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不同鱼类磷的需要量及评定指标是什么?

说一下不同鱼类磷的需要量及评定指标是什么?,第1张

饲料磷的来源与种类

磷是动植物体内的必需矿物元素,它不但是骨骼组织的有效成分,而且是其它软组织和能量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对代谢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磷是动物饲料中继蛋白质和能量以外的第三种最昂贵的饲料原料。鱼类具有从水中吸收磷的能力,但是其吸收量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有研究发现溪红点鲑在96h内从水体中吸收的磷仅占鱼体磷含量的1/30000。因此饲料磷是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磷的主要来源。对于人工饲养冷水性鱼类,鱼类可直接通过鳃从水中可以直接吸收钙,而绝大多数磷需要从饲料中获取。饲料中的磷主要有三个来源:动物性原料中的磷、植物性原料中的磷以及添加的无机磷。

在水产饲料配方中动物性原料中的磷含量比较高(如鱼粉可达15%-32%,肉骨粉可达35%-55%,肉粉可达39%),这些原料中的磷大部分以无机形式存在,其余部分与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成磷酸盐复合物。在植物性原料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植酸磷(肌醇六磷酸及其盐类),其含量达到植物总磷的60%以上。植酸磷是植物性原料中磷的主要贮藏形式,其利用率较低,植酸磷中的磷在植酸酶作用下游离出来才能供动物吸收利用。生产中常通过饲料中添加无机磷以满足鱼类对磷的营养需要,包括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等,其中磷酸盐的溶解度越高,则磷的利用率越高。

评定鱼类磷需要量的指标

饲料磷是鱼类磷营养的主要来源。当饲料中磷不足,使鱼类表现磷缺乏症状。饲料中磷过量,过高的磷会随着排泄物一起被排入养殖水体中,可能直接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给水产养殖和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同时,还会导致饲料的成本升高和饲用磷酸盐资源的短缺,饲料中过高的磷含量可能还不利于鱼体的生长。已有大量学者对不同养殖品种的饲料中精确磷含量的确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各养殖品种磷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判。

生长性能指标

生长性能指标是判断磷需要量的比较灵敏的指标,主要包括增重率或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或饲料系数及存活率等方面。研究表明:饲料中磷水平对鱼类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黑线鳕鱼磷需要量的生长和饲料转化率与饲料磷水平显著相关,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其生长性能。虹鳟、奥利亚罗非鱼、鲤鱼的研究都主要是以生长性能为指标的进行评判的。

骨骼参数指标

骨骼参数是指反映鱼体骨骼发育情况的指标。主要以脊椎骨、鳃盖和鳞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无机成分(包括灰分、钙、磷等)含量来判定鱼类是否摄入了足够的磷。饲料中充足的磷含量对鱼体的骨骼系统正常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动物机体内有83%左右的磷存在于骨骼中,当机体摄入磷不足时,会动用骨骼中的磷以维持机体血浆磷的稳定。骨骼参数能很好地反映钙和磷的沉积和动员,是常被用来估计鱼体内磷营养状况及评定磷需要量的指标参数。黑线鳕鱼、遮目鱼的研究都发现饲料磷水平会影响鱼体骨骼参数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

一些血清指标如血清钙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甲状旁腺素含量等指标可以用于估算鱼类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动物机体内存在着非常完备且有效维持血浆中钙磷浓度恒定的稳恒调节机制,主要通过体液与骨组织的交换而实现;由成骨细胞分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大小可以反应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简介反应机体钙磷代谢的状况。

机体营养成分指标

鱼类机体全鱼和肌肉的水分、蛋白、脂肪、灰分和钙磷含量也常常作为研究者估算钙和磷营养状况的指标。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磷水平影响鱼体脂肪含量,真鲷和黑线鲟上也有相似的研究结果。

评定鱼类磷需求量的标准很多,不同的评判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差异。不同养殖品种和不同年龄段的鱼类,其对磷的需求量都不尽相同。在进行磷需求量判断时应根据试验条件对磷元素的实际需要量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对处于生长期的幼鱼来说,确定磷适宜需要量时应以体增质量和骨骼参数为主要判定依据,从而确定磷的需要量,对于提高生产性能为主要目的的水产动物养殖来说,应以生长指标为主要判定依据,充分考虑满足其最大生长的需求,从而确定磷元素的需要量。

不同鱼类的磷需求量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不同鱼类磷需求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磷需求量见表1。

影响肉牛生长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一般的影响因素。

一、品种和类型

不同品种和类型的牛在肉用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影响育肥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与肉牛、奶牛和服务牛相比,肉牛最终生长更快,育肥和屠宰更早,节省饲料,获得更高的屠宰率和胴体产量,并具有更好的肉质。

二、年龄

牛的胴体质量因牛的年龄而异。嫩牛肉纤维细,含水量高(超过新生犊牛含水量的70%),脂肪含量低,肉质细嫩多汁。随着犊牛年龄的增加,肉纤维变粗,水分含量降低(2岁肉牛胴体水分含量为45%),脂肪含量增加。不同年龄的牛的价格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体重增加率。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牛的器官和组织生长最快,然后又慢下来。

三、性别

牛的性别对体尺、胴体形状和结构、肉质和胴体脂肪有很大影响。由于消费者偏好不同,商品价格差异很大。因此,肉牛通常根据性别和体型分为五类。早期阉割牛是指在性成熟之前阉割的牛,不具有牛的特征。它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奶牛。小母牛适合短期育肥。他们可以结束发展,提前进入市场。去势公牛、公牛和黄牛的增重成本比一岁小牛高50%-100%,只适合上市后短期育肥。牛的增重率因性别而异。公牛获得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公牛和奶牛。

四、饲养水平和条件

饲养水平和条件是提高肉品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正确的饲养方法、放牧育肥和家庭育肥组织是肉牛生产的决定性环节。改良牛的体重、胴体品质和肉油产量是改良牛的两倍以上。此外,合理的放牧和草地利用可在100-150天内使犊牛体重增加100-150kg、60%-70%和40%-50%。

五、良好的环境条件

肥沃的土地可以生产丰富优质的饲料,减少养牛所需的饲料量,从而提高牛的生产性能和牛肉品质。低温、高山和劣质草地常常限制牛的生产力。海拔3000米以上改良草地200日龄黄牛体重54公斤,比海拔100米以上围栏人工草地少47公斤。不同杂交牛的优势体重在200天内下降了91kg。

六、杂交可以在活力、适应性、生长和产肉方面产生杂种优势

在肉牛生产中,经济杂交牛被广泛用于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在美国的试验表明,杂交牛的产肉量比纯牛高15%-20%。三种杂交牛的产肉量比两种杂交牛高5%左右。

七、 肥育程度

肥育程度也是影响牛肉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只有体外育肥效果好的牛才具有体型大、肉质好、肉质好、胴体率高、屠宰率高的特点。

以上就是关于影响肉牛生长的因素分析,供大家了解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十种方法

1.改进饲养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养牛羊采取传统的放牧饲养方式,这种饲养方式使畜禽活动量大,维持和满足代谢过程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大,而且费工、费时、难管理、工效低。因此,必须改牛羊常年放牧饲养为圈养。

2.改进饲喂方法。目前农村还有部分养猪户习惯喂稀料,由于加水量过大,从而限制了猪的进食量,降低了干物质的消化率和饲料利用率。若把喂稀料改为喂稠料,就可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改进饲料加工方法。由于饲料加工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营养成分损失,降低了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因此,重视饲料加工方法的改进对提高单位饲料的有效利用率是十分重要的。以谷物饲料为例,谷类饲料磨得越细,消化率就越高,但过细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若将粉碎的谷物饲料制成颗粒饲料饲喂畜禽,饲料利用率可提高23%左右。

4.实行科学管理。畜禽饲养管理条件的好坏,除直接影响畜禽的健康生长发育外,同时也影响饲料的利用率。据试验,家禽在舍温-10℃时比在舍温10℃时散发的热能要高28%,在冬季,让家畜生活在比较干燥、温暖的圈舍内,可以减少其体温散失和体内营养的消耗。据国外资料报道,猪在16℃~21℃的气温条件下日增重率最高,若气温在4℃以下时,增重率约降低50%。因此,只有按照畜禽的不同生理要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才能维持体温平衡和减少热能损失,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5.采取科学的限饲技术。该法就是根据畜禽的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的生产目的,通过采取增减饲料或改变饲喂时间的方法,使畜禽达到预期的体重增长要求,以确保畜禽的高产性能。

6.科学配制日粮。目前,农户饲养畜禽耗料多和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饲料单一,营养缺乏。据试验,每头猪喂配合饲料要比喂单一饲料提高饲料报酬20%以上;二是不能按照畜禽不同的年龄、体重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日粮营养配制。实行科学日粮配制,是节省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

7.合理应用饲料添加剂。近年来,随着饲料添加剂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显示出在配合日粮中添加饲料添加剂的重要性。在畜禽基础日粮配比中,添加一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驱虫保健药物等成分,不仅能完善配合日粮的全价性,而且对减少疾病、保证畜禽健康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8.保证氨基酸平衡。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是畜禽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据试验,用含18%粗蛋白质的饲料喂肉仔鸡,添加0.5%的赖氨酸可多增重24%。

9.搞好饲料的贮藏与保管。饲料保管不善,极易发生吸湿发霉或生虫。饲料发霉,不仅降低饲用价值,而且极易发生饲料中毒,从而造成畜禽发病或死亡。饲料贮存过久,虽然不霉变也会因脂肪酸败而使营养水平降低,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也易氧化,所以一次购进饲料不宜过多。购进的饲料还要注意避光、通风、透气,并做好防潮处理,以免造成霉变损失。另外,要加强饲料库存管理,防止生虫或被老鼠偷食。

10.利用杂种优势,选饲良种。实践证明,畜禽的生产力越高,耗料就越少,成本也就越低。近年来,随着良种的不断培育和引进,对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总之,节省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方法很多,它涉及面较广,只有在畜禽饲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会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节省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新方法。

http://wwwwuxinongyecom/business/zyzn-1aspid=502

可以在生态养殖技术网站学习一些相关的生态养殖技术。同时多查看养殖方面的书籍,包括《家禽学》、《畜牧生态学/环境学》、《禽病学》、《动物营养学》等。

生态养殖简称ECO,ECO是Eco-breeding的缩写,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参考资料:

所谓生态养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合理利用多种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养殖是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1预混料

预混料是由一种或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微量组分(维生素、微量元素、合成氨基酸以及其他非营养性添加剂)组成,将其吸附在一种载体上或用某种稀释剂稀释,并经过搅拌充分混合的产品,在配合饲料中所占比例小,一般在1%~5%范围内。预混料的作用主要是:①增加了饲料营养组分,使饲料营养状况完善和平衡,如添加蛋氨酸和赖氨酸,补足饲料中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饲粮浪费。②促进机体代谢,如添加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是机体内酶的组成成分及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性物质,参与形成体内整个代谢调控系统,从而保证代谢正常进行。③补充体内活性物质,促进生长,提高增重率。如激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④促进饲料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如维生素D能促进饲料中钙和磷的吸收利用。⑤保证饲料质量,如维生素E和抗氧化剂等能防止饲料中维生素和脂肪的氧化。⑥抗菌驱虫,防治疾病,保证畜禽健康。⑦提高畜产品质量,蛋、肉等产品的色泽、品质、香味等与饲料中的维生素,铁、锌、铜等有关,而胡萝卜素直接影响蛋黄的颜色。⑧提高繁殖效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家禽的繁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家禽的性功能、种蛋受精率、胚胎发育、幼家禽的成活、生长有直接影响。预混料主要有单项预混饲料,微量元素预混料,维生素预混饲料和综合性预混料。在蛋鸡生产中根据饲料的具体情况添加,采用缺什么添加什么,也可以根据生产厂产品说明添加。

2浓缩饲料

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促生长或防病药物等添加剂和钙、磷及蛋白质饲料所组成,是配合饲料厂生产的半成品。浓缩饲料中,除能量指标外,其余营养成分的浓度很高,一般为全价配合饲料的3~4倍,不能直接用于饲喂。浓缩饲料与一定设计比例的其他成分(主要是能量饲料,如玉米、高粱等)相混合,可以得到或近似得到全价饲料。浓缩饲料占全价饲料的比例,因动物、配方及目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常情况下占20%~40%。在将所占比例较低的浓缩饲料配成全价饲料时可能还需补加蛋白质饲料,而高比例的浓缩料也可能含少量能量饲料。育成鸡(7~20同龄)用浓缩料占全价料的建议比例为30%~40%,产蛋鸡浓缩料相应为40%(含贝壳粉或石粉)或30%(不含贝壳粉或石粉)。

3全价(配合)饲料

全价(配合)饲料是按营养需要配制,并经充分混合的饲料,用户不需添加任何饲料即可直接用于饲喂,能满足蛋鸡对代谢能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获得高的饲料利用率和高的生产力。现时我国许多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系列的蛋鸡全价饲料,可以直接购买用于饲喂。大型蛋鸡养殖场一般均有饲料车间,按该场鸡群的需要生产系列的蛋鸡饲料。有一定条件的养殖户与专业户,也可自配全价饲料。

由于各地饲料原料有差异,现行蛋鸡饲粮有玉米-大豆粕-鱼粉型,玉米-大豆粕型,玉米-大豆粕-杂粕型等。玉米-大豆粕-鱼粉型饲粮是饲喂蛋鸡的理想饲粮类型,杂粕的代谢能、粗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不及大豆粕,其消化利用率低,且含有各种抗营养因子。但合理利用各种杂粕,进行相应的添加,也可配制出较理想的饲粮,获得较好的饲喂效果。可在饲粮中用几种杂粕,限制每种杂粕的用量,使其发挥营养互补,并避免各种杂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有害作用。

进行饲料配制,首先需了解各原料的消化利用率。以三氧化二铬为指示剂测定青鱼鱼种对14种常用饲料的消化率,发现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与总消化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蛋白质消化率呈抛物线相关,当蛋白质在35%~40%时,蛋白质消化率最高。

二、低鱼粉降成本

青鱼为肉食性鱼类,在初期研究的饲料配方中常采用较高含量鱼粉,但近年来鱼粉资源紧张,价格昂贵,以豆粕、菜粕按蛋白含量1:1的比例替代25% 、50% 、75% 、100%的鱼粉(基础饲料鱼粉含量26.36%),饲喂体重132 g青鱼鱼种,发现豆粕、菜粕替代25%、50%鱼粉组的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替代75%鱼粉后,鱼体生长性能显著下降。

以体重577 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以双低菜粕分别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豆粕,发现当双低菜粕含量大于11%时,青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从而认为青鱼幼鱼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以不超过11%为宜。

以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用量,配制鱼粉为30%、25%、20%、15%的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9 g的青鱼鱼种8周,发现豆粕替代鱼粉用量的1/3时(即20%鱼粉组),鱼体生长性能无显著变化,但当豆粕替代鱼粉用量的1/2时(即15%鱼粉组),增重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增加。

以棉粕替代豆粕饲养青鱼,当棉粕用量30%时,对青鱼生长并无不利影响,但当棉粕用量达40%后,青鱼生长性能显著降低。

实际上,近年来由于鱼粉、豆粕等优质动植物蛋白源的价格高涨,棉粕和菜粕在青鱼饲料中的用量大增,其安全用量和合理使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硬颗粒饲料

青鱼成鱼饲料的原料粉碎粒度需通过40目筛,鱼苗、鱼种饲料的粉碎粒度要求更高,应以通过60目为宜;调质温度为90℃左右,温度较低,糊化效果不好,影响颗粒的水中稳定性;温度过高,对提高饲料稳定性不明显,且过高温度会加速对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破坏。调质时间以2 min左右为宜,通常采用二道或三道调质器。通过充分的调质、制粒及后熟化过程后,淀粉的熟化度可达50%~60%以上,所生产的颗粒饲料具有良好的水中稳定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67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