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怎么理解韬光养晦以屈求伸?,第1张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颠,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了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韬晦待机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出击,致敌人于死地。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水桥上时,迎面走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着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五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五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五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跚跚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可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中曰:“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假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假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还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走时,迎面过来几个少年无赖。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几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其中一个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无赖一把抓住,“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划比划。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那张无赖之极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们的,但韩信的心里又在琢磨:“这几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不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应变术,在这种情况,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是已经有救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亦如此,不必锋芒太露,这或许符合中国人含蓄、谦虚的思想。

有时曾国藩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认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又处于不得施展的位置,想尽孝就无以报皇恩,想尽忠又无以谢父母之恩。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此一试探性的口吻,但心中仍旧坚持不给其实权的想法。正好此时江西的军务已有好转,就顺水推舟,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变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此外,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形象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犹望终制,’盖其心态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直言不讳让曾国藩备感尴尬。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失眠了。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人处事也不再锋芒毕露,而是日益变得圆融。

智有所用,不在小谋。急于求成的人最难以克服的弱点就是不注意时间和场合地表现自我、自高自大,不懂得龙蛇屈伸之道。

曾国藩的处世,深谙龙蛇屈伸之道,这也是经过教训,总结经验后的获得。

之后,曾国藩认为与人交往,切忌自以为是,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一现和施展的机会,否则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古语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想修养好的人,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

曾国藩以自身的体会来检点表现太强的毛病。他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话不多;与亲人相处的时候,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话就很多,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一起时,话就更多了,表现欲一下被激发,说到得意的地方更是手舞足蹈。夸夸其谈的人,本来是想表现自己的长处,可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长处时却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只知道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乐趣里,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曾国藩不仅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属于表现欲太强,还提醒自己的僚友朋友共同注意。

可见,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以屈求伸·勾践贿赂伯豁以求罢兵

吴王阖庐十九年(前497)夏,吴兵越兵相遇于醉李,结果吴兵大败,阖庐脚部受伤,未能返回吴都,死在路上。临死时,告诫儿子夫差:“勿忘报仇!”阖庐死后三年,吴王夫差兴兵十万,大举伐越,在夫椒一战大破越军,越都诸暨指日可下,越王勾践仅以剩余之兵五千人保会稽,吴王将其团团围困。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会见吴太宰豁请求准许投降,膝行顿首说:“君王的亡臣勾践派陪臣种来告诉太宰,勾践愿向吴王称臣,妻子愿送给吴王为妾。”吴王准备同意,相国伍子胥直言诤谏道:“天将越赐送给我吴国,不要同意他们投降的请求。”文种回到越国,将事情的进展报告勾践,勾践心急如焚,准备杀妻子,毁宝器,以战求死。文种劝止勾践:“吴太宰伯豁是个贪婪的人,可以诱之以利,望准许我再去求求他。”于是,勾践以八个越国的美女和大量的宝器,派文种去贿赂太宰豁。嚭受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文种见了吴王,顿首说:“求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接受勾践全部的宝器。万一大王不肯赦免,勾践将尽杀其妻子,尽毁其宝器,率五千人决一死战,这样吴军伤亡也会十分惨重。”伯豁借机对吴王说:“越国愿意称臣,如果赦其罪,这对国家是有利的事。”吴王将许之。伍子胥非常着急,劝阻吴王:“夏朝时,有过氏灭夏后帝相,当时帝相之妃后缗有身孕,逃到有仍氏的地方,生下少康。有过氏追到有仍,少康又逃到有虞。以后少康积蓄力量,反过来灭亡了有过氏,恢复了夏的世系。如今吴不如有过氏强,而勾践的力量却大过少康。而今不因势将其灭亡,将来对付起来就难了。而且勾践是贤明的君主,能吃苦,又有文种、范蠡等良臣辅佐,若放其归国,定将为乱,如今不灭,以后定要后悔莫及!”吴王听不进忠告,赦免了越国,罢兵而归。以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一年以后(前473),终于击败了夫差,逼着夫差自杀于姑苏台,吴亡于越。这时伍子胥死去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以屈求伸·张献忠假降

明崇祯十一年(1638),农民军在军事上屡受挫折。李自成部在川北梓潼遭到官军伏击,损失惨重;张献忠冒充官军的旗号奔袭南阳,被明总兵左良玉识破,计谋失败,张献忠负伤退往湖北谷城;罗汝才、马守应、惠登相等几支农民军也相继失利,且分散于湖广、河南、江北一带,各自为战,互不配合。张献忠在谷城,处于官军包围之中,势力孤单,加上经过十余年的战争,农民军的粮饷很难筹集,处境十分恶劣。张献忠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利用明朝高叫“招抚”的机会,将计就计。崇祯十一年春,张献忠得知陈洪范附属在熊文灿手下当总兵,大喜过望,原来陈洪范曾救过张献忠一命,而熊文灿的拿手戏则是以“抚”代“剿”。于是,他马上派人携重金去拜见陈洪范,说:“献忠蒙您的大恩,才得以活命,您不会忘记吧!我愿率部下归降来报效救命之恩。”陈洪范甚是惊喜,上报熊文灿,接受了张献忠。此后,张献忠名义上受“抚”,实际上仍保持独立自主。熊文灿要他把部队裁减为二万人,由明朝给饷,张献忠却说他的部下都是壮士,裁了可惜,愿以全军从征,请给十万饷。熊文灿无可奈何。他还把军队分屯于四郊,与老百姓混合居住一起,控制了谷城全境;他还在那里加紧训练士兵,因此,有人怀疑他还准备反叛,要熊文灿先下手为强,进行军事镇压。但熊文灿一心想在“抚”字上收奇效,立大功,没有对张献忠采取行动。等一切准备就绪,张献忠便于次年五月在谷城重举义旗,打得明朝官军措手不及。(《明史·张献忠传》)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意思是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尺蠖是一种蛾的幼虫,这种蛾,就叫尺蠖蛾。尺蠖蛾也有十几种之多,但

它们的幼虫,都叫尺蠖,这种虫的样子有点像蚕,身子细,约有三寸长,好像

是一节四季豆,脚生在头部和尾部,所以行动起来,样子就非常怪,要将长在

尾部的脚,移到了齐近头部的脚,在头部的脚,再向前移去,如此继续不断。

当头部的脚,和尾部的脚,靠在一起的时候,整个身子,就弯了起来,所以它

在向前行进之际,实际上就是不断弯成弓形再放直的动作。

以屈求伸的近义词 :

以攻为守、

以退为进

成语: 以攻为守

拼音: yǐ gōng wéi shǒu

解释: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1] 。

成语典故

出处: 宋·陈亮《酌古论一·先主》:“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举例造句: 在这次足球比赛中,主队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2]

近义词: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反义词:以守为攻

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以屈求伸、反败为胜、转危为安

一、以退为进

白话释义: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朝代:汉

作者:扬雄

出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翻译:过去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深巷陋室,而怡然自得,正是把退让看作前进,世上少有比得上他(境界)的人。

二、以攻为守

白话释义:用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朝代:宋

作者:陈亮

出处:《酌古论一·先主》:“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翻译:用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用防御作为进攻的手段,这是兵法的变化之道

三、以屈求伸

白话释义: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朝代:周朝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翻译:像尺蠖的一样屈卷,用以求生

四、反败为胜

白话释义:扭转了败局而取得胜利。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将军在匆忙之中,使反败为胜,乃古之名将!”

五、转危为安

白话释义:由危险转为平安

朝代:晋

作者:唐房玄龄

出处:《晋书·谢安传》:“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翻译:晋的江山由危险转为平安

以屈求伸·饮博终日,乃脱虎口

杨允恭出身于富豪之家,乾德年间,天下大乱,盗贼群起,允恭以弱冠之年率乡里弟子保卫家乡,不幸为盗贼所俘,即将被处死。允恭于是说:“饶我一命吧!我将为你们效力。”盗贼知道允恭出身豪门,于是饶他一命。允恭暗中与盗贼之子相交为友,每天饮酒下棋,下棋时,多输给盗贼之子,盗贼之子并受到赏赐。盗贼有加害允恭之心,允恭因盗贼之子而具得实情,得以逃遁,保全性命。(《宋史·杨允恭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6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