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薏仁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有湿气,如积液、水肿,湿疹、脓疡等等与体内浊水有关的问题,薏米都是您最好的帮手。“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
2、红豆
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造成水肿虚胖。红豆含有的石碱成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消除浮肿。红豆水对因口味重、压力或排便不顺引起的水肿更有效。
3、茼蒿
中医认为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温脾开胃、养心安神、降压补脑,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脘腹胀痛等病症。所以,雨水节气调养脾胃不妨多吃一些茼蒿,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4、山药
山药可整顿消化系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将去皮白山药和菠萝切小块,一起打成汁饮用,有健胃整肠的功能。
5、绿豆
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6、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苹果、葡萄干,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扩展资料:
祛湿毒的方法:
1、坚持运动
体内有湿毒往往会表现为身体沉重和四肢无力,而且不爱运动,但是有一个问题,越不爱运动湿毒的问题就越严重,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进行跑步以及爬山等有氧运动。在运动过程当中,能够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以将体内的湿气的毒素有效的通过汗液排出。
2、多晒太阳
每天至少要在阳光下晒20分钟左右,这样是可以缓解湿毒症状的。但是应该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最好选择早晨9点和下午5点钟进行晒太阳。
3、饮食要清淡
湿毒和平时三高饮食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有一些女性在平时喜欢吃很多油炸食品和甜食,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过氧化,就会加重湿毒的症状。
经常吃生冷和冰凉的食物,也是会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吸收的,从而就会加重湿毒,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保持饮食清淡,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多喝开水。
参考资料:
西医来讲,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脊椎骨质增生,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神经炎、动脉硬化等都会引起手脚腿膝四肢酸痛无力。
中医来讲,若感受风邪胜,则四肢疼痛游走不定,若感受寒邪胜,则气血凝滞、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若感受湿邪胜,则四肢麻木、肿胀;若感受热邪胜,则四肢关节红肿、热痛。
四肢疼痛日久,容易出现以下病理变化:一是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可见皮肤瘀癍、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现象;二是病久耗伤气血,引起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症候;三是病久不愈、复感外邪,由经络累及脏腑,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在现代医学相当于风湿性心脏病。
四肢疼痛总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所以根据表现症状的不同,其调理的基本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疏经通络等,后期还应适当补益气血。四肢疼痛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推拿、薰洗等对本病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手脚腿膝酸痛无力不能对症治疗,而是要对病因治疗。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四肢酸痛,都应该首先到医院风湿免疫科进行检查,判断有无风湿类风湿疾病。
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酸痛无力,则再转到其他相关科室治疗。要分别按照糖尿病、中风以及鼠标手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建议你先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健康!
1 独活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3-10g,煎汤,入丸散,浸酒。
常用配伍:
独活配防风,杜仲:风寒湿痹,腰膝疼痛。
独活配羌活: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风痹,周身窜痛。
独活配白芷,川芎: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巅顶痛。
独活配羌活,松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注意: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素体阴虚血燥或气血亏虚,以及无风寒湿邪者慎用,内风证忌用。
2 威灵仙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常用配伍:
威灵仙配桑寄生:血虚风湿痹痛,肢节不利,周身疼痛。
威灵仙配羌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以上半身痹痛为多用。
威灵仙配川牛膝:风湿阻滞经络,关节疼痛,尤以下半身痹痛为多用。
威灵仙配秦艽,桑枝: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手足发麻等。
注意: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慎用。
3 防己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功效主治: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5-10g,煎汤,入丸散。
常用配伍:
防己配威灵仙:风湿阻络之关节肩背疼痛。
防己配黄芪:发热恶风,颜面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可治风水,湿痹,慢性肾炎及心脏病水肿。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故不宜大量内服,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4 秦艽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通,退虚热。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5-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常用配伍:
秦艽配威灵仙,防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秦艽配当归,白芍:中风后半身不遂。
注意:本品微寒而无补虚之功,故久病虚羸,溲多,便溏者慎用。
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阳气来调治筋伤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 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 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
如《伤寒论》全书中,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
《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 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
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
"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 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 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
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 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
以上可说明,阳气对筋伤病的重要性,阳气足,筋骨强;阳气不足,筋骨容易损伤。所以,再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保护阳气、提升阳气,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凡由六*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与痛痹、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尫痹等的某些证型可能有所交错,如果出现关节剧痛、肢节拘挛屈曲、强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畴。本病与肾痹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是肾痹的初期或中期的发展阶段。
骨痹语出《素问·痹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痛风等病种出现骨痹的主症时,可参考骨痹辨治。
辨证施治
1风寒湿痹证
(1)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以关节疼痛、肢体酸胀沉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为辨证要点。
(2)治则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3)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4)方药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先煎)、川牛膝。
如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可加茯苓、泽泻、车前草;如上肢痛甚加细辛、片姜黄;下肢痛甚加松节、钻地风;如服药后有咽干、咽痛等症出现,可酌加麦冬、生地、玄参。
2湿热蕴结证
(1)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黏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以关节红肿热痛、口苦黏腻、纳呆、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治则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3)主方除湿解毒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4)方药生薏米、土茯苓、山栀子、金银花、连翘、川牛膝、木通、羌活、独活、防风、川芎。
如发热、关节红肿明显者加黄柏、板蓝根;如关节积液或有浮肿者加车前草、泽泻、防己;如关节僵硬、疼痛剧烈者加炮山甲、全蝎、白花蛇。
3肝肾亏损证
(1)证候腰尻疼痛,上连项背,下达髋膝,僵硬拘紧,转侧不利,俯仰艰难。腹股之间,牵动则痛,或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以腰髋疼痛,脊柱僵硬拘紧,腹股之间牵动则痛为辨证要点。
(2)治则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3)主方大补元煎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4)方药熟地黄、葛根、羌活、杜仲、枸杞子、秦艽、土鳖虫、桃仁、红花、乳香、川牛膝。
如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腰髋灼痛者,加金银花、丹皮、知母;熟地黄改用生地黄:如恶寒、肢冷,得热痛减,加桂枝、川椒、熟附子。
4痰瘀互结证
(1)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甚则变形,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或寒或热,寒热错杂,全身乏力,两手时有震颤,四肢常有抽动。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多白腻,脉象沉细或涩。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
(2)治则补益气血,化痰破瘀。
(3)主方趁痛散合圣愈汤加减。
(4)方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土鳖虫、白芥子、全蝎(研冲)。
关节红肿疼痛或有低热者加金银花、板蓝根、虎杖;关节冷痛,得热痛减者加桂枝、川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