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家米蒂的生平

关于画家米蒂的生平,第1张

米芾(1051年-1107年[1]),北宋书画家。初名黻[注 2],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米芾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迁居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号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召为书画学博士,擢南宫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癫之称。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随从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有这样记载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江淮间,任发运司属官。同年,苏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访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苏轼去世,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无为军知州。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阳军知州。后卒于任上,葬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西南长山脚下。

扩展资料

米芾的趣闻轶事

一、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

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

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著有《砚史》一书。

二、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据史料记载,米芾为官的一大特点是“用文雅为治,尚礼教,祛*祠”。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

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

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三、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

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

-米芾

不再社恐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想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内向社恐,原因是什么?

内向社恐的本质,就是恐惧其他人会伤害我,然后就会变得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唯恐自己说错话了,于是就内向不敢说话社恐了。

和人讲话时,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怕其他人,潜意识就会把大脑的大部分资源都调来思考:“我讲这句话他会怎么看我”,就会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讲,大脑的大部分资源都消耗在这上面了,就没有多少大脑资源用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上了,然后你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几年前我还比较内向,和一个亲戚讲话时比较畏缩,没想到她居然当面说我像个傻子一样,我愤怒了,心想我是因为敬畏她,说话才畏缩的,没想到她却说我像个傻子。再联想到以前很多人看我畏缩的表现后,对我的评价,发现他们大部分应该都是认为我不爱说话、有点傻。那一刻我悟了:以后不能再敬畏他们了,那样他们只会把我当傻子,我想对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就会觉得我爱说话、聪明。

我讲的话只要没有攻击他,他就不会攻击我。如果他攻击我,那就是他不对,反击回去就是了。(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比如他力气更大或者有几个帮手在一起,则可以以后有机会再出手或用其他的方法出手,)

别人对我说话都是随心所欲的说,那我对别人说话也应该随心所欲的说呀。

所以核心方法就是,我们和别人是平等的,人人平等这可是真理。他对我温和,那我也对他温和,如果他不温和,那我们也可以不温和呀,是吧,都是平等的。然后你就变得非常轻松了,遇到人后,都这样去认为,慢慢的便会由量变发生质变。

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自然就会变得轻松了,就不会再让大脑的资源浪费在我这么说会不会说错话了,潜意识就会让大脑的资源,用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上,你讲话的思维就顺畅了,就可以愉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随着你和别人聊天慢慢变得顺畅了,有时候聊到你们都感兴趣的话题,还会聊的比较愉快,这就会对你有很大的激励。随着你一次次的聊天都顺畅了,就相当于都赢了,你就会慢慢上瘾这种感觉,促使你更加这样做,慢慢的形成习惯后,你就变成了一个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说话,他们用的方法很简单,他们无非也就几种说话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相同的话反复用,经常用于打招呼聊天,比如说遇到同事了,就说或问几句日常的话,并且这几句话大多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节省下找话题的时间了。

比如遇到同事了,我不想多聊,就说一句嗨喽,如果我想说几句,在饭点时间我就说:“吃了吗。”

同事说:“还没有呢。”

我说:“那快去吃吧。”

(相信这是大家反复用的最多的几句话,非常简单又好用,这样打招呼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是互相展示友好,我们知道对方是友好的,那么我们就会很有安全感。)

再举几个大部分人反复用的打招呼聊天:

遇到同事,我说:“早啊。”

同事说:“早啊。”

我说:“今天好冷。”

同事:“是啊,这几天降温了。”

我说:“你好像穿的不是很多。”

同事:“还好,这几件衣服已经不冷了。”

再比如遇到另外一个同事了,

我问:“周末放假有没有去哪里玩。”

同事:“有出去玩,去了金山公园玩。”

我问:“那里的风景应该很不错吧。”

同事:“还好吧,里面的风景确实还可以,我们在里面玩了一下午。”

比如还可以夸一下对方:

我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

对方笑了,说:“真的吗。”

我说:“这件衣服显得你很年轻。”

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问和对方有关的问题,对方就会感兴趣,人永远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感兴趣,然后你们会变得熟络起来。

比如我说:“你这衣服真好看,哪里买的?”

……

比如我说:“你最近瘦了,有什么秘诀吗?”

……

朋友:“我最近买了一台比亚迪的车,xxx配置,性能超好,balabala。”

我说:“我最近也想买车,你有什么推荐吗?”

……

朋友:“我家养了三只狗。”

我说:“我家也养了一只,你那三只是什么品种?”

……

大部分内向的人,陷入了说话只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误区。说话不仅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还是用来交流情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交流情感的需求。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三种方法,就是不寻求说话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看法。她们说话没有目的,就是想说而已,想跟旁边的人分享一下此刻心里想到的而已。在轻松的氛围中,两人的距离自然会靠近。

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比如我说:“今天天气好热啊。”

朋友:“是啊,30度呢。”

我说: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湖南那里干旱呢,农业用水都不够了。”

……

我说:“听说那谁生了个儿子。”

……

我说:“以后再也不熬夜追剧了,昨天看电视剧看到很晚,今天早上起床时好晕。”

朋友:“确实要注意,睡眠时间不足对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还会掉头发的。”

……

我说:"你知道吗,有件衣服我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好郁闷。"

朋友:"是吗?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你这么喜欢?"

我说:"黑色的夹克,穿上去挺合身的,正好配上次买的裤子。"

朋友:"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衣服,看上去感觉很有气质。这件衣服和上周那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

说自己的看法:

比如我和一个朋友走在大街上,我说:“这俩车看起来不错,银色有一种奢华的感觉,以后我要买车就买银色的。”

朋友:“买车还不如坐公交车,你知道买车后的开销有多大么。”

我说:“买车每年要交保险费,另外就是油费了,听说最近油价涨了不少。”

……

我说:“最近柴静的那个纪录片挺火的啊,我觉得蛮好看的。”

朋友:“我也看了,挺触动的,balabala……”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外向的人说话,就是不寻求说话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看法,她们说话没有目的,就是想说而已,想跟旁边的人分享一下此刻心里想到的而已。在轻松的氛围中,两人的距离自然会靠近。

比如看到车,我可以说对这俩车的看法;

看到树,我可以说对这颗树的看法。

想到前几天听到的故事,我就可以和朋友聊一聊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想到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我就可以聊一聊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四种方法就是一边聊一边联想,比如说我看到一支笔,我怎么通过这支笔把聊天源源不断的进行下去呢,首先,我可以就这支笔本身来说,这个笔芯呀,价格呀,美观呀,说一说我的看法。然后就可以联想了,不要拘泥于只说这支笔,而是要联想到其他的事情上面去,比如我可以联想到,笔的用途是什么,笔可以写字,聊到写字,我们又可以聊到小时候写作文,小时候练书法,聊到我们的童年回忆,有大把大把的话题去聊。

如果说小时候的事情我给忘了,没关系,笔还可以干嘛呢,还可以写小说呀,小说可以是网络小说、名著小说,什么情节细节都可以聊,小说又可以演成电视剧,就比如说之前那个《赘婿》,它又是郭麒麟演的,他是个相声演员,父亲是郭德纲,咱们又可以聊聊搞笑的东西,聊聊相声,聊聊喜剧,聊聊脱口秀,这也是很欢乐的一个氛围。那聊到喜剧呢,自然娱乐综艺就出来了,那么像贾玲呀,沈腾呀,这些综艺达人他们的一些新作品,他们一些有趣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聊啦。所以你们看,源头仅仅只是一支笔,但是我们通过一边聊一边联想,就可以聊到这么多的东西。

我:你吃饭了吗

妹子:吃了。

我:我也刚刚吃完,你吃的什么呢

妹子:鸡蛋面

我:鸡蛋面不错哦,我平时也很喜欢吃,你自己做的吗

妹子:我不会做饭耶,买的。

我:做饭嘛,很简单的,就是把菜煮熟或者炒熟,然后加一点酱油和调料就可以了。(由不会做饭联想到怎么做饭)

妹子:不想做,以前都是妈妈做饭。

我:以前是以前嘛,如果你不会做饭,你未来的老公也不会做饭,你们就只能每天点外卖或者去饭店吃饭了哦。(从以前联想到未来)

妹子:我还没想好要结婚呢。

我:你的妈妈很疼你吧。 (从妈妈联想到)

妹子:我妈妈很疼我的。我是最小的嘛,当然疼我了。

我:你是最小的?你还有兄弟姐妹 (从最小,联想到兄弟姐妹)

妹子:我姐姐呀 blablabla……

我:那你姐姐也很优秀哦,成绩居然这么好 blablabla……

走到这里,我们又可以返回到前面谈话时的 “结婚”上面展开聊天,我说:你现在还没想过要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吗?

妹子:还没想好呢 blablabla……

我:那你的标准是什么呢 (由没想好联想到标准是什么)

妹子:我的标准嘛是 blablabla……

我:你的标准可不低,一般人怕是很难达到你的标准吧,blabla……

这个时候如果发现她讲的话里面联想不到什么了,没关系,我又可以返回到前面聊天时她说“鸡蛋面是买的”上面展开聊天,

我:你喜欢买东西,喜欢去购物吗?

妹子:喜欢呀,超级喜欢的。

我:我平时就很少出去购物,喜欢在家里上网玩游戏,blabla……

我:你还喜欢干什么?

妹子:喜欢唱歌,游泳,旅游啊。

我:哦,你喜欢唱歌,你喜欢唱谁的歌呢?

妹子:blablabla……

我:许嵩的歌我也很喜欢,高中时期最喜欢的就是许嵩的歌了,blabla……

我:你喜欢游泳,你游泳技术怎么样?

妹子:blablabla……

我:那你还学会的挺快的,我到初中才学会游泳,吃了不少苦,blabla……

我:你喜欢旅游,你都旅游过那些地方?

妹子:blablabla……

我:我也去过海边,在海边的沙滩上玩是非常舒服的,沙子非常柔和,可以在上面随意打滚和躺着,blablabla……

你会发现,在整个聊天过程中,你没有去准备什么话题,因为聊天本身就会给你带来无数的话题,你不需要准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聊天。

原文: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这种老式产品,十五年前就被淘汰了。如今,要寻找它的一个“同类”不比寻找一件马褂容易。若坏了,任何修笔铺都无法修配,人家肯定会劝你干脆扔掉,买支新的。

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笔道很粗,写一个笔画多的字,大稿纸的两个格子也容不下。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笔帽倘非胶布缠着,早就四分五裂了。笔囊几年前就硬化,被我取消,权当蘸水笔用。笔杆换过了,用火烤着硬“安”上的,却不可能再拧下来。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

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

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扩展资料

《我的第一支钢笔》是由梁晓声编写的一篇现代散文。

这是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一件事。儿子上学需要一支钢笔,母亲却买不起钢笔。然而,儿子的困难相对于家庭的困难,是很容易克服的,自己只要用蘸水笔替代就可以了。

这时儿子和母亲在心灵上发生了第一次冲撞,“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作者将自己儿时性格的虚荣与家庭生活的困难加以对照,在冲突中展开情节。

梁晓声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写出了母爱润心无声,写出了“大羹必有淡味”,写出了母爱的另一面——儿时与母亲的心灵冲撞中,母爱给予的坚强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种爱使自己克服人性中的虚荣、懦弱,使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不断走向前进。

母亲对儿子付出的爱就围绕着一支钢笔的故事,在三次心灵冲撞中不断得到升华。这篇文章最后点明,儿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支粗糙廉价的钢笔,儿子收获的更多的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坚强的性格,那支笔所承载的,不仅有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有警示、激励和鞭策。

--我的第一支钢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57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