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缓解不难,关键是如何防止复发 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是诱发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是痛风的罪魁。因此,人们要管住自己的嘴,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饮食。 按嘌呤含量的高低,人们把饮食一般分为高嘌呤、中嘌呤和低嘌呤三类。 高嘌呤食物,即100克食物中含有150~500毫克嘌呤。这些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海鲜、沙丁鱼、凤尾鱼、带鱼、蚶、蛤、鸡汤、肉汤等。痛风患者尽量禁食这些食物。 中嘌呤食物,即100克食物中含有50~150毫克嘌呤。这些食物主要有:家禽家畜肉、鱼、虾、蟹、鳝鱼、白鱼、扁鱼、鲢鱼,各种豆类及花生、芝麻等。痛风患者应尽量少吃这类食物。此外,一些蔬菜也含有较高的嘌呤,如韭菜、菜花、黄豆芽、豌豆苗、扁豆、菜花、紫菜、菌类等,最好不吃或少吃。 低嘌呤食物,即100克食物含有的嘌呤量小于50毫克。这些食物主要有:鸡蛋、鸭蛋、牛奶、奶酪等。这些食物可吃。水果,蔬菜中的萝卜、胡萝卜、番茄、白菜、土豆等,含嘌呤特别少,为痛风患者的推荐食品。有研究显示,进食无嘌呤饮食7天后血中尿酸浓度可降低度12毫克/升左右。 痛风病人的主食应以细粮为主,如精面粉做的面食,精大米等,不宜吃粗粮,因为细粮制品中嘌呤含量较粗粮少。避免饮酒,酒中的乙醇使体内乳酸增加,而乳酸可影响肾脏排泄尿酸易引起泌尿系统结石;乙醇还可使体内嘌呤合成增加,特别是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嘌呤,对痛风病人非常不利。 其次,保证足量的水分摄入,每天喝2000毫升左右的白开水,不包括牛奶、汤、稀饭等流食。因为人体70%左右的尿酸要从肾排除,每日尿量要达到1800毫升左右。夏季多汗饮水量还要增加。 再次,注意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定时进餐,七分饱为宜。保持理想体重。避免劳累及精神刺激。适当锻炼,但不可剧烈运动,如踢足球、快跑、滑冰、游泳、登山等,它会使体内乳酸产生过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使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另外,要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痛风发生。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围,可根据患者症状分成四种类型治疗: 1.风湿热痹(需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方药:白虎桂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当归,忍冬藤,连翘,玄参,土茯苓,薏苡仁,金钱草,威灵仙;湿重者加萆薢、石韦、木瓜;关节痛甚者加玄胡、全蝎。 2.风寒湿痹(需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临床表现: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方药:薏苡仁汤加减。组成: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当归,桂枝,麻黄,薏苡仁,制川乌,生姜,甘草;上肢痛甚者加威灵仙、姜黄;下肢痛甚者加牛膝、木瓜;皮下结节者加天南星、炮山甲。3.痰瘀痹阻(需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味。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茯苓,陈皮,甘草,威灵仙,制半夏,穿山甲,山慈菇;关节久痛不已者,加全蝎、乌梢蛇;关节痛甚者加土茯苓、滑石。 4.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需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或足跟疼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组成:党参,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杜仲,肉桂,细辛,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甘草;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 西药的治疗 副作用很多 一般少用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药物治疗越早越好,早期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而延迟治疗则炎症不易控制。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开始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噁心、呕吐、 腹泻 等肠胃道副反应时停用,一般约需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内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以后可给05mg每日二、三次维持数天后停药。肠胃道反应过于剧烈者可将此药1~2mg溶于200ml生理盐水中于5~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入,但应注意勿使药物外漏,视病情需要6~8小时后可再注射,有肾功能减退者24小时内不宜超过3mg。由于临床疗效卓著,对诊断困难病例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鉴别诊断。毒副作用:1、胃肠不适、出血性 肠炎 ;2、白细胞减少;3、再生障碍性 贫血 ;4、 脱发 ;5、肌病;6、肝功能损害;7、精神 抑郁 等。 2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有明显抗炎作用,且能促进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初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每日3次,连服数日停药。本药可引起 胃炎 及水钠潴留,在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及心脏功能不全者忌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偶有发生。 3消炎痛:初剂量25~50mg,每8小时一次,症状减轻后25mg每日2~3次连服二、三日,疗效与保泰松相仿,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头痛、皮疹等,有活动性 消化性溃疡 者禁用。毒副作用:1、胃肠反应、出血、溃疡、穿孔,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禁用;2、皮疹 皮炎 ;3、白细胞、血小板减少;4、头痛、眩晕;5暂时性人格解体;6、肝肾功能损害。 4布洛芬(异丁苯丙酸):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二、三天内迅速控制,本药副作用较小,对血象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偶有肠胃道反应及转氨酶升高。 5炎痛喜康:药效时间长,每日20mg一次顿服,偶有肠胃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血象及肝肾功能。 6萘普生(消痛灵):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7倍,胃肠道反应较小,口服每天500~750mg,分两次服用。 7ACTH及强的松: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等治疗无效时,可采用ACTH25mg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用40~80mg发次肌内注射,此药疗效迅速,但停药后易于反跳复发,可加用秋水仙碱05mg一日二三次,以防止反跳。也可用triamicinolonehexacetonide 5~20mg,注入关节炎区治疗。口服强的松亦有速效,但停药容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激素易致 糖尿病 、 高血压 等并发症,因此尽量不用。 (二)间隙期及慢性期治疗 为了预防 痛风 急性发作。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阶段仍须积极治疗。 1一般处理:饮食控制很重要,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蛤蟹等含嘌呤最丰富;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则不含嘌呤。 肥胖 患者必须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2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在经饮食控制而血尿酸浓度仍在7~8mg/dl以上者;每年急性发作在两次以上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沉积的X线证据者;有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者;均有应用降血尿酸药物的指征,用药后如能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常可防止痛风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脏损害。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两组药物,此两组药物均无消炎止痛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动员尿酸进入血液循环,诱致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因此不宜在急性期应用。在选择哪一组药物上,常根据患者肾脏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00mg及肾功能良好者,可用排尿酸药,在肾功能减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选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在血尿酸增高明显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亦可两者合用,有使血尿酸下降及痛风石消退加快的作用。 排尿酸药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羧苯磺胺(probenicid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致利尿酸作用。为防止尿酸自肾脏大量排出时有引起肾脏损害及肾结石的副作用,应用此药常自小剂量开始,初用025g每日2次,两周内增至05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2)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是保太松的衍生物,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自小剂量开始,50mg每日2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的疗效,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3)苯溴马龙(benzbromarone):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每日一次25~100mg,毒性作用轻微,不影响肝肾功能,很少发生皮疹、发热,但可有肠胃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在排尿酸药物治疗过程中,须口服碳酸氢钠每日3~6g,以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出。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至目前为止只有异嘌呤醇(allopurinol),此药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其本身则在人体内渐渐氧化,生成易溶于水的异黄嘌呤(oxipurinol)经尿排出,并能在PRPP存在下转变成相应核苷酸,消耗了PRPP,还可以抑制PRPPAT,使IMP合成减少,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抑制痛风石及肾尿酸结石合成,并促使痛风石溶解,剂量100mg每日3次,可增至200mg每日3次。与排尿酸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但一般不需联用。个别病人可有发热、 过敏 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能恢复,偶有发生坏死性皮炎则病情严重,应即抢救治疗。用药期间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3秋水仙碱的应用:在痛风反复发作的病人,慢性炎症不易控制,虽经上述治疗,有时仍有局部关节酸痛或急性发作,此时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每日05mg或1mg往往足以使症状得到控制,但应注意秋水仙碱对骨髓的抑制和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4其他:对有高血压、 冠心病 、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 衰竭 等伴发或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关节活动困难者须予以理疗和 锻炼 。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各家意见不一,一般认为血尿酸盐的浓度在8~9mg/dl以下者不须药物治疗,但应避免过食(特别是高嘌呤饮食)、酗酒、过劳、创伤及精神紧张等诱致急性发作的因素。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异嘌呤醇治疗。
从以上症状来分析,不是单纯的几种病症,而是阳虚寒冷体质发展到比较严重程度,需要综合调养。
1、食补;“寒则温之”如山药、胡罗卜、羊肉等。
2、适当体育锻炼:慢走、打太极拳等。
3、按摩:肚脐下约二指宽的气海穴,用食指和中指每天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研究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疼痛给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因为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附近才起作用。Nedergaard转而推测,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轻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 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其他研究人员在Nedergaard的实验室中轻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周围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他们发现,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似乎大有希望。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疼痛——炎症的疼痛,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疼痛,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研究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减少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疼痛。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现证明了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疼痛。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药物使得腺苷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也使抑制疼痛的时间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研究人员在5月30日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尽管他们所使用的药物——一种名为deoxycoformycin的抗癌药——因毒性过强而无法在临床上使用,但Nedergaard仍然认为这一发现“证明了针灸的疗效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研究人员认为,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许多人对针灸持怀疑态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因针灸止痛穴位,多分布在四肢,膝肘以下,或指、趾关节处,简约举例,有曲池、后溪、三间、少商、商阳、阳陵泉、绝骨、太溪、束骨、公孙、太冲、丘墟等,临床应用,更多情况是辩证取穴,辩证者,辩经络、辩虚实、辩脏腑、辩阴阳等。最忌拘于成法,照猫画虎,否则,用之不效,徒然贻笑天下。今就刚才所列举的穴位略讲解,以期抛砖引玉,供有心针灸的朋友们指正。
曲池穴在肘,属大肠经,手阳明主,可以治疗膝、肘关节疼痛,及全身上下各部位的皮肤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癣、脸面部痤疮、咽喉肿痛、肩背痛等,经络辩证属大肠经、肺经、胃经者可以考虑选用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曲池穴善治肘中疼痛,治中风偏瘫致上肢屈伸不利,发热及高烧不退等。
后溪在手掌尺侧,即小指侧,属小肠经,手太阳主,可以治疗颈、肩、腰、背、足等部位的疼痛,经络辩证属小肠经、膀胱经、心经者,亦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针灸止痛对穴一、合谷---太冲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二、内关---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但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
四、支沟---阳陵泉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这个也是,必须排除像胆囊炎等器质性病变后才可以使用)
五、外关---悬钟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谷---内庭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 ,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十一、膻中---内关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素问灵兰秘典 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面瘫)
十五、归来---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十七、阳谷---侠溪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中医中,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中医中药有较好的疗效。
在日常销售中,活络止痛丸、大活络丸等12种药物,为常用于腰痛的中成药,其各具特色,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01 四妙丸
成分: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适应症: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夏季或腰部着热后痛剧,遇冷痛减,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用药特点:非专治腰痛病,可引药下行,除湿热,腰痛自解。可配合舒筋活络中成药使用。
02 乌金活血止痛胶囊
成分:赤芍、倒提壶(制)、金荞麦。
功效: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淤所致的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癌症疼痛。
适应症: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脉多弦涩或细数。
用药特点:适合应用于血瘀气滞引起腰痛。
03 腰痹通胶囊
成分:三七、川芎、延胡索、白芍、牛膝、狗脊、熟大黄、独活。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适应症:用于血瘀气滞、脉络闭阻所致腰痛,症见腰腿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剧痛不能转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见上述症状者。
用药特点:善于治疗血瘀气滞引起腰痛,症见痛有定处。
04 昆仙胶囊
成分:昆明山海棠、*羊藿、枸杞子、菟丝子。
功效:补肾通络,祛风除湿。
适应症: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风湿痹阻兼肾虚证。症见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晨僵,关节压痛,关节喜暖畏寒,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用药特点:善于治疗风湿痹阻、肾阳虚导致的关节压痛,腰膝酸软及舌质淡。
05 活络止痛丸
成分:鸡血藤、何首乌、过岗龙、牛大力、豨莶草、威灵仙、连钱草、千斤拔、独活、穿破石、薏苡仁等。
功效:活血舒筋,驱风除湿。
适应症及用药特点:用于风湿痹痛,手足麻木酸软。
06 大活络丸
成分:红参、白术(麸炒)、甘草、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龟甲(醋淬)、乳香(制),没药(制)等。
功效: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
适应症:用于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偏瘫,风湿痹证(风温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引起的行走不便和胸痹心痛证。
用药特点:善于治疗风湿痹证+中风偏瘫。
07 独活寄生丸
成分:独活、桑寄生、熟地黄、牛膝等。
功效:养血舒筋,祛风除湿,补益肝肾。
适应症:用于风寒湿闭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
用药特点:适合应用于风寒湿闭阻+肝肾虚。
08 腰痛宁胶囊
成分:马钱子粉(调制)、土鳖虫、麻黄、乳香、没药、川牛膝等。
功效: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
适应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用药特点:善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腰椎突出、腰椎增生等。
09 小活络丸
成分: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制)、没药(制)。
功效: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
适应症: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用药特点:适合应用于风寒湿+痰瘀阻络的痹病。
10 壮腰健肾丸
成分:狗脊、黑老虎、千斤拔、桑寄生(蒸)、女贞子(蒸)、鸡血藤、金樱子、牛大力、菟丝子(盐水制)。
功效: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
适应症:用于肾亏腰痛,膝软无力,小便频数,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用药特点:侧重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同时以阴虚之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1 舒筋健腰丸
成分:狗脊、金樱子、鸡血藤、千斤拔、黑老虎、牛大力、女贞子(蒸)、桑寄生(蒸)、菟丝子(盐制)、延胡索(制)、两面针、乳香(制)、没药(制)。辅料为炼蜜、 黑氧化铁。
功效:补益肝肾,强健筋骨,驱风除湿,活络止痛。
用药特点:用于腰膝酸痛。偏重阴虚患者。
12 骨仙片
成分:熟地黄、枸杞子、骨碎补、防己、黑豆、牛膝、女贞子、菟丝子、仙茅。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通络止痛。
适应症: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弊病,症见腰膝骨节疼痛、屈伸不利、手足麻木;骨质增生见上述症候者。
用药特点:偏重阴虚患者。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 4 临床表现 41 髋关节的骨性关节病 42 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病 43 脊椎的骨性关节病 44 颈椎 45 腰椎 46 周身性肥大性骨性关节病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手术治疗 53 物理治疗 附: 1 治疗骨性关节病的穴位 2 治疗骨性关节病的中成药 1 拼音
gǔ xìng guān jíe bìng
2 概述骨性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其特征是能动关节的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缘有新骨形成,退行性变的速度超过修复和再生的速度。目前认为该缺损是软骨代谢异常所致。病理变化不是以滑膜增厚或炎性浸润为主,而是以软骨的变性和软化,以及软骨下骨质改变为主,所以目前多采用骨性关节病这名称。发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性关节病无明显致病原因,如手的Heberden结由单一常染色体基因传递,女性呈显性,男性呈隐性,故有明显的遗传因素;继发性骨性关节病系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促使某些关节发生骨关节炎。常见的因素有: ①先天性关节解剖异常,如韧带松弛,活动过度,关节面位置或形状异常。②儿童时期发生的关节结构改变,如扁平髋,股骨上端骨骺滑脱。③损伤或机械性磨损,如关节内损伤或骨折,骨折后对线不良,习惯性脱位,职业病引起的关节长期损伤,肥胖等。④结晶体沉积性关节内病变,如焦磷酸盐关节病、痛风等。⑤代谢异常使软骨变性,如褐黄病。⑥关节内的骨缺血性坏死。⑦其它促使软骨磨损的原因,如关节感染、血友病,血色素沉着病,神经原性关节病等。
3 病因最早的病损是关节软骨的显微变,表现为异染性物质的减少,软骨细胞减少,脂肪变性,胶原的原纤维改变呈关节面不规则。以后的形态改变为在软骨的局限性软化,表面呈片块状和原纤维形成。原纤维性软骨的擦伤将引起进行性软骨表面的丧失,以致暴露软骨下骨。最后,软骨发生溃疡。超微结构显示有沉积的羟磷灰石结晶的基质小胞增多,在关节软骨缘有新骨形成。这种边缘赘生在X线片上表现为骨赘或称“骨刺”。其他骨改变表现为关节面以下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和软骨下骨的再塑造。
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病在股骨髁、髌骨关节面和胫骨上可见关节软骨被侵蚀,髓组织暴露
滑膜的变化是后期现象,包括纤维变性、肥厚和炎症。它很少会发生象类风湿性关节炎那样的炎性病理变化。滑膜绒毛可以增大,并有新的绒毛生长。这些绒毛可形成软骨。
关节囊的纤维组织可变得较稠密。与关节缘连接处的关节囊可变为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在滑膜下有时可出现骨性结节,突入关节腔。这些结节日后可脱落至关节内,形成关节鼠,使关节交锁,但不会引起骨性强直。
4 临床表现骨性关节病的最显著症状是疼痛。它与X线表现不成正比。在承重时,疼痛可加重,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活动,可出现暂时性僵硬。从一个姿势转变到另一个姿势时,活动感到不便,有疼痛;经活动后,关节反而感到舒适,疼痛减轻,但过度活动又会引起疼痛和运动受限。这有时称为休息痛。
关节软骨的磨损和消失,以及骨性增生将导致骨赘形成和关节畸形。活动时关节有磨擦音,局部压痛,渗液量中等。本病在不同的关节内可有不同的表现:
41 髋关节的骨性关节病这种原发性退行性髋关节病又称为老年性肥大髋关节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病人,但偶尔也可见于较年轻的病人,起因不详。继发性退行性髋关节病多见于关节本身前述的一些疾病。主要的症状是在活动或承重时,腹股沟处有疼痛,并向大腿或膝关节内侧放射。
42 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病多见于女性,是常见的主要病废。渗液有时虽不多,但关节肿胀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骨增殖所引起。活动时可听得或摸得清晰的磨擦音。退行性病变以膝关节的内侧室最为显著,造成膝内翻畸形。另一表现是髌股关节的退行性变,又称为髌骨软骨软化。除膝关节疼痛外,有轻度渗出,多见于膝损伤的青年。
43 脊椎的骨性关节病脊椎的两组关节,即椎间盘和后关节突都可发生骨性关节病。颈椎钩椎关节 (即相邻椎体侧方之间的关节)也可发生骨性关节病。钩椎关节的退行性变是颈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腰椎的退变和椎间盘突出是出现症状的基础。
44 颈椎颈神经根非常贴近钩椎关节,关节的任何紊乱都能 或挤压神经根。颈部应力最大的部位是在颈4~5和颈5~。 颈椎的骨性关节病也以此部位最多见。钩椎关节缘的骨赘可使颈神经根穿离椎间孔时受挤压。根据不同的平面,它形成一组疼痛和神经症状。常见的疼痛部位是锁骨上区域和斜方肌上部区域,上面的几个颈椎病变,可放射至枕部,下段的病变可放射到上肢远端。颈部活动时,疼痛将加剧,旋转和侧弯时尤甚。当颈椎间盘有变性时,钩椎关节阻碍椎间盘向侧方突出,而只能向中央突出。这种突出和日后的骨赘反应将直接压迫脊髓,造成脊髓病变 (见 “颈椎病”)。
45 腰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症状几乎均与椎间盘有关。变性髓核的突出或膨出是直接向后外侧压迫,压于神经根或马尾。常见的部位是腰4~5和腰5骶1,疼痛往往向下肢放射。腰部屈向痛侧时,痛将加重。椎旁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5骶1神经根压迫将引起踝反射消失,小腿后外侧和足底感觉减退,而腰4~5神经根压迫,小腿前外侧和足背侧感觉减退,趾伸肌无力(见“腰椎间盘突出症”)。
46 周身性肥大性骨性关节病这是多关节疾病,比一般的骨性关节病有较多的炎性反应,伴有手指的Heberden结,多见于老年妇女。
本病X线检查最基本的特征是关节缘有骨赘形成。较早的现象是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硬化。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破坏所造成。在关节周围的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透亮囊腔区。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血沉正常。滑液清晰,粘稠度高,粘蛋白凝固试验正常。白细胞计数在200~2000/mm3范围之内。滑液内有时可见软骨碎屑。
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作鉴别,后者常伴有全身性病变,关节炎性反应很明显,手与腕呈对称性受累。若下肢关节有炎症,则鉴别诊断较困难。骨性关节病的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滑液很少异常;Heberden结多见于远侧指间关节,故近侧指间关节肿胀可排除骨性关节病;竹节脊柱的韧带骨化是强直性脊椎炎的特征,多见于年轻男性,一般很少会与骨性关节病混淆 (见“强直性脊柱炎”)。
5 治疗骨性关节病的治疗随不同解剖位置、关节畸形程度而异。多数病人有良好预后;即使不经任何治疗,病废也不会太严重,不会发生真性骨强直。对老年人来说,经过数十年的活动、磨损,这种退行性变是一种正常生理性反应。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任何治疗,如果有神经根 或压迫,就必须使之解除,消除疼痛。治疗并不是为了消灭骨赘,而是解除疼痛或骨 锁。
51 药物治疗没有任何药物能抑制关节退行性变的发展。一般疼痛较轻,不需任何止痛药物。骨性关节病的常见问题是间歇性剧痛发作。在发作期可用消炎止痛和解除肌肉痉挛的药物。
52 手术治疗常须进行手术的部位有髋、膝和脊柱。髋关节可有很多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有关节成形术、截骨术和全关节置换术。单侧的可作融合术。这将根据病人的病变严重性、年龄、职业、生活习惯,以及病人的要求,结合全身情况,来确定手术方法。
膝关节的手术包括关节清理术、截骨术和关节假体置换的关节成形术。为了保存畸形关节的活动和稳定力,胫骨高位截骨术可有效地改变负重线,使疼痛缓解。若膝关节因畸形和不稳定而造成严重病废时,可作假体置换的关节成形术,但效果不如全髋关节置换术。
脊椎的骨性关节病很少有手术指征,只有在经过各种保守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手术的种类很多,但局限于解除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53 物理治疗这治疗的目的是: ①减少受累关节的应力和承重。②保持关节的正常关系和活动。患有髋或膝的骨性关节病的病人,应避免过多地步行或上下楼梯,但并不影响日常所必要的活动,特别是在非承重下的操练。这种操练是维持肌力和关节活动非常必要的措施,特别是老年人。股四头肌锻炼对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病更为重要。对过分肥胖的病人应减轻体重,这对下肢和脊椎的骨性关节病是减轻对受累关节压力的重要措施。使用手杖或拐杖可减轻关节承重的50%。对个别膝关节不稳定者,可穿戴支具。
对脊椎骨性关节病的病人,应采用减少脊椎活动的方法来治疗。颈椎应避免过度前屈和后伸。枕头不可太高。有些颈椎骨性关节病的病人可作间断性或持续性牵引。如果急性发作,可用使头稍前屈的枕颌牵引和戴颈托以限制活动和减轻疼痛。腰椎骨性关节病的病人应卧坚实的床褥,避免作弯曲和举重活动。疼痛消失后,做分级的姿势性操练。腰围可减轻慢性疼痛。若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则可先用保守治疗;若无效,可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骨性关节病的穴位 下昆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
上昆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
髋骨痛,即由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引起者,配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针刺2
内昆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
环跳痛,即由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引起者,配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针刺2
更多治疗骨性关节病的穴位治疗骨性关节病的中成药 小活络丹
瘀血者,均可用之。骨质增生症:骨质增生症又称骨关节病或退行性关节病或骨性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
骨痛灵酊风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腰、颈椎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灵酊的用法用量:外
骨通贴膏、肿胀、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活动受限;及增生性骨关节病(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见上述症状者。骨通贴膏的
复方雪莲胶囊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各类退行性骨关节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注意:
附桂八味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哪些 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剂。 (8)鲜忍冬藤、根、叶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红糖30g,调服。 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方、验方有: (1)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树根各30g,大枣10枚,水煎服。 (3)郗莶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风藤、秦艽、寻骨风、何首乌各12g,水煎服。 (6)郗莶草90g,生白术、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实用中医内科学》方)。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贵州医学院附院方)。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药 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现将常用膏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橡皮贴膏):功能驱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使用时先将皮肤用温水清洗擦干,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上。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不宜贴用。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关节止痛膏等。临床可任选一种使用。 (2)狗皮膏(膏药):功能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止痛。使用时将膏药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万灵筋骨膏、追风膏、老鹳草膏等,亦可选用。 (3)武力拔寒散(散剂):功能祛风除湿,通阳活血,止痛消肿。用时取药适量,以鸡蛋清略加温开水或人乳与药调成糊状,分摊在蜡纸上,贴于穴位或患处。使用时注意忌生冷,不可内服。皮肤贴药处10天内不可用水洗。脐轮、脚心等处不可贴用。儿童、体弱及浮肿者忌用。 (4)五虎散(散剂):功能与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时以白酒调匀,敷于患处。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内服。每次6g,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腰痛的原因很多:如腰痛不能直者、腰痛不能府者、腰痛而不上者、腰痛廉头痛、腰痛足直痛、背骨痛(腰椎盘突出)、腰腿痛、腰腿筋骨痛、肝肾两虚也是腰痛胸闷(肝炎)对你所说的病情来了解,很有可能是腰椎盘突出症。
腰椎盘突出是由腰痛引起的,腰痛久治不愈,时间过长病情加重,造成腰椎盘突出。原因是这样,肾水衰耗不能上润於脑,而脑气虚不能下通於肾,象河车之道交通受阻不能畅通,而作痛也。
如果是肾虚脾湿侵之用:生白术130克、意仁110克、芡实80克一包加水3000克煎绪一宛,一次性喝完,一天减轻,三天全愈。永不复发。如果是腰椎盘突出,一天就愈,三、五天后复发。注:白术一定要生否则脾湿下流病情加重,切记。
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发生的疼痛。妇女由于有月经、孕育、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同时又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妇科杂病及节育等病理特点,所以腰痛是常见的病症。经产妇女80%以上都可出现腰痛,特别是经期、孕期和产后的腰痛,常被认为是生理性疼痛,不需要特别治疗。实际上,妇女腰痛的程度因人而异,临床上有很大的差别,疼痛延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所以有必要进行一些治疗,而更重要的是本人的自我康复保健。腰痛似非大病,但严重的也可影响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多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一般的妇女腰痛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子宫位置异常,盆腔炎、盆腔肿瘤、盆腔血症、放环等刺激,压迫神经也引起腰痛;骶棘韧带松弛、腰肌劳损可使腰部支持力增加而疲劳产生腰痛;生育过多、人流过频、性生活过度或外感湿邪等也可产生腰痛。
1、 生活起居: 避寒湿、宜保暖 妇女腰痛病人,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冬春寒湿季节,尤其需要做好腰部的保暖。尽量避免淋雨受寒,夜卧当风等。避免久卧潮湿之地,在寒湿季节,可适当使用电热褥祛寒保暖。经常活动腰部 ,可使腰肌舒展,促进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所以对于久坐、久站工作的病人,一定时间要适当活动一下腰部,使腰肌得以解除紧张,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如可在室内稍为行走,作一些腰部活动的体操等。注意性生活卫生 腰痛明显加重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在缓解期,也要适当调整性生活频度。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泌尿生殖系的感染,减少加重腰痛的因素。做好计划生育, 避免过多的人流,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对于放环后引起的腰痛,月经异常,可改用其他的节育措施,以减轻病情发展。不宜束腰过紧 腰痛患者,切忌束腰,因为束腰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病情。有些妇女产后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采用束腰的方法,是不妥当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好产后的保健锻炼,才能真正达到键美的目的。
2、 饮食调摄:腰痛者的饮食,一般与常人无多大区别。但要注意避免过多地食用生泠寒湿的食物,即使在夏天,也不宜多饮冰冻的饮料。对于性寒滑的水果,如西瓜,也不宜一次进食太多。对于慢性腰痛持续不断的,可常服一些固肾壮腰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可根据体质和病情适当选用。
3、 康复疗法:按摩、
(1) 掌压腰骶部:俯卧位,双掌重叠压在疼处腰椎上,以不引起疼痛为度。一呼一吸为1次,做10~15次。
(2) 揉摩腰背:工作之余,晨起或晚睡前都可以双手掌揉按摩擦腰背肌肉,上下揉摩50~100次,同时扭动腰部,有舒筋活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腰痛的作用。
(3) 揉筋结:用拇指指腹仔细在腰、骶部触摸,如发现有压痛的硬结时,则以指腹压其上,每结揉1分钟。
(4) 推下肢:旁人帮助,俯卧位,固定胯部,以掌根从骶部开始,经臀部沿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至另一侧肢体。
4、健身操:
(1) 腿操:仰卧,双手抱住一侧腿膝部,尽量屈髋,使大腿前沿贴紧腹部,连续做5~10次,再做另一下肢;然后双手同时抱紧双膝,同时做5~10次。每晚1次,或晨起加做1次。
(2) 起坐操:仰卧,收腹坐卢。注意不能用上肢帮助,下肢保持伸直,次数不定。本操还可起到减少腹部脂肪的作用。
(3) 滚腰操:仰卧,保持屈曲双腿的姿势,把身体蜷曲成团状,前后滚动10~20次。仰卧位,以热湿毛巾,不流水为度,于腰间疼痛部和稍下面的骶部,上面再放一热水袋,湿热约10分钟,然后再分别在腰两侧各约10分钟。最后,仰卧同法腹部。尤适用于经期腰痛。注意温度以不烫伤为难。
5、食疗:
(1)猪腰或羊腰1对,黑豆100克、茴香3克、生姜9克。共煮熟,吃腰子和豆,喝汤,可常食。用于寒湿腰痛。
(2)乌龟肉250克、核桃仁100克。共煮熟服。用于慢性虚劳腰痛。
(3)桑寄生20克、猪骨250克。同煮汤。一般腰痛均可食。
(4)益母草30克、鸡蛋2只,加水适量同煲,蛋熟后去壳,再煲20分钟,吃蛋饮汤。每天或隔天1次,用于经前后腰痛加剧或伴痛经者。
问题一:健脾化湿的药有哪些 意见建议:白术,豆蔻骸砂仁,薏苡仁,佩兰,薄荷等都是可以健脾化湿的,但是这些药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建议去看医生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问题二:吃什么能最快健脾化湿 运用补益脾气的药物以消除湿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水湿消除。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化证,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脘痞满,肢体困重,饮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泻泄,水肿,妇女带下,苔白厚腻,脉缓等。常用的健脾化湿药有白术、党参、茯苓、扁豆、砂仁、莲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完带汤。
常用的健脾化湿药有白术、党参、茯苓、扁豆、砂仁、莲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完带汤。
健脾化湿法常与芳香化湿、温脾、利水渗湿等治法配合使用。如脾虚湿阻,证见泄泻,腹胀呕吐,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宜与芳香化湿法配合,方如:“钱氏七味白术散”;脾阳不足而致水肿、腹胀,宜与温脾法配合,方如:“实脾散”脾虚湿盛,妇女带下清稀,宜与淡渗利湿法配合,方如完带汤。
问题三: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问题四: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并且常常与他邪夹杂致病。健脾祛湿选用哪些中成药呢专家指出,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主要有木香顺气丸、健脾丸、归脾丸等药。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需要的话您可以把鼠表放到我用户名字上面停留几秒钟加一下我就可以咯。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记得采纳哦!!!
问题五:健脾祛湿应该吃什么药 你好,针对你说的情况来说,你说的情况建议你用人参健脾丸和参苓白术丸进行治疗
指导意见:
注意你的情况要服用两周以上,消化不好可以再加上保和丸,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