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皇室还藏有多少财富

清朝灭亡后,皇室还藏有多少财富,第1张

看本文

一、清帝1912年退位时,皇室所拥有的私产,规模确实极为庞大

1912年2月9日,经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及清廷皇室三方磋商,达成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规定:清帝退位后,1、皇帝尊号不废,中华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2、岁用400万两(元),由中华民国拨付;3、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4、宗庙陵寝奉祀不绝,由中华民国设卫兵保护;5、德宗(光绪)陵寝工程及奉安典礼照旧,费用由中华民国承担;6、宫内人员可继续留用,惟以后不可再招阉人;7、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8、皇宫禁卫军归入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员额俸饷如旧。①

这当中的第七条,虽然没有明确“皇室私产”的范围和内容,但据当时清室的理解,是宫内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银两及绸缎桌椅等日用品,应按照优待条件全部归为“皇室私产”。民国政府对此虽无明文确认,却也未曾表示异议。

略言之,1912年清帝退位之际,其主要私产包括: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以及数量不明的皇家庄田(内务府始终没有搞明白到底有多少皇家田庄,很多田庄被庄头私自卖掉,内务府也无可奈何)。

二、民国政府犯了个大失误,未将宫内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区分出来

宫内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乃是数量浩繁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是自民间搜刮而来,尤以乾隆时代之搜刮最为有力。仅以法帖名画为例——康熙年间,宫廷所藏法帖名画,主要来自臣工的贡献;宫廷鉴赏能力有限,高士奇等人甚至敢做出保留真迹、以赝品进贡之事。至乾隆时代,法帖名画渐渐聚集于可数的民间巨富之手,反给了乾隆搜尽民间法帖名画的便利。据美术史家、博物馆学家杨仁恺总结:乾隆往往可以只凭一道谕旨或少许代价,即可将海内收藏名家辛苦数代积累的藏品,收归宫中,“总之,客观条件对弘历有利,加上他对书画的占有欲特别强烈,于是清宫所积累的法书名画日盛一日,几乎民间流传的珍贵墨迹,大都归于内府收有了。……乾隆以后的书画积累明显下降,因为民间流传的名迹已先后集中于朝廷。……清内府的庋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来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总数在万件以上。”

如此,当不难想象皇宫藏品中文物之丰富及其文化价值之大。这些文物,理应属于全体国民而非爱新觉罗一姓。但在1912年,因国际形势险恶(主要是俄日欲趁机渔利),南北双方都希望清室能够尽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权更替,故在商定《清室优待条件》时,无暇将皇宫藏品中的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剥离出来。

很快,民国政府就发现这是一个重大失误。1912年12月,熊希龄出任热河督统,发现热河行宫内各种古物倒卖严重,遂呈请袁世凯,请求整理避暑山庄中之古物,将其运至北京,以一定的价格从清室手中买断,交博物馆收藏。袁批准此议。自1913年11月至1914年3月,民国政府共从热河行宫、盛京行宫,各运输古物11万余件至北京。这些文物,被收藏在位于于紫禁城前朝的“古物陈列所”内。但因为民国政府没有钱支付给清室,直到1916年9月,国务总理段祺瑞在给总统黎元洪的呈文中,仍不得不承认:“文华武英各殿所陈列之古物,均系清室私产,共七十余万件,估价约五百余万元。分列品类,登记册簿,本拟由政府备价收归国有,徒以财政支绌,迄未实行。” 既然民国政府承认这些陈列品仍属于皇室私产,清室也毫不客气,“东海珠制成手串”、“钻石宝剑二具”等诸多文物,先后被清室内务府取走。取走尚算小事,最糟糕的是清室为了筹措日常运转经费,常常变卖所藏文物,而且多流入外人之手,如1922年,溥仪曾拟将《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以筹措结婚经费。 文化界对此虽愤慨万分,但碍于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文物乃皇室私产,除舆论上谴责外,也只能徒唤奈何。

三、参与张勋复辟后,溥仪心虚难安,秘密将上千件文物偷运出宫

1917年张勋复辟,使《清室优待条件》遭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很多人认为,既然清室参与复辟违约在先,则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当废除。如参与讨伐张勋的冯玉祥,即主张驱逐溥仪出宫。1922年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失败告终,对清室怀抱同情的总统徐世昌辞职。溥仪心存恐慌,开始筹划偷运宫中文物,以备不测。

溥仪选择的偷运方式名曰“赏溥杰”。据参与其事的溥佳(溥仪堂弟)披露,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

“早在1922年前后,由于北京经常受到战火的威胁,深恐溥仪一旦不能在宫内居住时,就无处可以避乱,就由我父亲(载涛)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未雨绷缪,作了一些准备。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大部分是宋版)和历朝名人字画(大部分是手卷),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为数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因为宫内各宫所存的物品,都由各宫太监负责保管,如果溥仪要把某宫的物品赏人,不但在某宫的账簿上要记载清楚,还要拿到司房载明某种物品赏给某人,然后再开一条子,才能把物品携带出宫。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扰是把这大批的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一批地带出宫去。我们满以为这样严密,一定无人能知。可是,日子一长,数量又多,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就有太监和宫伴(宫内当差的,每天上学时给我拿书包)问我:这东西都是赏您的吗?……这批古物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详细数字记不清了)。……全部存在13号路166号楼内。”

当年清查文物时,每一卷轴、册页、古籍,均按照其价值做了标记。价值最高者画5个圈,最差者画1个圈。溥杰、溥佳偷运出宫者,即是从画5个圈的文物中所挑选。据“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依据“溥仪赏单”等资料核对统计,溥仪此番总共偷运出历代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

四、1924年溥仪被逐离皇宫时,带走的私产,主要是银两和日用品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曹锟辞去总统职务。以黄郛为首的摄政内阁召开国务会议,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立即搬出皇宫。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首次认定宫内所藏存在着“公产”。在被记者问及公、私产的区别时,国民代表李煜瀛如此回答:“公私产之区别极为明白,决无混乱之虞,公产者如宫城、建筑物,及历代之至宝,其他各种即属私产。”舆论对公、私产如何区分,也有相似的意见,如《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认为:“至各种宝物何者应归溥仪,何者应归民国,则纯以有无历史的价值,及与文化有无关系为标准。大抵小件珠宝金银皮货绸缎之类皆可划归溥仪。而大件重器及与历史文化有关之金石书画等等则无非数千年国宝所流传,与爱新觉罗全无关系,断难据为私有者也。”

11月5日,溥仪被迫搬离紫禁城。宫内尚存的绝大部分关乎历史与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来。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私产。其中银两一项共计十一万余两。除留下数颗篆刻有福禄寿喜字样的元宝以供展览之用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将余数全部交给了溥仪。但藏在溥仪行李内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汉宫春晓图》被搜出并扣留了下来。敬懿、荣惠两太妃出宫时,她们在宫中所存银两三万五千三百两及衣服、用品、家具等,也都全准带走。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定居于日租界。此时其所能依赖的财物,主要是之前以“赏溥杰”的形式秘密偷运出来的故宫珍宝。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五、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沦为俘虏失去所有珍宝,皇室资产归零

天津期间,溥仪继续靠变卖文物维持日常开支。不过手笔已远不如在皇宫之日阔绰。据溥仪自己讲,1924年5月31日,内务府曾一次性与北京盐业银行做过一笔金额高达80万元(银元)的交易(当日著名的中产鲁迅,年收入不过3000-5000元),溥仪提供的抵押品包括共计重达11万余两的16个纯金钟,共计重达1万余两的皇太后、皇后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⑧这样规模的交易一年会有好几次。但在天津,溥仪手头文物数量远不如前,卖起来也不太顺利,曾被当地古玩行联手做局,统一口径压价,使其五个圈的珍品只卖了6万元的低价。直到遇上法国商人罗森泰,将一批文物卖了60万,才算度过了经济难关。此一时期,溥仪常询问下人购物有没有“打价”(即讨价还价)。⑨

天津七年,溥仪究竟卖掉了多少珍贵文物,已不得而知。但大部分从故宫偷运出来的文物,似仍被保留了下来。据其侍卫、负责管理这批文物的严振文披露,1932年溥仪潜往东北时,手中仍“有法书名画1300件,约30箱;法书名画册页40件,共4箱;书画挂轴31件,装1箱;宋元版书200部,装31箱;殿版书装3箱;大金库两个,内装皮匣两个,手提小金库30余个;皮货200件,装8箱。”至1935年,这些文物始秘密运往长春伪满皇宫。⑩

1945年日军投降。溥仪从这70余箱书画中勉强带走了10余箱,自长春踏上逃亡列车;在通化大栗子沟,因伪满货币无用,曾用部分文物向当地百姓换取食物,搭乘飞机赴沈阳时,又因载重只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抵达沈阳机场后,被苏军俘虏。丢在长春的文物,遭留守伪满皇宫的卫兵哄抢,很多传世名作被撕抢成数段乃至粉碎。被苏联收缴的两皮箱珍宝,1949年后曾还给中国一部分,其中有《清明上河图》。在苏联做囚徒期间,溥仪利用箱子的夹层、暖瓶、肥皂等,仍藏有小件宝物如珍珠、钻石等数百上千颗。期间为防被苏方发现,亦丢弃不少。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缴了最后的“夹层宝物”486件。(11)

以上,乃是大清灭亡后,爱新觉罗皇室的资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如此清晰,自是绝无可能存在什么“后裔”、“格格”仍手握藏宝图,拥有巨额“皇族遗产”之事。至于吃了长生不老药300岁的乾隆皇帝,如果有人信,那只能是智商问题。

清朝历代皇帝御用刀剑都啥样?

康熙遏必隆腰刀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鞘长94cm,刀长60cm。清宫旧藏。刀鞘木质,外蒙绿鲨鱼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咸丰年制象牙牌,一面镌:“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另一面刻“咸丰”印一方,并“神锋握胜”四字。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后,刀入宫中。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清乾隆,长100cm,清宫旧藏。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鋄金,镂雕吉祥图案。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鋄金。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像。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通长94cm,青玉柄125cm,重18两。此刀护手为铁鋄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腰刀属于冷兵器,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冷兵器最高技术水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乾隆土尔扈特腰刀

土尔扈特腰刀,通长85厘米。刀柄头银质,圆形。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另一面为一银质圆环。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东归,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遂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乾隆琉球腰刀1

乾隆琉球腰刀2

刀柄梨木质,内裹蓝缎,外缠黄带,柄端及护手为铜质,镀金银,目贯錾刻圆形王族徽记。刀身钢质,刀鞘木质,面洒金漆,三圈铜镀金银箍,上錾徽记与柄同,鞘附背带一根。长135cm。附一皮签,墨书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洒金漆倭长剑一把乾隆八年恭贮”。从此刀饰件上的王徽标记看,无疑是琉球王国进贡的腰刀。

乾隆镶铜把漆鞘日本腰刀1

乾隆镶铜把漆鞘日本腰刀2

乾隆金烧蓝镶钻石宝石绒鞘匕首

烧蓝镶宝石绒面鞘匕首,清宫旧藏。卷首形烧蓝柄,嵌红、绿、蓝宝石和钻石,柄端嵌祖母绿一块。护手镶嵌钻石一圈。钢刃,前锐后曲,近护手处饰花卉纹烧蓝,嵌红、绿宝石、钻石等。鞘木胎,外包红绒,琫、珌皆镶花卉纹烧蓝,嵌红、绿、蓝宝石和钻石。此匕首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共镶嵌钻石、宝石一千余块,可谓华贵至极。

乾隆玉把包金鞘匕首

玉嵌宝石把包金鞘匕首,清乾隆,通长41cm。匕首柄玉质,呈卷首状,上嵌金丝为茎,红、蓝等宝石为瓣,组成花卉。刃钢质,剑形。鞘木质,外包金,錾菱格朵花纹。此匕首为乾隆皇帝御用品。

乾隆玉雕花把包金鞘匕首1

玉雕花把包金鞘匕首是一款文物,通长415cm。匕首柄以白玉制作,玉质细腻莹润,雕作花枝形。鞘为木质包金,錾菱格花朵纹。匕首以金为鞘是富贵的象征,极具皇家风范。此匕首为乾隆皇帝御用品。清宫造办处制造。

乾隆玉雕花把包金鞘匕首2

通长415cm。匕首柄为白玉质,玉质细腻莹润,雕作花形。鞘木质,外包金,錾菱格花朵纹。鞘口镶如意形白玉一块。此匕首为乾隆皇帝御用品。清宫造办处制造。

乾隆玉雕花把红绒鞘匕首

通长46厘米 刃长305厘米 柄长155厘米。清宫旧藏。青玉雕花柄,柄首为白玉花两朵。钢刃,前锐后曲。木鞘,包红绒,饰金丝卷草纹,白玉雕如意形琫,铁錽金卷草纹珌。此匕首为清宫造办处制作,造型别致,是乾隆皇帝御用之物。

乾隆玉雕花把皮鞘匕首

玉雕花把皮鞘匕首,清乾隆,通长446cm。  匕首柄为玉质,雕作花形,上嵌金丝为缘,内填红、蓝等宝石组成四瓣花朵。鞘为木质,外蒙棕色牛皮,上部镶白玉一块,纹饰与柄风格类似。此匕首造型华美,装饰考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匕首为乾隆帝御用之物。清宫造办处制造。它不仅是兵器中之上品,更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乾隆玉嵌宝石把包金鞘匕首

玉嵌宝石把包金鞘匕首,类别是武备用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乾隆,通长41cm。匕首柄玉质,呈卷首状,上嵌金丝为茎,红、蓝等宝石为瓣,组成花卉。刃钢质,剑形。鞘木质,外包金,錾菱格朵花纹。此匕首为乾隆皇帝御用品。

钻石被现代人誉为尊贵永远的象征,质量与体积均为上呈的自然也就越珍贵。“希望”蓝钻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钻石王之一。1947年,“希望”蓝钻石的标价为1500万美元,这是它的最后一次标价。而如今,“希望”蓝钻石的价格已远不如此了。自从1947年后,“希望”蓝钻石再也没有被拍卖过。

1958年,“希望”蓝钻石被占有它的最后一个主人、美国珠宝商海里•温斯顿捐赠给了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在该院的珠宝大厅内,“希望”蓝钻石陈列在一个防弹玻璃柜里,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媲美。那幽幽的蓝光仿佛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它那神秘的历史。

“希望”蓝钻石问世于500年前。在鳊基伯那河畔的一座废弃的矿井里,一个路过的老人偶尔瞥见一块熠熠闪光的石头。经辨别,竟是一枚硕大的蓝钻石。老人请工匠将钻石进行粗加工,加工后的蓝钻石还有1125克拉。老人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为这枚钻石大打出手,结果钻石被族长充公,下令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一天深夜,一个抵不住钻石蓝光诱惑的年轻人偷走了钻石。但仅仅几个小时,他就被守护神像的婆罗门捕获,活活被打死,成为蓝钻石的第一个牺牲者。蓝钻石重新被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17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用斧头劈死两个婆罗门,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将蓝钻石攫为己有。传教士将蓝钻石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可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被割断了喉管,蓝钻石也不知去向。

40年后,蓝钻石落入巴黎珠宝商琼•泰弗尼尔手中,他随即脱手,将钻石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数年后,琼•泰弗尼尔到俄国做生意,竟被一条野狗活活咬死。

路易十四对这枚蓝钻石爱不释手,经过琢磨,蓝钻石镶嵌在象征着王权的王杖上,取名为“法国蓝宝”。可是不久后的一天,他最宠爱的一个孙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路易十四受此打击后,不久也撒手归天。

路易十四死后,“法国蓝宝”落入蓓丽公主之手。她将钻石从王杖上取下,作为装饰挂在她的项连上。1792年9月3日,在一次偶发的事件中,蓓丽公主被一群平民百姓殴打致死。

“法国蓝宝”由蓓丽公主的宠物变为路易十六的珍玩。可是一场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把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送上了断头台。“法国蓝宝”在这场大革命中被皇家侍卫雅各斯•凯洛蒂乘乱窃取。

法国临时政府在清点国库时,发现“法国蓝宝”失踪,于是贴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宝者处以死刑。侍卫雅各斯•凯洛蒂闻讯后终是不安,精神发生错乱,最后自杀而死。

“法国蓝宝”40年后为俄国太子伊凡觅得。伊凡在寻花问柳时,为了讨得一个妓女的欢心,竟将“法国蓝宝”拱手相赠。一年后,伊凡另结新欢,对赠宝之事后悔不已,决定追索回来。可是,那个妓女死活不依,伊凡一剑刺死妓女,夺宝而归。然而时过未久,伊凡皇太子在宫中死于非命。

神秘的“法国蓝宝”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的厄运比巫师的诅咒还要灵验,人们视之为不祥之物。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有许多贪婪的目光盯着它,希冀有朝一日成为拥有它的主人。

“法国蓝宝”从伊凡皇太子手里转移到女皇加德琳一世手里。女皇意欲将钻石镶在皇冠上,于是命人将“蓝宝”送至荷兰,交由堪称世界上一流手艺的威尔赫姆•佛尔斯进行精心加工。经过威尔赫姆•佛尔斯的精心雕琢,“法国蓝宝”被切割成现在见到的样子,它的每个面都闪着诱人的蓝光。加工后的钻石重444克拉。钻石加工好以后,钻石匠的儿子不辞而别,将钻石带到英国伦敦去了,无法交差的钻石匠服毒自杀,以谢女皇。而他的儿子后来在英国也自杀身亡,死因不明。

英国珠宝收藏家享利•菲利浦在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手里以9万美元购得了这颗钻石,命名为“希望”。1839年,享利•菲利浦暴死。他的侄子成为“希望”蓝钻石的主人。这位钻石的主人将钻石置于展厅公展,后来据说他寿终正寝。

本世纪初,一个叫杰奎斯•赛罗的商人购得了“希望”钻石,但不久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钻石又流落到一个俄国人康尼托夫斯基手中,此人不久遇刺死而。

哈比布•贝购下了钻石,接着转卖给西蒙。传来消息说,哈比布•贝及其家人在直布罗陀附近的海中不幸淹死。西蒙则在一次车祸中全家丧生。

钻石辗转到了土耳其苏丹阿卜杜拉•哈密特二世手中,一个王妃为此丧生,苏丹本人于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党人废黜。

“希望”蓝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华盛顿的百万富翁沃尔斯•麦克林夫妇。自从拥有这颗钻石以后,灾难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们,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先后遭遇不幸。

1947年,海里•温斯顿以1500万美元购进“希望”蓝钻石,成为钻石的最近一个主人。

“希望”蓝钻石自问世以来,历经沧桑,周游列国,其间,更易的主人有数十人之多。可是“希望”蓝钻石并没有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希望,相反,除少数几个人外,其余的主人屡遭厄运,甚至命丧黄泉。这是为什么呢?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所知的神奇的力量呢?也许有一天,“希望”蓝钻石能满足人们探究这个秘密的希望。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594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