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是什么病?肌肉自动紧绷!

这种是什么病?肌肉自动紧绷!,第1张

不是肌肉萎缩,肌肉萎缩是肌肉功能减退,令堂是肌肉保持痉挛状态无法放松,如果是单边的话,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建议去大点的医院检查,不过老人的话可能也就是做做复健和吃点营养神经的药,还是去看看

第17章<脉要精微论>浅解

不深究学问,只探讨实用。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

今日话题:

1什么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2怎样从脉象中得知病变的部位,疾病的变化呢?

3梦境,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4为什么口渴时不可以暴饮?

5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浅谈闲叙:四时脉象,圆矩浮沉。

一、诊脉有哪些方法?

通常诊脉在清晨时为好,因为清晨时人还没有活动,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没有耗散;同时因为尚未进饮食,人体中经脉之气平而未充盈亢盛,络脉之气非常匀静,气血未受其他因素影响,处在平静的状态。因此,清晨时诊脉比较容易诊察出异常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患者双目的明暗、面部直色的变化,以便了解五脏之气的盈亏,脏腑功能的强弱虚实,形体外表的盛衰等,相互参照比较,从而诊断出疾病的轻重吉凶。

脉是血流汇聚之处,是血液周流的通道,而血液周流靠气主导。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运行通畅,健康无病,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说明体内有热邪,热邪会导致心中烦躁;大脉说明体内邪气过盛,病情在发展之中。

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分析,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滞于人体上部,会有呼吸急促的症状;而下部脉象充盛,就反映邪气滞在人体的下部,会有腹中胀满等症状。若见到脉象缓慢,或两动一停,或三跳一止,停止有一定次数的,叫做代脉,是五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脉象细,反映气血虚少。脉象涩而不流畅,反映气滞血瘀,会有“心痛”的病症。脉来滚滚而急,好像涌出的泉水那样,反映气血非常紊乱,是病势垂危的现象。脉象细小,似有似无,而又忽然像琴弦断了再也按不到,反映阴阳脱离,是死亡的症象。

神彩显现于双目,五色显现于面庞,都是五脏精气显现在外部的光华。就面部的五色而言,赤色应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代赭石那样暗红带紫而干枯;白色应像鹅的羽毛那样由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由而灰暗;青色应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像靛蓝那样青而滞暗;**应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中透红,明润含蓄,不要像黄土那样黄而干枯;黑色应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像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

无论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表现,预后良好;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无光泽,那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就两眼神彩和视觉来说,如果五脏精气充足,能够灌注滋养,那么眼睛就精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万物,辨别各种颜色,审察物体的长短等形状;如果视觉障碍,以至于发展到长短不分、黑白颠倒的程度,说明五脏精气已经衰竭。

五脏的功能特点是守护精气,使它不外泄散失。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就不能守护精气,而出现各种病症。假若见到小腹胀满、喘息气急。容易恐惧、说话的声音重浊而不清亮,好像从密室中发出来的那样,瓮声瓮气的,这是中焦有湿邪的表现,反映出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语言的声音低微,说话重复,或者大半天才说一句话,是气虚的表现,反映出肺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患者不知穿衣盖被,不懂羞耻,言语好坏不分,又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反映出心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肠胃不能贮藏水谷,大便泄泻不止的,这是肛门不能约束的表现,反映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表现,反映出肾脏的功能失常。

总之,如果五脏能守护精气。而不过分失常,那么虽然有病,也有好转和痊愈的希望;相反,若五脏功能失常不能守护精气,那就难免于死亡了。

二、五脏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

具体地说:头是藏精神的地方,所以称为“精明之府”,如果见到头倾斜低垂而不能抬起,眼睛凹陷而没有神彩的,这是精神将要衰败的表现。

肩背是构成胸腔的主要支柱,所以称为“胸中之府”,如果出现背部弯曲而肩部下垂,便可以知道是位于胸中的心脏与肺脏之气,行将败坏了。

腰部是肾脏所在的地方,所以被称为肾之府,如见到腰部运转不灵,身躯不能转摇,便可以知道是肾脏的精气将要衰坏了。

膝关节的周围,是筋会聚的地方,所以称为“筋之府”,如果见到下肢屈伸不便,走路时需要依扶其他物的,便可以知道是筋气将要衰坏,也反映出肝脏的精气已经很虚弱了。

骨是藏髓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髓之府。如果见到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摇晃不稳,就是骨气将要衰惫的表现,也说明肾脏精气已经很虚弱。

所以诊断时见到形体强壮的患者,说明其五脏精气未表,虽有病预后也良好;而形体极度困惫衰弱的患者,说明五脏精气衰败,很可能导致死亡。

三、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

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变化相反,如脉象应显不足而盛大,说明邪气盛于正气;脉象过微,说明正气消耗虚损。如阳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该旺盛反而出现不足,是因为阳邪闭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如阴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谆微弱沉细反而旺盛,是因为正气消耗虚损,正气而浮散于外。这些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脉象与病症相反的病症,称为关格。

脉象怎样应四时变化得知病变的部位呢?

天体运转规律与脉象变化相应。万物之外,宇宙之内,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的,而不单纯是人体的脉象问题。

比如从春暖到夏暑,从秋清到冬寒四时气候的这种转变,正反映了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脉象,也是随着四时而相应地上下浮沉。所以春季的脉象与阳气初生相应,如同弧线那样圆滑;夏季的脉象,与阳气旺盛相应,如同用“矩”所划出的的正方形充盛明显;秋季的脉象,与阳气开始下降但并未深藏相应,如同“称”杆那样飘浮;冬季的脉象,与阳气深藏相应,如同“称”锤那样沉下而不浮动。

四时阴阳变化的关键时刻,在于冬至节后四十五天,也就是立春日,表现出阳气微微上升,阴气微微下降;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也就是立秋日,表现山阴气微微上升,阳气微以下降。由于阴阳之气的升降,有这样一定的时期,因而脉象也相应地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如果脉象的改变,与这个时期不一致了,就可以从它的特殊变化上分析疾病到底在哪个内脏。再根据四时和五行、五脏的相应关系,应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推求,便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比如出现肝病的脉象,因为肝属木,而金能克木,秋季属金,于是可以推测死于秋季;同样道理,由于人克金,所以可以推测肺病死于夏季等。可见,对脉象的微妙变化,可细心地体察。诊察脉象的最大原则,是先从辨别脉象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开始,而辨别脉象阴阳的方法,就是要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分析,从而测试出脉象属虚属实,是盛是衰,再看它与四时阴阳变化是否相一致。

若是脉象属于不足的,那是虚症,就要用补法来治疗;若是脉象属于有余的,那是实症,就应该用泻法来治疗。不能把补法与泻法用错,才能促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恢复一致。掌握了人与天地阴阳相一致的道理,以及分析脉象的方法,就能够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所以说,在诊断疾病时,听到患者发出的声音,要把声音与五音、五脏联系起来分析病在何脏;看到患者的面色,要把五色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应用生克的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切按患者的脉象,要把脉象与四时阴阳联系起来,判断疾病部位。不仅分析脉象首先要辨别阴阳,即使是梦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比如阴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涉渡大水而恐惧;阳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有大火烧灼;阴气盛、阳气也盛的人,可给梦见相互残杀而毁坏受伤。气盛于上部的,可能梦见飞腾;气盛于下部的,可能梦见向下堕坠。如果吃得过饱,可能梦见送给别人东西;如果饥饿,可能梦见取来食品自用。肝气过盛的,可能梦见发怒。肺气过盛的,可能梦见悲哀哭泣。腹中烧虫过多;可能梦见众人聚会;腹中蛔虫过多,可能梦见相互打击而受伤。

诊脉是有一定法则,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平心静气,精神集中,才能保证诊察的正确。

四时的脉象是:春季的脉浮面滑利,好像鱼儿浮游在水波之中。

夏季的脉在皮肤中,它那充满旺盛的样子,如同夏天所有的植物都繁荣茂盛,秋季的脉象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而有下趋之势。

冬季的脉象,沉伏在骨的附近,犹如蛰虫伏藏得已经很周密,又好像人们深居在密室之中。

因此说,从脉象的变化中,要想知道深藏在体内的五脏虚实,必须重按才能得到要领;要想知道在外部的经脉之气盛,衰,必须按照次序,先轻按浮取,再重按沉取,如果沉取时脉象不足,而浮取时脉象有余,那就是疾病在外的表现。

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时必须注意的重要法则。

三、五脏脉象

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出现舌体卷缩而不能言语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心气不足的反映,应当有“消渴病”,湿心气恢复后自然会痊愈。

肺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肺体过长,是肺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山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病症;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肺气虚的反映,应当有汗出不止的“灌汗”病,对于这种病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了。

肝脉搏击有力而且坚硬,脉体过长,反映肝经邪气过盛,如果面部并不出现青色的,这是由于受到坠跌和打击,有淤血停留在两胁肋之下,会使人气上边,因而出现喘息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散乱不整,这是肝气不足的反映,再见到皮肤绷紧光亮的,就是“溢饮”病的表现。所谓溢饮病,是由于口渴而暴饮,使肝脏功能失常,影响水液代谢,于是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泛滥于肌肤之间、肠胃之外。

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画色发红,患者应当是患有大腿疼痛的病症,其严重程度如同折断似的;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胃气不足的反映,就会患有“食痹”病。

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面色发黄,说明湿热草蒸,影响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患者会出现少气无力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脾气虚的反映,患者会有小腿及足部浮肿,好像水肿病的样子。

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若出现面部颜色黄而带赤,说明心、脾之气乘虚影响,肾脏,会导致患者腰痛严重,像要折断似的;如果脉象软弱无力且散乱不整,说明肾气不足,说明患者精血亏损且不易恢复。

诊脉时发现心脉绷急是什么病会出现病的症状?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种病名叫心疝,小腹部会出现一定的症状。

心脏性质属阳,与小肠在经脉上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脏病向下传于腑,居于小腹的小肠受其影响而引起疝痛,所以小腹表现出症状。

四、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呢?疾病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呢?

如果胃脉实则反映邪气过盛,会出现腹部胀满;如果胃脉虚则胃气不足,会发生腹泻。

由于风邪引起的疾病,会出现恶寒发热。热邪引起的疾病,会成为消渴。体内之气紊乱而上冲,就会形成头晕、头痛等病症。假如风邪侵入人体日久不去,还会深入体内,影响脾脏而出现顽固不化的飱泄;如果风邪侵入到血脉中,经久不去而转化咸热邪,使气血腐败,就会变成为麻风。总之,邪气侵伤人体形成疾病,而疾病千变万化,所以难以言尽。

因为是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道理治疗便可治愈。

(原文)

(解读)

“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 从少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至两目中央之下。

“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 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若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

“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 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可治脐下的阴交穴。

“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 病人气逆于上而呼吸有声音,治疗取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于咽喉的,治疗可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 ” 膝关节能伸而不能屈,治疗应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若站立时膝关节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的经穴。

“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 ” 膝痛,疼痛牵引到拇趾,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若坐下而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可取其承扶穴。

“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 ” 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腧穴。若疼痛连及脐骨有折断感,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

“ *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 浸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站,治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今天学习了膝病的治疗方法。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是痹病的主要成因。由于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

二、

痹病分类

1.从原因分类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湿胜——著痹

2.从四时和受

邪部位分类春——筋痹

夏——脉痹

长夏——肌痹

秋——皮痹

冬——骨痹病邪深入或邪

气直接入里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肠痹

胞痹

三、论述了风寒湿邪侵入脏腑为痹的径路:一是由五体之痹日久不愈,内传所合的五脏;二是由病邪循五脏六腑之腧直接侵入体内,形成五脏六腑之痹。

四、强调痹病的发生还和机体内部的失调有关。如果营卫运行正常,“不与风寒湿气合”,就不会引起痹病。只有在营卫运行失常的情况下,复感风寒湿邪,才会致病。

五、指出了病邪性质、发病部位和痹病的预后关系:“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入脏者,死”。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①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②,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③,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④,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⑥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气⑦喘息,痹聚在肺;*气忧思,痹聚在心;*气遗溺,痹聚在肾;*气乏竭⑧,痹聚在肝;*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⑨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⑩,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注释

①舍:羁留的意思。

②心下鼓:指心悸。

③善噫:因心痹,气机不畅,发出叹气。

④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脚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⑤若沃以汤:汤,热水;若沃以汤,形容热甚,如热水灌之。

⑥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⑦*气:指五脏内逆乱失和的气。

⑧乏竭:疲乏口渴的意思。

⑨益内:益,通溢,蔓延的意思;益内,指病重向内发展。

⑩各有所发:各经受邪,均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各随其过,则病瘳:各随病变部位而治疗则病能痊愈;瘳,病痊愈的意思。

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温邪为主的风寒相互作用。

虫:历代解释不一,《甲乙经》《太素》都作“急”,本文从之。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著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羁留在筋骨间的则疼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而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讲得好!

学究

      风寒湿是引起痹症的关键,文章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不再复述。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再复杂的病理,都可以找到发生原委,只要掌握辩证关系和相互关系。

寒气: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指为寒气所伤而产生的恶心呕吐。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 寒邪:也称为寒气。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症,称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克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七气 ,七种情志和寒热状态的合称。可引致病证的发生。 ①《诸病源候论·七气候》:“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②《证治要诀·诸气门》:“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棉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

答案:B

考点:望形体。强弱胖瘦:体强为形气壮实,体弱为形气不足,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胖人多痰,瘦而能食中焦有火,瘦而食少脾胃气虚,瘦人火多。动静姿态:动静姿态有八法,动强仰伸为阳、热证;静弱腑屈为阴、寒、虚证。疲惫姿态:《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1.《灵枢·邪客》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干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编者按:《灵枢·邪客》内容,后世还载于《针灸甲乙经》、《针灸问对》、《医学纲目》、《针方六集》、《景岳全书》、《经络全书》、《理瀹骈文》、《内经评文》等。)

2.《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桂林古本)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病,胸胁支痛,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飱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3.《针灸甲乙经·八虚受病发拘挛》卷十

黄帝问曰:人有八虚,各以何候?岐伯对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此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由,是八邪气恶血因而得留,留则伤筋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

暴拘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主之。腋拘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肺,譩譆主之。从项至脊,自脊以下至十二椎,应手刺之,立已。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引之,可令立快矣。

4.《太素·刺法》卷二十二

黄帝问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藏。(八虚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此之虚,故曰八虚。以其虚,故真邪二气留过,故为机关之室。真过则机关动利,邪留则不得屈伸,故此八虚,候五藏之气也。平按:各何以候袁刻作各以何候,曰上袁刻脱答字。)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两肘,肺脉手太阴、心脉手少阴二脉所行,故肺心有邪,肘为候也。)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两腋胁下,肝气在中,肝有邪,腋为候也。)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足太阴脉,循股内前廉入腹,故脾有邪,髀为候也。)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脉足少阴,出腘内廉,故肾有邪,腘为候也。)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因不得住留,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此八大节相属虚处,乃是□□之动□机关又□□□□□□□□□□机关之室。痀,其俱反,曲脊背偃也。平按:因不得住留《灵枢》作固不得住留。故痀挛《灵枢》作故病挛也。)

5.《灵枢注证发微·邪客》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此明言八虚之可以候五脏也。八虚者,即下两肘、两腋、两髀、两腘之间,由五脏内虚,以致虚邪客之而为病也。肺之经脉,自胸之中府,以入两肘之侠白等穴;心之经脉,自肘上极泉,以行于少海等穴,故肺心有邪,其邪气当流于两肘也。肝之经脉,自足大指之大敦,以行于腋下之期门等穴,故肝有邪,其邪气当流于两腋也。脾之经脉,自足大指之隐白,以行于髀之血海等穴,故脾有邪,其邪气当流于两髀也。肾之经脉,自足心涌泉,以行于腘之阴谷等穴,故肾有邪,其邪气当流于两腘也。(膝后曲处为腘。)凡此八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脉之所游,非邪气恶血可以住留之所,若住留之则经络伤,而骨节机关不得屈伸,其病当为拘挛矣。其始也,由五脏虚而邪气流于八所;其既也,即八所而可以候五脏,故曰八虚可以候五脏也。

6.《类经·经络类·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卷八

诸脉者皆属于目,大惑论曰: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口问篇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之。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力坚强,所以连属骨节,如宣五气篇曰:久行伤筋,以诸筋皆属于节故也。诸血者皆属于心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故诸血皆属于也。诸气者皆属于肺调经论,本神篇,皆曰肺藏气,五味篇曰: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诸气之皆属于肺也。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四支者两手两足也,八溪者,手有肘与腋,足有骻与腘也,此四支之关节,故称为溪,朝夕者,言人之诸脉髓筋血气,无不由此出入,而朝夕运行不离也,邪客篇曰:人有八虚,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即此之谓,一曰朝夕,即潮汐之义言人身气血往来,如海潮之消长,早曰潮,晚曰汐者亦通。

7.《类经·疾病类·八虚以候五藏》卷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何以候。八虚,即《五藏生成篇》所谓八溪也,是皆筋骨之隙,气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虚。岐伯答曰:以候五藏。谓可因八虚以察五藏之病。

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流于两肘人之五藏,惟肺与心居于鬲上,其经属手,脾肝肾俱在鬲下,其经属足,故肺心有邪,乘虚而聚,其气必留于二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次之。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肝与胆合,其经自足而上,皆行胁腋之间,故肝邪乘虚而聚者,其气当流于两腋,即期门渊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间者,知为脾经之病,髀,并米切,又音比。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两腘者,知为肾经之病,腘音国。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机,枢机也,关,要会处也,室,犹房室也,凡此八者,皆气血之所由行也,正气居之则为用,邪气居之则伤经络机关,而屈伸为之不利,此八虚可候五藏也。痀音枸。

8.《素问集注·刺禁论》卷六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肘中、手太阴天泽穴也。内陷者。不能泻出其邪。而致气归于内也。气不得出。则血不得散。故不能屈伸也。按《灵枢经》云:肺心有邪,其血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脉之所游,邪气恶血,故不可留住,留住则伤络脉骨节,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

9.《灵枢集注·邪客》卷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不得屈伸,故病挛也。此言五脏之血气。从机关之虚。出于肤表。与营卫宗气之相合也。《九针》章曰。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两肘两腋两髀两腘。乃关节交会之处。心脏之神气。从此而出。如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而不得布散矣。正气之所过谓五脏之经脉。各从此而经过。邪气住留。则伤经络。谓邪在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伤经络矣。此言机关之室。在于骨节之交。五脏之血气。从此而出于分肉皮肤。不涉于血脉也。故五脏有邪。则气留于此。如外感于邪气。恶血留滞于此。则骨节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按本篇论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而宗气贯心脉而行于脉中。从手太阴而行于脉外。卫气日行于皮肤分肉。夜行于五脏之阴。而五脏之气。又从机关之虚。外出于肤表。此形身脏腑之气。游行于外内。而交相出入者也。至于皮肤经脉之血气。屈折于外内之间。出入于本标之处。皆借邪客。以明正气之流行。乃修身治民之大张本也。

10.《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病机》卷中

灵人有八虚。各何以候。曰以候五脏。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肺脉自胸之中府。入肘之侠白等穴。心脉自腋之极泉。行肘之少海等穴。)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肝脉布胁肋。行腋下期门等穴。此独作流。余皆留字。)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脉上膝股内前廉。《经筋篇》。上循阴股。结于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膝后曲处。肾脉上出腘。出内廉。)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邪客》)

11.《素问识·五藏生成》·卷二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张云:四支者,两手两足也;八溪者,手有肘与腋,足有骻与腘也,此四支之关节,故称为溪。朝夕者,言人之诸脉髓筋血气,无不由此出入,而朝夕运行不离也。邪客篇曰:人有八虚,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即此之谓。一曰,朝夕,即潮汐之义,言人身血气往来,如海潮之消长,早曰潮,晚曰汐者,亦通。吴云:朝夕,会也,古者君臣朝会谓之朝,夕会谓之夕。谓脉髓筋血气五者,与四支八溪,相为朝夕,而会见也。简按张前说似允当。盖溪者,筋骨罅隙之谓。王充论衡云,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溪,笃病有瘳。

12.《灵枢识·邪客》卷六

八虚。张云。即五藏生成篇。所谓八溪也。是皆筋骨之隙。气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虚。

凡此八虚者(止)病挛也。甲乙。赵本。张本。病、作痀。是。张云。机、枢机也。关、要会处也。室、犹房室也。凡此八者。皆气血之所由行也。正气居之则为用。邪气居之则伤经络机关。而屈伸为之不利。此八虚可候五藏也。简案、▲、说文。曲脊也。即拘挛之义。

13.《针灸逢源·灵枢邪客》卷一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之次。“留”,当作“流”,下同);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期门、渊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者,为脾经之病);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于两腘者,为肾经之病)。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筋骨之隙,气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虚。正气居之则为用,邪气居之则伤经络机关,而屈伸不利。此八虚可候五藏也。机,枢机也。关,要会处也。室,犹房室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9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