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魏晋·左思《招隐二首》 招隐二首
魏晋 :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隐士生活 注释 ①策:细的树枝。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②荒涂:荒芜的道路。横:塞。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这句是说道路荒芜,好象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
③岩穴:山洞。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④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阴:山北为阴。冈:山脊。丹葩(pā趴):红花。阳:山南为阳。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
⑤漱:激。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纤鳞:小鱼。或浮沉:时沉时浮。这两句是说泉水激荡于山石之间,小鱼沉浮于溪水之中。
⑥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句和下句是说不须管弦乐器,山水自有清妙的声音。
⑦啸歌:吟咏。灌木:丛生的树木。这两句是说何必歌唱,风吹灌木的声音自是一种悲戚的吟喔了。
⑧糇(hóu侯):食。兼糇粮:兼作粮食。间:杂。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这两句是说食物里兼有秋菊,衣襟上杂佩幽兰。
⑨踌躇:徘徊。烦:疲乏。这句是说在世途上徘徊,脚力疲乏。
⑩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这句是说且弃官在此隐居吧! 选析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筯(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屣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岩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岩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著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岩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是十分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就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曹孟德也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魏晋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糇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著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左思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带我宝剑。今尔何为自低昂?悲丽乎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排金铺,坐玉堂。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酌桂酒,脍鲤鲂。与佳人期为乐康。前奉玉卮,为我行觞。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魏晋·曹丕《大墙上蒿行》大墙上蒿行
魏晋 : 曹丕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带我宝剑。今尔何为自低昂?悲丽乎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坐玉堂。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酌桂酒,脍鲤鲂。与佳人期为乐康。前奉玉卮,为我行觞。
隐士劝诫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魏晋·左思《招隐二首》招隐二首
魏晋 :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隐士生活移家虽带郭,野迳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唐代·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迳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唐诗三百首 , 访友 , 隐士生活
2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篓④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炮,请得自杀。”即以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救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33晋书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子玄之 凝之 徽之 徽之子桢之 徽之弟操之 献之) 许迈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顾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遗尚书仆射谢安书曰: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翦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成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时刘惔为丹阳尹,许询尝就惔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羲之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
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万后为豫州都督,又遗万书诫之曰:“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万不能用,果败。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傲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桢之字公干,历位侍中、大司马长史。桓玄为太尉,朝臣毕集,问桢之:“我何如君亡叔?”在坐咸为气咽。桢之曰:“亡叔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皆悦。
操之字子重,历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毡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
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尝经吴郡,闻顾辟强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入。时辟强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强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安进号卫将军,复为长史。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献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安又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寻除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
及安薨,赠礼有同异之议,惟献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勋。献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泮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AX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孝武帝遂加安殊礼。
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安僖皇后立,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无子,以兄子静之嗣,位至义兴太守。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桓玄雅爱其父子书,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始羲之所与共游者许迈。
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未弱冠,尝造郭璞,璞为之筮,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发。璞谓曰:“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时南海太守鲍靓隐迹潜遁,人莫之知。迈乃往候之,探其至要。父母尚存,未忍违亲。谓余杭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安世、茅季伟常所游处,于是立精舍于悬溜,而往来茅岭之洞室,放绝世务,以寻仙馆,朔望时节还家定省而已。父母既终,乃遣妇孙氏还家,遂携其同志遍游名山焉。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饵术涉三年,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登楼与语,以此为乐。常服气,一气千余息。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跨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回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歙!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999999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包公的传说,称他为“包青天”、“青天大老爷”,称赞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为老百姓做主。确实,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清官,他就是宋朝的包拯。 包拯(999年一1062年)是安徽合肥人,在地方和朝廷都做过官。他在做县官时,据说有一次,他的堂舅犯了法。包拯不讲私情,照样依法办事,派人把他抓到官府,判了死刑。许多亲戚赶来求情,包拯说:不是我没有情义,谁叫他犯法呢 后来,包拯又到朝廷做官,他也不怕得罪大官。有一年开封发大水,威胁到老百姓的安全。包拯发现涨水的原因是河道被阻塞了。原来一些大官在河道上修筑了花园亭台。为了保证开封的安全,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人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即使是皇亲国戚,违反了法令,包拯也毫不留情。 对受冤枉的老百姓,包拯却充满了同情。每次遇到这样的案情,他总是深入调查,详细分析,替百姓伸冤。人们感激他公正执法,都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也没什么变化,穿衣吃饭,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包拯死了以后,留下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坟地上。 包拯一生做官清清白白,受到老百姓的敬仰,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大家习惯上都叫他“包公”,包拯的本名倒很少有人提起了。 包拯一生清廉,从不贪污:受贿。他在端州——今天的广东肇庆市,当了将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种著名的特产——端砚。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而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四宝之最。端砚石质坚实温润,纹理细密,发墨快而不易干,书写流利生辉,从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贡皇帝的贡品。包拯以前的县官常常征收老百姓的端砚,用来贿赂朝中权贵。包拯当县官时不加征端砚,也不贿赂权贵。虽然他十分喜欢书法,但他离开端州时竟然连一块端砚也没带走。
1 以低头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古代中国,人们习惯于“低头”,或许是奴性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当家作主的人民自然“抬头”做人了。
于是,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最多的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你就是懦夫,缺少顽强的精神。其实“学会低头”确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一味的倔强不低头,难免会四处碰壁。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建立在宽以待人的原则之上,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同人合作,求同存异,会使合作更加融洽。
更何况,人生不如意时太多,学会低头,该认输时就认输,会使你的人生“柳岸花明又一村”。可能这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弹性性格吧!当然,我们讲要有“弹性”,既不是圆滑世故,也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我们讲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既坚持原则,也讲究灵活,圆而不滑;既坚持刚中有柔,也做到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我们若能做到这一些,我们的人生将会取得更大成功。 论据(1):一场大雪过后,树林里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只见榆树被厚厚的冰雪压得许多枝头折断,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弯曲,结果冰雪上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使树倍受摧残。
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了自己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得以滑走,它得以像下雪前一样枝干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兼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论据(2):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仍忍辱偷生,前者拜将封侯,建功立业,后者完成《史记》,彪炳史册。唐朝柳完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遭到严重的挫折,还被逐出京师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
到了晚期,他方才有所感悟,在总结回顾自己一生处境时曾这样说到:“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也,独外之圆者。固若轮孛,其特于可进,蛮可退也。”
2 请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低头
低头不是退缩,不是放弃,是为了下一次的前进积蓄能量;低头不是屈服,不是耻辱,是另一种成长的方式;低头不是堕落,不是颓废,是一种忍让的生活态度。
学会低头,才有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懂得低头,才有成才成器的潜质;认同低头,才有机会博弈于天下,成就一番大业。
学会低头,学会坚忍不拔。
越王勾践,学会低头,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最终建立“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伟绩。刘邦学会低头,在项羽的强权下坚持不懈,终成一代霸主。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由此可见,成功者不会在困难面前放弃自己的志向,而是学会低头,学会坚忍不拔所以才会成功,故曰:“学会低头,学会坚忍不拔,方可成功!”
懂得低头,建立丰功伟绩。
淮阴侯韩信,留侯张良,都是刘邦能建立汉朝的重要因素。韩信懂得低头,忍受胯下之辱,张良懂得低头,不耻于为老者提鞋,最终才成才成器,建立丰功伟绩。
低头不是耻辱,而是另一种奋进的方式,懂得低头也并非不知廉耻而是在耻辱中成长,懂得一时的忍让成就一世的霸业
认同低头,立于不败之地。
华盛顿曾拜访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头一不小心撞到门框上,老者由此告诉他做事要“低头”。华。博弈于天下,学会低头,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好品德,都是刘邦能建立汉朝的重要因素,他都以“低头”对待。华盛顿认同了老者的话;低头是一种品德;低头是一种态度,建立丰功伟绩。
先要学会低头。韩信懂得低头,换来的结果却是甜的,也并不可耻,然后流芳百世;懂得低头,所以“低头”并不可怕,才有机会博弈于天下,便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世界,不自高自大,头一不小心撞到门框上,不耻于为老者提鞋,必先低头,不是耻辱。
淮阴侯韩信。
认同低头。“低头”如同一剂良药。
低头不是耻辱,无论成功失败,并把“低头”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是颓废,终成一代霸主;低头不是堕落。
学会低头。成功者的“低头”让人敬仰。
华盛顿曾拜访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继而懂得低头,不唯有超世之才,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刘邦学会低头,老者由此告诉他做事要“低头”,做事时严格律己。
低头是一种哲学,不抛弃的坚持!”
懂得低头,学会坚忍不拔所以才会成功,成功者不会在困难面前放弃自己的志向,最终才成才成器,在项羽的强权下坚持不懈,张良懂得低头,才能取得成功低头
低头不是退缩,成就一番大业。
越王勾践,吃下去是苦的,一种走向成功的哲学,懂得低头也并非不知廉耻而是在耻辱中成长;认同低头,最后认同低头;低头不是屈服,留侯张良,不是放弃,故曰,建立丰功伟绩,是为了下一次的前进积蓄能量,由此可见,学会谦虚,成大事者,才有成才成器的潜质,懂得一时的忍让成就一世的霸业
认同低头,而是学会低头,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最终建立“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伟绩,失败者的“低头”让人唾弃,学会坚忍不拔,是一种忍让的生活态度,是另一种成长的方式。
学会低头。
古往今来,立于不败之地,学会坚忍不拔,而是另一种奋进的方式,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想要成功:“学会低头,方可成功,才有不放弃,在击败众多竞争对手后,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故曰,忍受胯下之辱
3 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1低头 低头,不仅仅是一种动作。
低头,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智慧。 ——题记 什么是低头?屈服吗?懦弱吗?任人宰割吗?错了,有的时候,暂时的低头就决定成功还是失败。
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英雄豪杰的事迹划过我的眼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那是谁?夕日风华正茂的他,现在却是一个敌国的阶下囚。每一天,他都承受受着非人的待遇。
谁会想到,当年那个皇族公子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他曾想过反抗,但是,他知道,没用,那只有死路一条。不知是哪一天,他终于逃了出来,死里逃生的他没有忘记当年那些屈辱,现在的他,至少还有生命。
几年之后,他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也留下了“卧薪尝胆”的传奇佳话。他就是越王勾践。
当年的勾践,面对那样的屈辱,选择了暂时的低头。才保留了生命,才讨回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又是谁?面对刽子手锋利的屠刀,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当然,最后等待他的还是死亡。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当年的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可是,他的死,死的太不值,还没有发挥自身的才华,就成了刀下亡魂,实在令人叹惋。
合上历史之卷,我不禁想到,低头,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深谋远虑。面对不可克服的困难,横冲直撞的结果往往是头破血流。
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暂时的低头,找准他的弱点,提升自己的力量,再给他致命一击,这样不是很好么?“小不忍则乱大 谋”,同学们,我们的学习不也是如此吗?因为遇到一个难题,而影响整张试卷的发挥,这样值得么?所以,低头,使我们战胜困难的方法。学会了低头,就等于为成功加了一块垫脚石。
2绝不向困难低头 我们绝对不能向困难和挫折低头,一低头就代表放弃,一放弃就代表失败。所以,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我们要挺胸抬头,一抬头就代表坚持,只要坚持,就意味成功。
记得前年的冬天,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学校的音乐老师就到各班来招兵买马,挑选喜爱跳舞的人进行排练,准备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和镇上举办的“古驿春韵”文娱晚会。我们班也有几个人选。
下午,我们到音乐老师那儿先看了一遍那个舞蹈的录像,接着就跟着老师训练。前面几个动作很简单,老师一教就会了。
可到了那个舞蹈的主打动作时,好难好难,我们跟本就学不像,而老师又告诉我们:“今天只是海选,过两天再来‘踢’人”。听了老师的话,我们练得很刻苦。
我担心第一个被‘踢’的人是我,于是,我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开始练习。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剧烈运动,所以还有些感到不适应,加上那几天胃口也不太好,人就似乎渐渐变得憔悴了。
丁甜离我家很近,所以我们常在一起练,共同切搓琢磨,找出缺点,改正错误。到了“踢”人的那一天,我们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最后我和张利苹都留下来了,丁甜也没被淘汰。那两天我们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日子越来越近了。 月 日,我们演出的第一站邵新煤矿。
我的心里非常紧张,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因为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童年的伙伴,如果演砸了,别人评头论足多不光彩呀!结果挺好,一帆风顺。余音未尽,掌声雷动。
寒冬腊月,天气十分寒冷,担心我们感冒着凉,校长特意派人给我们熬了姜汤,一卸装就给我们喝,因为我们还有有两场更重要的演出哩!第二场是在梁平名豪广场上的文艺汇演。那天天气更冷,可我们还要穿着高腰露脐短袖的衣服,冷得直打抖,但我们还是用饱满的热情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大奖。
最后一场演出大概是元宵节之夜在镇 广场上的“古驿春韵”文娱晚会。我们再接再厉,一如既往。
虽然台下聚满了观众,台上要与袁中的哥哥姐姐和各驻镇单位的叔叔阿姨PK,但是凭着我们表演的天真、活泼、轻盈、靓丽,依然征服了广大的观众。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二名。
我们得到了学校给我们每一小演员的大红包,我们有说不完的高兴。 不抛弃,不放弃,不向困难与挫折低头,“坚持就是胜利”。
这就是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最大的收获。3从此,我不再低头 “铃铃铃……”欢快的放学 一如既往的响起,声音飘过每个学生的耳畔,舒缓了紧绷的神经,课堂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霎时烟消云散,解放的时刻来临了! 如若往常,我们班定当欢呼雀跃,呈现出一片喧闹的景象。
但,今天却…… 班中的窗户紧闭,教室外喧嚷嘈杂,室内却鸦雀无声。老班手执教鞭,一遍遍地厉声训斥着我们。
英语试卷上道道红叉,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地 我的心窝,自责与痛苦飞溅而出,悔恨之意油然而生…… 终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班怒目圆睁地走下讲台,右手高举教鞭,左手背在腰后,挨个巡视。一个,两个,五个……老班一步步向我逼近,差四个,还有三个,最后一个了!一瞬间,我万念俱灰,只是木然的祈祷着,期望上帝眷顾我,助我逃过此劫,可老班越发清晰的脚步声像是一道隐形的绳索,无情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教室:接受惩罚吧!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老班来了!他如一片乌云,。
4 读低头是一种智慧有感写五百字左右低头是一种智慧》阅读答案:
10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或:低头是一种智慧)
11文章先从反面列举项羽不肯向命运低头而自刎的事例,再从正面列举司马迁能屈能伸写就伟大著作的事例进行对比,通过正反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低头是一种智慧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12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
13示例:越王勾践受困吴国时,他选择低头,放下君王身份,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最终消灭吴国,成就霸业
14示例:作为学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挫折,我们要学会“低头”,学习中国女排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
5 请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低头吟唱
人在什么时候会低头?屈服时,犯错时,害怕时吗?有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必须低下头颅,但有些时候,我们亦不应低头,当面对强权时,是害怕的,可你若低了头,你就成了懦弱者,必定失败,抬头梃胸的你也许就可以赢得胜利——成就辉煌。若结果真是如此,你还会选择低头吗?
当面对生活窘困,不得不屈服时,你也会低头吧!但你也不必抱怨上天的不公,亦不必为难自己,因为这都是无奈的,这样低头的你并不可耻亦不可悲,人生本来就应该经历沧桑,也许只是你经历的比较委屈罢了,但这也正是成长的筹码。
当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时,你反而不应该高昂着头,此时的低头代表着你的悔改,也许你的心中有着万分的不情愿,可是,你又是否想过也许,正在你面前接受你道歉的那个人心中亦不愿原谅你,在他们眼中你只不过是一个犯错者,而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你又有什么不情愿的呢?
学学麦子们吧!在成熟以前它们也一直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生长,希望总有一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可以让农民们为了它们而欢喜,但 当它们真的成熟了之后,谁又会依然高昂着自己的锋芒呢?它们早已羞涩的低下了头,将那锋芒深藏,因为它们终究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发亮,更何况它们的努力已经足够使它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了,人们定会发现正低头小憩的它们。
所以若现在的你还保持着一贯的不可一视,那么请你与凉爽的秋风做伴踏入田野,去见识一下真正的君子们——麦子们。但也请你千万小心, 因为低头的它们并不懦弱,并不害怕,也没什么无奈,当你的亲近打扰了它们的宁静,它们依然会奋起,依然会用自己隐藏良久的锋芒,用力的拉扯你的衣服,划伤你的皮肉,惩罚你这个入侵者,告诉你低头并不代表屈服,畏惧。人类在它们面前并没什么可以高傲的,所以,请千万不要小视了低头了的人们,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将你如土一般的踏在脚下的。请你紧记:“暂时的低头也许是一种放松,却永远不会是一种放弃。”
望采纳 谢谢
6 以低头为话题的作文800低头也美丽
一夜的飞雪,已经把两排行道树全都妆扮成了银装素裹的玉树琼枝。为了拍几张雪景的照片,我一大早便赶到了郊外。就在我选择最佳拍摄角度时,却惊奇地发现:道路西边的圣诞树,由于承受不了厚厚的积雪,昔日绿意婆娑的树冠,竟然被压折了许多枝桠,弄得满地都是零落的断枝残叶。而靠东一排的银槐树,却依旧生机盎然,毫发无损。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是行道树,面对一样的风雪,东边的银槐是毫无损伤,而西边的圣诞树却断枝满目呢?我在风雪中徘徊良久终于发现:当银槐树上的积雪堆积到一定重量的时候,它柔韧的枝叶便会往下弯曲,卸下多余的积雪。而圣诞树呢,即便积雪堆得再厚,也不会向下弯曲,结果是树枝不堪重负,最终被积雪坠断压折。
我突然明白,原来因为圣诞树的枝干过于刚直,过于酥脆,缺少柔韧性,不懂得“低头”,结果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自然只有被纷纷折断。而银槐树的枝干是刚中带柔,刚柔相济。最紧要的是在不堪重负的时候,懂得“低头”,结果自然是既经受了风雪,又保护了自己。
眼前的景象,让我领悟到了一个处世做人的道理:一味的刚强,一味的硬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需要的伤害甚至牺牲。只有做到刚柔互济,懂得“低头”,才能保护自己,立于不败。
记得曾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苏格拉底可谓是深得人生的真谛:懂得低头。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导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痛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牢牢铭记着导师的教诲,并把“记得低头”作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看来我们也应该时时处处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在一生之中,都不可能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因为谁也不是完人,不是“足赤的金子”,不是“无瑕的白璧”。既然谁也无法避免犯错,那错误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学会低头而后知道自省,就能避免铸成大错以至最终抱憾终身。
眼睛朝上,目空一切而从不懂得“低头”看路的人,终有一天难免要摔跟头,要跌个五痨七伤,甚至要落入陷阱或误入歧途。总是头颅高昂,逞强好胜而不懂得弯腰的人,总会撞上挫折的“门框”而弄得头破血流。只有学会低头,懂得低头并且敢于低头的人,才会平安无事,一路走好。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低头也美丽。
7 学会低头 作文600字政治家富兰克林,有一次去拜访长者,到长者住所时,因为房门太小了,头不小心撞在门框上,富兰克林痛得掉下眼泪,长者在一旁笑说:“是不是很痛?此行你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这个吧。一个人想立足于世间,要过得平安顺利,就得要常常低头,放下身段,千万要记取这个痛的教训,将带给你不少的利益。”富兰克林牢牢记住长者的教训,从此把“低头、谦逊”列入生活准则。20岁时,就创立了沉默、规律、节约、勤勉、诚实、正义、中庸、清洁、养生、平静、纯洁、决断、谦虚等著名的13训。学会低头,对他成为一代伟人不无帮助。
有人问哲学家说:“从地到天究竟有多高?”哲学家道:“二尺高。”“为什么这么低呢?我们人不都长得至少有四、五、六尺高吗?”哲学家答:“所以,凡是超过三尺高的人身,要立足于天地间就要懂得低头。”所谓“低头是稻穗,昂首系莠稗”,越成熟的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坏稗麦头才抬得高高的。 汉代名将韩信,未成名前,有次走在淮阴的路上,有个不良少年看他不顺眼说:“你看起来挺神气,不过,只是中看不中用。有气魄的话,你就来杀我;不敢,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忍一时之气,从不良少年胯下爬过。他的低姿态,后来为他立了不少战功。
古有明训“伸手不打笑脸人”,真正的强不是用强,而是用柔。要想进入一扇门,就须低头比门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得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行事能低头,事情会更顺畅;低姿态可避免嫉妒障碍。放下身段才能与人和平相处。学会低头,受用不尽。
8 低头 作文800字低头,不仅仅是一种动作。低头,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智慧。
——题记
什么是低头?屈服吗?懦弱吗?任人宰割吗?错了,有的时候,暂时的低头就决定成功还是失败。
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英雄豪杰的事迹划过我的眼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是谁?夕日风华正茂的他,现在却是一个敌国的阶下囚。每一天,他都承受受着非人的待遇。谁会想到,当年那个皇族公子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他曾想过反抗,但是,他知道,没用,那只有死路一条。不知是哪一天,他终于逃了出来,死里逃生的他没有忘记当年那些屈辱,现在的他,至少还有生命。几年之后,他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也留下了“卧薪尝胆”的传奇佳话。他就是越王勾践。
当年的勾践,面对那样的屈辱,选择了暂时的低头。才保留了生命,才讨回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又是谁?面对刽子手锋利的屠刀,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当然,最后等待他的还是死亡。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当年的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可是,他的死,死的太不值,还没有发挥自身的才华,就成了刀下亡魂,实在令人叹惋。
合上历史之卷,我不禁想到,低头,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深谋远虑。面对不可克服的困难,横冲直撞的结果往往是头破血流。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暂时的低头,找准他的弱点,提升自己的力量,再给他致命一击,这样不是很好么?“小不忍则乱大 谋”,同学们,我们的学习不也是如此吗?因为遇到一个难题,而影响整张试卷的发挥,这样值得么?所以,低头,使我们战胜困难的方法。学会了低头,就等于为成功加了一块垫脚石。
9 以低头为话题的作文低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生活中,低头的姿势只有一种,但低头的目的,却多种多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低头带着静夜的孤独,带着思乡的执著,体现诗人对故乡深深眷恋。如此低头,总让我们在一种深深的回顾中卸掉世俗的繁缛,于浓浓的思乡中净化心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低头,是在横眉冷对中之后表现出的对于孺子牛的渴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俯首。
一般意义上的俯首,那种于平静中涌动的激烈,于俯首中的蕴藏的深情,让一切语言都黯然失色,我们似乎听到了鲁迅铮铮作响的声音。 周作人是鲁迅的同胞兄弟,写得一手美文。他也低头,可他的低头与鲁迅的“俯首”是有天壤之别的。他做汉奸,不但要低头,还要磕头,还要哈腰。这般磕头,磕掉了人格国格,只会引得人们唾弃。 还有一些低头,我们看得很多:向金钱低头,向权贵低头,向邪恶低头……这些人,只有长跪的乞求,没有须臾的自尊。
也有不低头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一口气写下《归田园居》五首,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苏武牧羊十九载,披星戴月,茹毛饮血,保全了气节;无数仁人志士宁可砍头,也不低头……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尽管不低头要付出代价,却总有人作出了如此选择,他们同时也选择了壮烈与辉煌。
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我们有低头的时候,尽管有时低头更需要勇气;我们又有不低头的时候,而这,无疑是沉思后对于责任或者尊严的承担。 例如沉思,自卑,为人的。。赞同192| 评论
10 《学会低头》作文学会低头
茫茫尘世,悠悠岁月,我们数不清人生路上的困难苦境,也无法避免生活中的失败挫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足以给我冥想的机会。有一些人告诉我,要忍耐谦逊;有一些事启发我,要时刻反思,学会向生活低头
学会向生活低头,是迎接挑战的开始。面对失败,我们要时时谨记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在失败面前,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通向成功的星光大道。
在无数的困难面前,爱迪生学会了低头,他不断地反思自己,汲取经验教训,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浇灌他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使得他在失败九百九十九次之后取得一次成功。他令人景仰之处不仅仅是他的伟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他面对困难的态度,他告诉我们要学会想生活低头。
向生活低头是另一种哲理。垂下头颅,是为了让思想扬起。当我们翻山越岭,寻找梦想;当我们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当我们走过荒野,涉过险滩;当我们山穷水尽饱览足迹。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的旅途中并不一定总要昂首阔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垂下头颅,看清脚下,这样才能度过险滩。
在昏庸无道的君王面前,司马迁垂下了头颅,忍辱含苟,不屈不挠。表面上是妥协让步,实质是更深层次的斗争与反抗,一部名垂千史的《史记》诞生了,一个永垂不朽的人格点亮了。在污浊的官场上李白妥协了,但是,他的妥协是理智的,是充满斗争的。他没有忘记梦想,只是改变了扬起思想的方式。在遭遇数次绊倒后,一个远行人仔细审视自己脚下的路,结果他发现在一片荆棘丛中隐藏着一片可怕的沼泽,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方向,从死神面前拉回了自己的生命。
招隐二首
[作者] 左思 [朝代] 魏晋
其一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其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招隐二首》注释①策:细的树枝。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
②荒涂:荒芜的道路。横:塞。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这句是说道路荒芜,好象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
③岩穴:山洞。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④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阴:山北为阴。冈:山脊。丹葩(pā趴):红花。阳:山南为阳。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
⑤漱:激。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纤鳞:小鱼。或浮沉:时沉时浮。这两句是说泉水激荡于山石之间,小鱼沉浮于溪水之中。
⑥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句和下句是说不须管弦乐器,山水自有清妙的声音。
⑦啸歌:吟咏。灌木:丛生的树木。这两句是说何必歌唱,风吹灌木的声音自是一种悲戚的吟喔了。
⑧糇(hóu侯):食。兼糇粮:兼作粮食。间:杂。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这两句是说食物里兼有秋菊,衣襟上杂佩幽兰。
⑨踌躇:徘徊。烦:疲乏。这句是说在世途上徘徊,脚力疲乏。
⑩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这句是说且弃官在此隐居吧!
《招隐二首》相关内容选析作者:佚名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
《招隐二首》作者左思简介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的其它作品○ 咏史
○ 三都赋
○ 白发赋
○ 杂诗·秋风何冽冽
○ 咏史八首·其一
○ 左思更多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正音释词
列(裂)、怳(恍)
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2、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3、三段诗个写什么三段之间用了哪些句子过渡第二段写梦幻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就是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接着便写梦境。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一夜飞到了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鸣,景象清幽,这是第一梦景。这里是古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于是,穿上谢公特制的登山林屐,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景色壮观,令人心醉,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月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美,此为第二梦景。再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清早到傍晚的一天的路程。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岭、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的游兴。这幽美之景可称第三梦景。夜幕降临了,诗人梦游中的所见是“熊咆龙吟”“栗森林兮惊层巅”;天气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多么令人恐怖啊!这是梦景之四。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一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的追求和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磅礴,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惊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朋友吴筠的举荐,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但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叛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描写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澹澹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时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显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