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饮大宾用不用皇帝钦封

乡饮大宾用不用皇帝钦封,第1张

      此建德(今安徽东至)非彼建德(今浙江建德市)也。市西(指的是旧县治梅城城西)郑氏,明清季为邑内望门大族。

      郑氏其先世河南荥阳人,晋太守郑庠公渡江;唐郑选公自歙州迁祁门,选公孙司徒郑传公显于唐;又十三世郑舜臣公自江西浮梁迁建德槎溪(今东至木塔茶溪),以将军武功显于宋;舜臣公孙郑行中公迁邑之市西;行中公三子郑景曜公以进士起身,仕官左参政显于明,为建德市西郑氏西房派族祖,开启一门芳华。一族之内,科名接踵,群英荟萃,代有名彦,蜚声乡闾。

      我是在不经意中,触碰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德县志》,继而又巧遇民国7年(1918年)重修的《至德郑氏宗谱·西房支谱》(12册16卷)、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郑氏大成宗谱》(16册34卷)影印电子版等其它史料杂著文献。穿越久远的时光隧道,倘佯在历史长河里,回望先祖前贤一路迁徙跋涉奋起的足迹,时时为之震撼而感动!在泛黄的卷帙中,一个又一个先人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眼前,仿佛面对面地谛听族先们“负暄闲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什么又有诸多一门之族后裔数世不衰?其家族、家风、血脉传承奥秘究竟在哪儿?窃以为:大多是其先人有大功德于民,泽被后嗣,无论读书仕宦,皆有作为。

      此文仅撷选一族一堂数世,略考记之。

      郑景曜(1366-1439):行昭三,字拱南,号玉鉴。明永乐癸未(1403)领乡荐(乡试中式),永乐二年(1404)登进士第。为建徳县科举近六十年首倡之功。历官山东、辽东巡按,江西道、山西道监察御史,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诰授大中大夫。事见《江南通志》及郡、邑志。崇祀忠义祠。

      子四:仕华、仕源、仕峻、仕瑢。女四:长本洁,封宜人,适邑人檀凯(永乐壬辰1412年进士);次琇贞、莹贞、㻑贞。

      郑仕源:字本信,号琼崖。进士、参政景曜公仲子。迁查桥历保山。配何氏,合葬马甸湾凤形。子二:瑛、琎。琎,配井县丞泉之女,赠安人,生镐;继配余氏,封安人,生钴。《建德县志》卷之十五·人物·㦤善记:涉猎书史,不求闻达。年逾八十,慕亲之心,不异于幼稚时。

      郑镐:字宗周,号静轩。明正德戊寅(1518),补南雍六馆,仕官河南、山东都断亊司断事,官声清廉,敕授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正六品)。病逝前有遗言:“一生清苦 ,忠怨存心。官居几载,囊无半文。大数已尽,谁恤衣裘?天若有知,福我后人!”并嘱儿孙:业耕读、习勤俭、家孝友、乡和睦。寿六十九岁。配余氏,赠安人;继配洪氏,封安人,与镐公合葬北台山中脉直下。子六:采林、荣林,余安人出;茂林、华林、千林、士林,女四,各有适,俱洪出。

      《建德县志》卷十五人物·宦绩记:幼奇颖,年十一补弟子员(县学生员),旋食饩(明清时,生员被录取为优等,官府给廪饩,粮食一类等生活物资)。才名籍甚。性孝友,抚侄如子。好行其德,族人有鬻(yu,卖)子者,捐赀(通“资”,财物)赎之。以正德十二年(1518年)选贡,授河南都司断事,居官有政绩。当迁而卒,当道惜焉。邑人徐大中丞绅为之作传。

      郑茂林:镐公三子,行海三,号北台。髫(tiao,童年)年秀颖,未弱冠,饩廪试辄首列。八试乡闱不遇。崇祯六年(1634年)岁贡生,授江西浮梁训导(县学教官)。公训课勤敏,讲习濂、洛之传(宋程颢、程颐理学),学者称兰溪先生。两署县篆,廉谨自持,兴利除弊,民咸德之。迁浙江义乌教谕(县儒学教官),扶植文教,益得士心。晋河南周府教授。敕授文林郞(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正七品)。年老归里,寿六十五。葬历桥马甸湾。

      郑玉琢(1553-1639): 镐公之孙,系海六千林公子,入继海五华林公。字成卿,号仍璞,冠带儒士。

        郑弼(1582-1639):玉琢公子,原谱名启,号梦良,邑庠生。有文名,教育后进,多所陶成。公秉庭训(父训,父教),笃志下帷。为文一宗朱、程,与秋浦(今贵池)刘伯宗(刘城)、吴应祺(吴次尾)结“池阳湖心社”。乡试主司(主考官)得其文,拟中魁,以三场卷不到见遗。再试金陵,得病,舟回铜陵紫沙洲而卒。榇(chen,灵柩)归,太宰郑三俊公抚棺悲泣,为文以祭之。    子:善煌,邑庠生;善煜,岁贡生。

      郑玉美:镐公之孙,海六千林公之子。字侍卿,号幼鉴,邑庠生,例授儒官,乡饮宾。著有《劝读书》家训。万历年间主持重修《郑氏大成宗谱》。子二:皋、昌。

      郑皋:字知尧,号镜衡,邑庠生。佩习玉美公庭训,继学功苦。经史子集,无不淹贯,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立就。与孔相国(孔贞运)公有邢谭之谊(喻连襟戚谊),少尝同学,以科甲自期。以孔相国贵显,公耻攀援,不苟捷径,相国益重其品。卒于数棘闱(科举时代试院别称)入战不得志而殁。

      郑昌:字知汤,号邻化,崇祯六年(1634)岁贡生。少负文名,禀父玉美公庭训,于书无所不读。以岁贡生任苏州府教授,言笑不苟,勤课士,循循有法度,学者比之胡安定。致仕归,敛迹不入公门;聚徒讲学,著作自娱终老。敕授文林郎。  子:善果,字沂洲,邑庠生。嗜古力学,行事恪守庭训,且深智多谋,临机应变,悉中时宜。喻(喻成龙)大中丞令建德时,慕其才学,荐入幕府。后署广东翁元县教谕,培育人才,绰有父风。

      郑玉达:字达卿,号三台,镐公之孙,海六千林公之子。《建德县志》卷之十五·人物义行记:性笃厚,敦孝友。先家贫,后渐裕,建书楼(“最上书楼”,并作文以记之。)于历保山麓。置楼前学田十亩,为后嗣入学膏火。著《家训》十余卷,大概以 “孝友、睦族、宽厚、节俭”为要旨。有司尝推举为乡饮宾,以笃行称于乡。年七十六卒。二子:举、誉,髫年游庠,皆服习父教。

      郑举:字知伯,号映玉。十三岁入泮( pan,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屡试优等。建家塾于历保山,课四子,习举业,藏修息游于其中,俱有文名。曾手书其堂曰:“四积堂”。“四积”,取“身积精、家积财、应世积学、传世积德”之义,欲子孙世守其训也。  子:善燝,贡生;善熛,庠生;善炳,庠生;善猷,出继誉公。

      郑誉(1593-1628):字知永,号宾实,廪生。幼有宿慧,读书目下十行,文章自成一家,不涉时趣。髫年游庠,与兄知伯齐名,太宰郑三俊公称为“二难”。金陵钟山书院大课,文居第一,名噪江南。乡闱屡荐不售(指考试考不中),郁志成病卒,时人惜之。  子:善炜,庠生;善猷。

     

       

       

〖乡饮耆宾〗

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倘乡饮后,间有过犯,则详报祥褫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

你问的应该是乡饮大宾吧。乡饮大宾即“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所以乡饮大宾并不是官职,而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0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