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感冒咳嗽手法图解 小儿感冒咳嗽怎么推拿

小儿推拿感冒咳嗽手法图解 小儿感冒咳嗽怎么推拿,第1张

1 小儿感冒咳嗽推拿哪里

主要症状:初起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头身疼痛,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疗原则:散寒宣肺,止咳化痰。

推拿穴位: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揉耳后高骨,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膻中,揉肺俞。

2 小儿感冒咳嗽推拿手法

开天门:用两拇指沿两眉中间至前发际自下而上交替直推30-50次。

推坎宫:用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

揉太阳:用两拇指揉眉后凹陷处30-50次。

黄蜂入洞:用两拇指按揉鼻唇沟中,鼻翼旁05寸的迎香穴20-30次。

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揉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30-50次。

揉外劳宫:用两拇指揉掌背上与内劳工相对处的外劳宫100-300次。

推三关:用食指,中指指面推前臂桡侧100-300次,自腕推向肘。

揉膻中:用拇指揉两乳头中间的膻中穴50-100次。

揉肺俞:用拇指揉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肺俞穴50-100次。

3 小儿感冒咳嗽挟痰推拿哪里

主要症状:兼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佐以宣肺化痰。

推拿穴位,加运内八卦,揉乳旁,揉乳根。

4 感冒咳嗽挟痰推拿手法

运内八卦:用拇指按顺时针方向运手掌内八卦100-300次。

揉乳旁:用拇指揉乳头旁开02寸处的乳旁穴20-50次。

揉乳根:用拇指揉乳头直下02寸的乳根穴20-50次。

1 手足口发烧是好事坏事

有好也有坏。

1、好处

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它是我们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正常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细胞抵抗细菌,因此当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时,身体要通过发烧的表现来对抗体内的病毒感染,当孩子经历过这个病程之后,疾病会自然消退,身体抵抗力也会增强。

另外发烧程度的轻重也是可以作为判断孩子病情轻重的标准。

2、坏处

患儿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使患者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尤其是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加上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要是反复发烧不退,很容易引起喘促、昏迷、惊厥等重症现象。

2 手足口高烧39度严重吗

比较严重。

一般手足口病的患儿多是中低烧为主,发烧温度在385度以下,当患儿发烧温度超过385度,达到39度时,说明患儿发烧比较严重,家长要提防孩子是否出现状态不佳、嗜睡、惊厥、抽搐等现象,这些症状都提示患儿病情往重症方向发展,需要紧急就医诊治。

3 手足口高烧39度怎么办 1、及时就医

当孩子发烧在39度时,我们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观察,看孩子是否还伴有其他紧急病情,然后在医生的诊断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再采取相关的退烧方法进行降温,缓解幼儿不适。

2、多给患儿喝水

孩子发烧体温过高,身体会极度缺水。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喝温开水,让水来调节体温,帮助孩子发汗,喝水既有退烧的功效还可以补充孩子体内的水分,防止虚脱。

3、及时增减衣物、多通风

及时增减衣被,不能捂得过厚,包得过严,否则会造成机体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低下。要确保室内空气良好,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必要时可利用空气加湿器调节湿度。

4、用温水擦拭全身

如果孩子发烧时头和手脚都很烫,就说明需要散热。这时除了给孩子少穿衣服外,还需要用温水擦拭全身,重点擦拭腋下、脖子、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地方,帮助孩子身体散热,一直擦拭到体温降下来为止。

5、给孩子洗温水澡

若孩子在发烧期间精神状态还比较好的话,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帮助散热。注意,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防止孩子身体不佳虚脱,洗完澡要赶紧给孩子穿衣,不要着凉。

6、毛巾冷敷头部

发烧时用毛巾冷敷是家长们比较常用的方法,将毛巾在水里浸湿后,拧干折叠放在孩子的前额上,每五分钟更换一次。注意,毛巾不可拧得太干,只要不滴水就行;水温不可太凉,一般在20—30度为宜。

7、额头贴退热贴

如果孩子体温不是太高,精神状态也不错,还可以下地活动,家长可以用退热贴直接粘在孩子额头上,起到降温的作用。退热贴可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一天一至三次,每贴可持续使用四小时。

8、小儿推拿退烧

第1步: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推50一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第2步: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 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图1

第3步: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一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一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图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2。

图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图所示。

9、酌情用退烧药

当手足口病的孩子发烧39度,精神有些不大好,用上述物理退烧方式不大管用,降温不明显时,可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酌情服用一些退烧药,一般30分钟—1小时左右可见到退烧效果。

4 注意:慎用不当的方法退烧 1、酒精擦浴身体

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这种方法已经被摒弃了。

2、冰敷

目前冰敷这种方法的利弊争议很多,一般认为冰敷弊大于利,因为冰敷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更不能用冰敷。尤其是对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不宜冰敷。

备注

对于手足口病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1 风府的准确位置图

位置:风府在后背正中一条线,颈部,后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在开始长头发的地方,也就是头发的边缘,用大拇指中间的关节在这个边缘向上比划一横指就是1寸。

取穴:正坐,头稍前倾,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横指处,高骨下方的凹陷中,按之酸痛明显处。

2 风府的作用

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等。

3 风府为什么不能艾灸

风府是散风吸湿的穴位,风最喜欢侵袭头部,常常会引起头痛,按摩风府穴能改善血液循环,但是是不能艾灸的,艾灸是火和热,火借风势,若是艾灸风府,风邪出不来会更加猖狂,在体内乱窜反而会加重头痛的症状。

4 按风府有什么好处

风府是中医临床中的常用大穴,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很多病是由风或以风为先引起。凡受风邪引起的疾病,包括中风,癫狂,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赤肿痛等内外风引起的疾患,都可以通过按揉风府,使穴开而邪出,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

二、诊脉的部位

诊脉的部位历史上有多种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 《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东汉张仲景借鉴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方法,在 《伤寒杂病论》中常用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独取寸口”的理论,经 《难经》的阐发,到西晋王叔和的 《脉经》,不仅理论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现在仍是中医临床重要诊查方法之一。

(一)遍诊法 

遍诊法,又称为三部九候诊法,出自 《素问·三部九候论》。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二)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见于 《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人迎、趺阳脉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诊太溪以候肾气者 (下图)。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切两手寸口无脉或观察危重患者时运用,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绝。例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三)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 

1寸口分部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 (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 (腕侧)为寸,关后 (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2寸口脉诊病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指出: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以上说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 “脉之大会”;“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皆可反映于寸口;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寸口可以诊察胃气的强弱,同时也可了解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另外,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相对固定、浅表,诊察方便易行,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3寸口分候脏腑 

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有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者如表4-2所示。从表4-2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脏腑分候中,五脏及胃、胆、膀胱的分属部位,各家所说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肠和三焦。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把肺与大肠定位于右寸,心与小肠定位于左寸;另一种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故把大、小肠定位在尺部;将尺部定为三焦者,只是个别医家的意见。

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 《黄帝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 (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 (尺脉)以候下 (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 (如表4-3):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并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 (命门)。寸口诊法的脏腑相应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诊脉的方法 

1时间 

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在清晨尚未进食及活动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气血经脉受到的外在干扰最少,因此,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同时也能更确切地反映病理脉象。但临床上这样的要求一般难以实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为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诊脉前必须要让患者稍作休息,这样诊察的脉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情。 

2体位 

诊脉时患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如果是侧卧,下侧的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脉气不能畅通;或手臂过高或过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故王汉皋在 《王氏医存》中指出:“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驰;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所以,诊脉时必须注意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脉象。

 3平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平息的主要意义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患者的脉搏搏动次数。《诊家枢要》中说:“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二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便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4定三关 

通常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进行诊脉。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 (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 (肘侧)定尺。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 “一指 (拇指或食指)定关法”,而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5布指 

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三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 (图4-7),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节指力。例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合适。另外,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患者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6指力 

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或结合推寻以诊察、辨识脉象。常用的指力有举、按、寻等 (图4-8)。 

(1)举 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浮取”。 

(2)按 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 “沉取”。 

(3)寻 寻即寻找的意思,医生往往是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仔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统称 “寻法”。如指力适中,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的方法,亦称 “寻”,是中取之意。

7指法 

指法可分为总按和单按。

(1)总按 即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2)单按 也称单诊,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临床时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8五十动 

五十动是指医生对患者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现代临床上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必要时可延至3~5分钟。古人强调诊脉需要诊 “五十动”,不可时间过短,其意义一是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变化,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漏诊脉搏节律不齐的促、结、代脉,或者是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等脉象;二是提醒医者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正如张仲景在 《伤寒论·序》中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1、尺脉:在拇指一侧向下与内关穴基本平行的位置。

2、关脉:手脉的一部分,在掌后高骨上,寸口与尺中之间。

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扩展资料:

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是一种切压腕后桡动脉浅表部位以体察脉象变化的脉诊方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病变时反应较敏感容易感知,所以从寸口脉象变化既可了解机体正气盛衰和营卫气血运行情况,又可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病变时反应较敏感容易感知,所以从寸口脉象变化既可了解机体正气盛衰和营卫气血运行情况,又可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其相配脏腑为左寸候心(膻中)。

左关候肝、胆(膈);左尺候肾(小腹);右寸候肺(胸);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小腹)。脉诊的时间以清晨为最佳,病人正坐或正卧,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切脉时用中指按在关脉部位,食指按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尺脉部位。医生常用指力的轻重体察脉象的变化。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

-寸口诊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006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