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郭嘉推荐了谁?

三国演义里郭嘉推荐了谁?,第1张

刘晔。

《三国演义》第十回说到程昱举荐的郭嘉,郭嘉随即举荐光武嫡派子孙刘晔。

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扩展资料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

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

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

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

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1 《三国志 荀彧传》的译文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2 荀彧在三国中的排名

照搬他人答案,非个人观点:5

三国人物智力排名

1 诸葛亮 武60 智100

2 庞统 武47 智100

3 郭嘉 武32 智99

4 贾诩 武42 智99

5 荀彧 武34 智99

6 司马懿 武67 智98

7 左慈 武10 智98

8 陆逊 武79 智97

9 周瑜 武78 智97

10 徐庶 武68 智97

11 鲁肃 武61 智96

12 姜维 武97 智96

13 田丰 武47 智95

14 荀攸 武49 智95

15 张角 武50 智95

16 法正 武50 智94

17 张昭 武14 智94

18 邓艾 武87 智94

19 陆抗 武78 智94

20 陈群 武35 智93

21 司马师 武65 智93

22 程昱 武45 智93

23 诸葛恪 武53 智93

24 司马徽 武8 智92

25 杨修 武25 智92

26 马良 武28 智92

27 张松 武20 智92

28 李儒 武15 智91

29 蒋琬 武54 智91

30 钟会 武51 智91

31 曹植 武10 智91

32 诸葛瑾 武41 智91

33 贾充 武24 智90

34 沮授 武60 智90

35 陈宫 武61 智90

36 吕蒙 武85 智90

3 三国里的荀彧是

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

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

荀彧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

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4 三国演义 荀彧

荀彧旧从袁绍,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与曹操长谈后被称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并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荀彧在的时候可以说为曹操献计无数,更加为其推荐当时的名士郭奉孝,可惜曹操晚年大业已成,就不再那么信任他们叔侄

5 介绍下三国荀彧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

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简明历史传记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

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

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

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

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

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

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

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6 三国名士荀攸,荀彧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魏臣,荀彧之侄,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官至尚书令,谥封敬候。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荀攸要谋士之一,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详见wtp=tt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汉待中,守尚书令,谥曰敬候。 荀彧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文若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力卒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详见/view/2618

如今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客观上说明了这一点。在三国乱世,人才就更重要了。所以,曹操才颁布“唯才是举”的政策,石破天惊的打破了当时官员选拔传统。

正因为手下人才济济,所以弱小的曹操,才能击败兵多将广的袁绍,从而统一北方。关于曹操手下的人才,想必大家都能说出一两个,比如郭嘉、贾诩、程昱、戏志才、荀攸、刘晔、司马懿、荀彧等。

史书上关于荀彧的死法的记载有两种,第一种是忧愤而死。荀彧是在191年投靠曹操的,当时的曹操势单力孤,正是在荀彧等人的帮助下,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地区。

自196年开始,荀彧就担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在曹操征战时,可以直接处理各种军国事务。可是212年,曹操却通过“调虎离山”之计,免去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

荀彧是何等聪明的人,这意味曹操对他的不信任,结果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忧愤而死。第二种是服毒自尽。当时,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阵营的官员大体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直属曹操幕府(后改为丞相府)的官员;二是名义上直属汉献帝而实际上听命于曹操的官员。直属曹操的官员为外朝,直属汉献帝的为内朝。

诸葛亮、郭嘉等人都有短板,所以只能算高级谋士!三国第一智囊的称号,应该给予被低估的荀彧!后来,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被调离中枢!212年,50岁的荀彧忧郁成病而死。遗憾的是,或许是荀彧低调,或许是历史不太重视他,所以“哥不在江湖了,江湖就没了他的传说”。

曹操麾下的谋士荀彧其实一开始是在袁绍手下的,后来他看出袁绍并不能成大事,所以转投了曹孟德。

其实荀彧投靠曹操也是在于两人有着共同目标那就是匡扶汉室,或许是孟德在骗他,就想要吸引人才而已当然这是个人猜想。但是在辅助曹操将近二十多年的时光中荀彧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议,也推荐了很多优秀人才,可以说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击败如此多军阀进而统一北方,荀彧功不可没。

荀彧的策略也让孟德相当佩服,袁绍亲率大军讨伐曹操的时候,曹操因为人数问题内心中没有自信,但是在经过荀彧为其仔细分析双方利弊之后才让曹操有了信心。同时还在战略上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成”,这样就占据了道德高点那么以后想打谁就打谁。同时还建议快速占领荆州这样就对孙权形成了巨大压力。

再仔细说说荀彧离开袁绍的问题,讨伐董卓时期袁绍还只是辽东地区的渤海太守,虽然参加了反董联盟但就内心来说目的还是想要夺取冀州,由于实力限制所以就与公孙瓒联合,成功将韩馥挤下马让自己成为州牧。再后来随着讨董联盟的瓦解,只有孙权、曹操还在继续讨伐董卓。虽然在当时公孙瓒也参加了联盟但是他的小算盘却是对付韩馥。为了避其锋芒董卓不得不将皇帝带往长安妄想凭借关中险要地势躲避追击,正当孙坚大军士气高涨的时候此时坏消息传来,袁绍突然发难派遣军队进攻孙坚老巢阳城,没有办法就有回军救援不然就成为丧家犬。

其实袁绍就是想要拥护刘虞为皇帝,可找到了袁术坚决反对因为他也想要当皇帝,而在当时孙坚就是其部下,那么在袁绍进攻阳城这件事看来多少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荀彧没有选择辅组袁绍就很明显了。首先就是韩馥作为当时朝廷任命地方大员有着合法性,但是袁绍居然联合公孙瓒占据冀州,这种行为完全就是为了一己之私。

其实除了孙坚之外,曹操也在追击董卓,虽然在后来输得精光却让天下人都知道孟德是忠于汉帝的,这样荀彧终于在乱世中看到了还有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理想,所以到后来就跟随曹操当然目的还是为了重振汉室。

虽然荀彧为孟德统一北方提出了很多建议,两人的关系好的很,但是在孟德称王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很大变化,他没有想到是此时的曹操完全变了就是汉贼,这就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同时也很懊悔为何在当时没看出他的野心。

或许在当初兵不强马不壮的时候孟德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室,但是随着实力的不断上升野心也在成长,这样荀彧曹操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变差,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很显然在荀彧的心中是他永远忠于大汉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和你共事以来,建立朝廷,你为我匡正辅佐、纠正补救,为我推荐人才,为我建议计划,为我秘密谋划,也是很多了。

相读[ xiāng ], “相”字也可以放在介词“为”字上,“相为”意即“为我”“替我”

举人是指推荐、选拔人才

  在三国当中,魏蜀吴里有很多谋士,比如孙权的周瑜,鲁子敬,张昭等,刘备的诸葛亮,糜竺,马良等。曹操的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等人。但我们不说别这么多人。只说一对叔侄,荀彧和荀攸,这两人同为曹操的谋士,也是同一个大家族的人。他们俩到底谁更胜一筹?我觉得我觉得是荀彧,一是荀攸当曹操制定好了“战略计划”。二是他心胸宽广,推举人才。三是他运筹帷幄,镇守曹军大营,但曹操,有什么拿不定的还要给他写信问问他的决定。

  荀彧先比荀攸辅佐曹操,在战略中荀攸为曹操制定好了平定北方的线路。并且根据他们一步步的情况,慢慢修改,最终辅佐曹操平定了北方。还有就是在平定北方之前,荀彧就劝曹操迎奉天子,荀彧劝曹操说:“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图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让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且还有荀彧,善举人才,如在曹操身旁的陈群、钟瑶、郭嘉还有荀攸等人,都是,荀彧推荐上来的。而且这些人多多少少,都为曹操出过谋,立过功。可见荀攸除了才智过人,还善认人。他没有像周瑜一样妒忌别人的才华所以推荐了这么多人,他也不会想曹操忽略自己。

  荀攸每次在曹操出战时候他都会跟随,也为曹操出过计,就比如当曹操拿徐州,擒拿吕布,破袁绍,平河北时他都为曹操想过自己的计谋,比如让曹操用水淹下邳得以生擒吕布。在袁绍病逝后,荀攸让曹操灭掉袁绍的所有势力。而且在曹操打袁绍时,袁绍失败张郃来降,但曹操不接受,但荀攸对曹操说让他收了张郃,于是曹操也就说了张郃。荀攸和荀彧不同。他则镇守曹军阵营,但曹操还是会经常给他写信。让他帮自己拿主意。

  荀彧和荀攸,曹操其实早有了对比,太祖对荀攸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但曹操最终对他俩的评价是“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所以荀彧比荀攸还更胜一筹。

三国时期智囊谋士诸多,尤其是曹操麾下更是能人辈出,荀彧便是帮助曹操成就权势的大功臣之一。然而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出谋划策多有建树,为何最后又反对曹操称王呢?

荀彧有多厉害?

了解三国的朋友对于荀彧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年少时期就颇有才名。这也很符合出名要趁早的说法。他的家族是地方豪族,不过他本人的学识也是非常的渊博,据说还是著名儒学大师荀子的后人,当然这一点并没有确切的佐证。

他不仅才识谋略过人,也具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见识。刚开始出身名门实力强劲的袁绍对荀彧礼敬有加,奉为座上宾。不过荀彧却并不看好他,而是转身投靠了曹操。后来的事实证明荀彧的选择是正确的,袁绍只是一时之杰,而曹操才是一代枭雄。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基本上很少担当临阵指挥的统帅,主要还是留守后方。给曹操的前线征战提供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这在军事上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的筹谋建议之下,曹操打败了战神吕布,拿下了兖州根据地。坚守住官渡,最后又打败了袁绍,不愧其王佐之才的美誉。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担任尚书令一职,居中持重,负责粮草调度等大后方的事务。曹操对他是非常信任,当然曹操的信任也是建立在荀彧出色的才干之上的。他不仅有自己独到的政治眼光,处理事务也是井井有条,给行军打仗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同时他还很有识人的眼光,十分善于发现人才。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懿都是他举荐的,这些可都是三国曹操麾下赫赫有名能臣良将,荀彧推荐的人才质量可以说是杠杠滴。

荀彧怎么死的?

关于荀彧的死因在历史上面一直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谜。

从时间上看,荀彧是早于曹操死的,有不少人认为荀彧是被曹操所杀,因为荀彧公开反对曹操称王,反对曹操获得九锡。当然荀彧反对曹操这件事是众所周知的,不过野云以为曹操还不至于为了这个就要杀了荀彧,荀彧跟随曹操多年,功勋卓著是个有才之士。曹操素来大度惜才,对于不愿投靠自己的关羽都可以放任离开,更何况是多年一起共谋大业的伙伴荀彧,你们说是吧?

也有人认为荀彧是儒家礼教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传统士人,心中有着强烈的皇权正统观念,他匡扶曹操为其出谋划策,最终目的还是想要振兴汉室。而曹操获得九锡的举动显然已经暴露了其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因为之前获得九锡的正是篡汉的王莽。所以荀彧和曹操的政治态度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荀彧此时想要离开曹操又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内心清高的荀彧最终郁郁寡欢,患病而死。

还有说法是当时曹操送了一个空食盒给荀彧,荀彧看了之后自杀而死。空食盒代表的含义也有很多猜测,一是里面空空如也,意味着现在已经没什么用处了;二是说代表着棺材之意;三是盒暗指“合”,意思是让荀彧闭嘴,不要再提出反对的声音。四是还有一种说法盒子里面就放着毒药。而荀彧在收到盒子以后就很快突然离世。

小结看法

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随着局势的发展也在变化,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荀彧和不断扩张的曹氏伟业之间剧烈碰撞。这其实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理想不同而已。在当时的世族大家心中,汉室始终是姓刘的。所以曹魏想要独立便意味着汉室易主,此乃不忠不义。所以后来的荀彧和曹操之间的政见已然不同,文人的清高和气节必然使得荀彧离心。那么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野云以为荀彧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太过于固执,国家凋敝败坏,刘氏无能,为何不让有能者带着百姓过上好日子呢?何必拘泥于当权者是姓刘还是姓曹呢?各位读者你们说是吗?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典故

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9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