不难区别的,只需留心就是。

3、看大小,玉件大小不能作为判断玉件质地的绝对依据,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由于和田玉籽料通常较小,价格昂贵,雕活儿也就以小件为主,大器型在市场上较少。因此,目前市面见到的摆件、玉牌、手镯等,都以俄罗斯玉居多,看到大件玉器自然要先留心一番,切莫因为白度一好产生冲动。当然对于较小的挂件特别是薄片、带黑色、褐色的,也要注意很有可能是俄料边角料所致

4、看“糖”,俄料往往带“糖”,新疆和田玉山料也有带“糖”。可以说,带“糖”是山料的主要特征。关于“糖”的看法,目前在市场认识上并不完全相同,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按照玉界传统的看法,“糖”属于玉料本身瑕疵的一种,所以,从和田玉的传统加工工艺出发,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糖”一定会被去掉的,而为了迎合市场,俄料的“糖”一般不会去掉,而且往往利用“糖”来进行俏色,无论是河南工,还是广州工,概莫能外。因此看到“糖”,收藏者一定要多个心眼儿。俄料的糖色一般为褐色和浓酱色,在石皮的内层特别厚。而新疆和田玉的糖色很薄,很浅。

必须注意的是,我以上所说的鉴别方法只是针对比较普遍的情况而言,它可以帮助收藏者在市场中理清思路,这一点大家通过实践会得到印证;其次,如将以上几点落到某一件具体的玉器上,那么一定要有综合性与灵活性的分析,有的可能会在石皮上找到判断依据,有的可能在工艺上发现问题,而当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看一块玉器基本上就不离十了;再有,“相玉”是一个复杂而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要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而在市场中也会遇到很多错误的观点,收藏者要细心甄别,正确认识。

 评价一件古玉器的优劣,通常要从很多的方面进行评判,如果鉴别不清就会很容易的使得古玉变得一文不值,那么该怎么去鉴别清楚真伪古玉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真伪古玉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真伪古玉鉴别方法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三、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七、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

古玉作假的方法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橘皮纹”作假

 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黑斑”作假

 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古玉保养的三禁忌

 1、玉忌腥,忌和有腥的物体接触 ,咸味、腥味都容易伤害玉质。

 2、玉忌油,有些古玉入土的地方,因为地张不足,常常粘有油腻,使清光不能够透出来。有些人玩玉,喜欢用面油、发油等摩控,更有用吃剩的油涂抹在玉上,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古玉油润。其实,这些油脂阻碍古玉透出精光,变成一种“封闭”,而不能使之温润。有经验行家,把玩日久,恐怕给油沁,隔段时间就用热水洗之或用热茶洗涤,作退油保养,使玉能润。

 3、玉忌污秽,满手污秽即盘玉,会使古玉的土门闭塞,玉理的灰土不能退出,即使日玩日盘,也是劳而无功,甚至弄巧成拙。

古玉保养的四怕

 1、怕冰。古玉经常接触冰,土门受损,玉理黯然不能显出色沁,就不会活,成为“死色”。 二是怕水。

 2、怕火。古玉若常与火近,色浆即退。火不同于天然的地热,古玉长期受天然的地热所蒸,变软而发生变化,才会慢慢受色沁所侵。

 3、怕姜。有人以为用姜水浸泡可以除腥、辟臭。其实不然。古玉与姜水接触,已有的色沁会黯然无光,如浸得太久,更会浑身起麻点,日后虽然盘之玩之,也难以补救。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那么这时对于这些古时的玉应该如何鉴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

 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古玉的断代常识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局部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局部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

 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

 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局部有土锈土魔,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古玉保养的技巧

 一、禁油,许多玩家常常会用油抹在玉石表面,认为这样可以使古玉质地更为温润,面油、发油以及人体分泌的油脂,深深被认为对玉石保养极为有利,其实不然。这些油脂反而会阻碍古玉的光泽透出来,反而不够温润鲜亮。事实上,古玉在盘玩一段时间之后,都是清洁去油,退油保养,以使其温润。

 二、禁腥,古玉石对于腥味、咸味等等比较敏感,玉质也容易受到损害。

 三、禁污秽,玉石在盘玩过程,暴露于空气之中或人体分泌物,都可能致使古玉土门闭塞,让其不能“呼吸”,时间久了,也会影响玉质。

 四、怕跌,玉石硬度有限,在剧烈的撞击时容易直接破碎或者出现绺裂,影响其结构的缜密性、完整性。

 五、怕火,古玉与火接近时,容易导致颜色褪去。

 六、怕冰,古玉石既怕冰也怕水,一方面冰会影响玉石的致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颜色变暗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18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