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肥胖就会想到高血脂,瘦的人也会有高血脂吗?

现在一提到肥胖就会想到高血脂,瘦的人也会有高血脂吗?,第1张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高脂血症的程度,高准指的原因是什么?脂质成分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30%的胆固醇来自外源性摄入,70%的外购胆固醇来自内源性合成。虽然甘油三酯与饮食密切相关,但可以看出,外源性摄入和内源性合成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肥胖者患高脂血症的可能性远大于瘦人。因为肥胖者摄入了更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所以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要比瘦人高得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肥胖者都会患高脂血症,也不是所有的瘦人都不会患高脂血症。因为脂肪并不是决定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许多有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的患者,可能很瘦但血脂很高,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轻度升高的高脂血症患者,往往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只有在生活方式干预后,到后期血脂仍不能达到正常,才可能需要加用药物治疗,但对于重度升高或合并有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无论去血脂水平如何都需要口服他汀治疗,改善动脉硬化疾病的预后。

提到胖子就能想到高血脂了,难道瘦子也有高血脂的情况?其实瘦子也不是完全安全的,比如说肥胖和饮酒一般都是单纯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但也有瘦子除了这两种存在的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所以对于高血脂也是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瘦子都有高胆固醇,只是瘦子如果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不管怎么样,在平时要注意饮食,减少高油腻的食物,而过多的少吃甜腻的食物,就是食物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还有一些膳食中的脂肪酸,这些都容易引起血管内壁的脂肪沉积,出现高脂血症,所以时间长了也容易引起血栓,造成危险。

瘦人为何会患上脂肪肝? 体内有可能是“胖子”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事,瘦人则可逃脱厄运。其实不然,体检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很瘦的人查出患有脂肪肝。那么——瘦人为什么会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都是“节俭基因”惹的祸

  有研究显示,西方人脂肪肝的遗传背景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因素,因此患脂肪肝的人大多以肥胖者为主。而东方人则不同,即使很瘦的人也会患脂肪肝,这跟东方人体内含有一种“节俭基因”有关。

  据了解,“节俭基因”形成在早期食物匮乏年代,它有利于人体进行能量贮备,以备饥饿时消耗,但在运动量减少和食物极大丰富的现在,“节俭基因”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使该基因演变成脂肪肝、Ⅱ型糖尿病、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香港内科医学院士黄炜燊教授介绍说,瘦人患有脂肪肝,主要是因为人体摄入食物以后,多余的热量会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内。体内的脂肪组织就像是一个储存脂肪的“仓库”,有一定的容量。若体内合成的脂肪太多了,超过了“仓库”的储存能力,脂肪细胞就会到处“跑”,“跑”到肝脏、心脏等处。瘦人脂肪组织少,“仓库”小,储存脂肪的能力差。脂肪更容易“跑到”肝脏里,导致脂肪肝。

  瘦人体内可能是“胖子”

  上海交大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介绍说,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有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和胰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有可能比肉眼看到的皮下脂肪要多很多。

  “肥胖分为外周肥胖和中央型肥胖。中央型肥胖也称腹型肥胖。”范建高解释道,人们一般往往以腹壁脂肪的堆积程度、腰围大小等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却忽视了内脏器官油脂的堆积,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重视的地方。

  人体的哪些内脏容易形成油脂堆积呢?“肝脏、胰腺、脾等内脏组织都可能堆积油脂。其中,最主要是肝脏。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超过了就可能形成脂肪肝。”范建高进一步解释道,“因为肝脏是新陈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肪都要经过肝脏进行消化。”

  营养不良易患脂肪肝

  “很多身材较瘦的人不敢相信被检查出有脂肪肝,有的还认为是不是误诊了。其实,一般瘦人大多喜好素食,使营养摄入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范建高说。

  其实道理很简单,营养过剩属于原材料太多,而营养不良属于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不够,同样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就会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引起脂肪肝。如有人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偏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形成脂肪肝。所以肥胖的人可以引起脂肪肝,减肥之后的人、长期营养不良的瘦人都容易患上脂肪肝。

  范建高说,对于一些查出有脂肪肝的胖人来说,存在着减肥速度过快的误区。有些人采取“饥饿疗法”,使体重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减肥实际上也是一个脂肪运动的过程,脂肪运动过快过猛,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脂肪就会“跑”到肝脏。快速减肥会使脂肪酸大量释放,沉积在肝脏、心脏等脏器,加重肝脏炎症,可能使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损,严重时诱发肝纤维化,并损害其他重要脏器,渐进性减肥是最有效的。

  “脂肪异位”堆成脂肪肝

  对于内脏油脂的堆积过程,医学界已经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范建高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油脂主要是堆积在脂肪组织中的。但是,超过脂肪组织吸收的限度,就会发生一种叫作"脂肪异位"的现象,导致内脏脂肪堆积。”

  “脂肪异位”造成的内脏器官油脂堆积,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很多的危害。“脂肪异位的发生,会导致脂肪毒性,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葡萄糖毒性。另外,内脏油脂过多会损伤内脏的功能。”范建高说。

  黄炜燊也认为,脂肪沉积一方面会造成就地功能损害,比如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在胰腺堆积会损害胰岛细胞的功能;另一方面,脂肪可能会移位,造成系统性损害,比如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脾肿大等疾病。

  “收支平衡”防治脂肪肝

  专家认为,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收支平衡”,是日常生活中避免内脏油脂堆积的最基本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的摄入量与消耗量保持平衡。如果没有完全消化掉,就需要额外的运动和锻炼。人体多余的热量,只能转化为脂肪的形式。”范建高建议道。

  他说:“从医学角度,减少和抑制内脏脂肪堆积,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减少脂肪从脂肪组织向非脂肪组织移位和分流。要认真对待肥胖问题,要减肥。第二,帮助细胞代谢。因为如果过多的脂肪从细胞内向细胞外分流,对人体的损害更大。第三,必须减少有毒的脂肪酸。脂肪内基本物质脂肪酸,分为无毒脂肪酸和有毒脂肪酸。要做到减少有毒的脂肪酸,就必须保持人体内饱和脂肪酸和非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协调。饱和脂肪酸来自于动物,非饱和脂肪酸来自于植物。因此,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最可能堆积脂肪的肝脏,范建高提出了防治建议,通过饮食途径额外补充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等,有助于防止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虽然发病通常在40岁以后,但病根却在儿童阶段。大部分人对高血脂症存在误区,民众健康专家对于此进行了详解。

误区一: 中老年再防高血脂

据医学观察,不少7岁以下儿童,其动脉血管壁上已出现因过量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沉积而形成的**条纹与斑块,这些动脉斑块虽无症状,却成为成年后患冠心病的基础。由于冠心病是一种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疾病,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儿童期抓起,而防治的重点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和防范高血脂症。

误区二:瘦人与高血脂无缘

在众人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胖人有关,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的血脂情况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人们的血脂高低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这要从高血脂症的病因说起,高血脂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脂症与环境及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血脂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痛风等。所以,瘦人也可以出现高血脂症,而且并不少见。

临床上发现,瘦人的高血脂症的特点多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程度多较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低于正常水平,这类病人也很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无论胖瘦与否,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妇女每年均应进行血脂检查

。由于高血脂在临床上分为不同类型,在治疗目的和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建议请专业医师进行正规的治疗指导。

误区三: 瘦肉可以随便吃

很多患者都认为只有油才是膳食脂肪的唯一来源,因此炒菜少用油就算是限制脂肪了。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根据它们存在的方式,可粗略分为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前者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及鸡皮、鸭皮等。看不见的脂肪,存在于肉类、蛋类、奶制品、动物内脏、豆制品、硬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里,即使谷类、蔬菜中也含微量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恰恰是人们容易过量食入的。例如20粒花生米或者40颗瓜子、2个核桃等都基本上相当于10克纯油脂(约1勺油)的含脂量。

另外,很多人知道肥肉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于是认为瘦肉可以随便吃,这也是不对的。同样是瘦肉,猪肉中所含的胆固醇比牛肉和羊肉都高;另外,瘦猪肉中含的饱和脂肪酸比例在肉类里也是最高的。所以,预防高血脂,瘦肉,特别是瘦猪肉也不能多吃。

误区四: 血脂在正常范围就行

降脂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降脂治疗应根据是否患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另外,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改善生活方式。

普通人群的血脂达标水平是:胆固醇水平小于20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3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小于150毫克/分升;高危病人,即稳定型冠心病和冠心病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6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00毫克/分升;极高危病人,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2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80毫克/分升。

误区五:血脂高了能洗掉

洗血是一种血浆净化的治疗方法,可将低密度脂蛋白等有害物质滤出体外,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但每次洗血后的疗效只能维持数天。目前洗血疗法仅用于对降脂药物难以奏效的顽固性高血脂症,如先天性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考虑采用洗血治疗。

但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好、坏之分,而血脂分离机不能对其加以鉴别,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起除掉。同时还清除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宝贵成分。另外,洗血有一定副作用。即使是体质强壮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可能面临溶血、感染、败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风险。盲目洗血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但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导致一些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因此,洗血绝不是降脂的捷径。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辅以他汀等药物的正规治疗才是正确选择。

想直接电话咨询的客户,不收取任何费用,24小时服务。

由权威专家为你解答体检相关问题,根据你的情况给予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意见。

总胆固醇正常,但甘油三酯偏高,这样正常吗?当然是正常的,甘油三酯的数值并不和总胆固醇完全关联。

先来说说这两个概念

总胆固醇(TC)——是指人体中血液中的脂蛋白所含的胆固醇之和。除了在血脂检查指标中包含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还包括乳糜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中所含的胆固醇。因此TC值虽然也能反映动脉粥硬化风险,但不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为精确。

甘油三酯(TG)——它是一种化学物质,是指有甘油的与三个脂肪酸结合形成化合物,它是组成血液中两种脂蛋白:乳糜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TG的检查值是指血清中所有脂质中含有的甘油三酯的总量。

因此,体检报告中,出现总胆固醇正常,而甘油三酯偏高的情况,是完全正常合理的。

甘油三酯高是怎么回事?

对于甘油三酯偏高的情况,首先应该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血脂检查指标中,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数值。其他的指标受饮食、测定时间等影响都小,但甘油三酯受这些因素影响则较大。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测定TG值,差异可能较大。

比如说:如果在检查前面几天,一直都是吃的较为油腻的饮食,也有酗酒的情况,那么甘油三酯测定值偏高可能是因为饮食造成的。坚持清淡饮食,不喝酒一段时间,再去检查,这个数值可能又会恢复正常。

既然受外界影响这么大,是不是TG的测定值就没有意义呢?当然不是,TG的升高反映了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其残粒的升高,这些值的升高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同时TG的升高还会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变化,导致血管堵塞的风险增加。另外,重度的TG升高,如高于58的情况,通常还伴有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发生。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现TG的异常升高,应该引起重视,通常对于轻中度的TG升高,一般建议生活调理,包括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粗粮杂粮等,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制饮酒,特别是烈性酒等,都是调节甘油三酯的好办法,如果出现重度升高的情况,可以选择贝特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要注意用药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如果你血脂偏高只要服用深海鱼油就很好了,一般坚持服用1-2瓶左右是可以恢复在正常范围内的。卵鳞脂服不服都可以。主要还是你平时注意饮食和增加运动。

意见建议:平时要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不吃动物内脏,肥腻性食物,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吃鱼类,洋葱,大蒜,苦瓜,黄瓜,木耳,菌类等可以降脂的食物,食用植物油,戒烟酒来降低血脂。

生活中很多人的总胆固醇水平正常,但是甘油三酯偏高。

似乎在人们的意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一荣具荣,一荣俱荣, 一毁俱毁 。

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胆固醇正常,而甘油三酯水平会增高?

一般来说,胆固醇的升高,受饮食的影响较小,一般 饮食导致发病只占30% 。更多的时候, 胆固醇受遗传和生活环境影响较大 。

而甘油三酯受饮食的因素非常大,如果平时中吃得过于油腻。经常摄入 高糖高脂食品 ,甘油三酯肯定会升高,而此时胆固醇就有可能正常。

甘油三脂高胆固醇正常,我们该怎么办?

1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也就是说,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而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的摄入。

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鱼油,坚果含量较高。

2 控制体重 ,加强锻炼 减肥和运动能很好的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脂。

3多吃膳食纤维 一般膳食纤维能 增加饱腹感。同时能降低血脂。

很多人关心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高到什么时候要吃药?

一般来说甘油三酯226 mmol/L 此时就算高甘油三酯血症。

如果是 轻微的高甘油三酯 血症,通过运动饮食控制,一般都可以恢复正常。

大家有问题可以, 留言评论咨询 , 点击关注“医线天”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属于血脂,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人群 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

血浆中的甘油三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由食物中摄取的脂肪于肠道内,在胆汁酸、脂酶的作用下被肠黏膜吸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合成的甘油三酯;一个是体内自身合成的,并储存在肝脏,其次为脂肪组织。甘油三酯的主要功能是供给与储存能源。血清 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较大。

所以可以看出,总胆固醇更能表现一个人一个长期的血脂水平,而甘油三酯更能表现近期的血脂水平。如果体检发现总胆固醇正常,而甘油三酯高,就要检讨一下体检前一晚有没吃油腻的,暴饮暴食,喝酒等。如果有,这种甘油三酯的偏高只是一过性的偏高,只要恢复正常饮食,再去复查,一般都会恢复正常。所以一般体检前,都会要求大家采血前2 3天尽可能少食含脂质的食物,空腹12小时抽血,以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的甘油三酯长期都高,就要警惕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需要降脂治疗了。

王医生,我的甘油三酯高,为啥胆固醇正常呢?

王医生说:这很常见呀!

胆固醇高叫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高叫高甘油三酯血症,两项都高,那称之为混和高脂血症。

我们常说的血脂不是一个数值,一般血脂包括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参考值:30—57mmol/L

甘油三脂 参考值:05—1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参考值:09—1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参考值:21—31mmol/L

当然低密度脂蛋白对于高危人群是小于26mmol/L,对于极高危人群是18mmol/L。

虽然统称为血脂,但有很大差别,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血脂,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其余三项都是坏血脂,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的原因不一样,所以,就会出现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升高。

胆固醇更多的升高原因来源于自身代谢,即便是我们 健康 饮食,胆固醇可能也会升高,这就是为什么不吃肉胆固醇会高,瘦人胆固醇也会高。

但甘油三酯高,说明你的饮食不合理,吃的太油腻,喝酒太多。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一种成分,明显升高,容易引起血管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理论上也会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糖原贮积病等。

但临床上大多数,甘油三酯偏高就是吃的太油,吃的太多引起的,相对还比较好办,饮食得到一定控制,甘油三酯大部分都会恢复正常。

1、减少油炸、火锅、烧烤、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这些食物;

2、限酒:酗酒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胆固醇血症。

3、选择低脂食品,如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海产品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4、食物简单加工,做菜少放油少放盐, 尽量以蒸,煮,凉泮为主。

5、低糖: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限制甜食的摄入。

6、运动锻炼,尤其提倡有氧运动,有利于血脂控制,提高心肺功能。

总之,无论是胆固醇还是甘油三酯升高都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都需要从生活细节上来预防血脂异常,尤其对于单纯甘油三酯升高的朋友,更是要严格管住嘴!

我的认为是好东西吃多了造成甘油三酯高,应该平衡饮食,加强锻炼!

我在工作中发现,总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高者,都是体质指数超过24(正常体质指数为185至24,26至28为超重,28以上者为肥胖)已达26以上的肥胖者。所以,总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高者主要原因是因为,超重或肥胖引起。这种人做B超还有轻度脂肪肝,只要控制体重减肥后,体质指数回归24以下,则一切都正常了,甘油三酯可回归正常。(体质指数等于体重(早晨起床空腹裸重) 身高平方(米)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简单地说,总胆固醇与甘油三脂是血脂这个大概念中不同的两种成分,既然是不同的成分,在其生成及作用方面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胆固醇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合成种激素最主要的原料,而甘油三脂则是供给机体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尤其是它们的来源及生成机制是不一样的。

胆固醇主要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脂肪,且在体内可以循环利用,也就是说肝脏可以利用胆固醇在体内分解利用后的产物再次合成胆固醇,且占到了体内总胆固醇的80%,因此每天只需要从食物中摄入剩余所需要20%就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了。

而机体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非是有多少吸收多少,当吸收够20%的胆固醇后,吸收率即会大幅下降,因此吃了过多高胆固醇的食物并非导致总胆固醇有升高的主要原因,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机体自身合成了过多的胆固醇。之所以高胆固醇的人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是因为本身合成的胆固醇已经过多了,如果吃了高固醇食物再摄入20%的胆固醇就会使原本已经较高的胆固醇水平进一步升高。可以说高胆固醇的发生表明机体肝脏自身胆固醇合成功能发生了异常,与日常饮食的关系并不大。

甘油三脂则不然,虽然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脂肪,但它的合成原料大部分来自于食物,合成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油脂类食物中的脂肪酸,一种是主食类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的葡萄糖被代谢利用后产生的甘油。由此可见,吃的食物越多,这两种合成原料越多,甘油三脂合成的也会越多。

正常情况下,当甘油三脂合成过多时,机体会将过多的甘油三脂贮存在肝脏等内脏器官及皮下,从而将甘油三脂维持在正常水平。但当甘油三脂长期过剩时,被大量贮存又超过了机体的处理能力时,不仅会导致脂肪肝、腹型肥胖等的发生,甘油三脂水平也会居高不下。因此,甘油三脂高的人严格控制饮食,甘油三脂即会有大幅下降。

综上所述,总胆固醇与甘油三脂可以不同时升高,发生异常时都需要进行合理饮食,但胆固醇的升高常常需要药物的帮助,而甘油三脂往往是在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单纯依靠调整饮食也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时也需要药物进行控制。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 健康 知识

1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代谢的途径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情况很正常。

2甘油三酯升高跟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油腻的东两吃多了,肥胖,运动少都会引起甘油三酯升高。所以生活方式改善对于降甘油三酯至关重要。

3如果甘油三酯升高超过5mmol/L,就会有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就应该服用药物了,最常用的是非诺贝特。甘油三酯轻度升高,可以先改善生活方式,如果无效再用药。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血脂检查中的主要项目,仅仅甘油三酯升高,称之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它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有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脂: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是我们主要观察的项目,称之为“高脂血症”。

引起甘油三酯升高的原因:

当只有甘油三酯升高时,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① 遗传 ,也就是体内的基因有关,单个基因或者是多个基因突变导致的升高,所以有时一个家庭中多个人都升高。② 生活习惯 ,甘油三酯特别容易受到饮食和运动的影响,在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结果差异很大。比如同一个人在餐前和餐后的甘油三酯就明显不同;进食过多的高脂食物后,甘油三酯可能更高。

甘油三酯在体内最合适的结果

血脂包括: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

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是坏血脂,不断的制造血管垃圾,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一般说的高血脂指的就是这三项高。高密度脂蛋白属于好血脂,不断的清理血管垃圾,高一点好。

韦先生的甘油三酯为什么恢复正常了?

甘油三酯主要和饮食有更多的关系,当发现甘油三酯升高,我们低脂低热量饮食,并减少主食的摄入,加之一定的运动,戒酒等等健康生活方式,那么大部分甘油三酯升高都会逐渐恢复正常,这也是为什么韦先生以前甘油三酯高,现在恢复正常。

韦先生的胆固醇为什么没有恢复正常?

王医生给您看一张图

这张图告诉我们,身体的胆固醇尤其低密度脂蛋白,只有一少部分来源于食物摄取,更多的是肝脏代谢异常产生的。

我们身体,就算每天不吃胆固醇食物,也会制造胆固醇,相对来说,从食物摄入的比例较低。这一点王医生在多篇血脂文章中均有提到。

所以不吃肉血脂也会升高,瘦人血脂也会升高,即使运动一部分人也不能把胆固醇降到正常。

我们再说运动,首先运动分为有氧和无氧

我们运动开始主要消耗的是热量,而并非消化胆固醇,所以一般非持久的运动并不能达到消耗胆固醇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运动也会血脂高的另一个原因。

当有氧运动时,肌肉收缩需要大量能量和氧气,因为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心脏的收缩次数、压送出的血液量、呼吸次数、肺部的收张程度等等都增加。当运动持续,肌肉长时间收缩,心肺就必须努力地提供氧气分给肌肉,以及运走肌肉中的废物。这种持续性的需求,可提高心肺的耐力。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所以,如果要运动,一定坚持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跳舞、骑车、游泳,每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样可能才能有效的消耗脂肪,更主要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坚持运动甘油三酯绝大部分都会恢复正常,但胆固醇只会有部分人恢复正常。对于通过健康饮食及运动无法达标的高胆固醇,只能通过调脂药来控制。

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如果血液过于黏稠,血流速度必然会慢,严重时可影响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引发心脏病和中风。水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剂、腹泻等引起的身体失水,都可使血容量减少,此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等)相对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饮水充足,体内水分得到补足,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释。所以血液黏稠除了药物治疗外,科学饮水和选择食物可以起到稀释作用。 那么,怎样才是科学饮水呢?一是要掌握时机。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最好饮水200毫升。二是应该饮用稀释效果好的水。盐水会促进细胞脱水,不足取;冷水会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水吸收进入血液,不宜饮;纯净水因为太“纯”,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很快进入细胞内,对稀释血液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 除正确喝水外,有的食物也具有血液稀释功能。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具降脂作用。 所以,血液过于黏稠的人,应该按照上述方法饮水和选择饮食。日常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些鱼类、新鲜蔬菜和瓜果、豆类及豆制品等,都可以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

希望采纳

  谣言:

  脂肪肝是胖子的专利,瘦人只要体重不超标,就可以放心地吃喝,不会得脂肪肝。

  辟谣:

  脂肪肝最常光顾肥胖、体重超标的患者。但是,瘦人一样可以得脂肪肝,脂肪肝并非胖子的专利!

  1脂肪肝发生的常见原因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脂肪来源过多或是脂肪代谢障碍,肝细胞内就会堆积大量脂滴(主要是甘油三酯)从而发生脂肪变。超过5%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时,就可诊断为脂肪肝。临床上,脂肪肝根据病因又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特殊类型脂肪肝。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脂肪肝发病人数迅速增加,患病率达到125-354%。脂肪肝目前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肥胖和由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是脂肪肝和肝脏酶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随着肥胖、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我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已高达25%以上,也就是说每20个人就有5个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这5个患者中大约有1个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脂肪性肝炎。

  酒精性脂肪肝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肝病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饮酒量和饮酒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脂肪肝患病率增长迅猛的原因最主要是肥胖、糖尿病和酒精过度饮用。

  2瘦人为什么会得脂肪肝

  瘦人患上脂肪肝,一般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见于节食或其他原因导致营养不良的瘦人。节食会导致瘦人体内营养不足,热能来源缺乏,脂肪分解产热增多;而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加剧脂肪分解,脂肪酸生成增多;营养不良导致低蛋白血症,载脂蛋白不足,使肝脏内大量脂肪酸不能被载脂蛋白转运入血,堆积在肝内发生脂肪肝。

  第二种情况见于不爱运动,但喜欢喝饮料或蜂蜜、喜食甜味水果的瘦子。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果糖,果糖是一种单糖,容易被身体吸收,且甜度高(是蔗糖的16倍)。因为果糖不经由胰脏代谢,与葡萄糖相比,不会刺激胰岛素升高,对血糖影响较少,曾经被广告宣称为“好糖”,但事实并非如此。

  果糖对身体的危害主要在于可以作为合成脂肪的原料,直接经由肝脏储存成脂肪,然后引发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如甘油三酯升高、胰岛素抗性增加、患上脂肪肝等。通俗地说,食物中的糖成分很复杂,需要机体细细消化,然后被吸收利用。而果糖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被利用来堆积脂肪。一项针对健康男性的研究显示,高果糖膳食使研究人群的肝脏脂肪酸合成增长了6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而且血脂水平出现异常,更容易发生腹型肥胖,也增加了其他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包括脂肪肝、糖尿病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即使患了脂肪肝,体重也可能并不超标。

  第三种情况见于使用某些药品、感染某些病毒以及患某些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患者。长期服用一些具有肝脏副作用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脂肪肝,如常见的激素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抗癫痫的药物如丙戊酸钠、抗肿瘤的药物氨甲蝶呤等;此外,基因型为3型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早期也可能表现为脂肪肝;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也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这些情况引发的脂肪肝不分胖瘦。

  由此可见,脂肪肝并非胖人的专利,瘦人如果胡吃海喝,或是减肥不科学、出现营养不良等,照样可以发生脂肪肝。

  辟谣专家:王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

  复核专家:杨秉辉,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教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40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