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的结构是由跗骨、跖骨、趾骨组成。
脚结构是指人类的脚是由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而成。通常情况下,脚是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有时候,脚也可以指非生命物体的支撑部分或最下面或最后面的部分,如:“山脚下”、“注脚”等。
脚与人体的其它部位一样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它是由皮肤、韧带、汗腺、血管、神经、肌肉和骨骼等构成,因此了解和掌握脚的构造、生理机能的特点、熟悉掌握脚各特征部位名称的由来对于人体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实用解剖图谱:下肢分册》为一部描绘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图谱。本图谱运用造型艺术手段,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面貌有选择地、尽可能完美地提供于临床实践者的面前。
下肢分册包括一篇共八章,60余万字,512幅彩图组和黑白图组。《实用解剖图谱:下肢分册》遵循上肢分册内容体系,首先描绘了下肢系统结构;其后按髋、股、膝、小腿和足五部进行棉会,每部又分若干分区。适应下肢特点,添了战立和步行一章。最后,对下肢神经作了集中分析。
本图谱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形态学理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应用角度出发,描绘了下肢的系统概貌,表面解剖,层次局解,入路局解、骨骼形态,关节结构与运动,肌肉作用,神经详情,X线解剖及经络穴位等内容,汇集形态,功能,体征,检查,损伤机制和治疗原则于一书,便于读者使用。
本图谱可供矫形外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普通外科医师,解剖学工作者和医学生在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参考应用。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众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事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
不过,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展和X线等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某些骨头会额外再生出“副骨”或“子骨”来,如果想“副骨”或“子骨”算进去,成人的骨头就远不止206块了。例如,有些人每只手和腕部有“副骨”及“子骨”24块,每只脚有26块。在身体的膝、肘、脊椎部位,有时也会另外长出小骨来。而且,各人额外长出的骨头并不一样多。
这些“额外的小骨”的意义不大,我们只要知道成人有206块骨头就行了。
当然,说成人有206块骨头也不是绝对的,这是就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我国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日本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在欧美,绝大多数有206块骨头,仅少数人为204块。
我国和日本人比欧美人少了哪两块骨头呢?原来,通常认为第5趾骨有3块骨头,现在发现中日两国人大多为2块。由于每只脚少1块骨头,因而只有204块。 其他回答共 10 条 206 206 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众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事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
不过,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展和X线等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某些骨头会额外再生出“副骨”或“子骨”来,如果想“副骨”或“子骨”算进去,成人的骨头就远不止206块了。例如,有些人每只手和腕部有“副骨”及“子骨”24块,每只脚有26块。在身体的膝、肘、脊椎部位,有时也会另外长出小骨来。而且,各人额外长出的骨头并不一样多。
这些“额外的小骨”的意义不大,我们只要知道成人有206块骨头就行了。
当然,说成人有206块骨头也不是绝对的,这是就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我国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日本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在欧美,绝大多数有206块骨头,仅少数人为204块。
我国和日本人比欧美人少了哪两块骨头呢?原来,通常认为第5趾骨有3块骨头,现在发现中日两国人大多为2块。由于每只脚少1块骨头,因而只有204块
全身的肌肉共有639块 206 206
不过听说男的比女的多一条,好象是什么上帝教的说法吧。 206
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共200块
还有6块是听小骨,一边各三块 206 206 206 206
人体的肌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膝关节的肌肉组成:
1、屈曲: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腘肌和腓肠肌。
2、伸展:膝关节伸肌主要是股四头肌。
3、内旋:参与小腿内旋运动的肌肉是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腘肌。
4、外旋:参与小腿外旋的肌肉是股二头肌。
扩展资料
保护膝关节肌肉的方法:
1、正常人的膝关节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越多,关节软骨磨损的几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伤,膝关节退化较快,所以要保护膝关节首先要做的就是减重。
2、保护膝关节主要依靠我们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肉力量强大了,才能在膝关节的活动中,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所以要锻炼腿部的肌肉
3、运动保护,在有膝关节参与的动作过程中,不要盲目进行,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标准性,而且运动前一定要热身。
4、日常保护,尽量笔避免蹲和跪的动作,在这两个动作中,你的膝关节会承受你的体重8倍的重。
人民网--远离膝关节炎,你得尽早做双腿肌肉锻炼
--肌肉群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人类直立行走,重心在腰、跨之间,与双腿呈一直线,双腿则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得到的肌肉运动量也比较多,所以脚的力气比手大。相反,四肢着地的动物,重心在躯干中央偏前,所以四肢着地的动物,前肢较发达。有道是: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