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患者要怎么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患者要怎么进行康复训练?,第1张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对于那些深受疾病折磨的人来说,行走功能都有可能会变成奢望。像中风、偏瘫患者,很难在正常行走,人生似乎一下子就陷入了黑暗。这给病人带来了身心的双重折磨。这就需要让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逐渐矫正步态,重新正常行走。但是目前医疗界相关医疗器械十分少,对这些患者的康复和行走恢复造成了影响。而且大部分产品仅仅靠刺激肌肉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效果角度来看,都不十分理想。近日,GYKF-I步态训练矫正仪的问世给因为中风、偏瘫等导致足下垂或脚部行动不便的人士带来了康复的希望。该矫正仪由浙江大学、中残联、(杭州共远科技)共同研发,已经成功通过了临床应用。GYKF-I步态训练矫正仪摒弃传统治疗原理,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原理(FES),不再对肌肉直接进行刺激,而是对腓总神经和胫前肌等神经肌肉组织进行刺激。使得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疗效都大大得到提升,通过逐步矫正患者步态,让患者可以重新正常行走。通过对患者步态的分析,能够让医生跟踪、分析和调整病人的康复训练。

首先,抗痉挛很重要,你肌张力控制不好,肯定走路不会好。腿硬的和铅管一样,都不能打弯怎么走,能走也是划圈步态。从发病开始就要注意良肢位摆放,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肌痉挛。

然后就是体位的转移,具体怎么做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样搓开了揉碎了来讲,那是需要很长的篇幅。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从卧位到坐位的姿势转移。能够自己坐起来了,那么开始培训怎么坐稳,等你能够在床边双脚着地坐稳了,恭喜你又进一步。

接下来就是质变的过程,从坐位到站立位,之前一直都是在床上活动,这一步就是要脱离床面。因为中风患者发病时大多有摔倒的经历,而且长时间卧床肌力下降,肢体控制差,所以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一定困难。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双腿与肩同宽,双脚往后收,双膝超过脚尖,双手Bobath式握手,身体前倾,然后双腿用力借助自身惯性站起来。当然,这个动作需要治疗师旁边辅助指导。

这个过程很简单,主要是技巧掌握和心理障碍清除。基本训练一下午,患者即可自主站起来。

很多家属,患者一看患者站起来了,很激动!接着就要让患者'走两步'。这是不对的,接下来是让患者站稳,就是平衡功能锻炼。

当他可以没有辅助,独立站立20分钟时,并可以自由的左右回头,旋转上身,说明达标了。可以进行下一步训练,是不是可以走了呢?

还不行,很多患者这个时候沉不住气就开始走,往往就造成了异常姿势。接下来是要评定一下下肢屈伸的肌力,关节活动度,以及肢体控制能力。

先练习站立抬腿,左右轮流练习。特别是患肢作为支撑腿,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患者很容易在走路时造成跌倒。当你能够很好的控制患侧髋膝踝关节时,那么在练习原地踏步训练,当这些基础练习好了!!!

可以开始走了吗?就差一点,那就是迈出第一步的胆量!所有基础都打好了,走路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就像练武,基础打牢再练习招数就很容易了。

大家看着是不是很麻烦,其实我已经很简略了。这个对于咱们自己在家康复很有帮助,很少借助器材。

现在有下肢机器人,减重步态等,早期就可以进行模拟步行训练。不用这么麻烦,效果也不错。但是费用较高,很多地方医疗条件也达不到。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手足无力,完全不能活动,或乏力、不灵活,或协调性不好。偏瘫的康复训练需要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偏瘫早期主要注重肌力恢复,患者不能动、手脚完全不听使唤,可以通过早期被动运动康复训练、早期针刺、按摩、各种电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低周波电刺激等,促进患者力量恢复。患者肌力慢慢恢复之后,到了康复中期,中期阶段患者随着肌力恢复,有可能会出现肌肉紧张度增高,活动起来阻力增大。这时除开此前的肌力训练,同时还要加上康复手法的训练,要抑制痉挛产生。同时伴有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还要配合各种方法,促进患者的感觉恢复。随着患者的功能恢复,手从不能动到能动,脚从不能动到能够自己坐起来,能够独自站立。接下来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用手抓握东西、穿衣服、行走,最开始可能是用助行架行走,到后面要慢慢过渡到自己独立行走,能够在平地行走,能够上下楼梯,甚至能够完成社区内行走,逐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但是仍然有30%以上的患者,步行能力不能完全恢复,不能自己独立行走,到后期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其他的康复治疗方法如佩戴辅具、使用助行架或轮椅、改造家庭环境设施如把上下楼梯改成坡度等,要通过综合方法来训练。

脑出血后应进展的进行康复锻炼,将会减少后遗症发生,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肢体康复系统训练;

还有要做针灸和电磁治疗之类的一些恢复性的治疗,要控制血压、控制血脂,血压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言语功能、智力、记忆力各方面的恢复,以及饮食、心理、情绪各方面的恢复,开始训练的时候,时间越短越好,运动量不宜过大,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或一边自己做事如更衣、洗漱、进食等减少其对家庭的依赖,提高生活独立能力,并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坚持试做一到两次更难的动作,要注意日常保健,按时服药,规律起居。脑出血病人的康复训练:

1做关节活动的训练。首先是肩关节的屈伸。这种方法可以让家人或者治疗师为患者做肩关节的屈伸、内旋和外旋的动作。家人或者训练师还要做一个固定上臂,另一只手固定肘关节,这样缓缓的充分的使前臂旋转,也可以使患者的四肢得到很好的活动。

2坐姿的训练。当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之后,就不需要总是在床上躺着,也是需要坐起来的。但是对于患者的坐姿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当患者坐着的时候,患者的头、颈、躯干应该保持左右的对称,不要有扭转和后倾、前倾的动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偏瘫(半身不遂)

什么叫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

(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

偏瘫一侧肢体肿胀是什么原因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肿胀,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和病人家属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静脉回流障碍 人体的血液供应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停止了收缩活动,所以,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静脉回流障碍。

(2) 营养代谢障碍 人的肢体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当肢体偏瘫后,失去了神经支配,偏瘫侧肢体便会继发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

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较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便产生了肿胀。

轻症肢体肿胀,通过改善条件,让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水肿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较大危害。相反,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过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就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如果这种病变发生在关节周围,可发生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

首先,要经常被动运动和对患肢进行按摩。通过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使之达到挤压静脉血管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肢的营养代谢障碍。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体位,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前臂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侧下肢应垫高10~20厘米,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发生疼痛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关节为什么容易半脱位呢这是由于肩关节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而活动范围最大的就数肩关节了。它几乎可作所有方向的运动,使我们能够灵活地从事日常各种活动。

肩关节的这种功能,主要与它的构造有关。由于肩关节窝较浅,关节头圆而大,活动起来当然方便。但当肢体瘫痪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松弛,固定关节的功能减弱,加之重力作用,肩关节就会离开关节窝,滑到下面去了,临床上就出现肩关节外形改变,并产生疼痛。

(2)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3)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儿童交替性偏瘫会影响小儿智力吗

儿童交替性偏瘫特点是交替性偏瘫频繁发作,常伴短暂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颤,不完全瘫痪的肢体有舞蹈动作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性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征。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偏头痛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机理可能是因为脑内神经代谢通路或产能系统的异常或缺陷,这种异常影响到皮层和基底节而产生弥漫性脑病,这种缺陷间断性恶化引发了发作性偏瘫等症状。兴奋、啼哭、生气、接触强光、洗澡、特殊饮食都可诱发偏瘫发作。

本病临床表现为偏瘫出现年龄小于18个月,偏瘫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常左右两侧交替,或从一侧转移到对侧,也可始终局限于一侧,少数病人为双侧瘫痪。偏瘫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轻。偏瘫的肢体可有颤动、舞蹈样动作、冰冷或发热、皮肤苍白或潮红、出汗等。同时可伴有双眼球震颤、双眼凝视。患儿偏瘫在清醒或活动时出现,睡眠特别是深睡以后消失。

本病患儿除偏瘫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开始说话及行走较其他小儿晚、行为异常、活动过多、不知危险,严重者有认识机能障碍,不能入学或学习成绩差。这些智力障碍在开始呈进行性加剧,数年后不再发展。

本病治疗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显降低交替性偏瘫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无明显副作用。本病无预防措施,所以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小儿,如有交替性肢体瘫痪,应到医院确诊,尽早开始治疗。

小儿急性偏瘫会影响智力吗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获得性神经系统综合征,常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忽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一侧肢体瘫痪为其主要特征,多数病例早期就发生惊厥、神志异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原因不明者。继发性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①脑部外伤,头颈部外伤,颈椎骨折或脱位;②病毒、细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③脑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引起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闭塞性脉管炎等;⑥癫痫持续状态、肿瘤等。

小儿急性偏瘫有三种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见,突然抽搐、高热、昏迷,出现偏瘫,有时抽搐呈癫痫持续状态。一侧视力障碍,语言障碍与偏瘫同时存在。②急性型,仅表现为偏瘫,无神志改变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③间隔型,暂时性一侧肢体无力,常见颈动脉闭塞,若瘫痪对侧的颈动脉搏动减弱,具有诊断意义。起病情况决定了病变的性质,血管栓塞者可于数分钟内发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较慢,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间歇或进行性加剧,但多数无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骤,突然头部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后出现瘫痪。约3~4个月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下肢功能恢复比上肢快,约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肢体有畸形。如果脑部基底节受损出现不自主的手足运动或舞蹈样动作;颅神经受损时出现面瘫、吞咽困难、流涎及说话发音不清;如果颞叶、枕叶或顶叶受损可出现视力障碍、失语或感觉障碍等;更为严重者,可有智能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本病2岁以下发病者预后差,存活者中30%~50%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后遗症也较常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预防,积极预防头、颈部外伤,预防各种感染,防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对心脏疾病病人应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疗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急性期积极控制抽搐、出血及脑水肿。瘫痪的肢体绝对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及理疗,帮助肢体恢复功能。对智能落后者急性期后可试用谷氨酸或γ�酪氨酸。对有动作过多的小儿可选用利他林,并加强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32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