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愿借钱给康熙的大臣,最后为何反被升官?

那个不愿借钱给康熙的大臣,最后为何反被升官?,第1张

少年康熙:“陈廷敬,陈大人,能不能借我点钱花?”

陈廷敬:“臣今日没带钱,等发了薪水再借给您,您看行吗?”

少年康熙:“陈大人,你去国库里拿钱给朕不就行了吗?”

陈廷敬:“陛下,国库的钱是国家的,不是臣的,不能借给你。”

成年康熙:“陈廷敬是个好官,来人啊,宣朕旨意,升官!”

其实说白了,陈大人能够升官的原因真的很简单,正直爱国,忠君却又不死忠。还敢于不畏强权,仗义执言。这样的人如果不升官,难道要升哪些贪赃枉法、溜须拍马之辈吗?

康熙是明智的,是一个好的帝王。否则是不可能被拒绝之后,还想着给陈廷敬升官。我觉得康熙肯定需要这样的人才,国家想要发展,那么不可能全部都是阿谀奉承之辈,虽然好话没人不爱听,但是忠言也是需要的。陈廷敬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样的人可以给康熙守好国库,可以给他忠言,为何不升官呢?

陈廷敬是个十分公正廉明的官员,在职期间不仅仅是编著了很多的书籍,更是在钱方面有了很多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钱币的改革,他这样做,保证了清朝货币的稳定性,少了很多破坏钱币以及私自铸造钱币的人。

不仅如此,还整治了很多贪官污吏,可以说,他对康熙而言,是忠臣,是帮助康熙维护国家稳定的臣子。所以,康熙会给他升官。

陈廷敬在康熙时期属于正一品官员,他起先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不断升迁,做过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高官。正一品是中国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

正一品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清朝时期)。

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因为耳朵有病的原因所以要辞官休养,康熙允许。但是没过多久,因为大学士张玉书去世,康熙手下无得力人手,又召陈廷敬入阁管事。于两年后因病辞世,终年七十四岁,康熙授予他“文贞”谥号。

陈廷敬如果放在现代来说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文化部长之类的官职,在古代也是属于正一品官员。陈廷敬,阳城县皇城村人,清初名相,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文学上具有多部书籍和写过很多诗,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且在政治事业上颇有成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是康熙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达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

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O),陈廷敬以耳朵有病要求去官休养,康熙应允。不久,由于大学士张玉书去世,康熙手下无得力人手,又召他入阁管事。两年后因病辞世,终年七十四岁,朝廷授予他“文贞”谥号。

陈廷敬是康熙时期的名臣,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康熙曾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一、曾是康熙老师,深受康熙重视:康熙继位,陈廷敬任职起居注日讲官,每天去弘德殿为康熙讲课。

二、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康熙二十三年,成陈廷敬任职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他向康熙上奏折建议改革官钱以防有人私自铸钱,免去采挖铜矿的赋税,要慎重选择督抚人选,各地账目要公开,以防贪污。

三、不涉党争,只忠心天子一人:面对索额图与明珠党争内斗的关键时刻,康熙的各皇子也逐渐露出爪牙,夺嫡之心渐显,各大臣纷纷站队,而陈廷敬却保持自身,从不站队,也不参与皇子们的夺嫡斗争。

四、才华横溢,博学多才:陈廷敬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康熙时期大型的文学著作几乎都出自他手,《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著作都由他奉命编著。

导读: 陈廷敬,字子端,号午亭,山西晋城(泽州)人,顺治朝进士,康熙朝宰相。他在朝任职五十四年,一生二十八次升迁,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

山西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会想到关二爷、李世民、武则天、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若具体到名臣,人们又会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阳王郭子仪,或者是裴氏宰相(据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五十九位宰相)。这样看来,大众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时,提起明清之际的山西,人们似乎仅仅记得晋商、晋商大院、走西口、镖局、票号,等等。但是,这种粗略的概念、大概的印象,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漏掉关键的人物,比如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字子端,号午亭,山西晋城(泽州)人,顺治朝进士,康熙朝宰相。他在朝任职五十四年,一生二十八次升迁,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他被康熙盛赞为“(诗作)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清史稿》卷九《陈廷敬传》),“(为官)盖在仕籍者余五十年,而秉忠贞者恒如一日”(《皇城石刻文编》)。从任职简历和康熙评语来看,陈廷敬是不折不扣的大清名臣、忠臣,但是人们对他的研究和关注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甚至是通过畅销书《大清相国》和热播电视剧《康熙王朝》,才知道了这个出自山西的宰相,知道了康熙朝的文化翘楚。

其实,《大清相国》毕竟是小说,《康熙王朝》也仅仅是历史剧,演义和杜撰虽然让“陈廷敬”丰富了起来,但是细看《清史稿》后,又让人感觉这些离真实的陈廷敬远了不少。好在,山西的学人早就组织了陈廷敬的研究团队,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清史稿》《午亭山人年谱》《午亭文编》《尊闻堂集钞》等资料入手,从在朝为官、与康熙帝的关系、经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诗词创作、陈氏家族等方面全面解读了陈廷敬,最后集结成《陈廷敬传》。这是近年来陈廷敬研究的扛鼎之作,甚至可以说是清史研究的珠玉之品。

陈廷敬作为一代名臣、大清相国,却“生前达官显贵,死后文名寂寞”,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陈廷敬为官清廉,他没有贪污受贿、耍弄权术,更没有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所以提及康熙朝的权臣,人们常常会想起索额图、明珠、李光地、马奇等人,却恰恰忘了两朝不倒翁――陈廷敬;二是因为陈廷敬的诗词文章多为台阁体,与清初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文风、心态不符――当时的中原文人一时无法接受清兵入关的事实和南明各政权相继倒台的结果,诗歌创作都弥漫了一种幻灭感。例如,“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清诗选》,选清诗人一百五十人,但不收陈廷敬。而诗学功力逊于陈廷敬的王士祯却成为诗坛盟主,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陈廷敬传》)。好在,历史是公正的,亦是公平的,人们终于发现了陈廷敬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康熙帝的真正挚友。在康熙为陈廷敬家族题写“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之后,说:“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一代大臣,受此殊荣,真是无人可比。

在学术方面,陈廷敬亦是著作颇丰,但在清代文学界引起共鸣的应该是他的《杜律诗话》,这部书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更被日本学界所推崇。当时清代研究杜甫诗歌的人颇多,其中不乏名家。如,钱谦益《钱注杜诗》刻于康熙六年(1667年),金圣叹《杜诗解》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鹤龄之《杜诗注》在康熙朝也盛行于世。但陈廷敬认为他们在解释杜甫诗歌时存在谬误,所以《杜律诗话》精选了杜甫五十五首七言律诗,一一阐说。其体例是先破后立,即先引较为通行的谬说或误解,予以驳斥,再申说己意。其间旁征博引,又时出独得之悟。可以说,《杜律诗话》开创了诗话的一种新体例,推动了当时的学术进步。日文版的《杜律诗话》序言写道:“其为说也,不依诸家,而出于独得。证之以本集诸诗,参之以新旧唐史,旁广采当时事迹,发杜老胸中之蕴,辨注家因袭之误,大非吞剥缀辑之徒所能仿佛也。所谓简易明白,有资于幼学者,莫过于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另外,提起陈廷敬,必须提起培育他的陈氏家族。世居阳城的陈氏家族,在明末清初逐步发达起来,至清雍正时期,已经出了陈天、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壮履等九位进士,陈廷翰、陈寿岳、陈传始、陈名俭等十位举人。陈氏家族,在历代均有著述,其著作虽然多有散佚,但目前所见依然有不少。所以,本书作者把陈氏家族称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的官场不平静,“老虎”、“苍蝇”纷纷落马,但是官场中人要真正做成不倒翁,也许该学学陈廷敬的智慧。这位“驰骋官场五十四载,累计二十八次升迁”的京官,被康熙称为“老大人”、“极齐全底人”,细品陈廷敬的人生,不难发现他不仅会为官,更懂得做好学问,而这或许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官场很腐败,但陈廷敬始终保持正直,终生把君主和人民需要放在首位。陈廷敬从政期间不受权臣拉拢,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靠多年积累优秀政绩逐渐赢得皇帝认可,最终有了很大官位。在高位之上廉洁地为百姓干事,也得到了百姓认可。 陈廷敬对于下面地方上报给朝廷各类喜事,都谨慎对待,细细琢磨。他自己不贪图富贵,也严查贪污现象。他弹劾大贪官,为民除害。为国家制定杜绝贪污法律,在他努力下,朝廷官员贪污现象有了很大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8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