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出了一个名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村子里出了一个名人是一种什么体验?,第1张

村里出了一个名人,要说有什么体验,当别人问起时,可能会说:哦,你和他(她)还是同一个村的,也没有别的体验了。

首先觉得替他高兴。也为这个村子感到自豪。也觉得能在这样的名人居住的村子居住,也是很荣幸。

特别村子里出了一位名人。就会觉得虽然不是自己家的人。但是还是觉得对他小时候一些经历很感兴趣。心里会想。他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他的成长环境又是怎样的?

他的父母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在哪所学校读书?老师又是怎样的人呢?

这些问题都会在脑海里浮现。不断的想找到答案。

还想到,他当年住过的房子里去看看。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还是条件不是很好的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想整明白了。

于是就会打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问问具体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打听老人才知道。这位名人自小家庭条件很不好。家里很是贫穷。自小就给家里放牛。是他舅舅没事的时候,教他识两个字。这孩子特别痴迷读书。只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会从牛脖子上挂着的布袋子里,拿出那本舅舅给他的书。捧着念了起来。忘了吃饭。忘了还有一旁吃草的牛儿。

是个爱念书的好孩子。这样喜欢念书的孩子。他会觉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走出大山走出这个落后的地方,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他对学习非常刻苦。他只有这样必能战胜自己的惰性!

于是他废寝忘食的学习。当他有了咯上学机会。他拿出了比别人十倍的努力来换取他更高远的目标和志向!

他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成了学校老师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通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甚至出国留学到现在都在国外生活。父母也因为他的出色而感到特别骄傲!

他也成了附近出了名的名人。也是同学老师口中的优秀榜样。村里的孩子也会以他为榜样。觉得也想成为向他那样的人!

听说过不几年他想回国发展。在他看来,还是建设自己的国家最重要。

他之所以成为名人,是他在某一行业是个顶尖人才。

他的成功,和他出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太好也有很大关系。农村父母的辛劳付出。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钱。供他念书不容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也让身边的人看到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你也可以变得和他一样的很优秀很厉害!

所以村子里面现在也出了很多的优秀人才。也许榜样的力量是无穷也是伟大的!

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村子发展的更好出力献策。同时我

能成为这位名人村子里的一员感到自豪!

友友们你们那里也有这样的名人吗?也可以聊一聊!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的文章数家乡,

家乡的文章数舍弟 ,舍弟求我改文章。

村子里出了名人是村子里的骄傲与自豪!据说明朝刘伯温出生的村子就沾了刘伯温的光,村子里人种的蔬菜,其他农产品以前卖不了好价钱,或者滞销,后来人打出了刘伯温的招牌,一切农产品价钱高了,畅销了,经济繁荣了许多。

最幸福的,最自豪的,感受最深刻的应该是韶山冲的人了吧!

没啥体验。他当他的名人。我过我的日子。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埋头苦干。

这个名人要看是什么名人。有的名人能把这个村庄彻底改变。有的名人,只是在 社会 上有名,村子、他的氏族,可能领受不到什么。

我老家到现在还算填饱肚子地方。相邻数村,差不多一个样。隔壁两公里处的郭家,早些年考出一个有史以来的大学生,国内重点名牌大学。也许本人确有能力,但确实离不开运气。从最初一个科员,升科长,处长。到县城当了几年县长,回市,升任分管新农村建设副市长。从考上大学就出名,到现在一个副巿长,多少人仰望。他的村子变化了,每家一套两层楼房。具体怎么操作,各家出了多少钱,没人得知。

邻村一人初中没读完去了外面闯荡,多年后听说他发达了。说是跟着一位华侨学会了废渣里提炼贵金属。只听说他很有钱,很多钱。在外面成的家,父母都接走了,数年不回一次。有年轻人打听到他发迹地,想去他哪打工。他委婉地拒绝,给了找他的人一些路费。

村民有些生气,虽然你的发达靠的是自己,但你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你的根在这里。打个工,靠力气讨生活你也不答应。而他的解释:不是亲戚亲人的人好管理!

村民想办法要到了他的电话,无非是村上有大事要他资助。水泥马路通村,他打过来十万。此后,再联系都困难了,他不断变换手机号!

单位里出了名人算吗?说说我的体验吧,突然听说有个同公司的人成了演员,开始是惊讶,因为据说此人长得一般,年纪不小接近中年了。就在想他怎么就成了演员了?

非常自豪,我们村就有一个大名人——陈春澜。

我的老家在绍兴上虞横山村,我们横山村有一个名人,叫陈春澜,他是我们村里的骄傲。

每回去老家时我都会去“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转转,前天去看我二姐时我又去转了一圈。

陈春澜先生(1837——1920),是虞舜大地上的一位杰出乡贤。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中国 社会 进入转型期。先生闻风气之光,闯荡上海,刻苦耐劳,艰苦创业:先由货栈起家,积累资本;后以钱业致富,成为“现代金融实业界巨子。”1894年,他返回上虞,开办春泽实业公司,创设大同殖业银行。“能致富,尤能善用其富”是先生最为可贵的品质。他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又以20万圆创办春晖中学,成就其千载流芳,万世景仰的伟大。

这是陈列馆中对陈春澜先生一生的总结。

我自豪,因为他就是我们横山村里的人,陈列馆就在横山村子里,从小就听父母说他的事。别人只知道春晖中学,其实他在我们村还办有一个小春晖,而我很有幸在17岁那年去了这个小春晖,当了一名民办老师,在那教了七年的书。虽然现在因为学校撤并,已经没有学生了,但我每次回家也要去转转,我觉得,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家。本来春晖中学也建在我们村里的,后来因为战乱才建在了现在的白马湖。

这又一次瞻仰,我把这照片和大家分享。

他人出名,和自已无关,自已努力,才是强大。

村子里出一个名人比出一个偷盗或者不干好事的坏人强的多,例如山东河泽朱楼村出了一个会唱歌的朱之文,也算是出了名的名人吧,自从他出了名挣了钱还为村里又打井又修路,村民们都能沾点光,如果村里出个坏孩子的话,那就不同了,只有担惊受怕,是没一点好处的。

如到外地和人聊天时,某某人是我们村里的,面子上也感觉光彩。”

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政协常委刘福连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应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适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文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并适时提高文化专干经费补助标准。

适应农村的发展现状,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适应文化的特点规律,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端正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宣传宣讲要更接地气

全国政协委员田进

我们对农村宣传宣讲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气。建议:

进一步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阵地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省市两级宣传部门应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倾斜,在内容扶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集中力量开办面向当地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专栏节目。

进一步把面向农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知识和科学放在宣传宣讲的重要位置。各类宣传宣讲要更多从老百姓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结合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减少硬性灌输,努力讲好故事。

继续发挥好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层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新闻、乡土文化等节目的制度规定,报道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重视开发移动端的“三农”场景新应用,指导相关机构开发免费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些APP还可以对接商业平台,为农民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开辟创业新渠道。

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产业兴旺

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

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对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两点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党支部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这“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支部把宣介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当成长期任务。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推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宣传文化和农业农村部门在组织教育培训时,应重点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二是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

农村文化产业需走融合路

全国政协委员谭跃

今年到安徽、湖南调研,收获良多。在农村文化产业方面,发现两省存在五种产业类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创意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五种类型体现了五个融合特点:政府、企业、个体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融合,科技、网络、创意助推了农村面貌改变、农业升级和农民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的智力、资本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实施农村文化产业“五纳入”:纳入“十四五”各级城乡发展规划,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各类文化投资基金的投资,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的范围,纳入城市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发展古村落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着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黟县为例,2018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从中获益。古村落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经费缺乏、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某些法规需要调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为此建议:分析其保护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推广,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借鉴其他国家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产权转让中有关限制性法规予以修订。组织力量研究,帮助解决古村落旅游同质化问题。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应发挥民族文化力量。建议: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许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到这里旅游,可以体验生活,品尝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议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地方性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或地质公园,探索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主流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吕焕斌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建议:

主流媒体应当以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文化使命,创新推出“文化走基层”活动,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好的传播方式、好的传播内容、好的文化创意,寓教于乐,将文化送进百姓的心里,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以主流媒体为载体,大力发展“互联网 ”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主流媒体应当大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民俗节庆中

全国政协委员陈际瓦

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议:

深入挖掘民俗节庆中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及时抢救记录口口相传的山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等,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

打造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张妹芝

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建议:

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将发展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鼓励劳动致富,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阮诗玮

新乡贤可以说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议:

政府引领,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相关部门、村两委、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新乡贤的基本标准,确保其公信力。

培根铸魂,挖掘新乡贤文化内涵。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有关培育、弘扬乡贤精神的教育活动。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

创新机制,打造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乡村实际,创优体制机制,培育带着乡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丁元竹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参与。在2020年6月的实地调研中看到,安徽省潜山市招募来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活跃在全市1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和164个行政村,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建议,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到乡村从事一段时间的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设计符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补足乡村文化机构人才短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能创新、用得上、会干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应走好群众路线

全国政协机关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青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章程

驻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年青墩村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其中7月1日晚举办的群众联欢活动,活动由村里主办,演员都是群众,掌声欢呼声不断。

通过举办活动,我对农村文化建设收获了三点体会: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鉴扶贫专干的做法在每个村设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实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领。

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宣传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也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总的要求是实现“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有标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轮标准目录调整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公共阅读。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或者是纳入县级新华书店基层流通体系,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农村**放映。应加大力度在乡镇文化站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文化站配建数字影厅,提升农民看**的环境品质。三是送地方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戏曲演出送到农村,也要加大对乡村本土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四是提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以社会化、专业化、连锁式服务供给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增强效能。

提高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王爱琴

长期以来,科学素养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为此建议:

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科技、卫生、教育等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农村基层科普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科普工作。突出宣传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卫生消毒、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与农村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地区推广开来。增强农村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地方戏曲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获取途径,促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贵在精准

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

近年来,农村文化环境持续向好,不过也存在供需错位等问题,有待解决。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存在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脱节情况,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适需。

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精准供给,要配置专兼职人员,更要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充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要把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让文化基础设施精准对接农村实际需求,才能缩小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化解“供需错位”矛盾。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吴尚之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文明的地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保留住乡村风貌的基础工作。为此,建议:

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合理控制商业开发。保护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纳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组织有关专家和乡贤,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一方面呼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

在农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对农村现有生态和历史文脉造成破坏。应当从“大拆大建”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使村居空间仍葆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

重塑观念,扭转“新旧”对立的乡村建设观。应当努力将乡村现代化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为社区邻里的记忆留下文化载体。村落的形成是农民经过世世代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农村城镇化也应当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进程。珍惜每个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传统,聆听农民自己的需要,给予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找准策略,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一是修旧如旧,实现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二是积极引导,将乡村建筑纳入规划管理范畴。三是强化保护,确保农村用地的规范化。

加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文化建设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陈国芳

文化建设承担着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关键一招。培养新市民,树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文化引领、综合施策、合力共建。为此,建议:

强化规划引领。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安置点文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实行差异化政策,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成果。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安置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镇的规模配套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文化精品工程。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点传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

文艺创作要着力扶志

全国政协委员刘家成

脱贫攻坚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问题和重要任务,“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必然绕不过脱贫话题。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脱贫十难》的拍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飘飘》,讲的是扶贫干部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带领村民卖茶脱贫的故事。拍摄这部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扶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一些贫困群众缺乏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意愿。

自助方能人助,扶贫先要扶志。文艺作品在激励人心、移风易俗、凝聚共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艺创作在扶贫扶志工作中大有可为。以扶志实现扶贫目标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给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发掘利用这些素材,努力创作更多反映农民思想实际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农民奋发向上、努力脱贫。

挖掘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我在陕西绥德郝家桥村调研时,看到他们修建了一个内容鲜活生动的革命史陈列馆,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小型陈列馆,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览,都非常激动,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议:

加大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献,保护革命旧址,还要征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红色家书、立功受奖喜报、奖状、烈士证书、光荣牌匾、革命历史照片、革命标语、革命歌曲民谣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

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干部群众。本乡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辈的革命事迹易于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激励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激活历史文化基因筑牢振兴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张昌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秉承天人和谐理念,着力提升乡村规划水平。整合相关力量,充分听取文化、生态界人士意见,对村庄规划建设如何汲取历史文化的和谐生态观等作出指导。

弘扬传统德治文化,着力优化乡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传统德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就传统德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创新拿出办法,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是村民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重要抓手。建议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培养文创人才,更好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9日 07 版)

威宁县哲觉镇乡贤有

1、哲觉镇公平村致富带头人姬兴茂,林下种植天麻,帮助自己村里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带动了整个村子的致富,达到小康水平。

2、威宁县哲觉镇党支部书记江道益,带着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种植中药材2800亩左右,带动全村378户农户增收致富。让威宁县哲觉镇有了“林海哲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

  红绿相间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与一旁的树木花草相映成趣;新铺设的50米人工草坪跑道,在阳光的照耀下甚是亮眼……经过近一年的改造,位于诗山镇梧埔山村的 南安市 霞锦小学焕然一新,令人眼前一亮。从改造之初,这所乡村小学就备受关注,得知村里的小学改造需要资金,乡贤们纷纷献出爱心,助力乡村学校建设。

  南安市霞锦小学。

 乡村学校喜换新颜

 南安市霞锦小学原名“霞锦学堂”,始创于1905年,办学至今,已有117年历史。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00多人。

 昨日,记者走进南安市霞锦小学,只见经过重新修缮后的学校焕发新颜值。色彩艳丽的墙绘、“添上新衣”的操场、明亮宽敞的教室……

 据悉,霞锦小学校园升级改造项目从去年9月开始,项目总投资100多万元,主要对教学楼外立面、操场、宿舍楼等建筑进行改造。“现在学校操场得到了很好的规划利用,有标准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室外乒乓球台,50米地毯草跑道,还有200米的环形跑道,让学生在课间能尽情地展现自我。”南安市霞锦小学校长戴荣杰说。

 除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校容校貌,学校还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15间功能室。

 走进综合活动室,偌大的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套厨房用具。戴荣杰告诉记者,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室为平台,开展技能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厨艺比赛。“学校还设置了科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所有的功能室还配上我们自己独特设计的窗帘,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拓展实践场所方面,学校对350平方米的荒地进行改造,设计出8块方形的“开心农场”,供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动手实践。时节一到,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开心农场”,体会种植乐趣。

 乡贤助力家乡教育事业

 如今,经过改造的南安市霞锦小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既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而这些改变,除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外,也离不开热心乡贤的爱心接力。

 一直以来,村里小学环境、设备相对落后的问题,都是梧埔山村党委书记洪禹志的一件心头事。他亲自带领村两委走访乡贤,调动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智力支持。

 得知学校要创建管理标准化评估验收,退休在家的乡贤陈连城带头捐资12万元,重新粉刷菲华楼及各功能室。作为一名老党员,陈连城多次慷慨解囊,捐赠家乡公益事业。

 4月初,远在东莞创业的乡贤陈建林原本计划回家做“佛生日”,听闻家乡学校正在进行改造,他便积极响应村里“移风易俗”号召,将原本要用于“佛生日”的35万元捐赠给学校。

 洪益良捐资5万元港币、洪培庆捐资5万元港币、陈东福捐资5万元、洪思表三兄弟捐资3万元……学校在改建过程中,得到不少校友主动对接,最终在乡贤的爱心接力下,学校共筹得爱心善款375万元。

 除了捐资外,有爱心乡贤则以自己的方式,让学校焕然一新。走进学校,中国梦、国学经典、体育精神等富有内涵的墙绘扮靓了整个校园。

 “校园的围墙原先只是水泥面,曾经做过墙绘的乡贤陈志君,主动提出免费为学校墙体进行彩绘。”戴荣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看着学校部分空地杂草丛生,陈志君还发动朋友捐资出力,平整土地、设置“开心农场”、添置乒乓球桌……

 “以前读书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借学校改造契机,大家一起出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陈志君说。

这个年,我没有回家。在北京,足不出户。响应国家发出的疫情一级防控。但对于我所接受到与了解到的发生在家乡的点点滴滴,却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

作为家乡的乡贤,我分别在益农的乡贤群、众力的乡贤群、以及乡贤理事群三个微信群中。通过群里发布的各种消息,家乡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以及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常常令我内心澎湃。

各位乡贤以及众多百姓为抗击疫情积极捐资捐物,捐赠名单如同接龙一般,不断被迅速地拉长,令我看到人性的光辉。

以村镇为单位的抗击疫情在全国展开,我未与其他乡镇取得联系,但是透过益农镇发生的一切,就由此可见一斑。

镇里的毛夏云书记天天奋战在第一线,整个春节期间没有休息过一天。他说:

武汉疫情爆发,浙江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全省市地区至各乡镇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在宣布疫情发生的最初前十天,浙江省范围内出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仅次于湖北省,排名全国第二。省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强调,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全省上下要强化底线思维,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人民健康至上,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各项部署,采取严格、深入、有效的举措,坚决打赢这场防疫战。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要带头把全社会迅速动员起来,严格排摸传染源,严格阻断潜在的传播途径,严格控制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严格关注密切接触者,严格排查近一个月去过或接触过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人员,坚决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指出,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在闭环管控、量化管理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各项防控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覆盖面。

突出抓好“十个最”。落实到镇村一节,有五个最。

一要实行最严格的全面排查,落实属地责任,推动关口前移,建立指标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全面精准滚动排摸所有相关人员,切实找准并切断传染源,确保不出任何疏漏;

二要实行最果断的隔离观察和保护措施,强化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保护措施,特别是对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要做细群众工作,果断采取隔离或封闭措施;

三要实行最大限度减少公众聚集活动的管制措施,立即停止存在明显交叉感染风险的公众聚集活动;

四要实行最严格的疫情监测检测,严格落实车辆人员管控,严格检测进入镇村的车辆和人员。

五要积极开展对百姓关于疫情知识的宣传教育。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尽量少外出、不聚集,注意戴口罩、讲卫生,特别是患者、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要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及时报告病情、主动接受隔离、全力配合治疗,与全社会一道共渡难关、战胜疫情。另外,加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启动“重点疫区相关人上门排查,五问一测一登记,每日清底工作,强化对重点地区来萧人员管控,全力筑起防疫安全墙。”

我问目前益农镇内有没有被感染新冠病毒人员或者疑似感染人员?毛书记回答说:“目前,益农镇还是一块净地。整个镇的新冠病毒人员为零确诊、零疑似。但有57人因为途径武汉、温州等高危地区,在回到家乡后,都自动居家隔离。这些人都积极配合。目前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我又电话联系了镇里的宣传部部长洪敏,她给我讲了最近发生在益农的那些感人故事:

九十岁高龄的沈秀英老人,家里并不宽裕,丈夫原是军人,较早去世。但在这特殊的时刻,作为一名本应当被关心帮助的高龄老人,沈家阿婆反而心系他人,身先力行,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赠给了当地的抗击疫情小组。沈阿婆的爱心举动,极大激励和鼓舞了当地的领导干部及年轻人。

这个春节,弘扬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赵红萍一家全都参与了疫情防控。她的母亲胡丽英看到自家人每天忙碌在抗击疫情前线,也寻思着为集体做贡献。两个女儿都参与了镇村防疫战,她的丈夫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在村里坚守岗位。于是胡丽英也开始行动起来,坚持每天在厨房忙前忙后,为在社区卡口值守的同志送饭送汤。她说:“我这点不算什么,这些在寒风里的值守同志才是最辛苦的。”

舍小家、顾大家,是一位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的选择。王国芳是益农镇东联村的联村组长。疫情来袭,东联村人口户数总量较大,排摸管控防疫的压力也相对大些。连日来,王国芳的身影总是在防疫一线出现,参与排摸点位,指导卡点管控,一样都不落下,一天也不缺席。就在春节期间,王国芳的妻子在返家途中突遇交通事故。面对女儿女婿在外地无法立即赶回的状况,他只能暂时将妻子安置住院治伤,叫来妻弟帮忙照顾,自己又匆匆赶回防疫一线。他说:“防疫是事关每一位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这里需要我,我就必须在这里。”

哪里有需要,子弟兵就到哪里去。1996年出生的傅佳斌是一名现役党员军人,原本借着这个春节回家探亲的他,听闻村里需要防疫值守力量,立即主动到村委请战抗疫一线。探亲假成了劳动假,但傅佳斌无怨无悔,还主动承担夜间之值守任务。

疫情防控为的是村民的健康。因此,大多数村民都积极支持防控检测,不少人响应号召,共同投身防控。沈凯是群围村的村民,也是一名浙江警官学院在读生。在这防疫的关键时刻,沈凯主动联系村里,要求参加到防控行动,投身一线。他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黎明前的黑暗总是短暂的,我们一定可以突破难关。”

长北村是一个整村征迁村。这次防疫战,却意外的将因征迁分散到周边街道镇街居住的他们又聚到了一起。听闻防疫工作需要志愿者,不少村民纷纷赶来,助力家乡防疫。长北村老党员丁兴龙毅然从新街赶来,年轻党员王丽丹带着大学生妹妹从义盛赶来,村民寿仁江两夫妻也从瓜沥赶来,共同助力益农抗击疫情。长北村妇女主任傅利君在朋友圈写道:“早上7点出门到晚上11点回来,卡点登记车辆1785辆……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的故乡每天都有更多的民众自愿加入到保卫家乡这场战役当中。

益农镇三益线作为东西走向主要道路,来往车辆多且杂,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块。为此,益农镇组织公安、城建、卫生、平安等多条战线的精兵强将,以24小时轮班值守模式,集中开展卡点防控。此外,为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在镇村主要卡点展开管控,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组成队伍开展严防值守,并设立临时党小组,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积极性和战斗力,让红色力量助力防疫阻击战。

同时,益农民兵也用实际行动在防疫知识宣传、人员劝阻、卡口值守、执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卫益农人民生命健贡献强大力量。

全民排查、全民监督、全民防疫,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切实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坚定信心一起打赢防疫战。

正是因为有无数人这样日夜坚守在一线,在默默无闻地付出,才能使更多数人在疫情面前得以在家安享平安、平静的生活。这样的无名英雄在一个镇就有上千人,全国总计有41636个乡镇。按每个乡镇在这次疫情中平均投入1000人计,光最基层的乡镇在防疫上投入的工作人员就达到四千万人左右,还不包括乡镇以上各省市以及在湖北重灾区投入的大量一线救援人员。

舍小家,为大家。多么朴实的话语,然而这也是最可爱与最崇高的话语。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李兰娟院士。在这次疫情面前,全中国人民都记住了两位院士,一位是钟南山院士,一位是李兰娟院士。李兰娟院士是我的老乡,浙江绍兴人。是她第一时间提出武汉封城。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此次疫情大规模地蔓延与发展。

我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家乡有那么多朴实、优秀的乡亲、乡贤而感到骄傲。每个人都在这次疫情中竭尽全力。是的,这次疫情,没有一个是局外人。

我虽然身在京城,但是我与故乡从未远离。故乡,我祝福你!也祝福湖北武汉!中国加油,湖北加油,家乡加油!

最后以李兰娟院士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毎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燃亮自己的心灯,向这些迎向危难,勇于担当,守护安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呵护百姓生命的平凡英雄致敬!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党的领导核心。

2、看到了政府执政的能力。

3、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4、看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5、看到了广泛的爱国热情。

6、看到了不惧危险的群体英雄。

7、看到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民族。

8、看到了雷历风行的军警。

9、看到了十四亿人令行禁止。

10、看到了势不可挡的中华复兴。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世界绝无第二。

潮阳贵屿篇

潮阳区贵屿镇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海外侨胞和国内各地的乡贤,非常热心地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热心地捐资回报家乡。

据不完全统计,该镇贵屿中学、华美初级中学、华美小学、玉藏小学、桃源小学、南安小学、凤新小学、凤港小学、山前小学、石峡小学、佳安小学等12所学校,累计来自海外侨胞和国内乡贤的学校建设资金6631

贵屿中学百年蝶变新颜

潮阳贵屿中学是由私塾学堂演变而来,历经世纪变迁的学校。

学校占地30多亩,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田径体育场、篮球场、排球场,拥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中心等配套设施。

整个校园布局井然有序,处处鸟语花香,洋溢着和谐文明的气氛。

华侨捐赠兴学自古以来就有传统

新中国成立前,来自贵屿华美村的旅泰华侨陈耀衢,于1911年和1927年捐资巨资,支持贵屿中学前身界河中学的兴办。

1947年,同为贵屿华美村出身的企业家陈伯瑜出资在贵屿兴办平民学校和女子学校,并在贵屿中学前身界河中学任教。

由此可见,贵岛已有侨胞和乡贤关注家乡教育发展和捐赠兴学的光荣传统。

因此,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广大侨胞和乡贤面对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更加热心地帮助和支持家乡学校的建设。

1995年,乡贤陈伯瑜的女儿、旅美侨胞陈素秋为了纪念她的父亲陈伯瑜,命她的孩子回贵屿中学捐赠5万美元,修建了一座名为“陈伯瑜纪念楼”的教学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乡贤接力继续华侨学校风采

继承了先辈侨乡贤捐资兴学的传统,走出贵屿的年轻一代也在事业成功后,为支持梓里的公益事业返乡。

贵屿乡贤、深圳信利康集团董事长陈少青,于2016年回乡成立了以助学为目的的信利康基金会。

该基金会成立7年来,累计发放奖学金2009万元。

去年,基金会在贵屿中学组织了一次活动,发现学校学生宿舍不足和功能教室配备不足。 为了解决学校面临的发展“瓶颈”,陈少青本人捐赠1500万元,并发动其他热心的乡贤庄和忠、李奕娜、陈佩娟、李文才等捐款550万元,共同为学校搭建了五层毘秀楼。

2022年5月,毘秀楼建成交付使用,占地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配备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礼堂等功能设施,为内宿学生提供600张宿舍床位,办学条件和学生住宿条件

贵屿华侨、乡贤热心公益,资助捐资助学的爱心义举就这样世代相传、蔚然成风,贵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向凤港和南安两所小学捐赠工资的村书记

凤港小学前身为凤老小学,创办于1952年,开始设在卢氏大宗祠内。 后来经过改造,更名为凤港小学,但校舍依然是简陋的平房结构。

2000年,凤港村村委会多方集资,主要依靠驻外侨胞和乡贤卢美凤等慷慨解囊,共集资140多万元将平房式校舍改建为4层楼高的校舍。

新建学校总占地面积5120平方米,设有标准教室、教师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同时建设200米环形亚克力跑道和篮球场等设施

2017年,为了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凤港村各界乡贤又捐赠160多万元,成立公益教育基金会。

在这些捐款的乡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港村现任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卢德元。

他年轻时去深圳创业,事业成功后回村当选书记,抱着“不能再穷教育了”的观念,千方百计改善村里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集资兴办公益教育基金会时,卢德元拿出他当书记3年的工资11万多元,再自掏腰包筹集12万元,全额捐赠给基金会。

卢德元的这种心系教育,是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职的行为,受到村民们的赞扬和支持。

无独有偶,同样创办于1952年的南安小学,也开始在南安村的杨氏宗祠设立。

1986年3月,南安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由香港同胞杨焕波带头捐资,共筹集90万港元重建新校舍。

1987年12月,新校舍竣工,占地18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三层楼顶装饰琉璃瓦,典雅美观。

在南安小学的重建和办学过程中,南安村的领导同样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杨潮池书记每年全额捐赠自己的工资72万元,又拿出自己的钱筹集10万元,为村里做三件好事。 一是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抚慰金,二是给学校发放奖学金,三是奖励考上村里大学的学生。

杨潮池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支持学校的发展,让学校办好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凤港村的卢德元和南安村的杨潮池,作为村一级基层干部,甘愿为村集体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奉献,其精神受到村民的广泛赞誉。

旅侨家长陈兴勤积极推进华美中小学建设

贵屿华美小学原设在村陈氏宗祠,华美初级中学设在河头祠。

这两所学校都是在外国旅客的捐赠下走出祠堂进入大楼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祖国大地,海外侨胞纷纷开始探亲,其中就有居住在泰国的贵屿华人陈兴勤。

陈兴勤1929年出生于贵屿美丽的新河头。

抗日战争时,他和母亲、弟弟去了泰国,与早年去泰国谋生的父亲陈丙申重逢。

为了谋生,他曾在泰国做过搬运工、煤老板等,后来奋斗多年成为泰国最大的鸡肉、饲料供应商、鸡肉出口商,被誉为“泰国农牧业王”。

住在泰国的陈兴勤一直很怀念故乡。

1982年,他得知家乡教育事业基础薄弱,与陈式金、陈英彬、陈献洲等多位华美乡华侨合作,捐赠40多万元兴建华美华侨学校。

这所学校于1983年竣工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华美乡的教育条件。

1991年春天,陈兴勤再次返乡探亲,明白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的中小学校舍又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于是召集旅泰、旅港华美的家乡开会,多次讨论为家乡捐资办学。

在会上,陈兴勤带头说:“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我会竭尽所能。

会后,他与自己的兄弟共襄盛举,陆续捐款1300万港元兴建学校。

其他华侨亲属也纷纷积极参与,委托汕头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新学校于199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新建学校占地4万平方米,学校主楼高5层,设有教室、图书馆、教师办公室和宿舍、大礼堂和食堂等,美观壮观,可同时收容中小学一起办学,为华美乡新学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华美中学于1997年搬迁到1983年率先建成的华美华侨学校,与华美小学分开办学。

此后,华美村的侨乡贤再次热心捐款,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于2008年8月建成了新的华美初级中学。

这所新建中学占地18650平方米,总投资1450万元,其中788万元资金捐赠给陈创文等220名侨乡贤。

泰侨的父母陈兴勤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推进贵屿华美小学和华美初级中学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获得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贵屿侨乡贤崇文重教花之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潮阳区贵屿镇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贵屿镇广大侨乡贤持续关注家乡教育事业,为改善村镇办学条件、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竭尽全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玉藏小学玉藏村客居香港同胞庄德茂,1925年出生于村里农民家庭,早年在香港当木匠,后先后创办“德茂集团(加拿大)”、“德兴楼大饭店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

1978年,庄德茂回乡探亲,看到村里的孩子还在老祠堂上课,心里焦急,觉得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他和在港的宗亲们商量,提议为家乡建小学。 大家尽量捐,最后由他最后汇总完成。

1985年,庄德茂捐赠人民币84万元,该村新建占地7685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容纳800多名学生就读的两层校舍,解决了全村小学生的读书问题,结束了村里在祠堂办学的历史。

桃源学校桃源学校原名贵屿新厝小学。

2008年,乡贤庄楚雄看到原校舍病危漏雨,即带领多位热心乡贤慷慨解囊,集资1080万元,2013年新建校舍,2015年6月前建成投入使用。

新校园占地面积约25亩,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其中小学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初中部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学校设有可容纳200人的多功能机房、计算机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等,操场区还建设了200米环状橡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

整个学校设施齐全,校园文化气息浓厚,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健康、和谐、稳步发展。

山前小学1991年,山前村干部组赴泰国、香港等地走访海外侨胞,与大家共商捐资兴学,得到各地乡亲的大力支持。

香港同胞郭恒达、泰国华侨郭华文、郭华阁等16位乡亲,共捐资83万元在村里修建山前小学。

2004年,香港同胞郭恒达、郭迪麟等,再捐赠人民币148万元、港币163万元扩建学校校园。

经过此次扩建,山前小学占地面积7892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2年4月,乡贤郭大和、郭暹河、郭暹潮、郭暹池、郭暹溪各捐赠1万元,对学校大门前的水泥路进行改建,进一步改善了学校整体环境。

石峡小学石峡小学原位于小北山脚下的老屋群中,由几间低矮阴暗的土木结构平房组成,学校环境恶劣。

1997年8月,石峡村由乡贤集资在村东边新建小学,其中乡贤郑江龙一人捐赠38000元。

新建学校占地4200平方米,主体教学楼为两层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供6个班的学生学习。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郑昌明、郑珠明等乡贤于2015年筹集44万元,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盖起教学楼第三层,扩建了多功能室、图书室、美术书法室、电脑室等设施。

2016年,石峡村成立以乡贤郑淑明为会长的石峡村教育基金会,筹集20多万元教育基金,帮助学校聘请代课教师,使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

佳安小学2000年乡贤杨强汉慷慨捐赠80万元,加上上市、镇资金15万元和村集体筹集的资金,着手建设佳安强汉学校。

学校于2002年3月竣工,建筑面积2338平方米,拥有两层教学、办公综合楼一座,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电脑室、科学实验室和百米直道、篮球场、羽毛球场。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73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