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二:平脉法

《伤寒论》二:平脉法,第1张

[原文]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chéng)。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cēn)差(cī),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zhé)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quán)。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zhū)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xiàn)焉。变化相乘(chéng),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xù),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shuò)则热烦。设有不应(yìng),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xiàn),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shè),消息诊看,料度(duó)府藏(zàng),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chài)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cù)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yàn)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jiǔ)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yān)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shū)、六菽重(zhòng)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脉有相乘(chéng)、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xíng)乘(chéng)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qǐng),病人乃大吐(tù),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cháng),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shuò)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yōng)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cù)眩(xuàn)仆(pū)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xī)奄(yǎn)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nàn),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dié);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zhǎng),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zhǎng);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jiā)癞(lài)。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ài)而吞酸,食卒(zú)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dai)。荣卫不能相将(jiāng),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wù)寒数(shuò)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zuò)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sōu)。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gǎo),而寒栗(lì)咳逆,唾(tuò)腥吐涎(xián)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kōu),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shǎo)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què)。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chéng)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chéng),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chéng)府,何以知乘藏(zàng)?师曰:诸阳浮数(shuò)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译文]

 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势必产生影响,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象弦,秋天脉象浮,冬天脉象沉,夏天脉象洪。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并且,人一生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的快,或见脉搏跳的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          老师答:你所问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所以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二刻,则循环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脉,就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如果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假如脉与病症不相对应,必须了解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查病在表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查推断脏腑的盛衰。如果掌握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后,以传给有知识的人。

        老师说:脉随呼吸之气的出入而行。初按脉搏时,其脉来的快,去的慢,这是因为呼吸之气呼出的快吸进的慢,叫做内虚外实。初按脉时,其脉来的慢,去的快,这是因为呼吸之气呼出的慢吸进的快,名叫内实外虚。

 问:高明的医生,通过察颜观色就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请老师给以指教。

        老师答:假如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证之见症,表证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证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假如病人诉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阴证而见阳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所以知道疾病将愈。

  老师说: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很厉害。第二天医生到了病家,见病人朝墙安然入睡,这是热已经退了。此时,即使脉象还未趋调和,也可以断言疾病已经痊愈。

          假如病人朝墙而睡,医生来后,并不惊坐而起,却盯着医生,说话吞吐支吾、欲言又止,给他诊查时,却吞咽唾液,这是病人假装生病。假如病人的脉象正常,医生就可故意说这个病很重,应当服涌吐药及泻下药,并须针刺、艾灸数十、数百个穴位,以吓唬病人,这样才能痊愈。

  医生诊脉时,病人打哈欠的,这是没有病。医生诊脉时,病人呻吟的,这是有病。如果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摇头说话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好象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这是脘腹疼痛。

  老师说:伏气这种病,必须时时留意观察,注意及时发现病人,以便尽早治疗。假如过去确有邪气内伏,就应该及早诊查。如果脉象微弱的,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剧烈,好象创伤一样,这不是喉痹证。病人说:咽喉的确疼痛。虽然如此,现在又想腹泻。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么样 ? 老师答:脉形好象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问:人如果不饮水,以致津液亏虚,脉的表现怎么样 ? 老师答:脉象涩,并见唇、口干燥。

 问:人羞愧时,脉的表现怎么样 ? 老师答: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问:《难经》说:脉有三菽重、六菽重的,是怎么回事 ? 老师答:医生用手指按脉,如三粒小豆一样的重量就能切得脉搏的,是肺气之脉;如六粒小豆一样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心气之脉;如九粒小豆一样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脾气之脉;如十二粒小豆的重量而切得脉搏的,是肝气之脉;重按至骨始得脉搏的,是肾气之脉。假如病人腹泻,寸关尺均摸不到脉搏,但尺部时而出现脉微微搏动,随呼吸而至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一息而脉二至的损脉,则是难治之证。

 问:脉象有相互乘侮、有纵横、有顺逆,讲的是什么呢 ? 老师答:四时各有平脉,五脏之气与之相应,所以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脉。如果五脏之气相乘相克,则为病脉。其中,如果脏腑之气相乘,克其所胜的,例如夏令脉应洪,反见沉脉,是肾水乘心火;春季脉应弦,反见浮脉的,是肺金乘肝木,这些就叫纵。如果脏腑之气反侮,反乘其不胜的,例如冬季脉应沉,反见洪脉的,是心火反侮肾水;秋令脉当浮,反见弦脉的,是肝木反侮肺金,这些就叫横。如果秋令反见沉脉,是肾水乘肺金;春季反见洪脉,是心火乘肝木,这些是子气克母,名叫逆。如果冬令反见浮脉,是肺金乘肾水;夏令反见弦脉,是肝木乘心火,这些是母气乘子,名叫顺。

 问:脉象中有邪气伤人的病脉,是怎么回事 ? 老师答:脉象中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就是邪气伤人所致的病脉,是邪气侵害各经脉所致病变的反映。

 问:脉象中有灾怪,是怎么回事 ? 老师答:假如有一个病人,既有太阳之脉,又有太阳之证,脉与证相应,于是制作汤药治疗,待到服药后约一顿饭左右的时间,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呕吐,或者严重腹泻,并见腹中疼痛。而医生就诊时没有这些见症,是现在才发生的意外变化,这就叫灾怪。

        又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呕吐、腹泻 ? 老师答:可能是以前服的其它药,现在才发生作用,所以引起了呕吐、腹泻等症,产生了意外变化。

  问:东方肝脉,它的表现怎么样 ? 老师答:肝,属木,又叫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如果肝病而见濡弱之脉,示疾病将愈。假如为单纯弦脉的,预后不良。为什么呢?因为其脉如弓弦一样直,这是肝脏损伤,所以知道预后不良。

 南方心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心属火,又叫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的平脉。心病而见洪大脉,是疾病将愈。假如脉象来时微弱去时大,这是反常的现象,叫做“反”,主病在里。如果脉来时小而去时大,这叫“覆”,主病在表。如果脉浮取而微来时小的,就会出现汗出。如果脉沉取微而去时大的,则会出现关格不通,没有小便。此时,倘若头部无汗的,其病尚可以治疗;倘若有汗的,属于死候。

  西方肺脉,它的表现怎么样?老师答:肺属金,又叫太阴,其脉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脉。如果肺病而见此脉,或见缓迟的,是疾病将愈。如果出现数脉的,那么疾病就将增剧。为什么呢脉数,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会形成痈肿,是难治之证。

  问:二月见毛浮脉,根据什么断言到秋天就会死亡

        老师答:二月期间,脉象应当濡弱,反而出现毛浮(如毛之浮),所以知道到冬天会死。二月是肝气当令的时候,肝属木,脉应濡弱,却反而见毛浮脉,毛浮是肺脉,肺属金,金来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就会死亡。其它各季的脉象都可依此类推。

  老师说:给肥胖人诊脉,如果脉浮,应当寻求致浮的原因;为瘦弱人诊脉,如果脉沉,应当查找致沉的根源。这是因为,肥胖人脉象本应当沉,现反而见浮;瘦弱人脉象本应浮,现反而见沉,都是反常之脉,所以应当查找原因。

  老师说:寸脉下不及关,是阳绝于上;尺脉上不达关,是阴绝于下,这都是不治之候,必死无疑。如果要预测病人的死期,可以根据月令季节与疾病相克的规律来推算。

  老师说:脉象有病而外形无病的,叫做行尸,是脏腑生气已竭的表现,如果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就会夭折而死亡。如果外形病而脉象正常的,叫做内虚,这是缺乏水谷之气所致,虽然身体困苦,也无危害。

  问:脉来大而盛,又忽然沉下,象转珠一样的,叫做滑脉,这是什么意思 ? 老师答:沉脉是少阴纯阴之象,脉大而盛是阳明正阳之象。少阴为先天之本,阳明是后天之本,阳明少阴两相结合,则气血充盈,流行疾急,所以脉滑,而其关尺脉必自然相平。如果关脉不平而微沉的,是阳明里实未甚,则饮食尚可;如果尺脉不平而微浮紧的,这是少阴阴盛,病人一定会出现两大腿内侧出汗、阴部潮湿的症状。

 问:我曾被人问难,紧脉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答:假如发汗太过,或者催吐,导致肺脏虚寒,可致紧脉;假如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饮内停,也能产生紧脉;如果患虚寒腹泻,因胃中虚寒,同样可致紧脉。

 寸口卫气过盛的,叫高;营气过盛的,叫章;营卫之气均盛的,名叫纲。卫气弱的叫惵;营气弱的叫卑;营卫之气均弱的,名叫损。卫气调和的,名叫缓;营气调和的,名叫迟;营卫之气均调和的,名叫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所以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所以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所以身体强壮无病。

  趺阳脉滑而紧,滑主胃有实邪,紧主脾有实邪。脾胃之邪相互搏击,各持其强,自相伤害,这就好象用手握住刀口,因而产生创伤。

        寸口脉浮而大,浮主正气虚,大主邪气实。浮大脉见于尺部的,是正虚于下,邪气关闭下焦,而致小便不通,这就叫“关”;浮大脉见于寸部的,是正虚于上,邪气格拒上焦,所以吐逆,这就叫“格”。

  趺阳脉伏而涩,伏为中焦壅塞,水谷不化,所以吐逆;涩为脏气内结,脾虚不运,所以饮食不能入口,这也叫关格。

  脉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邪气盛。风邪与正气相互搏结,轻的邪犯肌表而出现皮肤出疹,身体搔痒、名叫泄风;重的风邪久羁不去,皮肤溃烂结痂,而形成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是卫气虚弱,迟是营中有寒。营是血,血中受寒就发热;卫是气,气不足就会出现胃脘痞满,虽感觉饥饿却不能饮食。

  趺阳脉大而紧,脉大为虚,紧为寒盛,正虚而阴寒邪甚,应当见腹泻等症,治疗较为困难。

  寸口脉弱而缓,弱主阳气不足,运化不及;缓主胃中谷气有余,饮食停滞,所以出现嗳气、吞酸、饮食不下、胸脘满闷的症状。

  趺阳脉浮而紧,浮为气虚,紧为寒甚,气虚则腹部胀满,寒甚则腹中绞痛。气虚寒甚相合,就会出现肠鸣,腹中气机转动,气机一转动则胸膈壅滞之气得以下行。如果少阴脉不现的,是虚寒之气结于下焦,可致外阴部肿大而疼痛。

  寸口脉微而涩,微是卫气虚运行不力,涩是营阴不足。卫虚而营不足,营卫不能相互协调,三焦失去依靠,就会导致身体麻痹不仁。营气不足,筋脉失养,则身体疼痛剧烈、口难说话;卫气虚弱,不能卫外,则怕冷、呵欠连连。营卫俱虚,三焦失养,不能各司其职,上焦失职,则嗳气吞酸;中焦失职,则不能消化饮食;下焦失职,则大小便失禁。

  趺阳脉沉而数,沉主邪实于里,数主热,热能消化水谷,治疗较易。如果脉不沉数而沉紧,为里寒甚,属难治之候。

  寸口脉微而涩,微主卫气虚,涩主营气不足。卫气虚弱,则面色萎黄;营气不足,则面色发青。营好比树根,卫好比枝叶,营卫俱虚,则根本枝叶皆枯萎,所以出现畏寒战栗、咳嗽气逆、唾吐腥臭脓血及涎沫。

  趺阳脉浮而芤,浮主卫气虚,芤主营气伤,营卫之气衰微,不能充养形体,所以身体消瘦、皮肤粗糙,甚至皮肤干燥成鳞甲之状。

  寸口脉微而缓,微为卫气不足,不能固外,则肌腠空虚;缓是胃气有余,胃气充盛则能消化饮食、吸取水分。饮食入胃,才能生成营卫,运行于脉道;水分经胃的吸收,输送于经脉,才有血液的生成。营气虽盛而卫气弱,外则不能固护肌表,内则不能固其血,就会产生血崩之证。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里寒,微为气虚。微紧相合,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以产生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为阴虚,阴虚心火上炎,则微见心烦;涩为血少,阴血虚少,血行不畅,不能温暖四肢,则为四肢厥冷。

  趺阳脉隐伏不显,主脾阳衰微。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所以身体冷而皮肤硬。

  少阴脉象不现,是肾气衰竭、精血不足。肾阴虚竭,不能潜阳,阳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反而被阻,聚而不行,致血结心下。阳气若退于下,阳气下行,则阴部及两大腿内侧发热;阳与阴相争,阴阳之气两相郁遏,营卫俱不通行,所以出现身体厥冷不仁,失去感觉,状若死人,这就叫尸厥,应当针刺期门,巨阙穴。

  寸部脉微,尺部脉紧,微为阳气衰微,紧是阴寒内盛。阴邪常盛而阳衰,所以病人虚弱多汗。

  一般说来,寸口脉微主阳虚,濡主血少,弱主阴虚发热,紧主寒。凡阳虚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气血不能通达内外,轻则出现口紧急,不能言语、畏寒战栗;重则出现四肢厥冷、昏晕而失去知觉。究其根源,在于胃虚不能纳谷,脾虚不能运化,外不能滋养形骸,内不能营养五脏。

  问:濡弱脉为什么对十一脏都适宜 ? 老师答: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俱赖胃气以滋生,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

 问:根据什么知道病入于腑根据什么知道病入于脏 ? 老师答:凡见阳脉如浮或数的,是病入于腑;凡见阴脉如迟或涩的,是病入于脏。

不能深刺,深刺有危险。

承扶穴位于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这里是性感带最为密集的地方,指压时可以用力些。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增加对性的感受力常按摩此穴可以增强性功能。 直刺 1~2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前列腺钙化的面积是4×3毫米,前列腺钙化是前列腺炎症反复感染以后形成的钙化灶斑,就像伤口好了以后形成的痂,有感染就有感染原因,感染原因不解决前腺炎的问题就会反反复复,常见的症状偶尔尿分叉,偶尔尿等待(人多的公厕或者身边有人的时候等更久才能尿),尿无力(排尿没有以前顺畅,没有以前尿的远,没有以前尿的线条粗),尿不尽,尿不净,尿滴沥(尿滴答),尿潴留(中老年人居多),小腹坠胀,阴囊潮湿,后尿道和肛门周围坠胀(偶尔像针刺一样疼痛几秒或者抽筋一样抽痛几秒),尿频(只要尿量没有以前大就是尿频,可用常用的550ml矿泉水瓶测试尿量,正常肾功能好的尿一瓶很轻松),细心的还会发现晨勃逐渐也不正常了,虽然有的症状不疼不痒的,但是都特别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包皮长,不卫生,饮食重口味或酗酒的脾胃虚的瘦人更容易得此病。

预防中暑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劳动防护,避免日光的 直接照射,缩短或减少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时程,随时补充体液,宜多饮 防暑降温饮品,尤其是大汗淋漓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重症中暑症状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

  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中暑以后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防护: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常吃些绿豆粥、莲子粥、凉面、凉菜、凉粉等清凉爽口食物,同时适当吃些瘦肉、鸡蛋、鱼、咸鸭蛋,以补充身体消耗的需要。

  合理饮食,有清暑解毒、生津止渴之效。比如水果蔬菜应选用新鲜汁多,清热消暑的西瓜、黄瓜、西红柿、豆角等。

  由于高温的刺激,有些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营养吸收减少。为了增强食欲,可适当食用些姜、醋、苦瓜、大蒜等醒脾健胃之品。

  常喝绿茶、绿豆汤、淡盐开水、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生津饮料,有益解暑降温。最好少食或不食辛辣荤腻之品,像辣椒、烈酒等。 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毙。首先,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

  次以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以降低他的体温到正常温度。

  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中暑症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策

  中暑以后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防护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一、患者速离高温现场到阴凉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尽快散热。

  二、在病人头上经常更换凉水毛巾,以及冷水淋浴或酒精搽身。

  三、轻度中暑病人可喝一些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解暑。

  四、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以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其实,充分预防中暑才是最重要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劳动防护,白天出门一定要打伞、戴帽子,延长中午休息;随时补充体液,宜多饮防暑降温饮品;禁止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睡眠,室内应有良好通风;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备用。 痧症总共有七十二种,分为三部份,上部、中部、下部,上部为头面痧,计十四类,中部为颈椎至肚脐上,计一十九类,下部肚脐以下至脚,为一十九类,有一十六类为大症痧,有四种为死痧(发此痧症无法救)。夏天中署就是在这一十六种大症痧中的一种,称之为“阴痧”,民间俗称“中署”。阴症痧有四,俱猝然而发,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紧闭,不言。眼定头摇,脚抖,手足面容脚变黑色,六脉全无,元气已脱不治,如虽有以前各症,而手足壮举面未变黑者,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指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以童便一碗服之,或可挽回造化。二症: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抖,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虽有以前各症,如头面手足未黑者,先用麻油一两,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必苏醒,苏醒后能言,用钱刮两臂懦穴,曲池二穴,肩井二穴,脑后风府穴,后背膏盲穴,命门穴,或针或刮,量而行之可也。三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青皮、槟榔、广皮、灯心同阴阳水煎服(阴凉的地方称阴水,有太阳照晒的地方称阳水)。四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痧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皆同秀仍服前药方,加芦粟根20克、石榴皮12克、伏龙肝12克、江鱼背脊刺酒炙12克、俱晒干研粉未,密丸,每日空心服80克,泻止而伤寒亦愈。凡看重痧症,有停结於内,以致口开,舌梗,身僵,手足不动,七窍闭塞,六脉沉伏,但有微温,手足不冷者可治,如头额起黑滞色,面部及鼻下者不治。两耳枯焦者不治,若额起黑色者可治。须开四门,因受邪重,壅塞元气故也。舌上居中海泉穴一刺,名开七窍,人中穴一刺,理元气,膏盲穴针二刺,百脉从此经过。第四指面正一刺,反面手指甲下二分一刺,男左女右,提醒六脉,其佘治法照症同上。有人患痧者,而医家不识是痧,以他症医之,服药无效,反而加重痧症,因药气与痧相搏,六脉将绝,人事不知,恹恹将毙,用滑石粉4克和麻油8克调服,呕吐痰水,散诸药毒,而痧气自去,再以痧症视何经络受邪,治之自愈。用药:木香理气散滞,藿香能止藿乱,槟榔破气消瘀下积,青皮理上部气,陈皮能理霍乱粟根端正消痧,以上用药各4克,加灯心阴阳水煎服(阴阳水同上)。再者,人突然猝倒,不省人事或口吐白沫者,牙关紧闭,闭目散手,这时,立刻带到阴凉处,用一只手指挟住曲池穴或曲泽穴,再用另一只手伸入患者腋窝下,拉神筋一至二下,五至十秒中之内,既刻苏醒。如果头痛,用手指按其印堂穴一至二分钟,如果肚子有痛用针刺中脘穴(肚脐上四指)出微血,既愈。用清凉爽口,易消化的食物食之,禁食硬质食物,否则伤脾无法救也。

1 天柱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平第1,第2颈椎棘突之间水平,项正中线外侧2横指,相当项肌隆起外侧缘。

简易取法:低头,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出是哑门穴,哑门穴旁开约2横指,项部大筋的外侧缘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项部冠状面成90°。

进针深度: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酸胀,可向头顶部扩散;若进针深度超过1寸时,可刺到枕大神经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组成,头后 直肌由第1颈神经纤维组成的枕下神经后支支配)。

2 天柱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枕神经分布,第3枕神经由第3颈神经的后支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皮下静脉。

3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的斜方肌加在一起,形似斜方形,故名斜方肌。此肌受副神经脊髓根和第3,4颈神经前支支配。

4头夹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扁肌,受第3至第8颈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此穴时,针尖在此肌的内侧通过。

5头半棘肌:为项背部的小肌肉,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瘦人项部两条纵行的隆起,即为此肌的体表投影。此肌受颈神经后支支配。

3 针刺天柱功能主治

天柱穴位于天柱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又主筋所生病。故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安神定惊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癔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等。

4 天柱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头维,通天,合谷,风池,风府,太阳,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袭表之感冒,头痛等。

2配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针刺泻法,宣肺利窍,治疗肺气不利之鼻塞不闻香臭。

3配合谷,太阳,睛明,少商,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明目,治疗风热目赤肿痛。

4配少商,尺泽,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治疗风热咽痛。

5配风池,商阳,关冲,液门,针刺泻法,解表发汗,治疗热病汗不出。

6配大椎,风池,大杼,肩井,肩外俞,列缺,后溪,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疗风寒痹阻经络之落枕,颈项强痛,肩痛,臂痛等。

7配间使,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风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宁心舒郁,治疗痰热腹结之瘿瘤。

一、古人针灸“针刺几分”的意思:指针刺的深度是多少。

1分 = 01寸 ,反之,1寸 = 10分。

古人针灸根据不同部位,不同体质、年龄,不同的病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跖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酸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提醒您: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33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