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事长是公司董事会的组织者,一般是股东的代表,推举出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监督公司日常运作的人。总裁就是总经理,是股东聘任或者推荐的公司管理层的最高管理者,一般比较大的公司或者公司下属有几个较小的公司中,称呼总裁的为多,单一公司称总经理为多。
2、董事长是直接领导公司里的董事会或董事局,以及附设的任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一些专门委员会,是公司的最高领导者,一般是持有最多股份的股东。董事长是公司的实际所有者,收入来源主要是公司的经营利润。总裁是公司的实际运营者,收入来源主要是合同签订时约定的工资。
工作职责
董事长是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其职责具有组织、协调、代表的性质。董事长的权力在董事会职责范围之内,不管理公司的具体业务,一般也不进行个人决策,只在董事会开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开会时才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投票权。
在公司法中,董事长除了有召集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力以外,其他权力与普通董事相同。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百度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百度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从国际车业之变看中国车业应对金融危机
加速并购、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从国际汽车业之变看中国汽车业应对金融危机
1908年,比利·杜兰特建立了通用汽车公司。100年后的2008年岁末,由于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对通用等车企的140亿美元的救援方案,通用汽车的“第二世纪”还没开始就蒙上了倒闭的阴影。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作为制造业的代表,全球汽车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之深超乎人们想像。美国三大汽车集团正处于破产边缘,日本的丰田、本田,雷诺-日产联盟,法国的PSA集团,德国大众、宝马、戴姆勒等集团的销量在美国、欧洲、日本市场都受到一定冲击。减产、裁员和利润下降成了汽车业的“重度流感”。
在发达国家市场,对经济普遍缺乏信心和收入下降使消费者推迟购车;反过来,汽车销量下降又对经济衰退推波助澜。人们担心,一旦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任何一家近期垮掉,危机通过对其供货的零部件供应链,都会快速向其他跨国汽车巨头传导。已经有媒体预测,2009年全球汽车业将迎来“最困难之年”。那么,中国汽车业应当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抓住机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加速进入“200万辆俱乐部”
汽车业是规模经济行业。而我国汽车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小、散、弱,没有哪个汽车大国的汽车产业像中国这样有如此浓重的地域特色。被称为“无国界经济”的汽车工业,在中国更像是一种“省域经济”。
即使是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集团,2007年产销分别为155.4万辆、143.6万辆和113.73万辆,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68%、16.33%和12.94%,市场占有总份额也不到五成。
而全球汽车工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早已形成并不断加强。国际上普遍认为,全球将仅存五六家整车制造跨国公司,进入所谓的“400万辆俱乐部”,其他非俱乐部成员将很难独立生存。
因此,国内汽车业要想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以及未来的挑战,首先要抓住危机中的“倒逼机遇”,进一步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通过大手笔的购并改变产业小、散、弱的现状。主管部门应当立足未来参与国际汽车业的竞争,鼓励上汽、一汽、东风、奇瑞等参与并购,扶植起一两家年产销超过200万辆的汽车集团。
在德国的奥迪博物馆,有过一面电子墙,灯光闪耀处,墙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很多汽车品牌,经济危机过后,一些品牌名字的灯光在悲凉的音乐中熄灭了,只剩下奔驰、宝马、奥迪等少数品牌。美国汽车业的情况也是这样,正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中抓住了机遇,美国三大才得以获得垄断性的市场份额。在1933年,三大占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87%,其余厂家仅占13%;而在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三大占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达98%,其余厂家仅占2%。这足以说明,危机正是强者扩张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全球汽车业的危机为我国汽车产业在更高层面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站在今天的车市环境下,回首去年底震撼中国汽车业的上南合作,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南汽来说,如果仍然坚持门户之争、单打独斗,面对今后的困境可能很难熬过去。因此,中国车市需要更多这样大手笔的整合。尤其是自主品牌阵营,今年销量受到的冲击最大,应当抓紧时间,打破地域门槛整合,利用联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整车“航空母舰”的诞生,势必将催生零部件产业的行业巨头,对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和转型起到推进作用。
此外,国际汽车业走入低谷期,也为中国汽车业走出去吸纳优秀人才,有选择地、谨慎地进行部分优质资产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在这方面,IT企业联想对IBM笔记本业务的并购已经做出很好的示范。当然,自主品牌的整合和扩张要有实效,不能仅仅停留在联而不合的层面,要吸取国际上不成功并购的教训,切实打造出集团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今天的整合可能会为明天埋下更大的生存危机。
抓住“倒逼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快速实现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803万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机动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
具体到企业产品和车市的消费特点层面,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油耗、大排量SUV热销,节能的清洁柴油乘用车一直受到油品和地方政策的双重夹击无法顺利推广,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极不稳定,自主品牌至今没有形成鲜明的中系特色等等。
随着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很快实施,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对节能型汽车产品的巨大需求,国内汽车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快速实现产品转型。
对于国内合资汽车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未来产品引进要选择日系、欧系产品为主。过去美系、日系、欧系三方竞争的大格局在全球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车身宽大长、油耗高为特点的美系产品已经日薄西山,美系产品本身也在向欧系特点积极转型。今年12月上海通用推出的别克新君威,以及将要推出的雪弗兰科鲁兹都体现了这种产品转型趋势。
未来,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市场换技术意图的真正落实。例如,对经济型轿车排量区间发动机的升功率、油耗规定限值,逼迫跨国巨头淘汰那些老旧发动机,引进其最新的发动机技术等,使我国合资企业汽车产品的抗风险抗冲击能力更强。
对于自主品牌厂家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自主创新共享平台,研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尽快使中系车拥有节能、可靠等良好的口碑。例如,我国已经成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计划经过3年至5年的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轿车车型减轻自重8%至10%,安全性满足国家轿车正撞和侧撞安全法规要求。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陈一龙介绍,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自重较国外同类车高8%至10%,商用车自重较国外同类车高10%至15%。而以轿车为例,车重每减少100公斤,每升油就可多行驶1公里。
汽车业决战将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一朝阳产业
12月15日,比亚迪汽车公司的F3DM双模电动车在全国正式上市。比亚迪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模电动车,将控制发电机和电动机两种混合力量相结合,通过按键,可以使车辆在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HEV)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纯电动模式实现了零排放,混合动力的排放标准也远远优越于欧Ⅳ标准。从某种角度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终于绝对占优地抢到了一个“篮板球”。
看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境遇,汽车业对一直赖以发展的模式进行反思: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传统内燃机汽车必将成为夕阳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注定的朝阳产业。今后决战将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一朝阳产业展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业的版图依然在活跃地不断变化。无论是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分家,还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眼下的危机与未来的变数,都预示汽车产业兴衰将取决于产业技术革新的方向与成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家只有立足朝阳产业的决战,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重点突破,才有机会超越世界汽车巨头的百年积累;只有抓住危机中的机遇,以创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在全球范围跻身未来汽车工业的盛宴。来源:新华网
相关资料:
http://infoqipeihc360com/2008/10/311500109324-2shtml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车业变局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水浒传》梁山十大巨人分别是:
1,小旋风柴进。理由 :小旋风柴进身上有免死金牌;小旋风柴进在自己的庄上网罗了一大波的亡命之徒;柴进是梁山泊第一任“大股东”。
2,白衣秀士王伦。理由 :王伦是第一任梁山泊之主,没有王伦就没有梁山。更没有豹子头林冲啥事。
3,托塔天王晁盖。理由 :晁盖是第一个使用武力使得水泊梁山成功转型的人。晁盖也是第二任梁山泊之主。
4,呼保义宋江。 理由 :宋江是第三任梁山泊之主。梁山正是在宋江的打理之下,能够逐渐做大做强并达到顶峰的。只有宋江才能够使得梁山众位好汉有个好归宿。
5,玉麒麟卢俊义。理由: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双,是整个梁山武力的天花板。
6,入云龙公孙胜。 理由 :公孙胜是梁山使用法术的天花板。公孙胜好比是梁山的“救火队长”,公孙胜多次依靠法术救梁山于水火之中。此外,公孙胜是智取生辰纲的核心成员之一。
7,神医安道全。 理由 :神医安道全是梁山好汉们的“医疗保障”。安道全曾经妙手回春把宋江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后来,安道全被截留在皇宫之后,梁山好汉们没有了医疗保障,金枪手徐宁就中药箭死了。
8,小李广花荣。理由 :小李广花荣神射无双。在梁山好汉征讨王庆的时候,敌人都怀疑是宋江、吴用陪同花荣去巡查敌营一样(被花荣神箭吓怕了)。此外,花荣从头到尾都是宋江的死党的死党。
9,轰天雷凌振。 理由 :轰天雷凌振是《水浒传》第一火炮手。凌振火炮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无往而不利。
10,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和一丈青扈三娘。理由 :此三位是梁山仅有的三员女将。为此,都有人建议把水浒传的书名改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去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水泊梁山既有及时雨宋江、矮脚虎王英、鼓上蚤时迁这种“小矮人”同时也有一些人高马大身材健硕魁梧的“巨人”。我觉得下面这十位堪称梁山的“巨人”。
从绰号上也能看得出杜迁和宋万高大威猛的巨人身材,画面感极为强烈。杜迁和宋万是梁山资格最老的好汉也可以说是梁山的创始元老,因为水泊梁山就是杜迁和宋万跟着白衣秀士王伦一起建起来的。
梁山好汉们一般超过八尺就算是非常雄壮了,原著中虽然没有说明杜迁和宋万具体身高,但是从绰号中大致能够推断出这俩人起码身高过丈。
险道神是传说中死者的开路神,一名阡陌将军。其神身长丈余,头广三尺,发赤面蓝,相貌凶恶。能够把青州强盗出身的郁保四比作险道神可见其身材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绝不次于杜迁和宋万。
《水浒传》中其实已经明确了郁保四的身高,那就是“身高一丈,腰阔数围”。郁保四虽然在能力方面没有突出优势但是在身高方面绝对能够位列三甲。
除了杜迁、宋万和郁保四身高能够超过一丈之外,梁山再也没有谁能够达到一丈的高度了。玉麒麟卢俊义身高可达九尺, 点。书中描写卢俊义:“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有意思的是梁山寨主宋江是一个身材矮小的黑胖子,他跟仪表堂堂的卢俊义站在一起反差非常大。宋江心里大概也是有些自卑的,在推举梁山寨主的时候宋江就曾说过:“ 宋江身材黑矮,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众人无能得及。”可见宋江还是很在意外在形象的,他跟卢俊义在一起也更加衬托了玉麒麟的风采。
大刀关胜和美髯公朱仝比玉麒麟卢俊义稍矮一点,身高可达八尺五左右。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不但身高相差无几而且长得也很神似,都有三国名将关羽的风采。朱仝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仪表堂堂神鬼怕,形容凛凛威风。”
大刀关胜是“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朱仝和关胜这两个人确实在形象上有重叠的部分。
梁山好汉中身高达到八尺的武松、林冲、鲁智深、公孙胜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喜欢的英雄好汉,知名度非常高。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岁年纪;鲁智深是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公孙胜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长着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背着古铜剑,脚穿麻鞋,一副道士打扮,道号“一清”。
再往下排就是八尺之下七尺五左右的好汉了,当然这个高度已经不足以称之为梁山巨人了。
按身高顺序排名,十个巨人应该是: 郁保四、卢俊义、关胜、朱仝、武松、鲁智深、公孙胜、李俊、林冲、杜迁;
NO 1 险 道神 郁保四。
郁保四身高1丈,约242CM,比姚明还高出了10多厘米,是梁山好汉最高的一个。
NO 2 玉麒麟 卢俊义
卢俊义身高九尺,约218CM,身高和NBA球星杜兰特差不多。
NO 3 大刀 关胜
关胜身高八尺五六,约208CM,身高和NBA球星霍华德差不多。
NO 4 美髯公 朱仝
朱仝身高八尺四五,约206CM,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就是这个身高
NO5—NO8 行者 武松、花和尚鲁智深、入云龙公孙胜、混江龙李俊
武松、鲁智深、公孙胜和李俊都是身高八尺,约195CM-198CM,身高接近NBA巨星乔丹和科比。
NO 9 豹子头林冲
林冲身高八尺长短,大概意思就是八尺左右,或者说接近八尺,身高大概195CM左右,身高和NBA球星詹姆斯哈登差不多;
NO10 摸着天 杜迁
俗话说“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杜迁外号“摸着天”,那肯定就是个大高个,但书中没有明确说杜迁有多高,所以将他排在第10位。
按照小说的逻辑来看,能够算的上大高个的,最起码也是身高八尺,甚至身高九尺,杜迁最少也在190CM以上。
说明:
梁山好汉身高折算用的是三国尺:1尺=242CM。
因为宋尺和明尺不符合实际,宋尺=3168CM,如果按这个来算的话,武大郎都快160CM,郁保四32米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
我知道最高的是摸着天杜千,和云里金刚宋万,谁能摸着天,谁能上到云彩上。
1 天魁星及时雨(呼保义) 宋江 武器:日月星辰旗,混元河双剑。
2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武器:麒麟黄金盾,麒麟黄金甲,麒麟兽宝马
3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武器:八门玄机链,孔明宴传羽扇
4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武器:松纹古铜七星剑
5 天勇星大刀关胜 武器:青龙偃月刀,赤兔马。
6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武器:寒星冷月枪 丈八蛇矛
7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武器:狼牙烽火棒。
8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武器:雌雄虎眼鞭,乌油七星链,踢雪乌骓马
9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
10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武器:旋风无影剑
11 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武器:铁嘴雕头枪,鹰尾飞刀
12 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武器:九龙朝阳刀。
13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武器:疯魔月牙禅。
14 天伤星行者武松 武器:青龙白虎双刀
15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武器:双龙戏水枪。
不知道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显出了它的弊端。到了19世纪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衰落,加之西方思想的影响,一大批的有识之士将之归结为科举制度的祸害,即所谓: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
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
各国。”
在这种情况下,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自此,举国上下,士人一片欢呼,科举也随之作为一堆垃圾永远地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在今天的时代,以现代的眼光冷静地看待这个尘封了一百年、影响了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的制度,它是否真的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是中国社会衰落的罪魁祸首而全无任何可取之处呢?客观地、辨证地来说,并非如此。本文即试图从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出发,结合科举制度的特点,基本全面地论述科举制度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应该说,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作为一种推荐选官的程序,察举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强调候选人在某一方面的优秀素质,而不完全考虑其家世、身份或者特权。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世卿世禄的传统,对于抑制贵族集团的膨胀,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如察举在制度程式上过于简单粗糙:一方面,其中心环节是长官举贤,如何确保长官本人公正而有识鉴,如何确保适宜的被举者引起长官注意,成为殛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察举的多元标准,缺乏客观、精确与划一的衡量尺度,不能适应官僚行政所需要的严密化、规范化、易于把握、便于操作的制度程式。
为了解决相关的问题,举荐与考试结合起来,考试逐渐纳入了选官的程序。考试与选官的结合,最终导致了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施行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与隋而确立于唐。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没有“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开放”与“公平竞争”的特色。概括起来说,也便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但是,相对合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从科举制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重视士人的知识才能,与重视整体素质的察举制相比,取士标准比较单一。单一则易于操作,易于检验,容易符合程序公平的原则;而就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言,又显得过于简单。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而“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又打破了魏晋“九品中正制”(由汉魏察举制衍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而且一定能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这种热忱在具体实施中当然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真正和自认的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来自各地的贫寒之士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也包括不少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的市井之子。
科举制度的另一大特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考来考去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这种考法当然未必合适,越到后来越显现出很多的负面效应,但至少在唐宋时代,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有趣的引导。大批书生从政,究竟是加重了社会的文明,还是加速了社会的腐朽?我偏向于前者。此外,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这种诱惑也极大地扩充了书生的队伍,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科举制度重视文化,是一种文官选拔制度,诗赋文章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天南地北的无数考生,就必须长久地投入诗赋文章的训练,客观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有大的推动作用的。中国之所以会在唐宋时期达到文化空前繁荣的程度,是与科举制度的施行不无关系的。
谈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个惯常的误会需要消除,那就是,在本质上,这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而不是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释能力的考查制度。这一点是任何试图阐述科举制度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清楚的。
今天,我们面对科举制度,不论对之抱何种态度,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方面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科举制度在后世遭到人们的唾骂,实在是冤枉了它。前面已经说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种制度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在它产生之初便有有志之士敏锐地发现了它的种种弊端,但客观地来说,任何选拔人才的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弊端存在的。而就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的实际而言,这种制度已经近乎是完美的了,我们不应该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施行科举制度最为重大的意义是,它造就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科举取士的发展,改变了魏晋周隋以来所崇尚的仕进道路,也改变着原有的价值观念。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科举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经济特权的依据,魏晋以来传统的门阀士族观念被突破,所谓“士族”再不是与“庶族”高下悬绝的社会阶层,这一称谓被注入了新的社会内容:或用以称呼作为读书人的“士子”群体,或用以特指科举或从事举业者的家族。“贡举人”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活跃的社会力量,出现在平民与作官人之间。故有人指出:“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科举制度自然也不例外。有清一代,西方思想被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伴随而来的,不可避免的是西方学者投向古老神秘东方的好奇的目光。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已经施行了一千年的科举制度上。稍加研究,便大为赞叹,认为这是一种西方一直在寻求而迄今还没有找到的完善的文官选拔制度,认为科举考试的程序和规则无懈可击。于是便急切地想全世界介绍。然而,他们太急切了,以至于还没有来得及细想一想,有着如此完善的文官选拔制度的中国,怎么会造成国家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整体文明素质的日益枯竭,陷于越来越混乱和贫困的境地?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这便涉及到了科举制度另一层面上的意义。
问题何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比较倾向的是余秋雨先生在《十万进士》一文中的说法,问题来自于中国文化和政治构架的深层,“很难排除,于是科举制度在一次次左右为难中逐渐疲惫,僵化,直到丑陋”。余秋雨先生以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论,产生在包围着它的社会心态中。本来是为了显示公平,给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递送鼓励性诱惑,结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举赛场,一切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抵押在里边,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本来是为了显示权威,堵塞了科举之外许多不正规的晋升之路,结果别无其他选择的家族和个人不得不把科举考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战,创设科举的理性动机渐渐变形。遴选人才所应该有的冷静、客观、耐心、平和不见了,代之以轰轰烈烈的焦灼、激奋、惊恐、忙乱。不就是考了一点文化知识么?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担任行政官员的资格么?竟然一下子炒得那么热,闹得那么火,一千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来了。 据此,余秋雨先生得出结论,“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以为,“科举制度本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作一番选择的,没想到选择过程变成了塑造过程,而这种塑造有很大一部分是恶性的”、“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
把后人对科举制度的诟病——亦即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归结为包围着它的社会心态的扭曲,这具有首创意义。但是,我以为,在施行科举取士的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把它当作登上仕途的敲门砖,其实是不足为怪的。若仅仅只为此,它也不失为繁荣文化本身的途径之一法。以此来概括科举制度的全部消极影响,似乎并不具有足够的概括性和说服力。诚然,科举制度是扭曲了太多的人的心灵,但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如唐代的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等等,没有了他们,中国古代文化势必便少了最光辉灿烂的篇章。故此,我以为,科举制度最主要的消极影响并不在此,而在于它的考试内容。
其实,在科举制度创建的初始,这便是个让封建统治者头痛的问题;究竟考什么样的内容,让有识之士们伤透了脑筋。唐宋时代,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文章,这于考察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自然是好的。然而,别忘了,这是一种文官选拔制度;所要选拔的,不是写作诗赋文章的高手,而是国家管理人才。然而,是否考试中侧重联系实际的时务策,就是好的呢?事实并非如此。沉溺于诗赋文章的考试固然太局限,太没有现实意义,但是能对身边的具体问题发表议论的,也未必就是人才。因为议论和操作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在考试中讨论身边的具体问题,阅卷的困难很大,考官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很容易成为一种取舍标准,从而对看法与考官相左的考生带来不公正。与考试诗赋文章相比,时务策的考试当然不大会重视考生整体文化素质方面的水准,答题成败的偶然性更大。再则,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不明确,只靠着一种历史惯性消极地维持着科举,考试内容越来越僵硬。在这种情况下,八股文终于出现了。
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历史激情和社会责任不知道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为了通过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作,,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量的废物,即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科举考试发展到这种地步,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它的绝路。终于道路晚清。列强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批批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了。他们揉肉眼睛,高谈阔论,奔走呼号,在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时,他们首先看到了人才的缺乏,归结为科举制度的祸害。于是,在急切的要求下,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便在科举制度进入它的第1300个年头的时候,清廷下谕,废除科举。
科举制度终于与中国告别了,至今已经尘封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轻轻拂去覆盖着它的那层厚厚的灰尘,科举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于中国文化、于中国一千多年的兴衰起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温酒斩华雄,算是关羽的成名之战。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一跃成为名扬天下的大英雄。其实,真正杀死华雄的另有其人,他便是孙权的爸爸孙坚。罗贯中使用了乾坤大挪移,将孙坚的光辉事迹转移给了关羽。
其实乾坤大挪移在《三国演义》应用比比皆是,这也是出于故事创作需要吧。《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当做正史来看。孙坚武艺超群、所向披靡。董卓平生唯一忌惮之人便是孙坚,论武艺,孙坚排在关羽之上,或能和吕布一较高下。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吧!
且说十八路诸侯收到曹操讨董卓檄文后,浩浩荡荡集结到了洛阳,众诸侯一致推举袁绍担任武林盟主。一是因为袁绍长的帅;二是因袁绍家里有钱。
袁绍阵营中,孙坚自告奋勇打头阵。孙坚是个拼命三郎,作战时,身先士卒,异常勇猛。作为带头大哥,冲锋在前确实能鼓舞士气,但是死亡概率很大,刀箭可不长眼。后来孙坚就死于刘表军的乱箭之下,这是后话了。
董卓这边,华雄毛遂自荐打头阵。华雄是董卓麾下一员猛将,一米九几的身高,倒三角肌肉男,手臂很长异于常人,具体有多长,参考杜兰特。
第一仗,华雄小胜。济北相鲍信怕孙坚夺了头功,派出弟弟鲍忠领兵三千抄近道,跑到了孙坚的前头,正遇华雄,华雄只一合就砍了鲍忠。
第二仗,孙坚小胜。孙坚派出副将程普,华雄派出胡轸。还是程普更强,只数合,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孙坚领兵冲杀至关下,华雄令人放箭,孙坚退回。
第三仗,华雄大胜。此战需怪罪袁术,孙坚势头正盛,但粮草不济。袁术作为后勤总指挥,出于私心,故意不送粮草。孙坚军心大乱,这时华雄派人来劫寨,孙坚大败。华雄斩了孙坚大将祖茂。
经此三仗,华雄自信心瞬间爆棚,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气魄。于是乘胜追击,又吆五喝六过来讨战。
这边,袁绍折了两阵,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提振士气。于是让各路诸侯派出悍将应战。
第一阵,袁术派出俞涉出战,只撑住三合,被华雄站于马下。
第二阵,韩馥派出潘凤出战,也只是数合,惨死。
经此二阵,十八路诸侯联军士气低落到了零点。这时候曹操暗暗心惊,他也想派出大将出战,只是这时候的曹操,势单力薄,只有区区几千兵马,难以和袁术、陶谦等相提并论,而且身边又无良将,徐晃、典韦、张郃等名将此时还没有归附曹操。
曹操身边只有夏侯惇和夏侯渊两个大将,还有曹仁、曹洪等本家兄弟,但这些人刚刚追随曹操不久,武艺稀松平常,作战经验不足,此时派出他们仓促应战,无异于送死。所以曹操才选择默不作声。
士气正弱之时,关羽报名应战。这时候的关羽籍籍无名,他只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刘备当时是什么职位呢只是一个平原县令,而袁绍是太守,级别差了很多档,也难怪袁绍生气,派一个马弓手出马,确实有损威严啊!
还是曹操慧眼识英雄,不仅及时替关羽化解尴尬,还替关羽温了一杯酒。如此会做人,曹操不成功才怪呢。
关羽说,不忙。说罢,提刀而去。只听得鼓声震天,这边刘备心惊胆战,这番二弟要是失败了,我这老脸往哪搁啊!
片刻之间,关羽已提着华雄的头颅,来到账下,将头扔在帐中,此时酒还温热。
英雄如此,实非常人可比!
浅论华夏大一统的正义性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华夏的篇章由此展开。从夏朝第一个封建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总上演着分分合合的故事。由分到和总避免不了战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给人的感觉总是血流成河的场面。然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封建统治者只顾贪图享乐,弃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战争是取得华夏大一统的唯一方法,也是解救人民于水生火热的唯一方法。
大一统的内涵
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新的王朝总是生机勃勃,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君主贤明,国家政策开明,军事力量强大,国家之间友好相处,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一个又一个的太平景象让我们明白大一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和平、和睦、长治久安。而统治者并不都是明君,商纣王酒池肉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时代造就英雄,百姓期待英雄。当有志之士明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百姓期待战争的出现来结束这种水生火热的生活,却又不得不面对战争所带来的妻离子散。他们身处黑夜,期待着黎明曙光的出现。大一统,就是这黎明的曙光。
大一统的族群是以民族为基础的。同一个民族,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交流语言,相同的文化继承,相同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让他们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民族文化都和他们生活的地域有关系,一方土地养一方儿女,北方人直爽,南方人婉约。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誓死捍卫的尊严。每个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精神信仰,不容侵犯。在元清入土中原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战斗的精神支撑,也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
正义的内涵
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正义,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中国,论述这个问题的记载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卷轶浩繁。公平正义,笔者认为是公平、公正、正义、平等等概念的集合体。在古希腊,正义以一种调整自然力对宇宙组成部分的作用,保证平衡与协调的先验宇宙原则第一次出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正义的问题同时,他把正义看作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他还说:“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正义论》的作者,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正义即指制度的道德、制度的德性,是支撑社会基本结构的属性是否道德的一个概念。正义原则必须是这样的原则:它们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适用于一切场合,能够公开地作为排列各种冲突要求之次序的最后结论来接受。
正义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邪恶,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通俗地地讲,为了战胜当前邪恶,为了人类和谐幸福,该出手时就出手,正义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邪恶,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通俗地地讲,为了战胜当前邪恶,为了人类和谐幸福,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正义。
入土中原的正义性
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国成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之后连年征战,先后灭西夏,金国,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1279年灭南宋,最后统一中国。从宋朝的角度,元的统一是一场侵略战争,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文天祥誓死抗元,当兵败被俘,不得不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但在元统一中国前,蒙古草原各个部落之间金戈铁马,征战频繁。南方的宋朝军事力量弱小,在外交政策上采取求和政策,时时面临金国的侵犯。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元朝的大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清朝正式建立,改年号为崇德。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清顺治帝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都城。此时明朝残余势力仍在,史称南明。在此以后的十八年中,明残余势力一直在与清政府做斗争,直到大清统一中国。
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面论述的为元清入土中原的历史和统一后的欣欣向荣局面,现在来谈谈它的正义性。在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中国之前,中土虽说不是诸侯割据,军阀混战。但当时的朝廷基本都是君主昏庸,大臣们结党成派,相互勾结,朝廷乌烟瘴气,苛捐杂役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政权入土中原,无论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是为了拥有掌控天下的权利也好,是为了解救天下苍生与水火也也好,这都是黎民百姓所期待的。封建时代的农民也许本身就带有一种奴性,也没有知识,农民阶级自身是没法推翻这个令他们仇恨的政权,他们只有期待新的朝代,新的明君,即使这需要以战争为代价,但长痛不如短痛。所以,元清入土中原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解救人民的战争。
大一统坚持的原则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但是要结束多方混战的局面,就许要战争。尼采说过:战争是取得和平的唯一方式。他的话虽说太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战争的必要性。中华民族的和平之路,不也是用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统一全国,也许打着的是为民请命的口号,骨子里也有为拥有那号令天下的权利的野心。即使这样,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算你是一支正义之师。
但在大一统的过程中,也发生的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相对之下,元朝就开明多了。忽必烈下令推行汉法, 穿汉服,学习汉文化。这一政策并不彻底,但在名族文化交流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在大一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首先民族平等是肯定的。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元朝施行的“四人等制”,实行怯薛护卫军制,实行站赤制度等等,都是为了增加本民族的特权。满清八旗制度也是这样。其次是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由。即使是在当代,宗教信仰的不同让战火硝烟仍然弥漫在渴望和平的土地上。
即使这一切都是历史,都离我们远去,可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都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我认为,也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知道,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学会尊重,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也是这样。
心得
在探究华夏大一统的正义性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懂得在战乱年代,和平是多么的奢侈。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平都来之不易。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除了感激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也好好珍惜这和平时光吧。
其次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我们徜徉与诸子百家的经典,是那样的流连忘返,感觉我们已经超越了时空,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庄子的晓梦迷蝴蝶,扶摇直上九万里······聆听着《高山流水》,品读着唐诗、宋词、元曲,那一刻,时空仿佛凝滞,唯有心灵的自由与舒适。《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就让我们心存感激,继承和发扬这中国的瑰宝,民族的骄傲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