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的成语典故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燕国弱小常被强国欺凌,燕昭王为奋发图强,向郭隗(wei)问计,郭隗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君王,想用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等了三年也没买到。一个臣子主动要求去帮助他寻找,三个月就找到了,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两黄金买回了马骨。君王很生气,这位臣子说,君王您买马骨用五百两黄金,天下人会认为您真的喜欢千里马,也就会主动把千里马送来。不久这位君王果然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郭隗建议修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英才贤士,集聚燕国共谋发展。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随后封他为宰相,在今河北易县燕下都东南、易水河畔筑起了黄金台。
历经两千余年沧桑巨变的“燕都遗迹”至今仍可依稀可见。燕国民众闻知燕昭王为振国兴邦而筑造黄金台招贤纳士,举国上下、万民欢腾,曾出现排队献上家乡土修筑黄金台的动人故事。燕国建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之举,振动很大。魏国大将乐毅等英贤先后奔向燕国。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三晋兵力。由乐毅挂帅伐齐(公元前284年)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齐王被迫逃亡国外。
与此同时燕国袭破东胡拓地千里,南进占领中山国部分土地,使燕国跨入强国行列,史称燕国中兴年代。
古代的韩愈是一位名师。他不仅善于发掘人才,而且热心帮助人才。
例如唐代中期的宰相牛僧孺,当初从乡下来到长安时,先去拜访已经成名的韩愈、皇甫湜。
韩愈看了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不仅可以进士及第,而且可以名垂后世,于是,想方设法抬高他的声望,特别要他住在某一个地方,然后故意在他外出的时候造访,并且在门口题字留言:“韩愈、皇甫湜来访未遇。”
隔天,看到这张字帖的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牛僧孺的名气一下子就传遍天下了。
韩愈这种奖掖后进、帮他造势的精神,是用心良苦的。他还常常多方保护被压抑的人才。例如,诗人李贺在七岁时就因“神童”般的诗作表现,受到韩愈的赏识。韩愈也是到处帮他打造知名度,并助他登上文坛。
后来李贺要考进士,一些权贵就借口其父名“晋肃”,与进士的‘进“谙音犯了忌伟,说他考进士是一种不孝。
为了帮李贺脱困,韩愈勇敢地站出来反驳:“李贺的父名‘晋肃’,他就不能考进士;那么知果父亲的名字里有‘仁’字,是不是就不能做人了?'
当时,皇甫湜为韩愈这样敢仗义执言,还很担心地说:“万一弄不好,您和李贺都会被抓去坐牢的啊!”但是,韩愈毫不顾及本人的得失.仍勇敢地为捍卫人才而奔走。他真是一位良师啊
1 古代关于人才的典故和诗句
古代关于人才的典故和诗句 1古代诗歌中关于人才的诗句
论诗五绝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满江红 魏了翁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
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
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
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
冠盖会,渔樵席。豪气度,清标格。
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
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
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
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都留别诸公 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康有为
一代才人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
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
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安能叠燮垂羽翼?②
弃檄罢官去,③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恻。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注释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这诗见出一个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2历史上有关人才的典故
管仲相桓公 管仲的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集团的高管,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时已经很贫穷。
为了谋生,管仲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进入齐国的管理层,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
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
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
他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国CEO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子诸儿成为齐国集团新CEO,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几年后,齐国集团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死。
经过激烈的斗争,鲍叔牙说服了齐国高管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新CEO,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总经理(齐相)。
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
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
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
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为总经理(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周王室乃至众诸侯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仍然谦虚谨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 述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
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
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
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
3关于人才的诗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收起。
4古代诗词中有关人才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才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列举中国古代用人典故
孝感动天虞舜,瞽孝感动天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鹿乳奉亲鹿乳奉亲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百里负米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啮指痛心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芦衣顺母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6和推荐人才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成语
毛遂自荐
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古小邾国(在今滕州东部)人,是宋公子目夷的后裔,后没落为贫民,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被父母送入私学“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述”。由于长期刻苦学习,使墨子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平民,他创办了亦工亦读的私学,墨子主要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教育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巧,培养他们以“兴利除害”为政治目的。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墨子继承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建立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学是墨子创立的,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目的,以“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以止战息兵、即述又作为手段的一种综合性学说。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说的就是祁黄羊
释义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
古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郡令,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人人都说好。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人人都称赞。
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年不可考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家与李家是世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架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童年时代的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执掌史官的职务,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局纷乱,曾经中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才重新开始了司马家族的‘史官’世业而司马谈终生致力于史学,这种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10岁是,就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古代是要读懂这些,需要会写9000多个字而后来,我记得在一段文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能概括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做的努力,而且很能表现出他的所思所想:我十岁开始学古文书传,十三岁,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十四岁,又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十八岁,他们说已再没什么可以教授给我他们说我能取得比他们更伟大的成就,总有一天,等我到了他们的年纪,他们也会因为我而被世人赞颂——其实,我心里是个高傲的人,我没有谦虚跟已经这么了不起的师傅们说我做不到,我很高兴、我很相信,我可以沉默一辈子,甚至可以几百年都不为人知,但我就是知道总有那么一天,我所做的事我所取得的成就我这个人会成为一种标志,就像你,皇帝陛下,你将成为大汉朝的标志一样,我也会闪闪发光都留在我的世界里“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写出我的书、我的才华、我的思想——”他转而看他,眼睛特别冷静,一点也不飘忽,他的神志足够清醒“在这些地方,我是强过你的你,永远够不到我的高度”其实司马迁在历史这个他的领域里是一个极为自爱、高傲的人,写出史记简直是他这一生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宫刑之后2《报任安书》,可以说是最能表现司马迁这个人的一篇文,类似于自传了最让我心疼的一句话: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附翻译:少卿足下: 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人虽然总有一死,但在我心里,价值是不一样的再说,戴罪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 每日,我腹中肠子痛如刀绞,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却不知从何寻起;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再次向您致敬
1、彭越归汉
经过郦食其的劝说,彭越归降汉朝。可是,第一次拜见刘邦时,刘邦洗着脚接见了他。彭越哭着走回家,说:“汉王为什么不尊重我?郦食其劝说我降汉的时候,说的好听,其实——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来自己家的摆设和汉王家是一模一样的。突然萧何在后面说:“汉王对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会花很多时间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见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这样的人。”
2、三顾茅庐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听谋士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学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恰巧诸葛亮那天出门在外,刘备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没想到诸葛亮又是出外闲游。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就回去了。 虽然,刘备回去了,可是他请诸葛亮的心并没有改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很鲁的说:"让我一个人去,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很生气的把张飞责备了一顿。 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来谈话,恳请他替国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3、周公吐脯
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4、礼贤下士
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
5、其它
曹操光脚迎接许攸,最终荡平天下
齐桓公不记追杀之仇,拜管仲为相,争霸中原
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成就伟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