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使上肢运动的肌肉中,哪些肌肉在浅层?哪些肌肉位深层

3.使上肢运动的肌肉中,哪些肌肉在浅层?哪些肌肉位深层,第1张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 ,在神经系的指挥下,完成随意运动 。

1肌肉的形态结构

肌肉按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类。

每块肌肉按组织结构可分为肌质和肌腱两部分。肌质位于肌肉的中 央,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功能;肌腱位于两端,是附着部分,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每块肌肉通常都跨越关节附着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着在骨面上,另一端附着在皮肤。一般将肌肉较固定的一端称 为起点,较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2肌肉的辅助结构 肌肉的辅助结构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围的结缔组 织所形成的结构,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运动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颈肌: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 。

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于头面部皮下,多起于颅骨 ,止于面部皮肤。肌肉收缩时可牵动皮肤,产生各种表情。咀嚼肌 为运动下颌骨的肌肉,包括浅层的颞肌和咬肌,深层的翼内肌和翼 外肌。

(2)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的肌肉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一扁平阔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舒张时助呼气。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上缘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可分为前外 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包括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 层扁阔肌,这三层阔肌由浅而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后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结构精细,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保护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其中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 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起自躯干骨和骨盆,包绕髋关节的四周,止于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为两群。 髋内肌位于骨盆内,主要有髂腰肌、梨状肌和闭孔内肌。 髋外肌位于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大腿肌分为前、内、后三群,分别位于股部的前面、内侧面和后面。

前群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内群位于大腿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后群包括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为前、外、后三群。 足肌可分为背肌与足底肌

1、引体向上:上拉时,前臂屈肌、肱二头肌、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放下时,以上肌肉在做退让工作;

仰卧起坐:腹直肌,和大腿前侧肌群,但主要是腹直肌

俯卧撑:三角肌前侧、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前臂伸肌群,腹直肌和腰部肌群固定腰部,还有两腿的前后各肌群参与,主要是固定身体关节保持姿势。

2、http://yedaohaifengvicp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0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的电位差。这个差值在不同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就神经纤维而言为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高70~90mv。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当为负值(-70~-90mv)。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以 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0mv;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0mv上升到+20~40mv。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一)动作电位的引起

1.阈电位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是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当膜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的 Na+通道大量开放,使Na+快速大量内流,表现为扩布性电位,即动作电位。这个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生理参数之一。一般它与静息电位相差约20毫伏。如果两者差距减小,则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升高。反之,则降低。

2.局部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阈下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但达不到阈电位,所以不产生动作电位。这种去极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其特点:①刺激越强,局部电位的幅度越大。②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能远传。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膜某一点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极化状态(内负外正)变为反极化状态(内正外负),于是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出现了电位差,导致局部的电荷移动,即产生局部电流。此电流的方向是膜外电流由静息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静息部位,这就造成静息部位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去极化)。当这种变化达到阈电位时,便产生动作电位。新产生的动作电位又会以同样方式作用于它的邻点。这个过程此起彼伏地逐点传下去,就使兴奋传至整个细胞。

不论在哪一点上,动作电位峰值都是由离子流决定的。而同一细胞的离子成分及其电化学梯度都是一致的。所以动作电位传导时,绝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幅度减小。因此,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不衰减的。由于具备不衰减传导的特性,动作电位在远程快速信息传递中就可发挥其特长。所谓神经冲动,就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平板支撑,一个形式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痛苦的动作。在平板支撑的过程中前表链的肌群积极参与维持,所以需求每一块肌肉共同做工去维持,其中对腹肌的刺激最大,由于躯干部位处于身体中段,地心产生的压力最大,所以普通锻炼者都会感到腹肌产生灼烧感,正由于腹肌不断维持收缩乳酸堆积所致。

1锻炼中心肌群。

中心肌群包括: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是担任维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经常练习平板支撑能够加强中心肌群的肌耐力,练出“八块腹肌”,是公认的锻炼中心肌群最有效的办法。

2其他锻炼中心肌群动作。

很多经典的动作比方硬拉,深蹲,俯卧撑,倒立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悬垂举腿等都会锻炼到中心肌群。

3锻炼腿部肌群。

腿部肌群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大腿前面有股四头肌,后面是股二头肌。股四头肌是人体最大、最有利的肌肉之一,要使大腿强壮,能够经过经常练习平板支撑锻炼。股二头肌主要功用是能使小腿后屈,我们在奔跑、走路的时分都需求用到这些肌肉。

平板支撑锻炼目的是锻炼中心力气,目的不同自然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看待锻炼不要自觉瞎练,也不要随便拿两种锻炼做比拟。平板支撑是身体前表链肌肉共同发力维持的锻炼,其中位于驱干的腹直肌手里最大,所以平板支撑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够很好的锻炼中心的抗伸展才能。为什么说练腹直肌就是练中心呢,由于腹直肌在中心肌群里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既是身体前悬挂系统,又是一切腹肌的锚点。一旦腹直肌无力,那么中心将会直接溃散,所以平板支撑真正的收益是锻炼中心的力气。

上肢力量训练的16个小方法

上肢力量训练的16个小方法,你知道的有什么呢?在生活中,很多的男性想要自己的上肢力量更加的好,因此会针对性的对一些上肢力量训练,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上肢力量训练的16个小方法,一起看看。

上肢力量训练的16个小方法1

1、俯卧撑练习

要求:两手撑的位置靠近腹部,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面,支撑快起、慢落,身体不要塌腰,每组10—20次。

2、立卧撑练习

要求:成俯卧撑时,身体不要接触地面,撑起的同时收腹站立,其它和俯卧撑要求相同,每组10—20次。

3、举哑铃练习

要求:两脚自然站立,上体正直,挺胸抬头,两臂屈臂快举、慢落。下落时两肩打开,每组30—40次(重量自选)。

4、哑铃扩胸练习

要求:两脚自然站立,上体正直,两臂平举伸直扩胸,身体不要前后晃动,每组10—20次(重量自选)。

5、哑铃臂屈伸练习

要求:两臂同时或交叉进行,上体保持正直,每组20—30次(重量自选)。

6、杠铃挺举练习

要求:两脚自然开立或与肩同宽,提拉翻腕时,肘关节向前方抬起,挺举时可以并步或跨步挺,每组5—10次(重量自选,注意安全)。

7、杠铃抓举练习

要求:两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杠宽于肩,提拉同时迅速翻腕、后伸顶肩举起,每组5—10次(重量自选)。

8、杠铃卧推练习

要求:两手握杠稍宽于肩,推时快起、慢落,每组4—5次(重量自选,保护帮助完成)。

9、引体向上练习

要求:双手正握杠,握杠的宽度与肩同宽即可,身体不要左右摆动,每组10—20次。

10、双杠臂屈伸练习

要求:选择低双杠,练习时身体与地面保持垂直,每组5—10次。

11、双杠支撑摆动练习

要求:低杠进行,支撑摆动时两臂直臂摆动,身体摆动高度超过杠面即可,每次摆动10—20次(注意安全)。

12、组合器械练习

要求:利用组合器械发展上肢力量练习,根据身体素质情况分组,练习次数保持在10—20次均可。

13、角力练习

要求:两人一组,分别站在横线后,双方可以推拉,迫使对方失去平衡,如有一方有一只脚离地就算失败,两手交换进行。

14、抛投实心球练习

要求:练习时认真,合理分组,注意安全,每组20—40次。

15、推小车游戏练习

要求:两人一组,推车人不要用力向前推,或左右拖拉,每次练习的距离不要太长,10—15米,速度也不要要求一致,可多轮换。

16、横绳拔河练习

要求:画三条间隔3米的平行线,粗绳一根,长度根据学生多少分成两组,双方力争把绳拉过背后3米线,先到者为胜。

上肢力量训练的16个小方法2

6个上肢力量训练动作

动作一:窄距俯卧撑

最基本的能够很好的训练上肢力量的`动作非俯卧撑莫属了,优点是不需要考虑器械,场地等因素,利用自身的体重就能完成动作。缺点是对于上肢的负重会被腰腹和胸部的肌肉分担掉一部分,所以造成效果不佳的情况。那么想要增强我们上肢的力量要做的是在普通俯卧撑的基础之上缩短我们两个手掌之间的间隔距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刺激上肢的肌肉。

动作二:坐姿哑铃弯举

哑铃是很常见的用来训练上肢的器材,可以买三组重量不同的哑铃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闲暇的时间就可以用来锻炼一下。这个动作主要刺激到的是上肢力量中尤为重要的肱二头肌,只需要我们保持坐的姿势,上身挺直,双手各持一个哑铃,然后分别将它们举到我们的胸部前上方。注意是依靠肌肉完成动作而不是哑铃的惯性。

动作三:手臂杠铃弯举

这个动作要借助的是健身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器材杠铃,做这个动作我们一般选择的是弯杠的杠铃。相对于一般的杠铃它更能贴合我们的双手,发力更加顺畅效果更为明显。上肢的动作基本和哑铃弯举相同,差别是我们要保持直立的姿态,双手要同时发力。新手应选择没有加杠铃片的空杠进行动作练习。

动作四:臂力棒

这是一个能够很好锻炼臂力的动作,也可以让手腕得到充分的刺激。但是这个器械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安全的使用它。先挑选适合自己的级别,然后双手紧握两侧的握把,双脚开立呈半蹲状。用力让弹簧向上弯曲,上肢要持续发力,防止弹簧收缩回弹伤到自己,保持弹簧速度的均匀。

动作五:引体向上

这个动作不仅对于上肢来说具有良好的效果,还会让你整个上半身都得到强化。每一次的动作都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长期做还能起到纠正错误的身体形态的效果。要想让上肢得到锻炼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需要悬挂在单杠上面,利用手臂肌肉的力量让身体上升,下巴超过单杠的位置再下来。

动作六:杠铃后肩划船

这个动作能够让肩部的三角肌得很好的锻炼。首先以臀部为中心弯曲身体,让上半身于下半身的夹角成九十度。手臂垂直抓握杠铃,让其向上运动达到顶点,然后缓慢放下。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做吊环项目的“十字支撑”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故选: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189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