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后肢体的护理:
关节镜术后患者应采取仰卧位,搬抬应轻抬轻放,以减少搬动时不必要的关节活动,小腿后方垫枕以抬高患肢, 注意枕头勿堆积在腘窝处,以免压迫腘窝处静脉影响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观察整个下肢的肿胀情况,了解是否有静脉回流障碍,及时发现静脉栓塞。术后7天之内膝关节以弹力绷带外固定,以减少关节肿胀,根据关节肿胀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弹力绷带外固定的时间;嘱患者不要自行取下弹力绷带。因术后3天之内关节肿胀较重,术后第1天可尽量于床上二便,以后根据关节肿痛情况择期下地。保证术后的伤口换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术后关节肿胀的处理: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术中主要行滑膜皱襞的清理及剥脱关节软骨面的刮除,合并半月板较大损伤的病人会施行半月板切除术。有的病人因滑膜皱襞肥厚、粘连广泛,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病变较重,术中做大面积的清理,相应滑膜皱襞血管出血造成关节肿胀。术后3天如关节肿胀仍十分明显,甚至皮色发亮,浮髌试验阳性,关节胀痛感,肿胀没有消退趋势者,可考虑行关节腔穿刺,抽吸关节内积液,并继续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数日后可再行穿刺,一般2次穿刺后肿胀基本上可得到控制。抽吸后应保持患肢抬高位3—5天,不进行膝关节屈曲锻练。
3.术后按摩手法的灵活运用
关节功能障碍为术后常见的问题,许多患者因术前疼痛不能做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因此给术后练功带来一定的困难,关节囊的紧张、韧带肌肉的挛缩是练功的最大障碍。因此术后功能障碍的解决,尤其屈膝功能的恢复,是决定手术效果优劣的关键。在自身锻炼的同时,配合医生有目的的手法帮助,可以解决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大部分问题。
3.1.根据术后膝关节的症状表现及特点,我们将膝关节术后划分为3个时期:即术后反应期(术后14天之内)不同的患者其表现不尽相同,大多数患者肿胀不严重,可以很快度过此期,有的患者肿痛明显或反复肿胀。主治疗期(术后10天—30天)肿胀大部分消除,练功行走时痛点显露明显。恢复期(20天—3个月)关节存在轻微疼痛,部分活动功能仍受限。
3.2.手法的目的 术后反应期:手法的是为了达到改善膝关节内循环,加速关节液代谢速度的作用,从而尽快消减关节肿胀。主治疗期:舒筋通络、调和气血,改善关节活动功能,进一步消除肿胀。主要手法操作集中在此期。恢复期: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残余痛点。
3.3.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3.1 手法施用的时间应掌握在至少术后1周以后。因术后1周左右关节腔内创面的修复依然不十分坚实,静脉回流欠通畅,过度的外界刺激会破坏刚刚修复的创面,使关节内渗出增多,关节肿胀加剧。
3.3.2 术后反应期如使用手法不要直接在膝关节上操作。对于明显肿胀的膝关节,应避免手法直接作用在关节处,即手术操作的范围,而应作用在关节远、近端的肢体上。
3.3.3 手法宜由轻柔、宣散类逐渐转为活动类手法。如术后反应期多采用关节以外穴位的点按手法,以酸胀得气为度,每穴点按时间约1分钟。
3.3.4 术后反应期手法操作的方向应远离关节方向。捋顺、揉捏等手法的操作顺序应以膝关节为中心,进行离心性操作,以减轻膝关节外周的液体压力,加速关节的液体回流,消除肿胀。
3.3.5 强力屈曲动作不宜反复使用。有的患者术前即存在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术后练习屈曲动作时,因疼痛而不敢用力屈曲膝关节,此时医者可按让患者半坐,背靠于床头,患者屈膝曲髋,医者一手自前方握患者踝关节处,以轻手法在患者不甚疼痛范围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患肢放松,然后突然加力屈曲患膝至最大角度,并用力推压保持患膝屈曲位约10—15秒钟。此时患者多膝关节疼痛剧烈。放松伸直膝关节并垫枕抬高患肢。疼痛减轻后患膝活动度可明显加大,髌上囊肿胀情况多有消退。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医者只有在掌握病人关节内韧带的情况的条件下,才可以给病人做强力的关节屈曲动作。
3.3.6 术后反应期不宜按压冲门穴。冲门穴位于腹股沟中点处,为股动脉搏动点。术后反应期关节肿胀明显的患者,关节处静脉回流存在障碍。按压冲门穴后,大量血流冲入膝关节周围组织,不能顺利反流回静脉,易引起关节肿胀加重。在主治疗期和恢复期,则可以使用此手法。
3.3.7 注意膝关节后侧韧带的松解。长期膝关节不能伸直的病人,往往膝关节后侧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腘斜韧带尤为明显。腘斜韧带位于关节的后面,为半膜肌肌腱的延续部分,起自胫骨内侧髁的后部,沿关节囊的后部斜向外上方,止于股骨外上髁,此韧带有防止膝关节过度前伸的作用。除此韧带外,对腓肠肌、比目鱼肌、腘肌、腘弓状韧带等也要做适当的松解。
4.术后中西药及其他疗法的选择性应用
4.1 中药汤剂:根据中医辨证用药的方法,活血化瘀、除湿通络,随症加减。
4.2.金黄膏外用:关节肿胀明显,皮温增高者,可局部外敷金黄膏。该药可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每日更换1次。
4.3透明质酸钠注射:医用透明质酸钠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份,其对软骨具有保护作用,且可消除致痛物质,具有疼痛抑制的作用。可以在手术1周后开始注射本药。注射时应严格无菌操作,25ml/次,3—5次为1个疗程。
4.4 针灸治疗:采用局部取穴法针刺患膝周围穴位,如鹤顶、血海、梁丘、足三里、伏兔、健膝(髌骨上缘正中直上3寸)、阳陵泉等穴,手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减轻疼痛的作用。
4.5 微波治疗:微波可促进损伤组织中生长因子的生成,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
4.6 中药熏蒸:采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药成分,局部熏蒸和热敷。此法可加速代谢产物的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术后三日即可采用。
4.7 CPM康复疗法。Salter在本世纪70年代提出了“持续被动活动疗法”(CPM)的理论——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有利于关节功能。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间断性的主动活动仅能使病痛关节达到纤维组织和纤维软骨的修复,而通过CPM后则有可能获得透明软骨的再生修复。另外,由于持续的运动既可防止关节内积液、降低关节腔内压力,也可抑制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因此,有人提出CPM是比早期间断主动活动更为理想的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的康复疗法。
5.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法
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练功活动。
5.1 术后第1天,即可练习足趾的活动,第2天即可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肿痛不甚者第3天可试着下地站立,以后站立时间逐渐延长。肿胀严重者适当延长卧床的时间,甚至到2周。我们曾遇到2例因术后1天即自行强力练习膝关节屈曲动作而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的病人。
5.2 股四头肌的有力是保证膝关节稳定的前提。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术前即应当加以指导,尤其一些老年人,此动作甚至不会做,医者应反复诱导、实践,直至逐渐加强。股四头肌收缩时应见到髌骨上移。锻炼时要尽量伸直膝关节,来达到恢复肌肉力量、恢复力线、增加关节稳定的作用。此锻炼应坚持至恢复期结束。
5.3 术后早日下地行走,是每个患者追求的目标。医者应告知患者掌握“能走不走,能蹲不蹲”的原则,即不刻意练习行走和下蹲。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练习最初的行走。其方法是:患者下地后双足并拢,双膝伸直,处于“立正”姿势。让患者迈动患肢 ,患足落地后膝关节挺直,保持股骨头肌收缩,然后再迈健腿。迈步不必大、不要快,行走时不要用拐杖。行走困难者周围应有人保护,以防跌倒。
5.4 膝关节屈曲功能有障碍者,应鼓励患者练习膝关节屈曲,以练习后膝关节肿痛不甚或肿痛有所加重,经休息可缓解为度。具体方法有床边坐位锻炼法,仰卧屈髋屈膝锻炼法,坐位屈髋屈膝双手握踝法。3种锻炼方法可交替进行。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疾病,病变部位在大脑常累计四肢是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
脑瘫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关节挛缩、畸形可予以恰当的手术矫治。常见的有腱膜松解术,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 hoke跟腱腱滑动延长术, 股直肌远端转移术等。
2、药物治疗
(1)本症的治疗无 治方法,药物也是辅助治疗作用,主要有脑活素、胞二磷胆碱, a型肉毒毒素, 脑苷肌肽, 巴氯芬、安定等。
(2)及时治疗合并症。对有视听障碍者及时矫正,有语言障碍者进行语言训练,智力低下者进行特殊教育,有癫痫发作者应积极用药物控制发作。
3、康复治疗
(1)以纠正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恢复正常运动发育为主,应采用理疗、体疗、手术疗法等多种措施进行矫治和训练。
(2)对于运动异常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常用方法有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体疗、理疗等。按摩、针灸、推拿等也能促进症状的改善。
(3)全面关心患儿,注意生活护理及营养保证。
(4)功能和智力训练: 以鲍氏提出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为指导, 针对疾病损伤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碍, 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 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 结合婴儿操综合治疗。
髋就是你的臀部 也就是屁股 它最大的连接点就是我们腰腹部的肌肉 可以说你的腰柔韧性好的话 同样你的髋关节的柔韧性也会很好的 其次就是大腿深部了 只要你经常性的拉伸你的大腿肌肉 和腰腹部肌肉你的髋就会很灵活的 同时也要练一点协调性
正常的。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但是每个小孩结实程度不一样,长本事的速度也不一样。
我家小孩五个月才会翻,八个月才会坐,十一个月才会爬……现在一岁三个月,跑的飞快,话多的比两岁的孩子都吵闹,七八个字的句子随口就来,逻辑思维很强。
所以不用担心啦,没有异常情况的话,这位家长,让孩子慢慢长大。平时多锻炼宝宝,扶着宝宝坐,宝宝坐着的时候拿着玩具逗ta,将玩具从左往右,从上往下,顺时针,逆时针等方向逗宝宝,不仅能锻炼宝宝的颈部力量,也能增强宝宝的专注力。坐位是向站立发育的中间姿势,通常来说不能够完成坐位的小儿最终是不能够完成独站独走的,独坐的完成标志着人基本的动作。坐位的发育顺序为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坐位的完成需要颈背部、腰腹部有足够的力量支持,而且肌张力足够承担相应姿势、坐位平衡以及双上肢的负重。
坐位训练方法(要求:5个月以上宝宝可以做的动作)
(一)盘腿撑手坐训练
宝宝还不能独坐之前,我们可以采取让宝宝屈膝足心相对,手支撑于两侧,前方用卡片、书籍、播放音乐吸引宝宝注意,帮助宝宝姿势保持1-2分钟,每天3-5次;
(二)长坐位训练
已经可以撑手坐但是不能直腰的宝宝,家长帮助宝宝将腿伸直,腿分开呈70°~90°,家长坐于宝宝身后,当宝宝前倾腰直不起来,点压双腰眼穴,刺激宝宝直腰,每次5组,每日多次;
(三)骑腿坐训练
扶宝宝坐于家长大腿上呈骑跨姿势,背朝向家长,宝宝不能直腰,家长手扶其胸口帮助宝宝躯干立直,每次3-5分钟,每日多次;
(四)腹部和腰背力量训练
宝宝不能直腰独坐,腰背腹部力量不足,家长抱住宝宝大腿近腰位置,宝宝面朝外,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70~80度再抬起,此髋关节屈伸的动作也有助于髋关节发育,为以后站、走打下基础。
(五)球上躯干稳定训练
宝宝坐于大龙球上,家长位于宝宝后方,缓慢用力转动大龙球,使宝宝向前方、侧方、后方失去平衡,同时诱导宝宝失去平衡侧上肢做出支撑反应。每次3-5分钟,每日3-5次。
一、伸髋力量是人体四大基础力量中地位仅次于伸膝力量的。
二、伸髋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解较难,训练动作十分多样,繁琐,为了避免一次性内容过多导致理解出现困难问题。所以我们将伸髋力量训练这一篇分三部分来讲解,这样即好理解,也容易消化。
三、伸髋力量,所屈伸的这个髋部在哪里?在每个人大腿的最上端,有一个又圆又硬的骨头,在里面就是所谓的髋关节。
四、明白了髋部在哪里,那么屈伸髋部所释放力量的肌群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即臀部肌群,包含臀大肌,臀小肌等,以及股二头肌肌群,包含股二头肌,缝匠肌,大收肌群等等。
五、在伸髋力量的释放中,虽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各部位所发力的比例大小没有什么非常明显的差距,一般来讲,股二头肌肌的发力比例在伸髋力量里面是最大的,臀部肌群其次,大收肌群等发力比例最少。
扩展资料:
1、伸髋力量的实战应用这个非常好理解,所有屈伸髋关节的部位几乎都要用到伸髋力量。
2、比如你在奔跑中,伸髋力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你的速度快慢。有很多训练者认为奔跑时快慢决定比例最大的是伸膝力量,其实这是个不小的误区。
3、如果你要带动身体奔跑,最需要的是做到髋部的屈伸,而不是膝盖的屈伸,你可以试试只屈伸膝盖,而不屈伸髋部,是根本无法前进的,不要说奔跑了。
4、而你屈伸髋部,不屈伸膝盖,至少能满足你向前前进,所以伸髋力量的大小对于极限速度的快慢决定是非常大的。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一、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一)仰卧拉起训练
1.仰卧拉起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
2.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
3.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
4.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
(二)俯卧位训练
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
2.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训练
1.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2.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3.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
(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4.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
(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四)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
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1.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跪、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双杠一阶梯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依次应用,来达到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协调运动功能,之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矫正。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儿,以手足徐动为主的混合型患儿,往往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患儿全身性痉挛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以受到非对称异性颈紧张反射(ATNR)的影响,导致躯干及四肢部分旋转的现象,背部观察:可见一侧肌肉的短缩,并且躯干短缩,一侧的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势,双上肢不能合拢放在胸前,同时,头部偏向一侧,时间长久致胸锁乳突肌的肥厚。
术者采用手法或颈部操放松痉挛的肌肉,逐渐使患儿头控能力增强,纠正脊柱侧弯,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其拮抗肌肌力,预防产生更严重的畸形,充分活动关节,牵拉痉挛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可采取下肢固定,上肢夹板约束),从而达到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的目的 (原则)
针对主要症状,突出重点,训练先后顺序应掌握一抬头,二挺腰,三练四肢,四体操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体征,参照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鬼脸训练法
1.颞下颌关节训练,患儿被动(或主动)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及侧方运动,协调面部肌肉张力,增强关节灵活性,恢复功能。
2.面部表情肌训练
(1)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动作锻炼面部肌肉的协调性。
(2)手法拿捏面部肌肉点揉相关穴位(垂根、听会、翳风、地仓、承浆穴),调节肌肉张力。
(3)照镜子练习口形,发音,吹气球等。
(二)医疗体操(是运动疗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动、主动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位,术者面对患儿,双手握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双腕,术者拇指放患儿掌心。将其双臂放于体侧。
第一节扩胸运动;第二节 伸展运动;
第三节屈肘运动;第四节 环转运动。
适用范围:上肢关节活动受限的脑瘫患儿。
2.下肢操(被动、主动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双手握患儿双踝。
第一节屈膝屈髋运动;第二节 双髋外展运动
第三节髋内、外旋运动;第四节 屈、伸膝运动;
第五节牵踝、摇踝运动;第六节 屈、伸踝运动。
适用范围:各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障碍。
以上的很多康复训练属于专业操作,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提醒到康复训练是脑瘫恢复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医院可以给予孩子手术治疗,但是后期都需要配合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肢体方面的功能,详细的了解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选择更恰当的康复训练来配合孩子的治疗。
1患者在活动时髋关节屈伸不能>90°,避免负重,不坐矮凳,不做下蹲动作,不过度内旋或外旋下肢,不侧身睡觉。
2上楼时健肢先上,拐随其后或同时跟进,下楼时拐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 3尽量避免以下动作: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坐位站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