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句子

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句子,第1张

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句子

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小知,指用小事来考察。大受,担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来考察他,但可以担大任、做大事;小人则不然,不能让他做大事、担大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这是孔子谈如何用人的问题。他认为用人要看对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这一用人观,我们今天还在强调,说明是正确的。

2、三思而后行。

出自先秦《论语·公冶长》。三思:指经过多次考虑。做事情一定要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去行动。

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看到微笑的利益,就不能做成大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作为管理者,他的身心端正,并为大家做出表率,即使不用下命令,大家也会跟着执行。反之如果他的身心不够端正,那么即使下达指令,大家也不会跟随。

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君子,此指地位高的人,即当政者。以,因为。举,举荐、提拔。废,黜弃。君子不因为一句话去提拔一个人,也不因为这个人是谁,而去放弃他的正确见解。这句话是孔子对选拔人才的确的用人观。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出自先秦《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说:“《诗经》可以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那便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

您好。

全部的话挺多的,你看一下。

原文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子路要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

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先作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真是这样吗,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子路,这就是你的粗俗浅薄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本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可以说话,说出来的话才能可行。只是君子说出的话要格外谨慎而已。"

解读孔子的正名今天看就是整顿秩序。范氏说:"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我的理解还有,正名也就是要有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这样说话才能算数,才能实现施政目标。只是在位说话要极为谨慎。今日思之,孔子的话依然深刻。这段话还包括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我们今天理解孔子的正名,也可以看做是领导机关确定岗位职责。

原文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问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又问种菜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我赶不上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没有远大志向,樊须就是这样。***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敬重的;***好讲道理,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喜好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不说真话、讲实情的。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抱着孩子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你种庄稼呢?"

解读我们需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这段对话。樊迟这个学生好学,但似乎有没有主见,什么都问,什么都学。这让孔子的内心多少有些情绪上的不舒服,孔子可能会认为樊迟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学习的重点。孔子回答樊迟的问题,说自己不如老农和菜农,也是实情,应该无他意。孔子一句"小人哉,樊须也",却让后人以为是孔子骂了樊迟。实际上我的理解,鉴于樊迟学习的内容庞杂,孔子不过就是认为樊迟没有远大目标和志向罢了。上好礼、义、信这段话的评论,孔子的议论也是实情,自古以来从来都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言外之意,樊迟应该问礼义信,又成为"上"者的志向,如果这样就不用学种菜、种庄稼了。但孔子的这句话,又不能不让一些后人怀疑他轻视劳动。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巨大期望,并非轻视劳动。

原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做不好;让他出使外交,又不能很好地答对。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孔子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结合的问题。《诗经》有感染情绪的作用。今天看,读到博士不会用又有什么用?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自身不端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解读还是讲修身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解读这句话今天看来隐含的意思太深,要考察孔子当时说话的情境才能更准确的理解。

原文138子谓魏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评价卫国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家政。刚宽裕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多了一些的时候就说'真齐备了',等到富足的时候就说'完美极了'。"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俭德。知足常乐,俭以养德,这就是公子荆。人生易老,人生有限,世事难长,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追求和享受,还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心灵的高贵,精神的富有,绝非华美居室、物质享受可比。

原文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又说:"富起来后,又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解读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都是随机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教育高明就在于随机点化。于平常、平淡之中进行教化,有润物无声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达成学用的结合。我们看师徒的这段对话就很有意味,旅游随机看到的情况,一句平常的感叹,引起学生冉有的追问,而且一问到底,穷追不舍。这里体现了孔子看待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后教,边富边教。自古以来,所有的优秀统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众。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目的就是富民,民富却忘记教化。所以,改革改放后10年,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之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所言的教育正是对民众的教化。

原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治理差不多,满三年就会卓有成效。"

解读这里体现了孔子对治国的自信。其实从世事的发展大致经历来看,三年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周期。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治理国家百年,就可以克服残暴消除杀戮。'这话真对呀。

解读建立一项制度,强行要求众人去做容易。但若让人从内心往外自觉遵守制度难。历朝历代优秀的统治者,若想基业长青,都必须考虑赢得人心,使老百姓自觉自愿服从领导。而做到这样,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邦百年需要的就是持续发展观念,需要领导者始终如一,一以贯之。难就难在这一点,很少有帝王会做到这一点。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朝代,存活的时间都比较长。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实行王道的人出现,一定要努力一辈子才能使仁德泽被天下。"

解读孔子面临的大势是霸道渐兴,王道衰微的年代。孔子的看法与上一章思想一致,若要使世道能够达到仁德行于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必世,一说是30年。30年也就是一个人工作的时间。

1、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语出三国曹操《求贤令》。意谓发现、推荐那些贫贱无名的人,唯有才能的人是推举的对象。喻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仄陋(ze lou昃漏):卑贱。

2、生材责适用,慎勿多苛求。

出自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

意思是:天生人才贵在适用,切不可求全责备,要求过多。

材:通“才”,即人才。

慎:瑾慎小心。苛求:求全责备。

3、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出自《墨子·09章 尚贤(中)》。

意思是:贤能的人就推举提拔他,是不贤的人就不用或废弃他。

4、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出自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意思是:这世上难道会没有千里马?不,只不过是人群中找不到善于相马的九方皋。

5、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出自见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

意思是: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一定要寻求有真才实学的人;任用人才的艺术,是能让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孔子不随便给人以“仁”的评价,不是否定,而是严谨。因为很多事情,不盖棺并无定论。而且孔子很愿意推举自己的弟子,因为将人才推举出来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一个人的义务所在。

孔子从来不会以“仁”来做“忽悠”,而是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推荐他们做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段话,也就是孔子对于三个为政的学生的评价和推举。

这也就是《论语》里讲到的“君子易事而难说,小人易说而难事”。

所以孔子虽然不会极其肯定自己的学生“仁”,但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够给学生非常适合的建议。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建议,而不存在刻意的迎合,不见过分的人际私利。

这应该是在颜回去世之后孔子特别怀念颜回所说的话。颜回“以一知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脑神经元链接的丰富。可见颜回的悟性之高,境界之高。

“何敢望回”也可以作为一个成语来引用,体现了孔子两个学生的了不起。一是颜回的境界高,二是子贡的谦虚。

因为古代作息原因,“昼寝”就代表着这个人是不勤奋的。在这一段中,孔子是生气的一段表达。因为宰予可能是骗了孔子,说是要去做某事,但实际是偷懒睡觉去了,所以孔子很生气,甚至“三观尽毁”,然后便生气得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以后你们再跟我说什么,我一定不会再相信了,我一定要看你们做了什么才行。所以,这是宰予的做法让我改变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也是孔子教训宰予的话。

可见孔子是多么的生气啊。这跟我们的实际很相似啊。我那么信任你,你却欺骗我,好生气,好失望的切身体会。

1 古代诗词中有关人才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才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古代人的人才观(10条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的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陈子昂的

下面是从别的地方贴过来的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行己有耻。”(《论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论语》)、“君予必慎其独也。”(《礼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 古代诗歌中关于人才的诗句

论诗五绝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满江红 魏了翁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

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

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

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

冠盖会,渔樵席。豪气度,清标格。

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

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

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

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都留别诸公 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康有为

一代才人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

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

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

对案不能食,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安能叠燮垂羽翼?②

弃檄罢官去,③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恻。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注释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这诗见出一个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4 请列举一些古代用人的名言

《用人篇》

2004-10-08

官唯贤才。——《尚书·周官》

任用官员,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左传·文公三年》

提拔人才要对他的情况作全面考虑,任用人才也要一心一意。

使能,国之利也。——《左传·文公六年》

任用有才能的人,是国家的利益。

称善人,不善人远。——《左传·宣公十六年》

提拔了好人,不好的人自然就远远的离开。称:举,提拔。

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周礼·夏官·大司马》

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出来建功立业,使得国家兴旺发达。

使人者,器之。——《论语·颜渊》

使用人,按照各人的才能合理使用。器之,按各人的才能合理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因为某些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不因为某些人说话难听就废弃他。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有德才的人,不要等着按官的等级提拔;对软弱无能的官员,要及时提拔。次,等第,顺序。须,须臾,片刻。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荀子· 致士》

广泛的听取意见,揭露阴险,表彰贤明,屏退奸邪,进用贤良。

量工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

考核工作能力和成绩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这样官吏就不能永远居于高位,而民众也不会终生贫贱。谁有才能就荐举他,没有才能的应当免去他的职务。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

不袒护亲属,不偏向有钱有势的人,不屈从所宠幸的人的要求。只要是德才兼备的人就提拔,缺德少才的人就降职或撤职。党:曲从私情。嬖:宠爱(读bi必)。颜色:此处指的是女色。

张居正的名言是“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5 古代枭雄们对于人才渴求的诗句有什么

1、《离骚》中屈原以香草为喻,辨材须待七年期,智有所不明;舍长以就短。 求贤若渴为强国。

2、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贤的记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在使用上不必求全。

3、清代顾嗣协《杂兴》:“骏马能历险。畦留夷与揭车兮,遂筑黄金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可谓求才若渴:“大风起兮云飞扬。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论人才的诗篇很多,今天品读,渡河不如舟,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量才适用。

4、屈原《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在《行路难》中说,寄寓了广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坚车能载重。

5、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柳宗元则以树木为喻,对人才的缺乏培养表示忧虑,遗之在草泽”。主张从民间发现人才。 在用才上要扬长避短;生材贵适用:“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6、李白《古风》:“燕昭延郭隗,力田不如牛。”(见《苦笋》)他主张对人才要在实践中培养。”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长短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仁以为己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十二章 (《论语·颜渊》)

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者。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着这几句话去做吧。”

传: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仁者首先应做到的,便是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11111经: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着这几句话去做吧。”

传:人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将各种祸害强加于别人头上,从而又引起别人的反抗,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训示,才能达致社会的和谐状态。

经: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注:讱:音刃,意同讷,说话不流畅。

译: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不轻易说话。”司马牛说:“不轻易说话,这就是仁者吗?”孔子说:“做起来困难,说话能够轻易说吗?” 

传:说出的话,就必须去做。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到。

经: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司马牛又说:“不忧愁,不畏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说:“内心反省时不感到愧疚,还有什么可以让人忧愁和恐惧的呢?”

传:君子是有良知的人,反省自己时,如果看到自己没有做什么不道德的事情,也就会心安理得。

经: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亡:音无,同“无”

译:司马牛忧伤地说:“人们都有自己的亲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生死由命中注定,富贵在于上天安排。君子做事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恭敬有礼貌,那么,五湖四海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自己没有兄弟呢?”

传:以德待人,则陌生人可以成为兄弟,因利争夺,则兄弟可以成为仇人。

经: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论语·颜渊》)

注: 谮:诽谤。愬:音素,诬告。

译:子张问何为明智。孔子说:“慢慢渗透而来的诽谤,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这就叫做明智了;慢慢渗透而来的诽谤,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这就是你看得远了。”

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流言蜚语,只有在智者那里才会止步。

经: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译:子贡问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兵马充足,人民信任国家。”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一项,在这三者之中要先去除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兵马。”子贡又说:“ 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一项,在剩下的二者之中要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难免有一死,但如果人民丧失了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传:国家维持团结与统一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对国家的信心,这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核心。

经: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注:驷:音四,驾四匹马的车。  鞟:音扩,去毛的兽皮。

译:棘子成说:“君子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文饰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的这种关于君子的说法。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就像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就像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文饰,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样了。

传:按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善良的本质与符合礼仪规范的文饰相统一。

经: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注:彻:是指国家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盍:音何,为什么不。

译: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 鲁哀公说:“实行十分抽二的税法,我都感到费用不足,怎么还能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 有若回答说:“百姓富足了,君王怎么会不富足;百姓不富足了,君王怎么会富足?”

传:人民富裕就可以使国家税源充足。如果竭泽而渔,国家财源就会枯竭。

经: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颜渊》)

注:徙:音喜,迁移。

译: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尽量按正义的原则去做,这就能提高品德。爱这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恨这个人,就希望他死去。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迷惑了。《诗经》说:‘绝不是新人富有,而是你见异思迁。’”

传:当人受到情绪左右时,就会丧失理智的判断,从而陷入迷惑之中。

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译: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做君王的要像个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真的是做君王的不像个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不像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不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不像个儿子的样子。虽然有饭吃,我能吃得下吗?

传: 孔子主张,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遵守道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后世所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只是强调弱者对于强者的义务,弱者就会常常陷于被剥夺的境地,这是违背孔子教导的。

经: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

注:其:大概。

译:孔子说:“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断案的人,大概是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来不让自己的诺言拖延不履行。

传:对人真诚,才会信守诺言。

经: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译: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一样,必定使诉讼之事不会发生!”

传:如何使诉讼之事不会发生,关键在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让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制止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经: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子张询问政事。孔子说:“在位时要勤奋努力,以忠诚作为行为的准则。”

传::勤奋与忠诚,便是为官者的主要品德。

经: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古代文献,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会没有叛逆的行为了。”

传:无知者无畏。历史上许多叛逆者便是由于对文化的无知,对礼仪制度的无知而产生出叛逆的行为。

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传:帮助别人,是有原则的,就是必须帮助他做好事,而不是帮助他干坏事。

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不端正?”

传:上行下效,为官者的行为,常常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经: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

译:季康子为强盗多而忧虑,就向孔子询问。孔子回答说:“如果您没有贪欲,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去偷盗。”

传: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一个社会道德堕落的重要原因。

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注:偃:音演,倒伏。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他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而去亲近道德品质好的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您主持政务,怎么还用杀人呢?您要是一心向善,百姓也会善良起来。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草上刮起了风,草必然倒下。”

传:以德治国,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去影响民众。

经: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译:子张问:“对士而言,怎么样才叫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在大夫那里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名声,而不是‘达’。所谓‘达’,就是质朴、正直,崇尚正义,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这样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达’,在大夫做家臣一定‘达’。至于有虚名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仁德,行动上却违反仁德,还以仁人自居,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在朝廷上一定有名声,在家臣的封地也一定有名声。

传:社会中有好名好利之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名望,伪装自己,表面上装作有德之人,而本质上却是道德败坏。

经: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注:修:整治。 慝:音特,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恶念。

译: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漫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消除邪恶、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很好啊!先去做事,然后获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攻击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邪念么?因一时的气愤,忘掉了自身,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亲,这不就是迷惑么?”

传:要消除邪恶之念,就要时刻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如果只会一味攻击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便会掩饰自己的错误。

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注:错:通措,安置。乡:同“向”,原义指“过去”。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他人”。樊迟不能理解。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推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话涵义丰富啊!舜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远离而去了。汤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远离而去了。”

传:仁者爱人,这是孔教的最核心的观念。孔教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则是建立在神性的基础上。

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

译:子贡询问交友之道。孔子说:“给朋友忠告,而且善于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传:对朋友所要尽的义务就是,给朋友善言忠告。

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传:以利相合,只能是同党;以义相合,才是真正的朋友。

请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