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儿发烧病因病机
根据发热原因,小儿发热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因小儿形气未充,腠理不固,卫外功能低下,加之寒温不能自调,易为风寒,风热等邪气所侵。风热袭表,常致肺卫失宣,邪热郁针,充斥于形;风寒束表,卫阳被郁,寒从热化,郁蒸于形,均可导致发热。
内伤发热:外感不解,风寒入里化热或温热邪气直中气分而成里热实证,邪热充斥,弥散于形,导致气分热炽。
2 小儿发烧推拿常用手法 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做直线推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50-100次。
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推50-100次。
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100次。
推拿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120次,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
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揉30-50次。
推拿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指,中指指肚,在穴位上直线推动;推300-500次。
推拿要领:用力宜均匀柔和,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3 外感发热推拿手法 外感风热
主症:发热汗出,鼻流浊涕,喷嚏,咽喉红或肿,口感,唇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推拿处方:分推坎宫,上推天门,柔耳后高骨,掐风池,清肺经,清天河水,逆运太阳,推六腑,掐揉少商,拿合谷。
推拿原理:分推坎功,逆运太阳,上推天门,耳后高骨,用以疏风解表,清肺经,天河书,退六腑,用以宣肺清热;掐揉少商,拿合谷,清板门,用以清利咽喉。
外感风寒
主证:发热无汗,鼻塞清涕,蜷卧怕冷,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青红。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推拿处方:上推天门,分推坎宫,逆运太阳,黄蜂入洞,掐风池,泻肺经,上推三关,揉二扇门,一窝风。
推拿原理:上推天门,分推坎宫,逆运太阳,掐风池,用以疏风解表;推三关,揉二扇门,一窝风,用以发汗散寒;泻肺经,黄蜂入洞,用以宣肺通窍。
4 内伤发烧推拿手法 气分热炽
主证:壮热,口干多饮,喜冷,烦躁不安,啼闹不眠,面红唇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指纹紫滞。
治疗原则:清气泻热,养阴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火,肝木,板门,天河水,大肠,退六腑,揉内劳,打马过天河,揉小天心,清天柱骨,揉涌泉。
推拿原理:清心火,肝木,退六腑用以清泄肺脏积热;清天河水,清天柱骨,用以清泄气分炽热;打马过天河,清板门,用以养阴生津;清大肠,揉涌泉,用以引热下行,釜底抽薪;揉小天心,分手阴阳,用以宁心安神。
食积发热
主证:暮夜发热,或热甚,手足心热,夜卧不安你,啼闹不眠,兼见腹胀拒按,少食或不食,嗳腐吞酸,或有呕泻酸臭,食物残渣,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疗原则:消积导滞,清泄积热。
推拿处方:清板门,大肠,小肠,天河水,水底捞明月,退六腑,补脾土, 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小天心,分手阴阳,下推七节,揉天枢,拿足三里。
推拿原理:清板门,补脾土, 揉天枢,拿足三里,用以健脾胃,促运化,推四横纹,运内八卦,用以疏气机,调升降,消积滞;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退六腑,用以清泄积热;清小肠,大肠,下推七节,用以导致通腑,利尿泻热;揉小天心,分手阴阳,用以宁心安神。
阴虚发热
主证:午后,夜间潮热,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口干唇燥,烦躁啼闹,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
推拿处方:补肾水,脾土,揉肾顶,内劳,小天心,清胃经,心火,天河水,小肠,退六腑,水底捞明月,打马过天河,分手阴阳,揉涌泉
推拿原理:补肾水,脾土,清胃经,揉内劳,肾顶,打马过天河滋阴补液;清天河水,退六腑,水底捞明月以清虚热,降虚火;清小肠,揉涌泉以引热下行,引火归元;清心经,揉小天心,分手阴阳以清心安神。
脑空穴位位置
脑空穴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取穴方法正坐或俯伏,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穴。
正坐或俯卧位。从头正中线沿枕外隆凸(枕后最高骨)上缘向外3横指,稍外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穴位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脑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骨膜(枕骨)。有枕动、静脉分支。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枕额肌的后部,称为枕肌,该肌起于上项线的外侧半和乳突的上面,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脑空穴的作用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脑空穴意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脑空穴功效:降浊分清,醒脑宁神,散风清热,脑空穴有疏风泻火、清脑通窍的作用。
主治疾病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等。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心悸,耳鸣,癫痫等。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鼻炎,鼻衄;
其它:心悸,肩颈部肌痉挛。
穴位配伍配大椎穴、照海穴、申脉穴治癫狂痫证;
配风池穴、印堂穴、太冲穴治头痛、目眩;
配悬钟穴、后溪穴治颈项强痛。
脑空配脑户、风池、昆仑,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后头痛。
脑空配风池、支沟,有通络祛寒湿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脑空配神门、内关,有安神宁心的作用,主治惊悸。
1 儿童感冒按摩基本方法
治则:宣肺解表。
取穴:天门,坎宫,太阳,迎香,耳后高骨,风池。
推拿方法:
1开天门:用双手拇指自患儿两眉中向上交替直推至前发际,用力宜柔和,推拿50-100次。
2推坎宫:用两拇指自患儿眉心向眉梢作分推法50-100次。
3揉太阳,迎香:用两手中指端揉双侧太阳穴1-2分钟,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双侧迎香穴1分钟。
4揉耳后高骨:用两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处50次。
5拿风池:右手拿患儿风池穴5-10次。
2 儿童风寒感冒推按摩部位
证候: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喷嚏,咽痒不渴,肢体疼痛,头痛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则:疏风散寒。
操作:掐掐揉二扇门100次,推三关200次。
3 儿童风热感冒按摩部位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汗少,鼻塞流浊涕,咳嗽,咳痰粘稠,头痛,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则:疏风清热。
操作: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天柱骨100次。
4 儿童暑湿感冒按摩部位
证候:高热无汗,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身重,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鼻塞流涕,咳嗽;舌质红苔腻,脉数。
治则:清暑化湿。
操作:清补脾经200次,揉膻中穴100次,揉掌小横纹100次,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200次。
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
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脉象图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接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丸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像。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龙骨的结构是:龙(独体结构)骨(上下结构)。
龙骨的结构是:龙(独体结构)骨(上下结构)。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ㄌㄨㄥ_ㄍㄨˇ。拼音是:lónggǔ。
龙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龙骨lónggǔ。(1)中药名。别名“花龙骨”。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2)沿船底中心线从船头至船尾的纵通桁材。
二、引证解释
⒈龙的骨骼。实际是古代某些动物的化石。中药上用做强壮剂。引《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北周庾信《和李司录喜雨》:“云逐鱼鳞起,渠从龙骨开。”南朝梁任_《述异记》卷下:“汉惠帝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皆自火,燃至根,其地悉皆_黄,后其雨迅过,人就其间得龙骨一具。”⒉喻瘦劲的枝干。引唐先汪《题安乐山》诗:“翠柏不凋龙骨瘦,石泉犹在镜光寒。”宋王禹_《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诗:“有客遗竹杖,九节共一枝。鹤_老更长,龙骨乾且奇。”⒊枣的别名。枣树瘦劲,故称。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枣曰羊角、鸡心、龙骨。引《地名志》:‘河中府贡龙骨枣。’”按,《新唐书·地理志三》:“土贡:龙骨枣,凤栖梨。”⒋见“龙骨车”。⒌船只、飞机、建筑物等像脊椎和肋骨那样的支撑和承重结构。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_这样子不对,照他的龙骨,恐怕走不动;照他的舵,怕转不过头来。”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些造船工匠在太阳下安置一只小船的龙骨。”⒍喻指主干,主心骨。引《花城》1981年第4期:“那些群众的带头人,祖国的擎天柱,民族精华,党的‘龙骨’!”⒎石砌的堤岸。引唐李贺《同沉驸马赋得御沟水》诗:“__龙骨冷,拂岸鸭头香。”王琦汇解:“龙骨,似指沟边砌石。”⒏禽类的胸骨。也称龙骨突起。⒐腕骨的俗称。旧称高骨、锐骨或踝骨。引《医宗金鉴·四肢部·腕骨》:“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_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⒑指骏马。引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六七:“自从拣为真龙骨,别置东头小马房。”元萨都剌《题画马图》诗:“汉水扬波洗龙骨,房星堕地天马出。”
三、国语词典
龙的骨头。
四、网络解释
龙骨(骨骼药材)龙骨,别名: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龙骨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关于龙骨的诗词
《马·未明龙骨骏》《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起工·龙骨穿云水上天》
关于龙骨的诗句
失云龙骨瘦牙槎白水青田龙骨动为谁洗尽苍龙骨
关于龙骨的成语
揣骨听声节骨眼硬骨头挫骨扬灰软骨头粉骨糜身
关于龙骨的词语
乞骸骨粉骨糜身硬骨头白骨再肉请骸骨挫骨扬灰鹤骨龙筋凤骨龙姿龙章秀骨主心骨
关于龙骨的造句
1、为了验证原来木龙骨天花板是否还能够继续使用,设计人必须检查其承重表面,但也不必要揭开整个天花板的构造层一窥究竟。
2、这次下山,去静安市找你那两个指腹为亲的媳妇!收回南宫家那妮子手里的龙骨令,做完这次任务,你就可以退休了,老头子我可是很信任你,表让我失望哦。
3、黑凤凰及时稳住身形,她正欲暴涨黑炎撑破龙颚,龙骨喉部疾射出一根骨刺穿透凤凰胸口,打乱她的防御阵势,龙骨趁机加大力量紧紧咬住凤凰将她撞向地面。
4、划线后检查吃水标尺至平板龙骨之间的距离。
5、这是内蒙古博物院展出的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龙骨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