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怎么办?讲两味药,清热祛湿,可用于这些问题

湿热怎么办?讲两味药,清热祛湿,可用于这些问题,第1张

湿热怎么办,那么二妙丸就能帮到你,这个方子是朱丹溪先生所创立的,只用到了两味药,一个是黄柏,一个是苍术,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所以二妙丸,就能清热燥湿。如果你的舌苔黄腻的,排便不畅,大便粘滞,口干,小便黄有这些症状就合适,那么符合以上情况主要还用于哪些症状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讲

慢慢地,身体里边就蓄满了湿和热,那么这个湿随热出到皮肤,就容易导致的各种皮肤病,比如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二妙丸

得脚气的人,中医认为也有湿热下注的情况,你看脚一天到晚闷在鞋子里,有了湿有了热也很难发散出去,表现出脚臭,脱皮的情况。这种潮湿闷热的环境更容易引起脚气。二妙丸用上,脚部湿热气一旦减少,脚气自然就减轻了。

除了脚气,还有汗脚,就是脚特别容易出汗,有时候就连袜子都湿得厉害,一脱鞋子,脚又很臭。二妙丸把湿热的环境一改变,你会发现脚气,脚臭都没有了。

《丹溪心法》里说,二妙丸能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湿热往下走,盘踞在关节处,会导致关节发红、热痛。二妙丸就能用。

关节处又红又肿,舌红苔黄腻,就知道这里面也有湿热。二妙丸既能清热,又能祛湿,清热而不助长湿气,燥湿而不助长热性,在痛风早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中医妇科大家傅青主曾提到,带下俱是湿证。简单来说,带下也有湿热下注的情况,如果白带色黄,像豆腐渣一样,那就是湿热作祟,可以用二妙丸;如果白带量多,又清晰如水,是脾虚寒湿作祟,这个时候,就不能用二妙丸了,用完带汤比较合适。

如果是湿热导致的下肢关节疼痛,就用三妙丸,三妙丸里多了一味牛膝,牛膝有引药下行的作用,黄柏和苍术在牛膝的引导下,药性更偏于走下焦,而且这牛膝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对于膝盖有特别的保养作用。

如果是湿热导致的下肢关节痿软无力,下半部分阴囊湿疹以及肛周湿疹,就用四妙丸。四妙丸又比三妙丸多了一味薏苡仁,薏苡仁去湿热,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清热去下焦湿的作用得到增强。

现在得湿疹的人很多,个个挠得血痕斑斑,那叫一个触目惊心。越热越痒越挠个不停,不挠出血坚决不松手。用各种吃的药,洗的药,抹的药都不太管用。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身心灵都遭受重伤。尤其那些得过妇科湿痒,男科瘙痒的患者,可以用坐卧不安来形容。

今天送你治此病的中成药------二妙丸。

二妙丸是燥湿清热的一个经典方,源于朱丹溪的 《丹溪心法》。其方药和它的药名一样简单直接,仅以苍术、黄柏两味药组成,虽说简单,但效果却很好。

湿邪是非常容易入侵机体,诱发湿热下注、带下、阴囊湿痒等病症的。二妙丸方中以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两药同可燥湿,故二妙丸主要用于湿重于热的情况。

方子虽小,只有两位药,但功效特别强。具有清热燥湿功能,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足膝红肿热痛、皮肤红且有火灼烧感,以及白带量多且臭秽、外阴或阴囊湿痒等等。

用二妙丸治好的病例非常非常的多。今天你看过就不要错过,请收藏好,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是药三分毒,没有哪一个药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那么,二妙丸什么样的人不适宜吃,不小心吃了怎么办

二妙丸方中苍术苦温香燥,燥湿健脾,使湿无由生,湿去则热无所依,热易消除,此为治本;黄柏苦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且偏走下焦,清下部之热,除足膝之湿,为治湿热下注之要药。二药配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使热祛湿除,诸证自愈。

二妙丸主要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崩漏,白带过多,消化系统疾病(口腔溃疡、胃痛、肠炎、痢疾、肝炎),坐骨神经痛,湿疹等。

生活中,由于疏忽大意,吃错药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旦吃错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致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二妙丸的用药禁忌是孕妇忌服,高血压、心脏病、胃病患者慎用。不小心吃了怎么办患者不用惊慌,应该冷静寻找解决的方法。

我们知道,湿痹是湿病的一种,是以湿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风湿病 ,也是五*痹的一种。有人问湿痹是如何治疗的呢?今天刘医生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湿痹的中医辩证治疗。

湿痹的治疗以祛邪和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证治汇补》对湿痹的治疗概括得比较全:“湿症总治,势轻者,宜燥湿;势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内宜渗泄,所贵乎上下分消其湿。凡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利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除之。脾虚多中湿,故治以利小便为上。湿*所胜,助风以平之,有阳气不升,湿邪内陷者,当用升阳风药,以辅佐之。不可过服淡渗,重竭其气。”

总之,祛邪以除湿为主,调理脏腑以温补脾肾,化湿通络为主。实者祛风除湿,散寒除湿,清热除湿,化湿通络,燥湿化痰等;虚者健脾利湿,温补脾肾,通阳蠲痹等;虚实夹杂者,挟正祛邪兼顾。清·徐镛《医学举要·杂证合论》说湿痹“治湿为主,其间佐温佐清佐散”;另外,除湿不忘健脾,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说“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清·费伯雄《医醇賸义·痹》也说:“着痹者,病在肌肉,当补土燥湿”。

根据湿邪兼夹风寒热及脏腑功能情况辩证如下:

一、风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呈游走性。恶风,或恶寒,汗出,头痛,头重身困,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身体微肿。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疗上就应: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羌活、防风、独活、豨莶草、海桐皮、蕲蛇、川芎、苍术、白术、陈皮、茯苓、甘草,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宜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若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治宜祛风湿、通经络,方用海桐皮汤(《圣济总录》);若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宜续断丸(《奇效良方》);若风湿者,宜苍防二妙汤(《症因脉治》)。

二、寒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凉痛,痛有定处,遇冷及阴雨天气加重,屈伸不利,得热痛减,以下肢关节多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疗上就应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乌头、细辛、干姜、桂枝、豨莶草、独活、麻黄、当归、白芍、蜈蚣、茯苓、甘草,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之效。

若寒湿所伤,身体重著,如坐水中宜渗湿汤(《丹溪心法》);若寒湿相合,脊骨皆痹,腰眼膝髌皆痛,无力行步,身沉重者,宜苍术复煎散(《兰室秘藏》);若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腰痛者,宜麻黄苍术汤(《丹溪摘玄》);若寒湿痹痛宜薏苡仁汤(《名医指掌》);若寒湿者,宜术附汤(《症因脉治》)。

三、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汗出,或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代表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石膏、黄柏、连翘、滑石、防己、蚕沙、薏苡仁、赤小豆、肿节风、忍冬藤、赤芍、地龙,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若关节肿痛,不可触近者加姜黄、海桐皮。若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疗,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宜加味二妙散(《丹溪心胜》);若湿热者,宜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

四、湿邪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肢困体重。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以下肢关节多见,恶寒发热,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濡。

治疗上就应该:化湿通络,行气宣痹。

代表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杏仁、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诸药相合,共奏化湿通络、行气宣痹之功。

若湿盛沉困者加络石藤,海桐皮。若住处湿地水气甚,肢体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满者宜茯苓川芳芎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若伤湿为病宜除湿汤(《证治要诀》)。

五、脾虚湿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纳呆腹胀。肌肉痿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上就应该:健脾利湿,升阳蠲痹。

代表方药: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羌活、独活、泽泻、黄连、甘草,全方具有健脾利湿、升阳蠲痹之功。

临床还可选用实脾饮(《证治准绳》)加减;若气虚伤湿,身重腰痛,四肢微冷,或呕逆,或唐泄,宜加剂除湿汤(《仁斋直指方论》)。

六、脾肾阳虚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四肢不温,便溏。腰酸腹胀,纳呆,畏寒喜暖,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温补脾肾,通阳化湿。

代表方药:理中丸(《伤寒论》)合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干姜、人参、白术、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社仲、当归、补骨脂、丹参、甘草,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通阳化湿之效。

若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姜黄;血瘀者加全蝎、苏木、地龙、制乳香、制没药;湿胜者加炒薏苡仁、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七、湿痰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胸闷痰多。肢困体重,甚则关节畸形,皮下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咳嗽,痰白。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治疗上就应该:燥湿化痰,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胆南星、鸡血藤、白芥子、僵蚕、地龙,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蠲痹通络之效。

若血瘀湿阻,见肢体关节肌肉刺痛,痛处固定,皮色紫黯,舌黯淡、苔白腻,脉濡缓涩者,活血化瘀、除湿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苏羌达表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

临床上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湿反应又不尽相同导致症状多端,治疗上更为复杂,除以上辩证治疗外,还可以配合针灸、外洗等方法。

预后方面,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和湿邪痹阻等证多为湿痹之初起者,邪气较盛,正气未虚,预后较好;若病久出现脾虚湿阻和脾肾阳虚,或痰湿痹阻者,多属于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程多较长,需长期扶正祛邪调治,湿邪最易伤脾,牌虚则肌肉失养,故湿痹日久不愈易致肉痿。

湿痹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瘥后易复发,若年轻体壮,新病初起,正气不虚者,易于治愈,预后较好;若年老体弱,久病重病者,正气不足,难以治愈。若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可发展成顽痹、痿病,甚或脏腑痹,预后较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1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