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髎简介

肘髎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肘髎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肘髎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肘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1 拼音

zhǒu liáo

2 英文参考

Zhǒuliáo LI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ǒuliá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肘髎 汉语拼音 Zhouliao 罗马拼音 Chouli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号 中国 LI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2 富耶氏 德国 DI12 英国 Li12 美国 LI12

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 LI12)[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1]。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1]。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4 肘髎的别名

肘尖(《外科枢要》)。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

6 穴名解

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1]。

《说文》:“肘,臂节也。”段注:“肱与臂之间曰肘。”髎,有深空之义,或作“窌”。此穴在肘关节之直上,当肱骨外上髁的上方与肱三头肌之间陷凹中,故名肘髎。[2]

7 所属部位

上臂[3]

8 肘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4][3]。

肘髎位于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

肘髎位于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头肌的外缘,肱桡肌的起始部;或于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外,屈肘取穴[5]。

肘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肘髎穴的位置

肘髎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肘髎穴的位置(肌肉)

肘髎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取穴。

肘髎位于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

屈肘,曲池直上1寸,当肱三头肌肌腱的外缘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7]。

10 穴位解剖

肘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肘筋膜、肱三头肌。有桡侧副动、静脉。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起始部,进入肱三头肌。该肌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副动、静脉通过[5]。

11 肘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肘髎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肘髎有疏筋利节作用[1]。

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2]。

12 主治病症

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肘髎穴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和嗜卧[8]。

肘髎主要用于局部疾患:如肩、臂、肘酸痛,麻木、挛急、屈伸不利等[1]。

现代多用肘髎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1]。

肘髎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瘰疬等[5]。

肘髎穴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6]。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关节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5][8]。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臂放散[6];

沿肱骨前缘,进针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臂放散;

治肘部痛时可用"齐刺"或"恢刺"法。

132 灸法

可灸[1][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

肘髎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1]。

肘髎配肩髃、腕骨,治臂膊红肿、肢节疼痛[6]。

肘髎配曲池、手三里治肱骨外上髁炎[1]、上肢不遂[6]。

肘髎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1]。

肘髎配养老、肩髃、合谷,治肩凝症[6]。

肘髎配手三里、肩髃,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肘髎配曲池、手三里,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15 特效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肘髎,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可预防网球肘[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肘节酸痛,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类经图翼》:肘节风痹,臂痛不举,麻木不仁,嗜卧。

肱骨上段骨折是常见的肱骨骨折的情况之一。肱骨一旦发生上段骨折的情况,局部就会异常的肿胀和疼痛,甚至患者的行动能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固定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朋友们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肱骨上段骨折的治疗方法。

一复位

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二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

三功能锻炼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

通过上面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肱骨上段骨折的治疗方法都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如果出现了肱骨上段骨折的情况,就必需马上去当地的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的越早对于骨折的康复情况就会越好,具体的治疗办法建议遵从骨科医生的指导。

  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可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粘连强硬,同时,还能通过肌肉舒缩产生的内动力,与小夹板的约束力和棉花垫的效应力共同作用,使骨折端的残余移位得到逐渐纠正。

  进行锻炼时,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次数由少变多,时间从短到长,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不利于骨折稳定和愈合的活动。如内收型不宜内收活动,外展型不宜外展活动。一般情况下,每日安排3-4回,每回20-40次。以下是各期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

  早期(伤后1-2周)

  握拳伸指,伤肢手掌及拇指伸开,而后握拢。

  吊臂屈肘,伤肢前臂悬吊于胸前,用力握拳并屈曲肘关节,然后伸展至颈腕带允许的范围。

  中期(伤后3-6周)

  空拳屈腕,伤肢手半握拳,前臂中立位,腕关节尽量掌屈,然后伸到中立位。

  抬臂屈伸,用健肢托住伤肢外部,使伤肢尽可能屈曲再伸直。

  摩肩旋转,用健肢托住伤肢的前臂,抚住伤肢肩关节,作前后内外转动。

  顶劲耸肩,伤肢肘关节屈90度,上臂紧贴于胸前,保持伤肢正常轴线,用力收紧上臂肌肉,提升肩关节。

  后期(伤后6-10周)

  鲤鱼摆尾,伤肢前臂中立位,手握半拳,将腕关节背伸,然后掌屈。

  单手擎天,健肢置于胸前,伤肢腕关节背伸,上臂紧贴胸壁,将肩关节向前上方掌,并伸直肘关节,然后复原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膝阳关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足阳关穴的定位 8 足阳关穴的取法 9 足阳关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足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足阳关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足阳关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足阳关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阳关 1 拼音

zú yáng guān

2 概述

足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膝阳关[1]。见《针灸大全》。

穴位 膝阳关 汉语拼音 Xiyangguan 罗马拼音 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Knee Yang Pass 各

号 中国 GB33 日本 3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3 富耶氏 德国 G33 英国 G33 美国 GB33

膝阳关为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1][2]。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1]。《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1]。《针灸大全》名足阳关[1]。近称膝阳关[1]。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2][1]。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2]。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3 膝阳关穴的别名

寒府(《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张介宾注),足阳关(《针灸大全》),关阳(《备急千金要方》),关陵(《备急千金要方》),阳陵(《针灸大全》)。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

5 穴名解

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2]。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3]

6 所属部位

膝关节[4]

7 足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5]。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1]。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1]。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足阳关穴的取法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6]。

9 足阳关穴穴位解剖

膝阳关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2]。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7]。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7]。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1]。

10 足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阳关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2]。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3]。

11 足阳关穴主治病证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等[2]。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7]。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1]。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1寸[1]。

直刺08~1寸[7]。

直刺1~15寸[2][6],局部有胀重感[6]。

122 灸法

可灸[2][6]。

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3 足阳关穴的配伍

膝阳关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6]。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6]。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膝阳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15 足阳关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5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