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第1张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疑问相信大家还有些疑惑,那就是在夺嫡关键时刻,康熙帝为什么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

毕竟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此举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为了储君人选,难道康熙帝就不怕给下一任君主留下祸害?直到康熙帝驾崩之时,他也没有讲出选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来推一推他的真实意图!

《雍正王朝》主线就是围绕着钱展开的,同时前半部又夹杂着九子夺嫡的剧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个夺嫡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等时间的车轮走到这里的时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竞争: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说他实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么魇镇,最终被康熙帝大骂蠢猪,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个退出的,虽然他也努力地讨好康熙帝,可实力确实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骂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来他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会出问题,偏偏他也学习其他兄弟争宠,最终两次被废。

剩下的几位皇子,真正能竞争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实际上在上次复立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为他见识到了老八胤禩裹挟百官的实力。复立了太子胤礽,也仅仅作为挡箭牌使用,也就是这个时候,老十四胤禵发现了机遇,勇于蹦出来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关于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打架之事,其实他也是出于恐惧,不得不蹦出来破局:

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胤礽,导火索就是因为他“发兵”包围了八大山庄,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这份太子手谕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他还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笔迹写的,这样就把嫌疑指向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一个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爱自己的孩子为由放了出来,太子胤礽又再次被复立,也就证明,这俩人的嫌疑已经被消除,他俩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办?

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必须要给自己洗脱嫌疑,而洗脱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头上扣,给众人造成一种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错觉。

所以,大家看当时整个打架的过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头,结果大家都看热闹,只有老八胤禩急着要拉开双方。

更重要的是后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争辩: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康熙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场哦,那么谁把这话传给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还能有谁?

这句话,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里烤啊,关键是还挑不出什么毛病,面对康熙帝的愤怒,他不惜说出这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当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愤怒,最终康熙帝举剑要砍,老四胤禛来了个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险招,把自己说成了光明正大之人。变成了对某人有意见,或者看不惯某事,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是面对皇帝,也是“诤子”,既然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当然不会做出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啊!

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这件事关系非常之大。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处罚老十四胤禵,还给了他兵部的差事,并把乌雅氏升了皇贵妃。

这也说明,康熙帝已经忌惮八爷党的势力了,而且也发现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也就说明,从这时起,康熙帝就开始瓦解八爷党联盟,同时,着手考虑储君人选。

不要觉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给忽悠住了,如果这点小伎俩他都看不出来,他也就妄称康熙大帝了。关于他为什么不处罚老十四胤禵,反而给他升官,我们之前讲过多次,这里略过,回到我们的题目。

年羹尧是清朝有名的大将军,要说他在历史上显赫的战绩,他先是带兵平定西藏乱事,之后又平息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他为大清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康熙信任他,雍正敬重他。

但是,历史上关于年羹尧的结局,却让人有些意外。他被雍正列了90多条“罪状”,削官夺爵,惨淡死去。

原因是什么?

从明面上看,年羹尧被雍正处死的原因之一,主流说法是年羹尧狂妄自大、居功自傲。

但是细细分析之后,颜小二又觉得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就像有朋友指出的,当雍正动年羹尧的时候,他手上还有30万大军,却以近束手就擒,这不像是一个狂妄自大、居功自傲的将军会有的“痛快”。

在颜小二看来,首先,年羹尧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反心,所以在雍正动他的时候,他才没有反抗;其次,害死年羹尧的,可能不是恃宠而骄,而是那老生常谈的四个字“功高盖主”。

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关于年羹尧“失宠”原因的主流看法:恃宠而骄

关于年羹尧的“失宠”的原因,从颜小二收集的资料来看,主流观点大抵集中在年羹尧因为雍正的宠爱“恃宠而骄”这个观点上。

有不少朋友指出,年羹尧之所以让雍正下定决心除掉他,是因为功成名就的他,在雍正的敬重下,日益骄横,甚至到了嚣张跋扈的境地。

据记载,年羹尧帮助雍正平定青海的叛乱以后,雍正很是感激,于此便更加器重、宠爱他了。这种宠爱,主要表现在权力的赋予上,以及对年羹尧家人的关心上。

比如,每当朝中有重要的人员变动、重大岗位需要更换人员的时候,雍正都会与年羹尧商量,并且十分尊重年羹尧的意见。而在年羹尧的管辖区域内,他近乎拥有自治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换管辖区域内的官员。同时,年羹尧本人或者妻子生病了,雍正也会亲自过问,甚至赐药。

因为雍正如此这般的宠爱,年羹尧日益骄横,甚至在雍正面前失了君臣之礼。

“御前箕坐,无人臣礼”,说的就是年羹尧。

除了在雍正面前表现得十分“无礼”,年羹尧在文武百官的任用上,还出现了排斥异己、培养个人势力的现象。

“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说的也是年羹尧。

而年羹尧敢做到这一点,在许多网友看来,其底气,便是雍正的“宠爱”。因此,许多人认为,年羹尧最后死在雍正手上,原因在于他的“恃宠而骄”。

2、是恃宠而骄?还是功高盖主

诚然,说年羹尧因为雍正过于宠爱,导致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失了君臣礼仪,还徇私枉法,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小团体”,继而自掘坟墓,这么说乍一看合情合理。

但是,上述的这种做法,不像一个在沙场上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大将军,会表现出的“鲁莽”。

关于年羹尧,他不仅是出色的将军,也是军师一样的人物,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年羹尧领军平定青海的乱,他仅仅通过翻看地图,便知道第二天行军路上会遇到淤泥深坑,于此便让将士提前带好木板和草,以此应对第二天的“路况”。

结果到了第二天,果然如他所料,前进的行军路上十分泥泞,而且还有深沟,于此,士兵提前准备的木板和干草便派上了用场。

本来敌人是打算以此泥泞的路段阻碍年羹尧军队前进,但是却没有料到年羹尧仅仅通过地图,就能料到这一险情,行军进度大大出乎意料,敌军继而被打得措手不及。

于此,年羹尧也在历史上便留下了“料事如神”的名声。

在战场上能有如此出色的观察、推理能力,在朝堂上,年羹尧难道连雍正不满他的“恃宠而骄”都没能看出一丝一毫吗?

一个屡战屡胜的将军,靠的绝对不止是英勇,还有执掌大局、审时度势的能力。而年羹尧“料事如神”的名声早已在外,又岂会鲁莽到不知“不顾君臣之礼”是大忌吗?

如果他明知故犯,明知在雍正面前不可没大没小,但依旧我行我素,明知自己组建小团体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却有恃无恐。那么就说明年羹尧有“反心”。

既然有“反心”,雍正动年羹尧时,他手上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却反抗都不反抗一下,以近乎“束手就擒”的态势迎接死亡,这不像是丰功伟绩一辈子、驰骋疆场一辈子的将军,会表现出的“老实”。

于此,颜小二倒是觉得,或许害死年羹尧的,不是所谓的“恃宠而骄”,而是历史描述、或者说因为多种复杂因素,让他看起来“恃宠而骄”。而真正害死他的,可能是“功高盖主”。

3、年羹尧与韩信,不同的经历,相似的人生

年羹尧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韩信。

韩信于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智和勇,让后人叹服,而刘邦当年对韩信的敬重,丝毫不亚于雍正之于年羹尧。

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成就霸业,但是功成名就以后,却也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韩信对于刘邦,早已表露忠心,比如蒯通当年以“功高盖主”为由劝韩信背叛刘邦,但是韩信给出的答复是“誓不叛汉”,甚至还把在项羽死后沦为逃亡将领的昔日好友钟离眛杀掉,谒见刘邦表忠心,但却依旧止息不住刘邦的疑心。

最后,在刘邦的默许下,韩信死于吕后之手。

年羹尧和韩信,何其相似。

一生为君主征战沙场,但是功高盖主世人皆知,这一点足以让君主从心底戒备他们。

而“君要臣死”,自古以来都需要“合情合理”的理由。

以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和韩信之死一样,雍正给出的年羹尧之死的理由,大抵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骄”。而真正害死年羹尧的,可能便是如韩信一般“功高盖主”的功绩了,各位觉得呢?

当然,以上也是颜小二的个人分析和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同看法欢迎提出讨论。

参考资料:

《清史稿》、《论年羹尧之死》、《史记》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皇兄难弟:十四阿哥就这样被雍正治服 雍正真夺了十四阿哥允禵的皇位吗?

传言说隆科多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大清传位诏书皆有满汉两文所书,怎么改其次当时十四阿哥封抚远大将军王远征西北,若立他为帝还需长途回朝,这期间必定酿成诸子为皇位斯杀,以康熙之智这是不可能的。也有说法是晚年康熙对于储君之位一直在十四子和四子间犹豫不决,在其病重时本欲召十四子回朝,但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害怕身后诸子残杀,便顺水推舟立四子继位。现在的历史证据越来越证明,康熙皇帝确实把帝位传给了雍正,不是他从十四阿哥那儿夺来的。

康熙驾崩后,远在西北军中的十四阿哥、“大将军王”允禵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五雷轰顶,方寸尽乱。想到半年前自己还曾和父皇共商平定西北之大计,自己也满心希望能够承继大统,可如今却已是斯人已去,换了人间。三十五岁的允禵捧着谕旨,手不停的颤抖,一个巨大而悲怆的念头向他压来:他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但是,允禵又是那么的不甘心和不服气,他心想,凭什么我在外面出生入死,浴血疆场,而某个人却安坐京城,君临天下此刻的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百感交集,是悲,是痛,是怨,是恨,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他的脑海里面,只有迷惑,犹如一片乱麻在无尽翻腾。允禵本来以为自己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可惜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爬得高,也就摔得重,如今这天下早已是花落别家,自己也只能徒呼奈何!

也许在这个时候,允禵才看清了自己的这个同母所生的四哥,他是如此的深藏不露,又是如此的缜密可怕。为什么大家在争来吵去时,没有人注意他的存在呢如今回头想来,一切都迟了!

有人或许问,既然允禵手握重兵,何不提兵造反对此,雍正冷冷一笑:“朕刚即位时,便召允禵来京,当时朕垂泪对近侍大臣说:‘正值皇考升天之时,允禵却不在跟前,他竟没有这样的福气。应马上降旨宣召,让他速速回京以尽子臣的孝心’。朕的本意并不是为防范他。像允禵这样庸劣狂愚、无才无识的人,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何况在陕西有年羹尧等人在那里震慑。允禵所统之兵,不过几千人,而这些人又大都是满洲子弟,世代皆受朝廷恩惠,他们的家人也都在京城,那能听从允禵的指使进行反叛呢”

诚然,允禵接到雍正命人回京奔丧的谕旨后,就立刻返回京城。他本就没有造反之心,即使有这想法,正如雍正所说的,内外皆受钳制,举兵造反,谈何容易如今风云突变,允禵也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几无还手之力。他的江山,只不过是心中编织的美丽的迷梦罢了。

雍正以体谅允禵的名义,将之召回京城奔丧,解除允禵的兵权于不动声色间,还赢得了宽宏大量的赞誉。这一着,的确很高明。于情于理,允禵若胆敢造反,必然落下不孝不忠的骂名,而一旦允禵进入京城,那就成了雍正的囊中之物,可以任由他摆布了。

允禵没当上皇上,他心里憋气,就是不服。激愤之下,他在从西宁回京的路上,不但没有给新皇帝请安,反而扬言说:“如今我兄为皇帝,尚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后,我之事即毕矣。”快到京城时,允禵不知是不懂,还是有意挑衅,他命人行文奏事处,询问到京之后见雍正如何行礼,“举朝无不惊骇”。

行什么礼,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还用问!分明就是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允禵就是要用这种冲动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雍正的蔑视与挑战,虽然这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事实上,允禵的这种 在雍正面前如泥牛入海,丝毫不起作用。接到奏事处的报告后,雍正根本不予回答,只是淡淡地说,让允禵先去拜谒大行皇帝(康熙)的梓宫吧。

允禵的挑衅,很快被雍正轻描淡写的消灭于无形间。但是,允禵的怒火迟早要爆发出来。在去康熙灵柩前哭拜时,雍正也在场,允禵见了自己的哥哥,这个刚上任的皇帝后,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却也只能含屈带愤的向雍正远远的叩头,“毫无哀戚亲近之意”,这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故意让雍正难堪。

雍正很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的脾气,但在康熙的灵柩之前,他不想发作。他为表示对弟弟的亲善,还特意上前去扶允禵,但允禵脖子一梗,偏就拒不动弹。一时间空气都似乎凝结,兄弟俩一个拉,一个不动,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侍卫拉锡看不下去了,他上前拉住允禵,让他赶紧对新皇帝行跪拜之礼,允禵甩手咆哮道:“我本恭敬尽礼,拉锡这样 的奴才,也敢对我拉拉扯扯!若我有不是,请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没有不是处,请皇上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天威不可犯!雍正终于发怒了,他当下就命削去允禵的王爵,只保留允禵最初的贝子身份。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在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行礼完毕后,便命允禵留在遵化守陵,不要再回京城了。所谓的“守陵”,明眼人都能看出,不过是将之软禁罢了。不仅如此,雍正还特派自己的亲信副将李如柏在此监视并限制允禵的活动。

随后,雍正开始拿允禵的亲随开刀了,他命人传问允禵的家人向雅图和侍卫孙泰、苏伯、常明等人,问:“允禵在军中时,听说有吃酒行凶的事情,你等从实奏来。” 向雅图等人不知所云,回奏道:“并无此事。”雍正听后大怒,命将这些人送刑部永远枷示,连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一起倒霉,同样被永远枷示。雍正之所以突然出重手整治允禵,也许和皇太后的刻意为难、不肯配合他的工作有关,他心里憋气,可能想通过打击允禵来向乌雅氏 。可惜的是,这只能会导致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他们的母亲皇太后乌雅氏升天之后,雍正为表示对皇太后的尊重,特意封了允禵一个郡王的王爵,但这样的王爵对于一个软禁的“活死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年(雍正二年,1724年)的七月,允禵的福晋突患重病,遵化缺医少药,而雍正却还不信,只说先派良医前往诊治,如果要来京城,必须胤禵先行奏报。最后,胤禵的福晋病死了,雍正还怪允禵不早报告病情,怎么会突然就死了,随后又命按郡王例将之安葬在黄花山王爷陵寝。

本来雍正让允禵把福晋葬在王爷陵寝倒也没有错,但此时的允禵心中过于悲愤,他认为是雍正变相害死了自己的老婆,于是他借口说王爷陵寝的风水不好,不愿意服从雍正的安排。大概他心想,即使自己的老婆现在埋在了王爷陵寝,到时候自己还是不是王爷,能不能埋进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呢

于是,允禵抗旨不遵,他在自己住处后面的僻静之处私自造了两座木塔,一座给他的老婆,另一座留给自己,而不去雍正指定的地方。雍正听后勃然大怒,这塔是和尚死后才用的,允禵是堂堂郡王,岂能胡来随后便命人严查是怎么回事。在允禩的劝告之下,允禵后来才勉强服从了雍正的安排。

西风古道泪流尽,只恨生在帝王家!此时的允禵,心中真是悲苦难言。他向雍正上奏,说自己“已到尽头之处,一身是病,在世不久”,虽没有了当年的英雄气概,但其中还是透露出一股怨愤之气。

雍正还不罢休,又派人去查那木塔的事情。后来查办的大臣回报说:“已将郡王允禵之逆造木塔要出,查检明白,随即搬移至王家庄,派兵严行看守。臣等曾经委人在允禵住处之所近地方,乘便伺察,闻得是日晚点灯以后,允禵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臣等既得探知,不敢隐讳,谨将此事后情形共同缮折上闻。” 雍正接报后批道:“此所谓罪深业重,神明不佑,人力亦无可奈何矣!但朕之心自有上苍照鉴,任他等罢了。”允禵的夜半悲啸,在雍正看来,不过是鬼哭狼嚎、鬼魅缠身罢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新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雍正三年(1725 年)三月,雍正重提当年允禵回京行文礼部和对自己“远跪不前”的旧事,称其“竟咆哮无礼至此”。当年十二月,宗人府又参奏允禵在军中“苦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帤银”等罪,雍正便顺势撸去允禵的郡王之爵,将之降为固山贝子。

雍正四年(1726年),在整治原“八王党”的 中,雍正亲自出马,揭发了当年“一废太子”时,自己和允祉每天悉心照顾病重的父皇,而胤禵和胤禩、允禟几个人却促坐密语毫无关切之心。另外,雍正还刨出了当年允禵曾因为维护允禩而惹得康熙大怒,几至于被康熙“手刃”的老账。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有个叫蔡怀玺的人向允禵院子里投了一封字帖,里面有“二七变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字样,大概意思是劝允禵谋反。里面的“二七”显然指的是允禵(十四阿哥),而“九王”应该是允禟——为何是“九王之母”为太后呢大概是因为允禵的母亲已经去世罢。由此可见,传位于十四子的传闻在民间流传甚广,允禵在民间似乎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事情发生后,雍正觉得把允禵关在遵化不安全,便下令将允禵从那里撤回,随后将之禁锢在供有康熙圣容的景山寿皇殿附近,既让允禵思过,也有利于就近监视,防止再出乱子。

当年六月,在对“八王党”最后的大清算中,允禵被定了十四项大罪,除前面提到的外,又增加了几条:“酒色宣*,不知检束,以领兵之重任,尚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其 ”;“晋封郡王时,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皇上谒陵回跸,遣拉锡等降旨训诫,允禵并不下跪,反使气抗奏。阿其那(允禩)向允禵云‘汝应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尊皇上谕旨,只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不过,雍正在对待允禵和对待允禩和允禟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允禵是自己的亲弟弟,因而只把他当成是“八王党”的从犯处理,仍旧拘禁。至于允禩和允禟两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最为可笑的是,在允禩和允禟死后,雍正还有意要去捉弄了一下这个亲弟弟,他派人去问允禵,说当年你和阿其那(允禩)等人结党时,私 药,说愿与允禩同死。现在胤禩已经死了,你若想去看看,或者想同死,“悉听尔便”。

千古一难惟一死。允禵早被雍正治得没脾气了,他只得说:“我原年纪小,被阿其那所愚弄,现在他死了,我不愿意去看。”

看了允禵服软的回奏之后,估计雍正呵呵一笑,批示道:“既然允禵似有悔心之萌,著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在雍正的眼里,这个桀骜不驯的弟弟总算是老实了。也幸好是这个表态,允禵才在雍正在位期间得以保全性命。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驾崩,允禵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终于过去了,但此时的允禵也已经是四十八岁,他当年的锐气和傲气,早在拘禁岁月中消磨殆尽。两个月后,新上台的侄子乾隆发了个谕旨,说“从前允禵等人狂肆乖张,不知大义,暴戾种种,皆是获罪于皇祖之人,如今念在他们已经被收禁了多年,姑且酌情宽宥,予以自新。”

不久,允禵终于重获自由,但被解除拘禁之后,乾隆仍旧怕允禵会威胁到他的皇位,特命他不得惹是生非,只准在家闲居。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辅国公,不过,这只是空衔,并没有皇粮可吃。除此之外,乾隆还让允禵好好在家居住,安分守己。显然,乾隆对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皇叔仍抱有很强的戒备之心。

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乾隆说,十四叔允禵这十年来“安静循分,并未生事,著封为贝勒,照常上朝。”这时候的允禵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在这一年,他担任了正黄旗汉军都统。很显然,乾隆也认为他没有什么威胁了,所以才会对这位皇叔加恩,也为自己博得了宽容的美名。第二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又加封允禵为恂郡王。当年十月,他和十六弟允禄一起负责过武举的考试事宜。

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允禵因年老多病而退休,被解除都统的职务。次年(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初七,允禵走完了他最后的历程,终年六十八岁。在他的那些兄弟里面,他还算活得比较长的。巧合的是,允禵生于正月初九,死于正月初七,人家都说正月出生的命大,只是允禵命固然大,但未必好。

允禵的这辈子,大起大落,风光过,也曾从高处摔下过,更有长时间拘禁的阴暗岁月,也算是尝尽了人间冷暖,岁月春秋。虽然他最后得以善终,但有一点自始至终都不变的就是,他心里对雍正就是不服,至死都不服——这可怜又顽强的允禵。

最后看看允禵的儿子。允禵的长子弘春因为揭发允禩、允禟曾受其父银两一事而立功,在雍正六年(1728年)被封为贝子,雍正九年(1731年)又被晋升为贝勒,并做上了正红旗汉军都统。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弘春再次被晋升为泰郡王,但第二年时因办事出错而被雍正申斥,仍降为贝子。雍正死后,乾隆很看不起他,说“伊父获罪监禁,伊反以为喜”,认为弘春“渐流卑鄙,不知向善”,“夫为人不孝不悌,岂有为国尽忠之理乎!”不久,弘春便被“革去贝子,不准出门”,这等于就是允禵自由了,而他的儿子弘春接着被软禁了。

允禵的次子弘明在雍正时期倒是一直随同父亲被监禁,乾隆上台后将他的哥哥弘春革退,弘明则被封为贝勒,后来还做过镶红旗蒙古都统。

总而言之,允禵这家人是被雍正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要你生就生,要你死就死。这就叫做,做兄弟难,作患难兄弟更难,要做了皇上的兄弟,不但难上加难,弄不好还得赔上身家性命。

大将军王只是分给那些去镇守边关上前大:线打仗的皇室子孙,但它不代表这是亲王衔的大将军。他只是有大将军衔。

康熙是位杰出的帝王,可他并不是个好父亲

其性格特点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我觉得你好就什么都好,觉得你不好,就哪儿哪儿都不好,说白了,有权,任性。这一点从二废太子中体现得我为明显。

毫无节制的宠溺太子,毫不留情的废弃太子,为稳定时局再立太子,而后再废,完全不考虑太子怎么想,别的儿子又怎么想,说不定还走了一把搂草打兔子,敲山震虎,隔山打牛的操作,果不其然大爷党、八爷党中招了。太子固然有他自己的问题,儿子们也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但康熙作为父亲,心肠太狠。

封胤禵“大将军王”是为了他统帅大军能压得住阵

大军出征西北,要从各地抽调精锐力量,粮草军械的转运依靠也要中央和地方各省的支持,对于统帅的资历和权利要求极高。如果统帅既无资历又无权力,很难压住各方面的势力。胤禵是皇子,多年主政兵部,资历尚可,康熙再给他一个“大将军王”的名号,他便有足够的权力去统帅西北大军,不至于产生内部矛盾。

当时正值夺嫡的关键时刻

如果选不好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可能会对皇太子之位的继承有所影响。所以康熙对这个“大将军王”的人选是经过多方考量,这才决定让老十四去领兵的。当时最能担此大任的人只能在老十三和老十四中选,所以康熙决定让老十四去,把老十三留在帝都为新帝登机护航。

更何况,第一次西北战局的失利完全是因为八阿哥党为了自身谋权才造成的,所以由八阿哥党派的人出任也合情理。派出老十四既把八阿哥的嫡系支开,又保证了战事的顺利进行。

身无寸功

允禵在康熙五十七年被封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之前,基本上一直是作为“廉党”、也就是所谓“八爷党”的边缘人物出现的。换句话说,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功绩。清朝的皇子不同于明朝,并不是生来的亲王,皇子想要封王,要么母家地位崇高,要么自身干出点儿名堂,这一点在清初显得尤为突出。

允禵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是包衣出身,终康熙一朝,止步德妃,没能更进一步。换句话说,允禵想要像他十哥允䄉那样、靠拼出身封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允禵在康熙四十八年清圣祖给儿子们“批发”爵位时,只获得了一个贝子的爵位,这几乎是皇子封爵的最低标准了。

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如果给身无寸功的允禵封亲王或者郡王,名不正、言不顺,只能退而求其次,搞出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

一、迫切需要胜利来稳固江山

九子夺嫡在康熙认命十四为抚远大将军的时候就已经少几个竞争对手了,老大、老三、太子都已经先后退出了夺嫡的斗争行列,也只有老四、老八、老十三和老十四几人还有争夺的实力。当时的康熙就已经比较偏向于老四,但明面上不能给老四树敌。老八的实力最大,文武百官也比较尊崇老八成为最后的获胜方。可当时能打胜仗的皇子康熙思前想后就只有十四能够胜任,其他人去了难免会有败仗的风险,那时候的整体环境本身传尓丹就已经输了,再输一次就会威胁到整个江山的统治,所以这场仗只能胜,不能败。

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后确实也没让康熙失望,老十四看见自己这么受康熙的“爱戴”以为康熙要扶正自己,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带兵打仗,最后获得了全胜也是解决了边境的危难,算是给康熙送上了一份大礼。

二、让老八和老十四互掐给老四韬光养晦的机会

当时的户部掌握在老八手上,兵部在老十四手里。邬思道说的很明白,传尓丹兵败就是因为老八和老十四互掐导致的。当时虽然老八势力强,可老八根本就没把老十四放在眼里,老八最大的眼中钉依旧是老四。康熙为了能让老八转移针对的目标就一定要再扶持一个,恰巧老十四就是这个人选。

事实也是如此,老十四征战边境给了老十四战功,让老八的目标从老四一下子就转移到老十三的身上,两个人针对皇位“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四默默积蓄力量在最后的夺嫡上一举成功。其实老十四就是被当枪用了,最后等雍正称帝的时候老十四还以为这皇位是他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