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关简介

髀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髀关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髀关穴的定位 45 取法 46 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病症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髀关 1 拼音

bì guān

2 英文参考

Bìguān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ì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髀关: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髀关

穴位 髀关 汉语拼音 Biguan 罗马拼音 Pikuan 美国英译名 Thigh Pass 各

号 中国 ST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E31 富耶氏 E31 德国 M31 英国 S31 美国 St31

髀关为经穴名(Bìguān ST30)。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

42 穴名解

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

通内达外之处为关。髀,指股部及下肢。膝上大骨为髀,上端为杵,接柱髀枢,下端为槌,连接于胻骨,穴当二者交关之处。穴在髀股前方,膝上1尺2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2]

43 所属部位

大腿[3]

44 髀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髀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4][5]。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髀关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6]。

另说髀关“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乙经》,“伏兔后,骻骨横纹中”(《医学入门》);“约伏兔后一寸许”(《循经考穴编》广注)[6]。

髀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髀关穴的位置

髀关[1]

髀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髀关穴的位置(肌肉)

髀关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5 取法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仰卧位,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外缘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之交点处取穴;或屈髋时,平会阴,当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取穴[7]。

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屈股,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交点处即是[8]。

46 穴位解剖

髀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骨直肌、股外侧肌。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分布著股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腰丛的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股外侧静脉及旋髂浅静脉,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此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由股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股外侧肌[5]。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5]。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6]。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髀关有疏经活络的作用[1]。

髀关有强腰膝,通经络的作用。

髀关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意同。用针与用药,可以互参。[2]

48 主治病症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5]。

髀关主治股、膝等疾患:如腰腿疼痛、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等[1]。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等[1]。

髀关主治腰、髋、股、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6]。

髀关穴主治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7]。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10~15寸[1][6]。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膝部[7]。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向股外侧部扩散,以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斜刺20~30寸,针尖向上,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治髋关节痛。

针尖向内,使股前部酸胀,并向膝关节处放散,以治下肢疾患。

49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0 配伍

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髀关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髀关配环跳、伏兔、足三里,治下肢痿痹[7]。

髀关配风市、伏兔,治股外侧皮神经炎[7]。

411 特效

用力按揉髀关5分钟,可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膝寒、股内筋急不得屈伸等症[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答案:B

血瘀证以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为特点(A错)。风寒证以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为特点(B对)。肾虚证以产后腰膝、足跟疼痛,艰于俯仰为特点(C错)。血虚证以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为特点(D错)。产后身痛无气虚证(E错)。

湿气重的5种表现分别是什么?

身体湿气不去,就像埋下了疾病的隐患,对日后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既然湿气重会引发身体疾病,我们如何判断身体湿气重呢?

清晨醒来

伴随头晕目眩、疲惫感,身体什么都不想做,如同穿了一件湿衣服裤子的感觉。假如长期性保持早上起床这类感觉,应认为自身有湿气。

看大便

一切正常时,只必须3-4张卫生纸就充足;可湿气重的人排完便必须许多张,一直感觉擦不干净,提示身体有湿气。与此同时,正常大便颜色是橙**香蕉苹果状,身体内有湿的人,大便的颜色变青、大便不成形、大便糖稀等主要表现。

看胃口

吃一点东西,就感觉到胃胀难受。特别在夏天,寒湿体质的人,非常容易发生胃口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主要表现。饿感很强,可是吃一点东西便会发生饱涨,这与脾弱胃强相关,归属于脾虚湿困主要表现。

看舌苔

舌苔颜色泛白、厚实,看起来就像牛乳色,中医学范围为舌苔情况浅色,提示为湿寒体质。当舌苔发黄、不光滑、油腻,提示为寒湿体质。

刷牙恶心

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刷牙漱口。刷牙漱口时感觉难受,喉咙有异物感,伴随呕吐症状,提示身体内有湿气。必须留意,这类恶心呕吐、喉咙异物感就算咳痰,量也非常少总感觉到吐不出来。

比较严重者可以出现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双下肢水肿、心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

对于今天所说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哦!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帮忙点赞 、评论、转发和收藏。

单穴功用

委中,又名血郄、委中央、郄中、中郄、腿凹。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因其穴居腘窝正中,委曲之处,故名委中。此处血络丰盛,视而可见,临床上常用于放血为治,故又名血郄。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胃肠炎)、中暑、小腿肚转筋(腓肠肌痉挛)、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肛门瘙痒、乳痈、遗溺、小便难、虚汗盗汗。

女膝,又名女须、女婿、丈母,出自《癸辛杂识》。穴居足后跟部,跟骨中央,赤白肉际处(即跟腱附着部下缘处),本穴具有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舒筋活络、消炎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吐泻转筋、牙槽风、齿龈炎、惊悸、癫狂、气逆等症。

伍用功能

委中清血泄热、凉血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利腰膝;

女膝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舒筋活络、消炎止痛。

委中以清降为主;女膝以镇降为要。二穴配伍,协力为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力益彰。

主治

发际疮,生于项后头发边沿处,初起形如粟米,渐大如黍豆,坚硬高起,顶白根赤,痛痒较甚,破后流少量脓液,时破时敛,缠绵难愈;亦可治牙槽风(牙龈脓肿)。

操作法

委中:俯卧,于腘窝横纹中点,二肌腱之间取穴。直刺05 1寸,亦可三棱针点刺放血。

女膝:俯卧或侧卧,于足跟后正中线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2 03寸;艾炷灸3 7壮,艾条灸5 15分钟。

经验

委中—女膝伍用,用于治疗发际疮(类似多发性毛囊炎),可伍用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其效更著。然而本病往往经久不愈,故宜坚持治疗,切勿半途而废。据传: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经针刺委中、女膝,是日脓出血止。

一个健康的身体状况,离不开血管及时运输营养。血管,是身体中运输血液的主要枢纽,是营养物质与各种组织间交换的主要场所。血管干净人长寿,血管干净,身体各处供血充足,人自然会比较健康、长寿!一旦血管堵、血管硬,血液不能及时滋养脏器,那么可能会引起身体各种不适感。

血栓是血液黏稠后形成的半固体团块,它会像塞子一样堵住血管通道,进而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使各个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血栓如果堵塞的是脑血管就会诱发脑梗,如果堵塞的是冠状动脉就形成心梗,如果是堵塞肺部就会引起肺栓塞。

血管堵,脚先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静脉血栓。由各种原因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下肢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堵,脚先知

1、血管堵塞早期:脚冰凉怕冷

双脚是我们身体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是身体的末梢,若是血管出现什么问题,血液输送不及时,那么双脚可能就是身体最先“抗议”的。血管刚开始堵塞时,可能出现双脚冰凉、畏寒的表现。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来测试一下:摸脚背,若是脚背的动脉脉搏微弱,则可能是已经有了轻微的血管的堵塞情况,大家千万要多注意自己身体的一些小变化。

2、血管堵塞发展期:出现间歇性跛行

当血管堵塞逐渐加重,可能会使身体下肢供血不足的情况逐渐加重,形成下肢动脉硬化,便很有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的情况。比如一些血管较容易堵塞的中老年人,走了小距离的路之后,便会感觉腿疼、酸胀难忍,可是休息了一会儿之后,这种不适感便可能会逐渐缓解。当然,若是自己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家最好是要检查一下。

3、单侧腿或手臂肿胀

当单侧腿或手臂出现肿胀,变粗的一条腿一按一个坑,此时要考虑是否是静脉血栓引起。很可能是由于血栓在静脉中形成,导致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压力就会使液体扩散到腿部组织。

4、腿或手臂发热、发红

当血管内有血栓,从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会增加对静脉的压力,使腿和手臂引起发热、发红等炎症表现。

5、一侧脚麻或手麻

脑血栓可引起大脑的神经受压损伤导致手足麻木,经常手麻脚麻,要重视,可能脑梗就要来了,尤其是老年人,更要重视。

体内有血栓怎么办?

体内有血栓,除了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也要注意,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饮食要健康

血栓的形成跟日常摄入太多高脂、高糖等食物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有血栓的人首先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其次要吃一些有清理血液垃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玉米,有效清理血液中的垃圾,降低血液黏稠度,软化血管;最后像饮料、酒等不利于血管健康的食物要限制。

1、黄豆

黄豆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五谷之一,有着“豆中之王”的美称。黄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卵磷脂、异黄酮等营养物质,可能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免疫,清除血管壁上沉积的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

2、玉米

玉米也是一种粗粮,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且玉米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可能帮助人们体内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进行正常的消化代谢,减少坏胆固醇在体内囤积,可能软化血管,预防血栓的作用,还可能减少人们发胖的几率。

二、每日保持适量运动

据科学家调查显示,一个每天坚持运动的人,比一个不经常的人发生形成血栓的几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运动可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流动的速度,可能加速身体中如胆固醇、甘油三酯之类的有害物质排出。正值秋冬气温多变的时候,建议大家不要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试试每天做一些有氧运动,保持身体活力,也可能让血管保持弹性!

三、保持好心情

很多人不知道,身体健康和一个人的情绪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若是长期精神紧绷,很有可能会给身体堆积毒素,升高血压或是血液黏稠。虽然现代社会竞争力强,压力大,但是我们在这种环境下,更是要好好缓解自己的压力,适当释放压力,保持好心情,不要总是郁郁寡欢,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风湿痹的诊疗规范

  一、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指风湿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5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

  三、证候分类及治则和代表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代表方:乌头汤。

  3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

  4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痹证,应针推各法,综合治疗。腰痛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理疗、药物外敷、穴位注射、牵拉手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

常见证候

太阳风寒腰痛:病人素无腰痛,因外感风寒,发病急骤,腰脊强痛而有拘急感,并伴有头痛、项强、肩背痛,甚或尻、腘、踹部、周身关节均痛。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湿痹腰痛:腰痛,且多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以及秋冬季节则加重,起病或急或缓,一般腰部转侧活动功能正常,或稍受限制。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且常伴有僵硬"发板"的感觉。若因感受寒邪较甚,则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疼痛程度也较重,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而有力;若因湿邪较重,其疼痛多不甚,有沉重酸楚感觉,遇阴雨冷湿天气则加重,其脉缓;若因感受风邪,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其疼痛也时轻时重。风寒湿痹痛经久不愈,往往伴有腰骨+氐或下肢麻木,甚至下肢肌肉萎缩。

劳损肾虚腰痛:腰痛绵绵不休,休息后可暂时轻减,稍遇劳累则疼痛加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短气、身重、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膝软、足跟痛、梦遗、滑精、阳萎,或妇人月经不调等症状。肾阳虚者则畏冷,肢凉、喜暖、舌质淡白或胖嫩、脉沉细。肾阴虚者,则有低热、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盗汗、尿赤、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闪挫瘀血腰痛: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疼痛剧烈。根据闪挫部位,或脊痛,或腰痛,或腰腿疼痛,影响腰部活动,不能俯仰转侧,勤则痛甚。若因闪扭所伤,外无肿迹可察,若因挫伤,则局部可有瘀血肿痛。

[概念]

腰部感觉沉重发凉,故称腰冷重。《金匮要略》记载"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诸病源候论》谓"身重腰冷"。此症大多伴有轻度腰痛。

[鉴别]

常见证候

肾着腰冷重:患者感觉身体沉重,腰及腰以下部位发凉,甚者腰冷如冰,如坐冷水中。并伴有腰痛,下腹部常感沉重发胀,舌质淡或胖而有齿痕,舌苔白润或滑,脉沉细或缓。

阳虚腰冷重:腰凉,如有冷风吹入。伴有腰酸或轻度疼痛,肢凉,畏寒,膝软,足跟疼痛,脱发,牙齿松动,腹泻,尿清长;甚者阳萎,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以尺部为着。

风水腰冷重:腰冷重,腰脚浮肿,腰以上活动自如,腰以下屈伸不利。且四肢少力,一身尽重,或关节烦疼;不时汗出,或头汗出,恶风不欲去衣。舌淡苔白,脉浮。

鉴别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9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