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屈与伸的名言。

人生的屈与伸的名言。,第1张

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谚语)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集》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鲁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大丈夫能屈能伸,善待屈与伸,你便能成功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聪明者善强善伸,有修养者能屈能伸,成大事者大屈大伸。大屈,是大智慧、做大事业者的必选;大伸,是成大功、大业、大成者必选。

人要走路,必须依靠双腿一屈一伸才能前进。拾取东西得弯腰伸手。吃饭得通过手的屈伸把食物送进口中。劳动工作更是由无数屈伸动作组合来完成。这是生存与屈伸的关系。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的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在古代中国,“中庸”被誉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至德”“中和”。而在近现代中国则被看作折衷主义、明哲保身等而备受质疑批评。当代学者以更为平和的学术态度和全球化中的东方文化身份重建的新视野,重新检视《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1]正是基于这种辨证统一、多元开放的学术研究态度,使当代中国学界对《中庸》的研究更为学理化,中庸思想的各个维度和被掩盖不彰的深意,也逐渐得到中国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重视。[2]

应该说,《中庸》是《四书》中难度最大的一部著作,其三十三章各有精彩。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大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性和践行性。对此朱熹总结道:“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3]叶秀山认为:“以中庸为道路,从你自己(身、中)入手,要诚于己,坚持住(庸)自已的性、而这个天命的性,已经有了相对于他者的关系在内,没有他者,你的性就会成了空洞的,中和就意味着有一个他者在。自己是从他者得到的,所以才有中的问题。中者,当中、中间也,也才有中(去声)不中(去声)的问题。”[4]这些看法,无疑有相当的合法性。

中庸之道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它重要范畴组成一种话语系统,诸如“执中”、[5]“中行”、[6]“中节”、[7]“中用”、[8]“中立”[9]等,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可以说,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中庸本于《易经》,强调在天地的发展化育中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扩而大之,中庸重视万事万物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万物规律而生生不息,在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延伸和文化的拓展。[10]通观《中庸》全书,其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话语,表征出《中庸》思想的精神历史穿透性和当代性意义。

其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论及性、命、道、教、和。从天地自然谈到了人的教化,可见中庸之道最终要落实在人之教化上。人之教是要慎独,慎独就要致中和。[11]中和一旦达到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自然而得位,万物欣欣而向荣。这种依循自然来发展的秩序是古代的秩序,也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秩序的思想基础。

其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是不偏不倚,坚持自己的理念,但是行为合度适中。“小人反中庸”,小人却非常专横跋扈,偏激、暴烈、极端,所做之事往往破坏性很大。今日世界所提倡的建设性平等公平的文化对话,其中不难看到中庸宽容平衡的精神气质。

其三,“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爵禄可以拒斥,壮士可以慷慨就义,这些都是非常之难,但相对于中庸之道而言又不是最难的。人可以一时举百斤之重,但却很难将一杯水平举半天。这表明不偏不倚和恒常持久的中庸最难,难在于日常的坚持、一生的坚持、永远的坚持。

其四,“君子常乐”。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从责问自己开始,他不推委,不把自己的缺点错误推给别人,所以他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并在艰难生活中感受生命和精神生长的大快乐。

其五,君子不拒绝微小之事,所以“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微小恰好是人们上云端的最重要的过程,没有它人们终将留在原地。而且,《易经》的双鱼图已然说明,微小的力量诞生在对立面最强大的时刻,在微小中庸平衡展开中,必然有阔大的未来境界。

其六,君子重视知行合一。“博学之,慎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还要加上“笃行之”。前面的学、问、思、辨都属于知识论,而笃行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识转变为实践。

其七,君子在相反相成中获得新的精神维度。“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既从内在发扬自己的德性,又从外在发扬自己道问学的求知和探索精神;既做到了最广大的高远的追问,又做到了最精细的探索;既做到了最高明的思辨,又做到了极中庸的为人处事,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其八,君子不愚忠。“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君子保存自己让薪火相传,把自己的学问传下去,益于后世,泽被万代。

其九,君子与时俱进,绝不固守过去。因为孔子说,在夏、商、周三朝中“吾从周”,“从周”不是复古,而是按照当时代的规范和原则做。

其十,坚持获得“诚”,因为“君子至诚”就可以无敌天下,并化育天下。

《中庸》强调以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等。虽不乏迂腐之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剥离这些文字和制度上的局限性,其文化精神内核仍有相当的合理性。换言之,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仍能感受到文化精神深度的共鸣。

进一步考察中国儒家的历史命运,对理解《中庸》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无疑有重要意义。儒学绵延流传长达2500多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在总结的现象。透视儒学发展语境中的《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有必要考察包括《中庸》在内的儒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和问题:

儒学在时代发展中修正和改变谱系。儒学诞生时,儒由相礼的职业团体转化为学术教育团体,开创了学术下私人的局面。孔子全力推进儒学而处境艰难——奔走于列国并饿于陈蔡,前后达十三年之久,而孔子在政治上真正得到重用并贯彻自己学说的机会却很少。孔子身后儒学分而为八。

战国荀子并没有将儒家看成铁板一块,相反,他将“儒者”按人品分为四类:俗人、俗儒、雅儒、大儒。认为:“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12]这种区分,超越了孔子和《中庸》关于君子和小人的二分法,在儒家内部将儒者分成由低到高的四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儒家就此以往就长治久安,儒学也没有就此永远成为中国的中心意识形态。事实上,“独尊”的儒学,在政治主张和理论形态上都背离了孔子儒学的原貌。何况独尊儒术只不过大体确定了儒术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的基础而已,其它学派并未被废止。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召开儒家经学会论“五经”之同异。最后将梁丘的《易》、大小夏侯的《尚书》和谷梁的《春秋》纳进了官学体系。后来,时为太子的汉元帝对其父宣帝的治国之道劝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马上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13]司马光认为:“夫儒有君子,有小人。彼俗儒者,诚不足与为治也,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乃曰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岂不过甚矣哉!”[14]

秦用法家,汉用儒家,魏晋至唐,佛入中原,老庄亦受重视。到了宋明,儒学的绝对地位才被真正确立起来。但不能忽略的是,南宋只有半壁江山,而明初就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明中叶更是完全闭关封海,使中国封海长达四百年之久。[15]中国在失去了对世界开放的重要历史契机中,儒学从儒学的神学化和儒学的哲理化中,走向了儒学的颓败化和儒学的祛魅化。[16]

在我看来,儒学从其诞生起,在其三个层面在都遭遇了一步步的困境:

第一,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失效。不管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都随着西方现代性的进入,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从此,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已经丧失,再想恢复“独尊儒术”的辉煌事实上已不可能。可以说,从汉唐的经学诠释系统“十三经注疏”到宋元明清的经学诠释系统“四书五经”的转变,随着《中庸》、《大学》的地位上升,反映出中国思想史上的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空前重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已经衰微,而作为人的哲学的入儒学有可能焕发出历史人文风采。[17]

第二,儒家思想必须在返身与个体心性修为中,放弃意识形态的诉求。不难看到,知识分子对“天下”精神的追求,无论是《中庸》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还是《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给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担当天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的知识分子会永远坚持这一高标准。但是,我仍不无担忧地问: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否还有“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气概?心中是否还有“天下”?手中还有没有“公器”?

第三,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遭遇西方“竞争哲学”和“丛林法则”的挑战,使其在日常生活的进退应对中显出了弱势,坚持宽厚中道的儒学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遭遇到了危机。[18]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孔融让梨是儒家美德的体现,但在当代社会中“孔融为什么要让梨”成为了一个问题。西方教育体制实施的全球化的竞争教育,构成对“孔融让梨”的批判。对美国人而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能“让”而要“争”。事实上,今天的教育全球化奉行的恰恰是“争梨”教育模式,而不是“让梨”修为模式。

直面当代儒学三重困境,我意识到,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会慢慢地淡出历史,而作为第二层面的个体心性修为的儒学,和第三层面的重视返身而诚精神生态平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宽更大的国际意义和东方文化振兴的意义。[19]

就正面价值而言,《中庸》弘扬孔子“忠恕之道”和《大学》“挈矩之道”,坚持在制约自我欲望达成中和平衡方面,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有其价值。人们践行中庸之道,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不怨天尤人,至诚尽性,中正平和的境界。在坚持至诚和谐中,当代人放弃“我执”,就有可能激发自我的善良天性,尊敬自然万物的本性,参与天地化育万物,找到了人类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思想在现代性的困境和现代性的恶果中,将以其自身不偏不倚不极端的思维方式,中正平和的价值构成,抵制放纵情感欲望和唯理性的偏颇,坚持辩证看待社会和人生,透析人性的弱点,使人类重新看待东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避免在现代性的误区中,将人类引入“技术的夜半”和“发展的灾难”的歧途。在这个意义上,在今日重温《中庸》,也是通过回忆唤起曾经被遗忘了的东方思想文化经验,而打开面向更高生存形式的可能。[20]自我看来,今天众多的重要理念和政治命题或多或少与“中庸”相关。诸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过犹不及”、“通权达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达人”,“居安思危”、“多难兴邦”、小康社会、与时俱进、和谐世界、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双赢胜零和,等等,其中都寓于了中庸的哲理与方略。

就历史局限性而言,《中庸》中有不少过时之语、腐儒之言、不合时宜之句,需加以分梳和批评。《中庸》思想的局限性无疑是当时时代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和意识形态僵化所决定的。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中庸》思想在处理矛盾中过分强调保持中立稳定,而忽略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对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质变飞跃未能参透,加上其中过多的君臣上下的统治术,形成一些哲学思想的硬结和政治思想的缺陷。但我仍然认为,《中庸》一书时代的合理性大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精彩高远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智慧在今天更显出了精神魅力,值得阐释和发扬。

我坚持认为,在今天全球化时代,当西方人用西方的思想统率了全球,要全球同质化变成一体时,东方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21]东方应该清理自己的精神遗产,让这个世界不仅有西方的法律精神,还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22]人类的未来不是由西方自己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全世界的聪明睿智的至诚之人一起商讨一起促进,由此人类和平、世界大同、天下太平才会最终到来。

注释:

[1] 参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王岳川著《全球化与中国》,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2] 就其中有关论著本身而言,近代以来著作多矣,依笔者之所见择其要者大致如次: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Leonard A Lyall and King Chien-kün Title: The Chung-yung; or, The centre, the common, Publisher: London, New York (etc)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书智书局1929年版;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吕振羽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侯外庐等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吴怡著《中庸诚字的研究》,台湾(台北)华冈书城1974年版;宋天正注译、杨亮功校订《中庸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陈满铭著《中庸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0年版;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张岂之著《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蔡尚思著《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童书业著《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罗光著《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刘泽华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孟子微 礼运注 中庸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金景芳、吕绍纲合著《周易集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岂之著《中国儒学思想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钱逊著《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徐超今译、何百华英译《中庸:汉英对照本/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载《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版;宋赵顺孙纂疏、黄珅整理《中庸纂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谭宇权著《中庸哲学研究》,台湾(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赵俪生著《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金景芳著《<</font>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吴龙辉著《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葛兆光著《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周堂著《前期儒家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邹昌林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陈科华著《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David L Hall and Roger T Ames: Focusing the familiar : 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Publisher: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刘成纪著《中庸的理想》,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董根洪著《儒家中和哲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郭沂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杨祖汉著《中庸义理疏解》,台北:鹅湖出版社2002年版;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蒋庆著《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陈明著《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徐儒宗著《中庸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子程子曰》,王云五编万有文库2集700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

[4] 叶秀山《试读<<中庸>》,《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另外,张岂之在讲演《<<四书>的文化意义》中也认为:“佛教有佛性,那儒家有一个什么呢?儒家就有一个中庸、中行、中正,将这些东西用不同的词来表述,讲了一个道理,就是诚,诚心诚意的诚。诚者知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什么是诚呢?按照自然规律运行,人按照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我就强调这个。人要讲诚信,不欺人不自欺,自尊、自信、自爱,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

[5] “执中”即不偏不倚之道。《论语·尧曰》:“允执厥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35页)刘宝楠正义:“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35页)《礼记·中庸》:“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26页)郑玄注:“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也。”(《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26页)

[6] “中行”即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论语·子路》,(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08页)清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

[7] “中节”即守节秉义,中正不变,合乎礼义法度。《周易·蹇》:“《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2页)孔颖达疏:“得位居中,不易其节,故致朋来,故云以中节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2页)《后汉书·虞延传》:“﹝富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51页)(明)黄绾《明道篇》卷一:“行之于身,无不中节,谓之道。”

[8] “中用”即合用有用。《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汉郑玄笺:“白华于野已沤,名之为菅,菅柔忍中用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于市。”

[9] “中立”即中正独立。《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26页)孔颖达疏:“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26页)(唐)白居易《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徐霖《绣襦记·汧国流馨》:“尔李氏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是则尤人所难者也。”(《六十种曲评注》,长春:吉林人民2001年版,第274页)

[10] 李宗桂等著《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和”实际上成为“中庸之道”的内在表征,只有“致中和”天地万物才能各得其所生机勃勃,处于中正平和的和谐之境。《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诸子集成》2,第96页)(唐)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12] 《荀子·儒效》,《诸子集成》2,第79—80页。

[13] 《汉书·元帝纪》,第277页。

[1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臣光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81页。

[15] 参郝侠君等主编《中西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16] 参(英)安东尼·派格登著《西方帝国简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参周大鸣、秦红增著《中国文化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 纪云华、杨纪国主编《中国文化简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19] 《中庸》在三百多年前就翻译到了西方,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667-1669年,《中庸》的中文-拉丁文对照译本完成,书名为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译者署名殷铎泽。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编辑出版于巴黎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该书翻译《大学》、《中庸》、《论语》,中文书名为《西文四书直解》。

[20] 参(法)雅克·布罗斯著《发现中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21] 参赛义德著《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 参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君子行[两汉] 曹植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2、君子行[魏晋] 张载

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

开物象未形,弭灾忧患前。

公旦立无方,不恤流言喧。

将圣见乱人,天厌惩孤偏。

窃攘岂予思,瓜李安足论。

3、君子行[唐代] 李咸用

君子慎所履,小人多所疑。

尼甫至圣贤,犹为匡所縻。

4、君子行[明代] 卢龙云

君子防未然,世道险且艰。

谈笑有戈矛,平地生波澜。

众言成市虎,三至惑大贤。

燕石能混璧,野鸟易为鸾。

谁云古达者,不畏嫌疑间。

御寒以重裘,君其善自全。

5、君子行[明代] 欧必元

天道有终始,人道有屈伸。

百福为祸先,焉能保其身。

君子美众行,媸妍贵自真。

多藏取厚亡,重名抗世争。

幽径丛芳草,广陌多车尘。

溷沌无为凿,恐以丧枭淳。

俛仰思夷惠,守之以为珍。

6、君子行[明末清初] 王邦畿

蚁居识海水,雀巢识天风。

阴阳岂无端,胡昧处其中。

君子防未然,舍世求其躬。

世崄君子夷,世竞君子慵。

世刻君子仁,世慢君子恭。

世谀君子直,世迫君子容。

光明以为怀,疑似避若锋。

富贵不为荣,贫贱不为穷。

先己而后人,尤悔何繇丛。

7、君子行[清代] 陈学洙

君子畏幽独,大廷乃敢言。

小人詟稠众,衾影不可扪。

绳尺君子心,之死靡所夺。

脂韦小人态,临难思苟活。

譬如丹山凤,煌煌世之仪。

蛇蝎藏阴房,白日难逞威。

又如青松枝,经霜不渝色。

厌彼荆棘繁,剪伐何足恤。

缁素既异染,珷瑜仅同形。

泻水一器中,当辨渭与泾。

8、君子法天运[唐代] 韩愈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9、君子行[宋代] 邵雍

何者为君子,君子固可修。

是知君子途,使人从之游。

与义不与利,记恩不记雠。

扬善不扬恶,主喜不主忧。

10、君子吟[宋代] 邵雍

君子与义,小人与利;与义日兴,与利日废。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树恩,尚力树敌。

君子作福,小人作威;作福福至,作威祸随。

君子乐善,小人乐恶;乐恶恶至,乐善善归。

君子好誉,小人好毁;好毁人怒,好誉人喜。

君子思兴,小人思坏;思兴召祥,思坏召怪。

君子好与,小人好求;好与多喜,好求多忧。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道行,好杀道绝。

11、君子有所思[金朝] 李龏

扬帆越震泽,暮上姑苏台。

飞目眺衢市,第宅星宫开。

丹甍翔虹浦,碧户闯瑶街。

方泉沼清镜,怪石环蓬莱。

姬房储越女,歌院集吴娃。

涌觞广遥夜,蜡泪球青煤。

悬景驶流水,安乐难安排。

堪舆金玉身,不防熬豹胎。

石穹霤能穴,树大风先摧。

君子哉若人,方寸逆自裁。

12、赋得良玉比君子[清代] 陈维英

无瑕君子德,追逐自含章。

儒待珍争聘,人将玉比良。

惟贤知所宝,有美韫而藏。

守璞神偏固,成圭行本方。

楚嗤珩问白,周咏瓒流黄。

品贵金同式,才高尺细量。

他山资砥砺,汝器胜琳琅。

得士班名笋,磨砻圣化彰。

(兼论“小人”) 网上对“小人”的论述很多,有的很精辟,值得人深思,也令人发省。 “小人”的嘴脸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辫别“小人”呢?。 那就是“小人”见不得别人工作比他好,见不得别人出成果,见不别人挣钱多,见不得别人提拔得快,见不得别人比他生活的好。凡事你超过了他,他就千方百计讲你的坏话,挖空心思的找你的弱项,说你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总之,他要使你形象受损害,把你的好事搅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人”。 孔子区别“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荀子在《不苟》一文中精辟地阐述了“小人”和“君子”的根本区别。他说:“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人们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人们就会乐意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人们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卑贱;没有才能,人们就会以告诉他知识为羞辱。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区分“小人”和“君子”,不在知识的多寡,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思想品德。他还指出:“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思想品德。而“小人”则是春风得意时就傲慢粗暴,心地偏狭的就奸邪倾轧;聪慧的就机关算尽、巧取豪夺,愚蠢的就狠毒残忍、胡作非为;受重用时就四处钻营、倨傲不逊,不被重用时就怨天尤人、阴险歹毒;高兴时就轻浮而不庄重,忧愁时就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地位显达时就得意忘形…。 “小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嫉妒心强。 “小人”的目的:就是损人利已,见利忘义。 所谓“小人”,是与“君子”相对而言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公认的真理。 人生下来之后,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成人之后,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了“小人”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也是值得社会学家深究的。 我成人走向社会之后,不少亲朋好友就一再提醒我,说,你性格耿直,做事实在,这是你的优点,也是致命的缺点,切记!对此我妈还找算命先生为我算上一卦,算命先生也说我命中犯“小人”云云。 不论你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你每天都与“小人”同行。可以说,不论你是干什么的,那个阶层的,那个级别的人,“小人”都伴你左右,你相甩都甩不开,想逃都逃不离,可以说,“小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那么如何防范“小人”伤害、免受小人之气呢?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办法或者说有切实可行的武器防止“小人”暗算。 纵观古今,最好的办法就是远“小人”,亲“君子”。即做事说话要分场合,该保密的要保密,不能口无遮拦,正如古人所云:“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如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把自已马上要提拔(签单)等诸多好事告诉“小人”,“小人”也面临着待提拨(签单)的年令,他能不着急吗?他不整你,说你的坏话,他说谁去?故说话做事要慎重,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这样“小人”就没有机会了,人也就无所谓“小人”与“君子”之分啦。

夫君子之行原文及注释如下: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注释:

1、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5、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7、才:才干。

8、广才:增长才干。

9、成:达成,成就。

10、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12、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3、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14、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5、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16、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8、*慢:惑乱懈怠,过度享乐。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屈原,例证如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君子之忧

曾国藩认为,君子立志,要有爱人和爱一切物(民胞物与)的气度,要以成就圣人的才德和实行王道(内圣外王)为事业,然后,才算对得起父母所生,才不愧称得上是天地之间的完人。做为君子,其所忧虑的重点应该是:

以不如圣王舜不如圣人周公为忧;以品德不加培养和学问得不到讲习为忧。具体说就是应该忧虑愚民不服从教化、外族入侵、小人在位贤才上升之路不通、平民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泽之类。

这就是所谓的哀叹时世之艰难怜惜人们的穷困之苦。而这,就是君子之忧。像个人一身的屈伸,一家的饥饱,世俗的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是没有功夫忧虑这些的。

1 古代关于君子的诗句

古代关于君子的诗句 1形容君子的诗句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9、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10、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1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13、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14、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7、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18、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19、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

20、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21、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22、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23、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24、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25、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2关于君子的诗句有哪些

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2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释义:。谦虚而又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像玉一样温润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释义:君子就像山岳一样巍然挺立、镇定伟岸、行事光明磊落,而小人则是心胸狭窄、营营苟苟、为鸡毛蒜皮之事亦会争执不休。

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6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释义: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7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释义:君子仁义,有让他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8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把才华用来行善,品格低下的人吧才华用来作恶。

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义: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10 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释义:君子以道德来衡量一个人的轻重,小人以势利来衡量一个人的轻重。

3求描写君子的古诗词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

——古诗词

唐 刘禹锡 庭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唐 贾岛 雨中怀友人

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

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

唐 李咸用 君子行

君子慎所履,小人多所疑。

尼甫至圣贤,犹为匡所縻。

唐 李白 流夜郎闻酺不预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唐 杜牧 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

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宋 辛弃疾 定风波

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

已判生涯筇竹杖。来往。却惭沙鸟笑人忙。便好剩留黄绢句。谁赋。银钩小草晚天凉

4描写君子的诗词

方蒙仲

君子亦党乎,贤者后乐此。 此君室 其六

丘葵

君子之于学,没身而后已。 太阳 其五

宋伯仁

足如戈示戒,君子当兢兢(爵)。 梅花喜神谱 其八 大蕊八枝

张栻

敬始以念终,君子贵守身。 别离情所钟十二章章四句送定叟弟之官严陵 其八

邵雍

君子多近名,小人多近刑。 刑名吟

陈著

君子之容舒,吉人之辞寡。 长儿深生日集经语示之二首 其二

5关于君子的诗句

发几个楼上没有的,哈哈~~~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3 君子可欺之以方

4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 贫。”

5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还孔子说的)

8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有关“君子”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君子”的诗句有:

1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5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1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释义:“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也就是说君子遇事会依靠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也靠自己努力,结果自己承担;而小人则依赖别人,遇到问题也会怨天尤人。

2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释义:君子就像山岳一样巍然挺立、镇定伟岸、行事光明磊落,而小人则是心胸狭窄、营营苟苟、为鸡毛蒜皮之事亦会争执不休。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释义: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4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释义:有修养的人,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5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释义:君子要通过音乐的体验,来提高内心的道德修养;而小人通过音乐,只是满足自身本能的欲望。

7关于古代君子高尚品德的诗或文言文

《陋室铭》,《爱莲说》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8诗经中描写君子的诗句

您好。《诗经》里写君子的句子太多辣,以下列举《诗》中一些带有“君子”一词的诗句:

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魏风·伐檀》

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③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

④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未见君子,我心悲伤。 ——《诗经·召南·草虫》

⑤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诗经·秦风·晨风》

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诗经·卫风·淇奥》

直接描写君子的有①⑥,其他算是间接描写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9赞美君子的诗句有哪些

1、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出自《诗经·卫风·淇奥》作者佚名。

译文:谦虚而又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像玉一样温润。

2、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出自魏晋: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译文: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3、《小雅·南山有台》

先秦:佚名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译文: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南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君子很快乐,为国争荣光。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疆。南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君子很快乐,人民好父母。

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南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君子真快乐,高年寿眉齐。君子真快乐,美德充天地。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4、《烝民》

先秦:佚名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译文: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5、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出自魏晋:曹植《君子行》

译文:君子防患于未然,不会让人生出嫌隙。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10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

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

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

君子常坦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常泰然,小人常忧劳。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 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谨于自守。

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乞。君子常怀念于德性,小人常怀念于乡土。

君子常重义,小人常重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

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

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

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太多了,说不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2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