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
(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心火上炎,舌尖色赤。红在舌边,肝胆有热。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舌心干红,阴液被劫。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纯绛鲜泽,包络热盛。干枯而萎。涸竭肾阴;兼见嗌干。大命将倾。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舌见青紫,浮苔滑润。伤寒初,直中三阴。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酒客成积,舌多紫斑。中心白滑,醉后伤寒。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8)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9)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血已败坏。古称死证。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10)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娇嫩齿印。虚弱之识。
(11)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病情更重,整舌剥脱。舌生芒刺,有黑**,不论前后,化燥之志。舌体胀大,痰饮热湿。舌体瘦瘪,诸虚证急。
(12)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无力,颤动属虚。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燥干寒急,风痰粘连。舌舒痰热,麻痹虚证。歪于一侧,风中络证。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舌忽缩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
(13)有根无根,亦须分别,中气存亡,有关得失。有根之苔,从舌生来,紧贴舌面,均匀铺开。无根之苔,厚苔一片,四围净洁,如涂舌面。
(14)苔厚苔薄,内外邪结。表寒均薄,兼证各别;邪积苔厚,内证多实。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腻则粘舌,刮亦不脱,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腐苔如霉,或如腐脓,胃气败坏,或有内痈。
(15)苔布满舌,邪气散漫,表证薄白;白腻属痰,用药宜慎,防多变幻。苔生一偏,中后或前,或左或右,按部钻研。苔色变换,顺逆可寻:由白而黄,黄退生新,此为顺象,邪解正胜。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不支,病邪日深。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16)食物染苔,注意分别。枇杷橄榄,变黄变黑。甜酸咸物,色酒果汁,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17)白苔主表,并湿虚寒。苔白而滑,外感风寒。白苔舌红,风温初染。白苔转黄,邪气内传。白苔绛底,湿遏热伏。白苔粘腻,痰湿内搏。白苔湿润,边尖齿印,并兼胖舌,湿痰之证。虚证白苔,望之明净,舌多嫩滑,阳虚之证。
(18)黄苔主病,属里属热。微黄不燥,初传当别;黄而干燥,里热已极。舌苔黄聚,阳明腑实。燥生黑刺,或者发裂,均为热深,阴液消失。黄而滑腻,痰湿热结。以上黄苔,均属热实。别有一种,淡松花色,色黄而淡,胖嫩舌质,津润而冷,脾虚有湿。
(19)灰苔主病,寒热阴阳,辨在润燥,察之当详。由黄转灰,苔燥干厚,伤寒传经;里热证候。苔由骤见,并无积垢,薄而滑润,三阴证候。苔灰微黑,滑润舌质,痰饮水肿,细辨自识。
(20)黑苔与灰,辨证相近,灰黑渐来,里热日深。黑而燥裂,津伤热盛。苔根黑燥,下焦热甚。均属实热,急下存阴。黑而滑润,阴寒直中;杂病阳虚,苔亦相同。另一种人,平素痰饮,舌常灰黑,舌面滑润。证无险恶,切勿惊心。
(21)平素体质,舌苔有别。常见多苔,灰黄或白,病在脾胃,属于湿热;至有病时,苔反薄脱,中气不足,留心辨识。舌赤无苔,尖边红点,见于平时,阴亏可验。
(22)润燥厚薄,可知邪正;察舌关键,辨证纲领。润为津存,燥乃热乘;厚是病进;薄为邪轻。结合苔色,病情自明。若因饮食,混冲当侦。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不惑,运用要灵
中医舌诊观病精粹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警惕舌苔泄露胃病“隐私”
胃病患者如果仔细留意自己的舌苔,常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有的特别厚腻、有的发黑、有的发黄、有的剥落。事实上,舌苔变化确实能反映疾病尤其是一些脾胃病的规律。
舌苔厚、有口气 一个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异常舌苔和口气有望自愈。
舌苔发黑、黏腻 如果仅见这种异常舌苔而舌边尖呈正常的淡红色,且无其他明显不适,有时属于“染色”现象。以上情况不属病态,不必紧张。但平时胃病较重的患者观察到黑苔就要警惕,如果舌边尖呈深红色,甚至发青发紫,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舌苔花剥 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不规则的一块块“地图样”改变,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无苔,这叫“地图舌”。此类舌象者如无任何不适感觉,多属生理性改变,不需治疗。如果长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从未见这样的舌象,出现“地图舌”则多属阴虚表现,需及时就医。
舌头有裂纹 还有的人舌面上出现许多“裂纹”,多数无舌苔,称“裂纹舌”,如无不适感,亦属生理性的,不需治疗,如在重病后出现裂纹舌,舌红无苔,且有不适感,亦属阴虚,需配合药物治疗。
舌边有齿印 有的人身躯肥大,舌体也胖大,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如无明显不适,则属太胖的缘故。中医理论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的脾胃运化功能相对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现障碍。这些人要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适当运动。如果舌苔白厚腻,舌边有齿印,不欲饮食,腹胀满,便溏薄,则属痰湿过盛,在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舌红、苔厚、便秘 有的人几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边尖红、尿黄,此属胃火盛。胃中火热内盛,浊气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现口臭、舌苔发黄、热伤津液、肠道失润,故出现大便干结。此时可服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之类中药清热泻火,在饮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形如倒垂未开的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与四时之夏相应。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的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就会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甚至发生气血淤滞,血脉受阻,面色灰暗,唇舌青紫。 2、主神志: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在各脏腑功能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都必须在心的统帅调节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生命活动。肝位于腹腔中,膈肌之下,右胁之内。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的功能 1、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气机: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叫做气机。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都依赖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就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会出现不适。如果是气郁就会有胸胁、少腹胀痛;气逆就会出现头痛、面红耳赤,甚至喀血、晕厥等。(2)促进脾胃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肝的疏泄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可以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3)调解情志:精神情志的活动有赖于气血的运行,气机调畅则精神愉快;气机失调则会抑郁不乐。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解血量的功能。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有血海之称。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的时候,肝将贮藏的血液向外疏布。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则两眼干涩、视物昏花,或夜盲;血不养筋,则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妇女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若肝不藏血,则会出现吐血、衄血,经量过多,甚至崩漏。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皆依靠脾的滋润濡养,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脾主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的功能 1、主运化:指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1)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2)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主生血、统血:指脾有生血和统摄血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3、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肺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与四时之秋相应。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的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个方面。在气的生成方面,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共同组成宗气。同时,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的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使体内体外的气体交换,呼浊吸清,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浊气,同时可以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如果肺气失去宣发的功能,则会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无汗等。肃降指肺将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向下散布,同时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如果肺失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 3、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肃降的功能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如果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调,则可能水液停聚,生痰成饮等。 4、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帮助心脏运行血液。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若肺气虚衰,不能帮助助心脏运行血液,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右边偏下,左边偏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的功能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肾精促进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参与血液生成,抵御外邪侵袭,也是人体各种技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主水: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依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吸人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呼吸虽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
自测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有哪些方法清热祛湿?
春季南方春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人体内容易湿气重,大家要小心体内湿气重的表现症状,并做好预防工作,祛湿防病身体才健康。
身体湿气重的6个表现:1、头部:当时期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除湿气,祛湿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热门的话题。
2、关节: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3、消化效果: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4、小便及妇女带下,而且大便也会表现得比较稀: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生,健脾“化湿”。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相对经典。
5、舌苔: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
6、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肯定是有湿气在侵蚀。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体内有湿的人,大便后一张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清热祛湿的方法:清暑热食物应对炎热1、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在高温下,人体腠理开泄而多汗,容易耗气伤津。因此,暑天应食用一些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食物。
2、夏季正是各种瓜类水果、蔬菜上市的季节,如西瓜、甜瓜、哈密瓜、白兰瓜、黄瓜、丝瓜、苦瓜、冬瓜等。这些瓜类大多性味甘寒,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功效,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补充营养和水分的佳品。它们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特别是苦瓜,不仅清邪热、解劳乏,还可增加食欲、提神醒脑,是夏季餐桌上必备的食物。
3、暑热不仅易伤阴津,还易使阳气大量消耗,这常被人们所忽略。夏季人体阳气升发而趋于体表,发汗散热,进而增加了阳气的消耗;同时过度空调纳凉和喜食生冷饮食等,也易消耗阳气。因此,夏季宜摄入一些“温性”食物,如生姜、豆角、茄子、南瓜、红辣椒、茼蒿、香菜等,以达到收敛阳气的功效。
“清热与助阳兼顾”,是夏季养生防暑的常见饮食养生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