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杰成长计划宦官怎么推举

豪杰成长计划宦官怎么推举,第1张

根据百度经验资料显示,豪杰成长计划宦官推举方法如下:

1进入豪杰成长计划主界面,点击宣政殿。

2进入宣政殿后,再点击推荐人才。

3弹出窗口,再点击推荐人才。

4点击之后,完成退朝就可以收到相关人才的名单。

之所以唐朝中晚期皇帝被宦官掌握了生杀大权,还是因为这些皇帝们宁愿选择信任这些宦官也不信任自己身边的禁军和忠臣。而这些皇帝真正被宦官给掌控了其生杀废立时,还是从唐德宗之后才开始的。

话说从唐玄宗开始,宦官的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了,而那个时候的代表就是高力士。虽然那时高力士已经开始触碰到国家机密了,但是他还是选择尽心尽力地服侍唐玄宗。但是到了唐肃宗掌权的时候,宦官的权力就变得更大了。那时最著名的宦官应该就是李辅国了,他是因为拥立了唐肃宗才成为了唐肃宗眼里的功臣的。

因此唐肃宗就开始让李辅国帮自己颁布诏令、帮忙在自己和大臣之间传递奏章,甚至已经开始有统领禁卫军的权力了。那时的李辅国那可叫一个权倾朝野,最后野心过大的他甚至凭着自己的便利欺瞒唐玄宗。但这些其实都还不算什么,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唐朝第九任皇帝唐德宗李适掌权的时候。

那时唐德宗掌权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私自联系朱泚搞叛变,唐德宗被逼无奈只能暂时找个地方躲起来。但是那时禁军头头白志贞没有尽心尽力地保护好唐德宗,因此唐德宗就觉得自己养了那么多文臣武将到了危急关头都是没用的,他们都各管各的,还不如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宦官呢!后来虎口脱险的唐德宗就直接把禁卫军中的两名护军中尉以及两名中护军全都让宦官来当,发展到最后甚至是由宦官来当监军的。

但唐德宗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宦官掌握的军权太大,因为后来的宦官不仅当上了刚刚说的那些军职,而且他们在朝野中的势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他们不仅能在中央决定由谁来当宰相,而且连地方的那些节度使都在巴结着这些宦官。

也是从唐德宗开始,这些宦官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这些官职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甚至想掌控皇帝。也是因此唐朝在唐德宗之后的十位皇帝不是由宦官扶植起来的,就是由宦官废掉甚至是杀死的,而造成这个局面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皇帝对自己的臣子的不信任吧!

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宦官当政,所以使得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败,但为什么后来的皇帝还敢分权给宦官呢有时候皇帝也是没办法,因为朝中门阀士族的力量可能会压过皇权,逼的皇帝只能重用自己身边的宦官。但如何权衡宦官和门阀士族的力量,就要看当朝皇帝拿捏的尺寸够不够清晰了。不过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毕竟还是少数,所以每个朝代的寿命基本上都不会超过300年,这也说明封建时期的这套体制终究是不完美的。

黄宗羲在《阉宦》中对宦官之祸进行的深刻的剖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宦官,原属内廷待从、用奴,不能也无法参与政治活动,但宦官是封建君主的忠实的贴身奴才,他们可以凭借此特殊关系来攫取权力,进而为祸江山社稷。

黄宗羲把宦官问题作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列入“大法”,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中国的宦官史长达两千年之久。在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君主住往利用宦官中的上层分子去监视和钳制群臣,而宦官则孤假虎威,利用君主的私心,谋权篡位,以至逐步演化成实质上是宦官专政的恶劣政治局面。君主和宦官犹如狼和狈,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状况,历代皆然。宦官为祸是自东汉始,随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演进,宦官之弊愈加明显。周代,宦者已列入官列;至周代后期,宦官干预政务日多,权势日大;自秦汉以后,宦官制进一步成为封建政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大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可见,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为厉害的是东汉、唐代和明代。第一次是在东汉时期,这时的宦官因阿谀奉承而受到信任,因趋炎附势而触及政事,逐渐掌握了朝政实权,甚至军国大权。第二次是在唐代,在君主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斗争中,这时的宦官往往因为君主宠信而掌握了军政大权,逐渐成为生杀予夺,立由己的专权者。第三次是在明代,此阶段的宦官多被君主重用,而他们也甚器尘上,公然侵夺国家正规行政系统的权力,使得群臣屏息,朝野怨愤,其恶迹昭彰,屡次引发骇人听闻的动乱。

明朝政治的典型特征就是宦官专权,黄宗羲在本篇中首先历数了明朝宦官的各种所作所为,其胡作非为涉及到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接下来,他又具体阐述了宦官是如何祸害朝廷天下的。本来,宦官与朝臣是各司其职的,宦官的职责在于伺候君主的喜怒哀乐,而朝臣的职责在于要做君主的良师益友。但是,由于宦官的奴颜婢膝以及他们对君主的蛊感,使得君主以为朝臣的处事之道也应当和宦官一样。于是,士大夫也逐渐变得与宦官一样谄媚无骨,终究使得“一世之人心学术为奴婢之归者”,而忠肝义胆,刚直不阿之人也随之绝迹了。

宦官之祸不可不谓之惨烈。黄宗羲也认为,明朝的官之祸为历代之最,他对明朝的宦官之祸痛心疾首,反复用了三句话表明其杰度之甚:“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其祸未有若是之烈也!”“祸不若是其烈与!

明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对宦官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在统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之后,他注意到了前朝宦官簋权、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同时,朱元璋不能容忍宦官阻碍独裁,于是他严禁宦官“预政典兵",“预者斩”!明令宦官“止可使之供酒扫,给使令而已”。

但是,宦官已和封建君主结下不解之缘,已成为封建专制的痼疾,绝不是靠一代帝王就能根除的。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宦官日益受到重用,权势越来越大,官位越来越高,逐步走上专权的道路。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明成祖夺取帝位时得益于许多宦官为他通风报信,刺探密情。所以,朱棣即位后,对宦官比较信任,授予他们出使、镇守、监专征等职权。自永乐朝始,宦官权势大增,人事大权在握,其势力很快由中央伸向地方,遍布朝野,人数大增,终自成体系。十二监中的“司礼监”声势尤为显,超然于王法之外,成为朝廷之外的一个特殊朝廷。

窃得权力的宦官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唯命是从的奴仆,他们和恶势力内外匀,呼此彼应,根株大窟,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权力网。到英宗时,皇帝无事不从宦官,“权重震主”;司武宗时,“可礼监”头目刘瑾竟公然炫履:“满朝公卿,皆出我门”。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终于把宦官专权的局面推向极政,其党羽竟将魏阉与圣人比列,为他建生多处。又呼之为“九千岁”,权倾帝王之意,已经昭然若揭。朱由检继位后,曾力图救皇权于倾危,严厉打击魏忠贤,但这导致宦官鱼死网破,从而加快明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可见,明中叶以后的皇帝更加纵容和重用它们专权误国,肆无忌惮,宦官之祸也愈演愈烈,最终吞噬了整个国家的政权体系。当然,与阉宦作斗争的人,朝野上下,代有人在。明代以东林党人为最力,但最终都被阉党血洗而告终。

黄宗羲在《宦官下》指出,宦官的生存与发展依附和借助于君权,宦官受制于君主,他们的命运被操纵于君主的股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断加强,宦官政治势力对君权的依附程度也逐渐加深。所以说,宦官专权的祸首就是皇权。

黄宗羲指出,宦官之祸蔓延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主之多欲”,尤其指女色方面。因为帝王后宫佳丽众多,导致服侍的来守卫、宦官的人也随之增多,这就为宦官乱政提供了保证。他还特别指出宦官是“不知晓礼义”的凶暴之徒,而历代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人的措施,使得宦官祸乱愈演愈烈。

于是,黄宗羲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自三官以外,一切当罢”。如此就可以把阅人的数量控制在数十人以内,从而避免较少宦官人数。同时,有异议者提出:仅保留三宫会带导致王室生育不足的后果。黄宗羲痛斥持有此观点的人见识浅陋,并举出尧、舜与宋徽宗的例子,说明”天下何常之有”的道理。

实际上,黄宗羲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他把宦官存在的原因看得过于简单理想化。他提出的仅保留三宫,罢除三宫以外的一切女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宦官为祸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根治的顽疾,不可能依靠封建集团内部的力量来铲除宦官势力。

这位君王就是唐宣宗李枕,他因从小就非常寡言的缘故而被人认为“不慧”,待唐武宗病逝之后宦官为把持朝政将他扶植为新帝。李枕虽说是皇子,但是因为其生母身份低微,所以出生之后并不受关注。再加上李枕自小就格外沉默寡言,在人际交往方面言行举止显得非常木讷,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觉得这位皇子不是很聪慧。

李枕的母亲也一直告诫李枕要低调行事,所以李枕即便得了一个“不慧”的名声也不曾想过为自己辩解,反而一直利用这个名声来保全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激烈的皇位竞争赛中独善其身。唐宪宗驾崩之后,皇位由他兄长李恒继承,也就是唐穆宗。唐穆宗仅在位五年便去世,随后李枕又经历唐敬宗(在位两年)、唐文宗(在位十四年)、唐武宗(在位七年)三任君王,期间均是凭借痴傻之名来打消君王的猜忌。

唐武宗时期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宴席上故意为难李枕,给他难堪,但是李枕全然不因外界的嘲笑而生气,从始至终保持他的“傻子人设”。等唐武宗驾崩之后,备受恩宠的宦官马元贽想要趁机保持朝政。由于当时唐武宗并未册立太子,也因此给了马元贽可趁之机。马元贽伙同其它宦官以及朝臣以为李枕真的是一个傻子,于是便将他扶植为新帝,企图通过他来控制朝政。

做了三十余年傻子的李枕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国之君,但是他上位之后的表现却让当初扶植他登上皇位的众人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李枕成为君王之后一改傻子形象,全心投入于政事,将唐朝打理得井井有条。李枕还因此获得了“小太宗”之名,从中就可看出唐朝百姓对他治国能力的认可。

 曹腾,五朝元老 ,历史上唯一被追封皇帝的宦官!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宦官,他也是 曹操 的爷爷。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汉桓帝,是宦官中五朝元老,也是少有的成功人士,更是是唯一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 

 官场手册:站队的重要性

曹腾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三十余年而不倒,原因很简单,他善于站队。

在宫廷生活,站队很重要,站错了队,身败名裂,而曹腾的每一次站队,都非常关键,非常准确。

早在汉安帝时期曹腾同志就入宫了,先是任黄门从官,公元120年,邓太后觉得这个宦官人还机灵,形象、脾性都不错,就给他一个好差事,让他陪太子 刘保 读书。彼时太子还是一个小孩子才五岁,曹腾在和太子朝夕相处中,建立了一种超越主仆的友好关系,自然而然,他的地位和待遇都与众不同。

汉安帝死后,国家大事由阎皇后和她哥哥阎显做主,按说帝位该由安帝的唯一儿子刘保继位,可阎皇后曾经毒死了刘保的母亲李贵人,因此好事自然轮不到他。阎太后重新找了一个叫 刘懿 的幼儿为皇帝,可惜造化弄人,这个 刘懿 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

皇帝死了,又得重新选举,阎皇后和哥哥阎显还是不打算给刘保机会,他们很快物色好其他人选,一旦新皇帝登基,就立刻除掉刘保。情况万分危急。

 官场手册:选择领导的重要性

关键时刻曹腾、孙程等十九个宦官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刘保这边,他们发动了宫廷政变,一举诛杀阎显党羽,然后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

汉顺帝即位后,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己身边人,参与政变的19位好汉全部论功行赏,加官进爵,曹腾因为功劳被升任小黄门、中常侍。

小黄们、中常侍都是皇帝身边跑腿传递文件的的人,也就是皇帝的秘书,从前的小宦官曹腾因为正确选择了站队,而一下子进入国家的权力中枢!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汉顺帝刚满两岁的儿子子汉冲帝继位。永憙元年(145年)正月,继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便夭折了。

又到选举皇帝的时候了,虽然汉安帝的阎皇后已经西去,但她的精神又在汉顺帝的梁皇后身上灵魂附体!

朝廷的权力斗争依然很厉害,这次斗争的主角还是大臣与外戚,大臣们以太尉李固为首,一致认为国家老是玩小孩当家的游戏不好,应该推举一位年富力强,且品德优秀的宗室当皇帝,数来数去,他们一致推举清河王刘蒜当皇帝候选人。而梁皇后与哥哥大将军梁冀是一条心,他们和大臣的想法恰恰相反,觉得还是选一个小孩自己容易操控些。吵来吵去,最后大将军的意见占了优势,勃海孝王刘鸿八岁的儿子 刘缵 为皇帝,从此朝廷的大臣和梁冀算是结下了梁子。

此时的曹腾,选择不站队,理由很简单,他谁也不想得罪。

本初元年(146年),大将军梁冀毒死质帝,帝位空缺,以太尉李固为首的朝廷大臣与大将军梁冀又重新开撕。

大臣们还是要立清河王为帝;而大将军梁冀希望立自己的妹夫 刘志 为帝,大家在朝廷上闹得乌烟瘴气。

又到选择站队的时候了。

 官场手册:结交同党的重要性

曹腾通过察言观色,发现大臣们虽然位高权重,但手里没有兵,枪杆子里出政权,和大将军梁冀演对手戏,那简直是找死。

之后曹腾看准机会拜访梁冀,表达对刘志也是对梁冀最坚决的支持。他让梁冀做一道选择题:选择清河王刘蒜,优点突出,他贤能、严明,怎么看都是块当皇帝的好料,而且他人缘极好,人气旺,拥立他,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但缺点也很突出:贤明、人缘好。为什么一个好皇帝当政,和你大将军产生同业竞争关系,他掌权,你能斗得过吗如果立刘志,那就简单多了,你是他的亲戚,你是他的恩人,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他当皇帝,就相当于你当皇帝,今后的荣华富贵还用愁吗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是:刘志只有14岁,有些事你懂的。

经过曹腾提醒,梁冀如梦初醒,终于拍板决定立刘志。

刘志继位(历史上有名的汉桓帝),开始打赏有功之臣,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由于立场坚定,诚实可靠,都封为亭侯,曹腾被封更是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位加特进。这里要说一下,东汉皇宫的大长秋,是皇后、皇太后宫里的主管宦官,而彼时皇太后 梁妠 掌权,国家的政令是从皇后宫里发出的,权力中心在皇后宫里,也就是说,曹腾不但是皇太后和大将军梁冀的心腹,而且皇帝刘志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曹腾的位置级别是二千石,在宫里是正部级,一般的宦官是没资格上朝参政议政的,而曹腾可以,他上朝的时候,是与总理级别的三公平起平坐的(位加特进)。

看来这次曹腾又赌对了。

曹腾的好运还在后头。

 官场手册:不趟浑水的重要性

皇太后梁妠死后,皇帝刘志就与大将军梁冀反目了,最终结果大将军被诛杀,大将军的人被连根拔起,包括宫里和大将军关系密切的宦官,而和梁冀关系不清不楚的曹腾却毫发无损,原因很简单,精明过人的曹腾从不轻易趟浑水,该站队时才站队,不该站队时解决不出头,无论谁赢,他都不会输,无论谁赢,都不会把他当外人!

总的来说,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五位皇帝,却没有什么把柄落入他人手里,也从来没有大的闪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排除派系、门户之争,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治)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曹腾扶持这些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买卖,一方面落得为国举荐英才的美名,获得大臣们的普遍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以及后代子孙们铺路。

因此曹腾才能在宫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几十年,成为有名的官场不倒翁。

曹腾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曹操的父亲),自然获益匪浅,承袭了他的封爵最后官至太尉,而曹操发迹受家庭的影响那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在 历史 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此篇文章是 历史网 合作作者原稿,未经 历史网 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新闻媒体不得对该文章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历史网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宦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怪胎,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黑暗的宦官时代,每一次都是一场可怕的大悲剧。

皇帝咬破宦官的手起誓

第一次宦官时代是在东汉末年的汉桓帝年间。当时,大将军梁冀独揽朝纲,身为皇帝的桓帝对此十分不满,却苦于朝中尽是梁冀的心腹而无计可施。后来,他想到宫中的太监算是自己的奴仆,大可加以利用。

于是,汉桓帝和单超等几位大太监密谋除掉梁冀,为了表示决心和真诚,汉桓帝甚至将单超的手咬出血鲜来起誓。

果然,事成之后,单超等十三位宦官均封为列侯,这是宦官在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

鉴于和皇帝有着黑社会弟兄似的血盟,单超等宦官的亲友故旧一夜之间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纷纷出任地方政府长官。这些宦官和他们的亲戚一旦掌权后,除了贪污和弄权,没有别的爱好。

汉桓帝出于对宦官们功劳的肯定--同时更因为这位同性恋皇帝十分宠爱宦官张让,他对这些奴才们的胡作非为不但不反对,反而像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在为孙儿的调皮露出会意的微笑。他不止一次说,张让是我父,赵忠(另一个宦官)是我母,他们不会干对不起我的事情。

在皇帝的默许乃至纵容下,早已对士大夫恨之入骨的宦官们搞了三次大的政治恐怖活动。第一次是166年,宦官们诬告正直的首都监察长官(司隶校尉)李膺蔑视大赫令,与太学生们结党营私,在宦官的鼓动下,全国抓了三百多人。

第二次是169年,一个叫张俭的官员看不惯宦官们的胡作非为,上书汉桓帝要求诛杀侯览等人,宦官们立即报复,被诬为党人并处死者数百人。

第三次是172年,再次搜捕党人,抓了一千多人。

第一次宦官时代结束于189年,宦官们将大将军何进骗进宫内杀死,何进手下的禁卫军官袁绍和曹操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了绝灭性的屠杀。无论老幼,无论作恶与否,全都一律砍头。

其中固然有为非作歹的十常侍,更多的却是那些无权无势,处于奴隶地位的小太监。滑稽的是,一些年长的洛阳市民,因为没有留胡须的缘故,也被当作太监杀了。

我本来也不反,今天也被你们逼反

第二次宦官时代在唐朝中后期,历时一百余年。唐朝最有名的宦官是高力士,但真正揭开第二次宦官时代帷幕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皇帝对拥兵自重的将领们充满疑惧,疑惧的结果是发明了让宦官出任监军的办法。

监军是一个权威职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最容易相信“家奴”,他们的一纸密告可能使统帅们人头落地。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高仙芝和其副手封常清,就因不能满足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的勒索而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双双处死。等到安禄山打进潼关兵临长安城下,这位被皇帝认为忠心耿耿的边令诚第一个揣着皇宫的钥匙向叛军投降。

扑灭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仆固怀恩,一门之中为国战死四十六人,女儿也为了国家的和亲政策远嫁异乡,仅因为得罪了宦官骆奉仙,骆便诬他谋反,仆固怀恩深知如果这个诬告一旦上达皇帝耳中将会是什么结果,于是,这位一向忠心耿耿的统帅真的只得叛变了。

出任监军的宦官有着如此令人可怖的力量,在军队里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往往把精锐的部队选拔作自己的卫队,把挑剩的老弱残兵给将领们带去冲锋陷阵。一旦取得胜利,宦官立即派人飞马向皇帝报告,功劳全在宦官;一旦失利,罪过理所当然地由将领们承担。

宦官监军不但没能如唐朝皇帝们想象的那样有利于对军队的掌握,反而使它成为一个火药桶,宦官则是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线。他们不是诬陷统帅叛变或是谋反,便是将他们逼得叛变和谋反。

昭义监军、宦官刘承偕经常凌辱节度使刘悟,甚至异想天开地想绑架他。刘悟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他将刘承偕杀死后脱离唐政府,并发表声说,仆固怀恩本来不反,被你们逼反,我本来也不反,今天也被你们逼反。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征讨河溯四镇有功,皇帝派宦官马承倩前去慰问。马在返回长安前,李宝臣亲到其下榻处表示感谢,并送绸缎一百匹。马却嫌少,把这些绸缎全部扔在路旁大骂而去。

李宝臣又气又怕,他的部下对他说,我们现在效命沙场,正是国家用得着我们的时候,宦官还这样对待我们;如果有一天天下太平,我们还能活下去吗?李宝臣恍然大悟,旋即脱离中央。

世界上没有人能阻止宦官的暴行,因为皇帝是他最强大的后台。唐宪宗李纯在位时,不少大臣提醒他宦官们长期随意诬陷那些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大臣,唐宪宗根本不信。

他说,宦官怎么敢诬陷大臣呢?即使真有这回事,我这个当皇帝的也不会听。并十分自信地宣称,宦官不过是一个家奴,为了方便,差使他们奔走而已。如果违法乱纪,除掉他们就像拔掉一根毫毛一样。

宦官的确是皇帝的家奴,但这些家奴势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对他人是恶魔,对皇帝自己也是一只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李纯在无比自信地夸口之后,仅过了不到十年,就被宦官——也就是他的家奴陈弘志所谋杀。

此后,纵观大唐中后期,宦官谋杀或是任意罢黜皇帝的事件屡见不鲜。唐昭宗李晔本是一个力求有所作为的君王,但在宦官的制约下,不要说作为,就连自身的性命也难保。

900年,掌握神策军的两个大宦官刘季述和王仲先借口李晔酒醉后杀了宫女而将李晔逮捕,立李晔的儿子李裕为帝。在将李晔逮捕后,两个大宦官当面斥责他的种种过失,每斥责一条,就用手杖在地上划一条线,一直划了十多条。

这位可怜的皇帝低着头不敢吭声,幸好何皇后求情,才得以免死,但仍被这两个可恶的家奴关进少阳院中,并用铁汁将门锁封死,派出一支军队看守。“上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与。”

当时正值冬天,后妃和公主们没有过冬的寒衣,李晔想要一顶帽子,后妃和王子王孙们想讨几件衣服,结果都被拒绝,啼饥号寒声远近可闻。

第一次宦官时代的经历告诉我们,宦官一旦取得了最高的权力后,一定会导致天下大乱,而天下大乱之后,他们往往也难逃被诛杀的结果。第一次宦官时代如此,第二次也是如此,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903年,后来称帝的朱温派军杀进长安,也对宦官来了一场大屠杀,包括那两位斥责皇帝不听他们教导的大宦官在内,统统死于非命;其他不在长安而被派到各地的宦官,也被斩尽杀绝。

第一次宦官时代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宦官时代的结束,常常也离一个王朝的终结不远了。果然,四年后,唐亡。

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灵魂

第三次宦官时代在明朝来临。用柏杨的话说,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灵魂,明王朝皇帝不能没有宦官,犹如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自明朝中期开始,除了极个别皇帝外,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其宠信的宦官。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的教训太多,对宦官一直抱着怀疑态度:“初,太祖禁中官预政。”然而,“自永乐后,渐加委寄”。

第一个宠信宦官而倒了大霉的是明朝皇帝是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即位时只有九岁,王振任司礼监大太监,朱祁镇对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和蔼可亲的没有胡须的中年人十分亲切,尊他为王先生。

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曾因王振假传圣旨而欲取其性命,由于朱祁镇的极力求情乃得免。不久,太后去世,王振大权在握,“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

侍讲刘球因上疏劝朱祁镇亲政,王振以为他在敲山震虎,即令锦衣卫将其逮入狱中,乱刀砍死并肢解。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对前来视察的王振没有特别恭敬,王振便指控他盗砍国家树木,在大学门前带枷示众三天,太学生数千人奔走哭号亦无法解救。

一时间,王振权倾朝野,建设部副部长(工部侍郎)王佑没有胡须,王振问他原因,王佑竟然说:“老爷没有,儿子辈安敢有。”

是时,瓦刺进攻大明,王振大约为了树立更大的权威,坚持要求朱祁镇亲征。朱祁镇真的听了王振的话,仓促间连粮草也没带够,竟然在奔到边境的路上就有士兵饿死。到了大同,王振还要北进,但派出去的几支部队都派消灭了,军心大乱,王振不得已,下令退兵。

退到土木堡时,瓦刺铁骑追上来了,兵部尚书邝野要求部队立即入关防守,但运送王振沿途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到,王振坚决不许,并痛骂这位可怜的兵部尚书不懂军事。

瓦刺骑兵却不怕这位王公公,迅速地将这支腐朽的军队团团包围,朱祁镇身为君王,竟然作了俘虏,王振则被悲愤的军官樊忠用铁锤打碎了脑袋。

朱祁镇在瓦刺作了几年俘虏,后来释放回到北京,并成功地发动了政变,重又登极。这时,这位糊涂皇帝依然对王振念念不忘,竟亲自主持为这位宦官招魂,并建了祠庙祭祀。

明武宗正德时代的大宦官是刘瑾。刘瑾本姓谈,因为无法谋生而冒一位姓刘的宦官之名进了宫。与王振一样,他也是在正德童年时起就侍侯他,使正德对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则成为他日后谋取政治权力的最大的本钱。

与王振的单枪匹马不同,刘瑾有一个由宦官组成的核心集团,号称八虎。刘瑾等人原初并不想干预政治,只是“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力之戏,导帝微行。”由是,正德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

在刘瑾的教导下,原本就好动的正德更加荒*,大学士刘健和谢迁及李东阳等人大为不满,要求正德杀掉八虎。刘瑾等人是时羽翼未丰,大为恐惧,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愿意去南京守陵,再不回朱正德身边。

迂腐而固执是文官的特点,谢迁等人教条地认为君子小人誓不两立,坚持要将他们处死。八虎转而求诸正德,并极力挑拔。当时,正德还是十多岁的小青年,逆反心理十分严重。次日早朝,朝臣们都以为八虎将人头落地,不料,圣旨却宣布把谢迁和刘健撤职。

刘瑾在引导正德冶游玩乐上颇有一套,因此深为他喜欢。他每当有要事请示时,故意选在正德正玩得高兴的时候,正德总是不耐烦地说:我拿你来干什么的,你不会处理?

这样,刘瑾成了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他用皇帝的名义公布奸党名单,将那些反对过或有可能反对他的人尽数列入其中,然后令全体朝臣跪在金水桥边等候宣读。不久,有人将一封匿名的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信塞在大殿上,正德看了后,竟然在上面批示:你所说的贤能的人,我偏不用,你揭发的人,我偏要用。

对此,刘瑾下令追查到底是谁写的信,他将包括各部部长在内的三百多名官员集中跪在奉天门前的烈日下,这些高级官员从早晨一直跪到傍晚,包括顺天府推官和兵部主事在内的一批官员竟然焦渴而死。天黑以后,没死的官员们被抓进了锦衣卫的牢房。

古往今来宦官为恶的集大成者

魏忠贤称得上古往今来宦官为恶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握有重权的大太监。

史称,魏忠贤少年时即是一街头混混,在一次与其他混混的斗殴中,被人家打了个半死。躺在吱吱作响的木床上,魏忠贤觉得要出人头地,必须想一个能走捷径的办法。于是,他“愤而自宫”,并把姓名改为李进忠,直到有了一定权势后,才恢复了本姓,皇帝认为他是既忠且贤,因而赐名魏忠贤。

魏忠贤领导的是一个阉党集团,其成员不仅包括太监,几乎接纳了来自当时各个层次的各怀鬼胎的机会主义者们。这个集团最核心的部分称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五虎是核心的核心,由兵部尚书崔呈秀为首,礼部尚书田吉为次,主谋议;五彪由武将组成,包括锦衣卫都督田尔耕,镇抚司许显纯;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为十狗。“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植死党。”

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与魏忠贤势同水火,魏忠贤当然容不下他们的存在。他最先开刀的是名将熊廷弼,并以熊为索引,将东林党诸多重要人物一网打尽。

他指使手下指控熊贪污,当一些东林党或其它有正义感的官员为熊辩护时,魏忠贤称这些人全都接受了熊的重贿。于是,包括左都御史杨涟,都给事中魏大中等在内的大批东林党在京官员,纷纷被捕入狱。

在酷刑下,这些人全都按审讯者的意途招了。他们之所以自证其罪,一则受不过刑,二则是希望按明朝惯例,犯人一旦招供后,就应由暗无天日的锦衣卫送到国家正式的司法系统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得以获得申诉的机会。

但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在他们招认了各种罪证之后,并没有如愿得到转移,而是继续三天一次的严刑拷打追索莫须有的赃款。结果,在严刑拷打下,这些可怜的官员们全部死在锦衣卫的大牢里。

杨涟的尸体被抬出来时,全身已经溃烂,胸前还有一个压死他时的装有泥土的口袋,他的耳朵里有一根横穿脑部的铁钉。魏大中的尸体则一直蜷在牢里,直到生蛆以后才让家人认领。

一面血腥镇压,一面歌功颂德。浙江巡抚潘汝祯第一个发明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独特的歌颂形式,魏大喜。于是“海内争望风献谄争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

这样一来,天下人都异口同声地赞颂魏忠贤。大臣们的奏章,在提到魏忠贤的时候,都只称”厂臣“而从不提其名。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在代为皇帝拟的圣旨中,都称”朕与厂臣“,从来不敢直书魏忠贤的名字。山东捕获了一只麒麟,巡抚李精白画了它的像上报朝廷报喜,黄立极等人批示说:厂臣有道,所以仁兽才出现。’

对这些荒唐之举的深层原因,扬州知府刘铎的说法是:生在这个时代,应该为自己的功名着想,别人的生死,跟我有什么相干?晚明士大夫的集体无耻竟到了如此地步,这已经超过了魏忠贤作为权宦而作恶的恶果本身。

当是时也,欧洲人正向亚洲美洲侵略扩张,后金汗国拼命向明王朝进攻,中国各地民变风起云涌,明政府的几乎全体官员,却向一个宦官变态地摇尾谄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