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许多被现代人 的奇葩传统。 我们一般称之为封建陋习。 比如—— 小明作为一个靠谱的五好青年,在读高二这一年终于和自己的心上人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但父母却因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加以拒绝。 并强行把隔壁门当户对的傻妞安排给小明做媳妇。 这就是封建陋习之——包办婚姻。 再比如—— 小丽是个非常有知识的进步女青年。 她最喜欢的书就是文学大师郭敬明所写的名著《悲伤逆流成河》。 一天,当她正在领悟这部著作的精髓时,爸爸突然一个大嘴巴扇过来。 并痛心疾首的对她说—— 「 ”你怎么能看这么有水平的书呢?女孩子不能这么有文化,你这是缺德啊。” 这就是封建陋习之——女子无才便是德。 不过,上面这两种封建陋习顶多是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还不至于造成身体的损害。 相比之下,有一种陋习就比较操蛋了。 它会造成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给受害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这种陋习就是裹脚。 裹脚是古代坑害妇女的封建陋习之一。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比较玄幻—— 传说,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狸精变的。 不过,由于专业水平不过关,妲己在变异过程中露出了狐狸脚。 脚始终变不成人脚的样子。 为了掩盖自己的狐狸精身份,妲己只能用布裹着自己的脚。 宫中的其他女人们看妲己受宠,以为是她裹着脚的缘故,于是也开始学她裹脚。 就这样,裹脚的传统就此流传下来。 第二种说法来自坊间传闻—— 相传,人嫌狗不待见的隋炀帝在坐船旅游期间征选了许多美女一起玩老鹰抓小鸡。 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汉子混入其中,想趁机干掉隋炀帝。 她把刀藏在脚下,用布裹紧。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还特地在鞋底刻了一朵莲花。 每走一步地下就印出来一个大莲花,走起路来自然骚气十足。 恰巧,隋炀帝这个人骨子里是个恋足癖。 他看到地下一朵朵美丽的白莲花,胸中的火花早已按耐不住。 他立刻召吴月娘到自己身边,想要仔细把玩一下吴月娘的小脚丫。 于是,一场荆轲刺秦王的好戏就此上演。 当然,吴月娘最终的结局也是和荆轲一样。 任务失败,惨遭横死。 但这个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为了学习吴月娘敢打敢干的精神,以后的女人们也开始裹起了脚。 第三种说法要靠谱一些——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很有艺术细菌的帝王。 为了欣赏老婆的曼妙舞姿,他特地做了一个黄金铸造的莲花舞台。 让老婆裹着脚在上面跳。 如果这个传闻靠谱,那李煜可以说是芭蕾舞的最早创始人了。 不管这三个传闻哪一个是真的,裹脚真正开始有记载还是在北宋时期。 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就跟着起哄说—— 小脚好小脚妙,小脚女人跑不了。 不过,总得来说,宋朝还处于裹脚的起步阶段。 经过元、明两朝的发展,裹脚文化终于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虽然满族的统治者们下过禁止缠足的禁令, 但完全拦不住广大人民群众热切裹脚的心。 裹脚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工艺。 当时的人们已经总结出成熟的裹脚五部曲。 第一步是试缠—— 在女人还是个五六岁的宝宝时开始裹脚。 先用热水泡脚,趁着热乎劲把除大脚趾之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用力弯曲。 撒上防腐剂之后用布缠死。 第二步是试紧—— 裹好后每个星期松开两次,把裹脚布洗干净后再缠上,每次缠都要比上一次更紧。 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都是紧裹—— 分别是裹尖(裹脚趾)、裹瘦(裹脚头)、裹弯(裹脚面)。 最终达到三寸金莲(大概十厘米)的效果。 紧裹阶段是最痛苦的。 在这期间,脚趾可能脱臼、腐烂。 撕下裹脚布就是一片血肉模糊。 晚上睡觉会疼醒。 每走一步、动一下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当然,可以想象的是—— 如此包裹出来的脚必然是臭气纵横。 不过,当时的男女老少们都有着独特的东方审美观,以臭为美。 人们经常把女性的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多个角度加以品评。 壮观程度直逼「 ”维多利亚的秘密”。 有的人甚至还开创了变态的新玩法—— 用女人裹脚后穿的鞋拿来装酒喝。 其中,最著名的小脚品味师当属清末的辜鸿铭。 当时的英国记者和辜鸿铭在小脚问题上有过一番唇枪舌战。 英:一百斤的横肉压在小脚上,不合人体工程学吧。 辜:你们芭蕾舞不也这德行? 英:裹脚是中国的畸形变态爱好吧? 辜:你们一帮缠腰的还好意思说我们缠脚的? 英:中国人喜欢闻小脚的臭味,这…… 辜:就你们好,你们英国人吃臭奶酪之前不也闻来闻去么。 辜鸿铭一番夹枪带棒的攻击骂得英国记者落荒而逃。 那么,这种反人类的变态恶趣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就是统治阶级对民间的影响。 世上大部分的黑暗科技和恶趣味都是无聊的上流社会人士发明的。 裹脚也是如此。 宋朝的皇室们起了模范带头作用。 他们最早患上了恋足癖,在宫中率先追捧小脚。 民间自然开始跟着效仿。 第二个原因是裹脚有利于把妇女禁锢在家中。 因为裹脚导致足部畸形,女性站立、走路都变得极其不方便。 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一方面,女性再也不能随时随地出去浪,给男人戴绿帽子。 另一方面,女性就算有什么不满也难以反抗和逃脱。 这样一来,无疑对男性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巩固。 而在父权制社会中,任何巩固男性地位的招数都会被发扬光大。 第三个原因则是酸腐文人的推波助澜。 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产业极其发达。 许多文艺青年都跑到妓院,以 的小脚玩「 ”行酒”游戏。 不光如此,有的酸腐文人还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 不惜耗费时间撰写文章,细细品评。 而这些文人骚客就是古代的宣传工具。 有了他们的推波助澜,裹脚文化自然也就成了气候。 上面三个原因,导致裹脚文化风靡了近千年。 不过,具体到不同的地方,裹脚又产生了新的变异。 当时的中国,有七大裹脚流派—— 江苏扬州脚——细长纤直 浙江宁波脚——短小背隆,圆如马蹄 湖南益阳脚——纤瘦短小,脚背平直 广东顺德脚——短小尖生 闽台小脚——短小、跟粗背凸 苏州脚——尖端微翘,脚身肥 山西大同脚——瘦、小、尖、弯、香、软、正,是全国最知名的小脚。 不同种类的小脚带给古代男人们不同的感受。 相信在当时,一定有男人的梦想是集齐七种女人脚。 就像今天,有人要集齐12个星座的女朋友一样。
《红楼梦》中人物,原名花珍珠。小时因家里没有饭吃,父母快要饿死了,才把她卖给贾府做丫环。她一开始服侍贾母,后服侍史湘云。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她细挑身子,容长脸儿。她的所做所为合乎当时的妇德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博取功名。宝玉挨打后,她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男女不分”,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袭人因此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王夫人把她升为“准姨娘”。程高本中(程伟元高鹗写的红楼梦)宝玉出家后,她嫁给蒋玉函。袭人是个红楼梦中善良的人物,从各种地方都可以证明去袭人的善良
平反内容:
从清代乾隆年间到现在,从一个普通读者到著名红学家,有许多人都认为,晴雯之死,袭人负有极大的责任--是因为袭人告密,导致了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当时晴雯生着重病呢,所以不久晴雯就死了。
在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么离开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有一位叫二知道人,一位评点家,他在谈到金钏之死、晴雯之死的时候,他就说:“袭人是功之首,罪之魁。” 她向王夫人进言有功,立头功的就是她,罪魁祸首也是她。比他稍微晚几十年,道光年间,那就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叫涂赢的,说得就更严重了,人如果奸猾,可她装得非常有人情味--“奸而有人情者难辨”,这样的人不太好分辨,那些奸在表面化的,你一看就看出来了--袭人就是“奸而近人情者,阅其平生,死黛玉,死晴雯,逐芳官、蕙香,挑拨秋纹、麝月等等,其虐肆矣。”她干的坏事太严重了,太多了。由此可见,袭人受到大家的怀疑,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那么到底袭人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借用一句俗话来说,这叫“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我先说,为什么“事出有因”?因为袭人确实十分可疑。
她有三大疑点。第一,袭人曾经向王夫人进言。这事情发生在贾政毒打宝玉之后,贾政差点把宝玉打死,可是袭人对王夫人说什么呢?她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情来。”你看,她这话说得多么严重。而且袭人说:“希望太太怎么变着法,把二爷搬出大观园。” 这意见够具体的了,不仅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而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那么王夫人当时一听,非常感动,对袭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而且保证绝不辜负她。紧接着,赏给她两个菜,这是小事;再紧接着,就命令王熙凤把袭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半。这是第一,袭人可疑。
第二,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不是把晴雯叫来给训斥了吗,当时她说了那么句话,她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干的事,我都知道。那你想,晴雯干的事,王夫人知道,只可能谁告密?那明摆着,只有袭人告密了。这是七十四回。七十七回,王夫人亲自到大观园,她在怡红院公开宣布,她说:“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儿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明摆着说,我在这儿有“暗探”啊!我这儿有“间谍”派着呢,我自己不来,我的心,我的耳朵,我的精神,我的感觉,都在这儿,有人给我打“小报告”。这是明摆着说袭人,这还有跑吗!
第三,连宝玉都怀疑袭人。你想,宝玉跟袭人关系多好啊!抄检大观园之后,宝玉问袭人:“怎么咱们私底下说的玩的话,太太都知道了。怎么太太别人的毛病都挑了,就单不挑你,还有秋纹、麝月。”不仅袭人是“密探”,还有两个帮手!连宝玉都怀疑她。
所以,这袭人确实疑云重重,很难摆脱这个干系。所以,二百年来,她屡受怀疑,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我为什么说“查无实据”呢?这个原因就比较复杂。
我们现在先从袭人这个人,她的基本品质开始分析。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她有重大行动,有突出贡献,或者干了非常严重的坏事,常常和她的基本品质是有联系的,前面应当有蛛丝马迹可寻,应当有它的文化基因在里边起作用。在《红楼梦》的丫头里头,袭人有好几个地方都堪称第一。第一,是在所有有名有姓的丫头里头,除了黛玉刚带来的南方的那个小丫头雪雁,后来贾母又把紫鹃--她自己的丫头给了黛玉,提了一下这两个人以外,第一个出场,有名有姓的丫头就是袭人。而且曹雪芹是非常少见地对袭人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比如,袭人她本来的名字叫什么?说叫珍珠。她原来姓什么?姓花。她后来怎么改的名?谁给她改的?等等。原来伺候贾母的时候怎么样?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可想而知,袭人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的重要和在这个小说当中的地位的重要。你看,黛玉刚进府,当天晚上进府的时候,不是贾宝玉把那个玉甩了嘛,说,这么好的妹妹都没有玉,等等,哭啊什么的。后来当天晚上,袭人到黛玉屋里头介绍那个玉,也是她。所以袭人是所有大丫头当中,第一个出场的戏就很多的,介绍非常详细,这不寻常。
第二,袭人是所有丫头中戏分最重的,她的戏最多。《红楼梦》里边有很多大丫头,但是袭人的戏分超过了鸳鸯,其他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因为袭人是男一号贾宝玉的主要助手。
第三,袭人是惟一和宝玉有过肌肤之亲的。因为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和可卿,叫兼美的那个女孩子的,他毕竟是属于梦境,是梦遗,他不是一个实际的行为;而袭人是和他惟一有性行为的女孩子。宝玉身边美女如云,但是惟一和他有性关系的是袭人。
那么在脂批里边有一句话,叫做“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有点林黛玉的作风;“袭乃钗副”,说袭人就好像是薛宝钗第二。袭人和宝钗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她们俩都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她们都很自觉地用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也这样地要求别人。所以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这样一种认识。
但是袭人她不是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简单地翻版,而是另外一个突出的艺术典型。袭人和宝钗,我们绝不会混淆,她不仅地位不一样,长得不一样,艺术修养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袭人和宝钗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薛宝钗是个冷美人,铁石心肠,“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边,抽那个诗签,上面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所以薛宝钗的特点是“无情”,而袭人是“有情”。
何以见得?我们从同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金钏之死,薛宝钗就表现出那种对人的生命的冷漠,对一个丫头之死的那种冷漠:“如果自杀的话,她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无非多给她点银子发送发送。”她是这样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而袭人不是,袭人想起了过去她和金钏在一起的时候,她不禁流下泪了;而且她是什么呢?点头赞叹,这点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说“赞叹”非常了不起?金钏为什么自杀?她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是无辜的。在金钏身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人格意识,人格高于生命,我宁可去死,我也不能受辱。而袭人对金钏的这种行动是点头赞叹!这是她和薛宝钗所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在袭人进言之后,我为什么说她从来没有向王夫人提过晴雯的一点事呢?我们只要看,在抄检大观园之前那个七十四回。七十四回在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说,袭人以前说过晴雯的任何一句坏话,那么晴雯早就被赶出大观园了。那么王夫人当时就不知道哪个丫头叫晴雯,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死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死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这一方面,说明王夫人糊里糊涂;另一方面,最有力的证明,袭人从来就没提过晴雯一句坏话,连晴雯这个人的存在,她都没讲过。王夫人根本不知道,宝玉身边有一个叫晴雯的丫头,是不是?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曹雪芹给了袭人一个非常好的姓名,姓花。花,在《红楼梦》里面,在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特别在《红楼梦》里面代表少女,花季的少女嘛!而且尽管袭人也像《红楼梦》中的许多少女一样,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相对而言,袭人的归宿是比较好的,袭人最后嫁给了宝玉的好朋友,无论是容貌、人品,样样都很出色的琪官蒋玉菡,这可不是偶然的。你们看看《红楼梦》的这些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当中,只有个别人有相对较好的结局,探春是一个,相对较好,她远嫁了,没有死。她的结局起码要比有的人要好,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曹雪芹是非常喜欢袭人的,所以曹雪芹笔下的袭人,不可能扮演一个像“文化大革命”当中讲的“密探”、“内奸”、“告密者”等等这样的角色。
那么我们要说,晴雯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呢?宝玉怀疑的那些他们私底下的玩话,是谁传出去的呢?晴雯为什么会招某些人恨呢?
这里,我首先要从晴雯的个性说起。简单地说,晴雯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里面,对那些少女都有一些“判词”,或者 “红楼梦曲”里面,预示了她们的命运,揭示了她们性格特点,人性的优点或者缺点。我们可以注意到,晴雯的判词出奇的好。你可以比较一下,晴雯是“心比天高”,她这个评价之高,超过了探春等好几个少女。像探春、秦可卿、王熙凤等人,都远不如晴雯的判词评价之高。
《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它是一组一组,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哪个地方呢?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如果说,袭人像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那么晴雯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你可以一眼把她看得非常清楚。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所以这个地方都能够看出,晴雯她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直率,宁折不弯。晴雯的性格当中最可宝贵的一面,和黛玉非常相像,就是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因为很多人是自觉地在做奴才,而晴雯不。比如说,有一回里边写到,秋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七回,她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得了几百个钱和两件衣服的赏。回来以后,秋纹就把这个事唠唠叨叨说了好长,老太太又怎么赏了,太太又怎么赏了,等等,特别自豪。她说,这几个钱倒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她难得这个脸面,她觉得今天特别有体面,得到了老太太和太太的赏钱和赏的衣服。晴雯当时就“呸”:“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她性格当中这种疾恶如仇,心直口快,非常率真的这一面呢,当时也就同时给她带来一些缺点。
比如说,她有时候就难免有些任性;有时候说话就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另外,像当时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三等丫头,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一句脂批,她说:“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 “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
晴雯的性格有许多精彩的表现。我们看“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在探春那儿,王善保家的不知深浅,探春抬起一掌,打得漂亮。在怡红院,你看晴雯,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然后两手捉着底子,两手捉着箱子底子朝天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的厉害,连这个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都给吓唬住了。
如果说,“抄检大观园”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探春飞掌和晴雯掀箱,就是两个华彩乐段。可话又说回来,探春是**,她那一巴掌打上去,王善保家的是无可奈何,她不敢怎么样;晴雯可是个丫鬟,她在这种情况下,掀箱、倒箱,她所要付出的代价,那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对晴雯来说,宁可受穷,绝不受辱。曹雪芹把中国文人的骨气投影到晴雯的身上,在晴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本人的影子,她体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的非常宝贵的品格,就是一种人格绝不能受辱的那种文化人格--这就是鲁迅讲过的“中国的脊梁”的一种表现。
到底是谁害了晴雯?首先,是因为贾府上层社会争权夺利。荣国府贾赦是长房,贾政是二房,但是荣国府的内部大权落在了二房的王夫人手里。尽管王夫人把具体操作的这个权利交给了王熙凤。王熙凤是长房,也就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但是贾琏不是邢夫人生的,邢夫人没有生,没有孩子。可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因此荣国府的大权掌握在王夫人手里,王家的人手里。这一点,邢夫人是心里有不甘的,因此她抓住“绣春囊事件”发难,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看,“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找到王夫人,王夫人当时把王熙凤找来审问。然后,王夫人调集了五个陪嫁,就是五个陪房,有周瑞家的,有来旺家的等五个陪房,让她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用咱们现在话来说,成立了“专案组”。悄悄地要抓紧,悄悄地暗访。没想到,这时候王善保家的来了,十分关切。王夫人知道,这不是王善保家的关切,而是邢夫人的关切。在这种压力下,王夫人不得不改变主意,不仅让王善保家的参加“专案组”,参与破案,而且改“暗访”为当天晚上进行“突然袭击”。
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是王善保家出的,王夫人只能接受。我们可以回去读一读那一段,曹雪芹写得非常地细致,交代得很清楚。由于邢夫人借“绣春囊事件”发难,所以迫使王夫人采取的措施比本来更加严厉,原来也许不至于这么严厉,这么快,而且王熙凤还可能缓冲一下。因此,晴雯就成了邢夫人和王夫人斗法的牺牲品。
其次,是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一些婆子、媳妇们,趁机打击、报复晴雯。我们看七十七回,看得很清楚,王善保家的是一再指出晴雯,说,就是她,怎么怎么不好。后来,你看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去搜查的时候,来指认这个、那个,说:“谁叫耶律雄奴?”是谁在指认?老嬷嬷。所谓“老嬷嬷”也就是三十多岁、四十岁。说:“谁说生日跟宝玉一样的,就应该是夫妻呀?”也是老嬷嬷指认。王善保家的就是这些老嬷嬷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说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王善保家的是步步紧逼,催促王夫人此刻把她叫来。然后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的时候,王善保家的她趁势告倒了晴雯。在这之前,抄检大观园之前,趁势告倒了晴雯。有人和大观园不睦的,关系不好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挑拨离间。所以,王夫人才把患有重病、多日米水不沾的晴雯马上赶出怡红院,赶出大观园,连衣服都不让多带。
所以,从上面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晴雯之死和袭人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二百年来这段公案没完没了呢?这正是曹雪芹写得非常高明的地方,曹雪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此,《红楼梦》有许多情节,有许多人物都不是读一遍,你就能够弄明白的。如果说读一遍,就什么都弄明白了,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女生胸壁中弹和任何人一样,都会死,肉是阻挡不了子弹的威力的。女生不是天生刀枪不入,她们很柔弱,更需要关爱。女生胸壁中弹和任何人一样,都会死,肉是阻挡不了子弹的威力的。女生不是天生刀枪不入,她们很柔弱,更需要关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